道德經耐心
Ⅰ "徼" 怎麼讀,什麼意思在《道德經》中老子說言之「徼」意指什麼
徼,讀音是jiào,歸終、邊際、邊界的意思。引申端倪的意思。
春秋·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
「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1)道德經耐心擴展閱讀
老子在《道德經》的首先提出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古時,「道」與「天」字相通,在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運行法則。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運行法則去做,「非恆道」不是永遠不變的,即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關於宇宙萬物的「有生於無,無中生有」的形而上與形而下問題,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學中宇宙萬有的來源論,以及純粹哲學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無神等學說的尋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礎,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萬物確是從「無」中而生出「有」的種種萬類。
「常無」與「常有」,是從萬物之「道」講。「本無」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從無生有從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萬物萬有,是萬物的源。
老子在本章里闡述了一個重要的哲學思想:「唯物論」的哲學思想。
老子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通常在人類對某一事物一無所知的時候,往往是被動的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從表面現象逐漸認識到一定深度的奧妙,人類要把觀察到的這些奧妙描述出來這就是「名」。
通常人類一旦對事物的探索發展到「名」的階段,人類會把這些支離破碎的「名」組織起來,加以系統歸納就發展到「科學知識」的階段了。人類用科學知識武裝了頭腦,就會產生更強烈的探索更深層次自然內在本質的慾望,正是這個慾望推動了科學知識的進一步發展。
先有物質存在就是「道」,後有意識產生就是「名」,這就是兩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論觀點。與馬克思主義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論觀點是不謀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個事物,一個是客觀存在;一個是對存在的認識。認識是在否定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不斷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來面目就揭示出來了。
與今天人們所說的: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否定之否定過程的哲學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深刻內涵所在。
Ⅱ 老子的《道德經》對我們現在社會發展有什麼影響和啟示
道德經最提倡柔軟和反對各種形式的競爭,尤其反對過於直接的競爭。所以《道德經》對我們現在社會發展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影響和啟示:
1、可以減少或弱化人類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競爭
2、可以減少或弱化人與自然之間的競爭
Ⅲ 學習《道德經》,能提高人的什麼能力
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夠讀懂老子的《道德經》是一種福氣。因為老子經驗豐富,知識淵博,所以他對問題有著深刻而全面的看法。生活中有許多原則。了解這些原則會讓你的生活變得順利,你會得到好運。我們學習《道德經》不是要復古,而是要“古為今用”,把傳統文化轉化為現代文化,把古代智慧轉化為現代智慧。掌控你的生活,讓每個人都成長。讓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談談。
從我們所簡單歸納的這三點來看,《道德經》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好處,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經歷和不同的人生道路,所以他們對生活的感受是不同的,但是只要人們學習,這三個提升肯定會有收獲。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和我們分享他們的學習經驗,感受《道德經》的好處。
Ⅳ 學了《道德經》以後的感悟有哪些
學了《道德經》以後的感悟有:
1、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頁,但是由於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2、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你的一生,它就像良師益友,伴隨你走遍人生的旅程。這是我對《道德經》膚淺的理解。
3、五千多年的歷史使中國積淀了太多太多,我們不能,也沒有資格不去傳承它們。古人的智慧是偉大的,品讀《道德經》讓我悟出了許多,我願化作一條細流,去追尋,去探索,等待著終有一天流入我們自己匯聚成的大海。
4、我並不認為《道德經》是高高在上,遙遠而不可攀的。當我們看透世俗的風景,也許我們會靜靜地看細水長流。
5、讀《道德經》後,我漸漸發現,原來做事馬虎的我竟安靜耐心地思考問題了,原來作業中潦草的字跡變得端正了許多。從誦讀經典書籍中,也讓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
Ⅳ 《道德經》誰講的好
一個筆名叫紫俠狼寫得《酷說老子》,解讀絕對稱得上是通天徹地,運用現代最新的科版學和心理學來闡權發古人的學問,實屬罕見的才學。
這里不存在吹噓的成分,我是浙大歷史學博士,起碼的辨別力還是有的,看過道德經解讀版本不下幾十種了,只有《酷說老子》堪稱雅俗共賞,沒有一點故弄玄虛,作者能把極復雜的哲理用簡單的小故事輕松的講清楚,而且有理有據有出處,內容包羅萬象,說實話,我以前根本不相信世界上存在這么博學的人,而且是90後,我有點懷疑是不是一個團隊寫作,不是個人。我看過後推薦給了我上高中的兒子,他也很喜歡,我們父子倆現在都是他的忠粉。
Ⅵ 道德經哪個版本最原始嗎,請帶上耐心猛擊此處
所以的版本都被該動過。就算沒改,隨著文化語言的變遷,他也跟著變了。
就目前為止,距今最遠的版本是馬王堆出土的殘障。
可惜你我都未必看的懂。因為是古文。
不過有人已經對其翻譯了,而且用綿乙本補全了這個殘障的甲本。
我推薦給你: 帛書甲本道德經復原本。
在沒有更老的版本出體之前,馬王堆的殘本就可以做我原版了!
Ⅶ 道德經有沒有關於耐心耐性的句子
1、很多女孩子不是沒有眼光,而是等不及這么長遠,她們的耐心是有限度的,最後她們能得到的東西,當然也是有限度的。
Ⅷ 初學《道德經》哪個讀本好
在介紹你讀哪本書前,我想告訴你兩個問題。
一、由於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西遊歸隱,在秦國函谷關留下的文稿,歷史過於悠久,又沒有官方發行,更沒有現代印刷技術,在流傳過程中,出現抄錯、意改等現象。所以你會發現不同的版本,別說對原文的解釋不同,連原文也有很多地方不同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在道德經的較標準的版本上也還沒有統一的意見。現存較古老的版本,有馬王堆漢墓帛書本《道德經》和郭店楚墓竹簡《道德經》。這兩個古老的版本,也是有很多地方不同的。現在流行的有《王弼道德經注》和《河上公道德經注》,所謂通行本一般是以王弼的為底。
二、由於老子知識淵博,道德經濃縮了他對世界的認識,深奧難懂,所以自古至今不少人在研究它,但是學術界對其部分章節意思還是莫衷一是。古代的經注,還是可以參考的,如上面的《王弼道德經注》和《河上公道德經注》。但現今的很多什麼道德經的智慧、新解之類的,看是讓讀者很好理解,其實往往是歪曲原意。初讀者實在不宜過多接觸。
最後,我想介紹你看中華書局的新編諸子集成《老子道德經注校釋》,裡面是以《王弼道德經注》為底,對照馬王堆漢墓帛書本《道德經》,再參考其它書籍來釋疑的。由於道德經實在苦澀,初學者一定要有耐心,建議先熟讀全文、理解生疏字詞意思、了解大意,能背下來最好,再在此基礎上理解各派意見,形成自己的見解。
呵呵。如果對你的提問有幫助,麻煩給個分。初來報道的,支持一下。
Ⅸ 道德經,一直想修身養性,自己脾氣易怒,想在道德經裡面找到修養竅門,一直未能改變性情,求助有這方面指點
下文來是道德經的精髓自,你悟一下,相信對你有幫助 :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Ⅹ 道德經有什麼現實意義
道德經的現實意義:
《道德經》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全書五千餘言,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所作。既然我們要運用《道德經》,那首先就要知道《道德經》主要講了什麼?其實《道德經》主要可以總結為四點:
第一,提出了「道」與「德」的概念。
「道」是老子創造性地提出的宇宙觀,是宇宙及世間萬物的發展規律和動力之源。它普遍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且經久不衰,道是虛無的,非顯現的,但可感知,玄妙深奧,更無法用言語來說明。「德」是「道」在人世間的體現,「道」是客觀規律,而「德」是指人類按客觀規律辦事。凡是符合於「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失德」。
第二,提出了「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思想。
老子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一切事物都以對立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事物正反兩方面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相互轉化的。
總之,《道德經》從最初的創作至今已兩千多年,但對於我們當今社會的發展和個人的修身養性依然具有巨大的借鑒意義,我們要將《道德經》的精髓與當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相結合,讓道家思想繼續綻放出絢麗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