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界儒家
⑴ 什麼是法學儒學道學蟬學
法學(英文:law,science of)
研究法這一特定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社會科學。又稱法律學或法律科學。其研究對象包括法的產生、本質、特徵、形式、發展、作用、制定和實施以及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等一系列問題。
法學是社會科學中一門特殊的科學,研究「法」這一特定社會現象及其規律。法學肯定法律對於社會的制約和調整。從而,法學成為教育全體人民遵紀守法,具有特殊的價值。
法學思想最早淵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哲學思想。法學一詞,在中國先秦時被稱為「刑名之學」,自漢代開始有「律學」的名稱。
在西方,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Ulpianus)對「法學」(古代拉丁語中的Jurisprudentia)一詞的定義是:人和神的事務的概念,正義和非正義之學。
現代的法學,是指研究法律的科學。但是關於法學與科學的關系有不同的看法,這主要涉及價值論的研究是不是科學的問題。
儒學
儒家學說,亦稱儒學,起源於東周春秋時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等諸子百家之一,漢朝漢武帝時期起,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如果從孔子算起,綿延至今已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隨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儒家學說從內容、形式到社會功能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與發展。如果對儒家學說的內容、形式和社會功能等進行綜合的宏觀考察,有些人認為中國儒學有四個比較明顯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
道學
中國人把哲學叫做道學..就是西方人的哲學拉
1.儒家的道德學問。
2.道家或道教的學說。
3.唐宋兩朝以培養道教徒為目的的專門學府。
4.道教的法術。
5.指佛教徒和儒生。
6.宋代儒家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等的哲學思想。道學又稱理學,是宋明時期思想界最重要的學術流派。道學之名源於北宋時期;而道學被改稱理學,則是在南宋時期。《宋史·道學傳序》說:「道學之名,古無是也。」兩宋時期,道學(理學)集大成者有:北宋王景山(諱開祖)。王開祖「倡鳴『道學』二字,著之話言」,首創「道學」一詞。北宋程頤,張載。南宋朱熹,陸九淵,張栻。
7.形容為人處事迂腐,拘泥於禮法。
道學(Daoism)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原指老子創立的有關道的學說,它包括哲學的道家、宗教學的道教以及屬於人體生命科學范圍的內丹學。中國古文獻中凡較嚴肅的學術分類或藝文志書,皆以儒、道並舉,未有將儒家學說稱為「道學」者。《宋史》立「道學傳」,遂致「偽道學」之消。自明代李贄至清末皆有人揭露將宋明理學稱作「道學」之偽,指出僅有老子、莊子的學說才是真道學。胡孚琛著《道學通論》已首先為道學正名,同時又論證了道家、道教、內丹學三者的關系並揭示了道學的基本內容。胡孚琛指出,創立有時代精神的新道學是中華民族21世紀唯一可行的文化戰略。今再從新的側面,提出道學八大支柱的框架。
【 禪學 】 《 佛學大詞典 》
禪家之學,見性成道之法。即在文字言句上講禪或加以解釋之書。
(術語)禪家之學。見性成道之法也。
⑵ 儒家和法家的區別是什麼
1、創始人不同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法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漢書》說「法家者流,蓋出自理官。」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晉國的郭偃、鄭國的子產等人。他們頒布法令與刑書,改革田賦制度,促進封建化過程,成為春秋時期法家學派的思想先驅。
2、思想核心不同
儒家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治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以富國強兵為己任, 《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法家不是純粹的理論家,而是積極入世的行動派,它的思想也是著眼於法律的實際效用。
3、教育思想不同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變「學在官府」為「有教無類」,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因此儒家思想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了全社會。
商鞅反對儒家以「禮、樂、詩、書」教育學生,他認為「儒學」不過是一些「高言偽議」,不切實際的「浮學」。為了培養「耕戰之士」和厲行「法治」的人才,商鞅主張學習法令和對耕戰有用的實際知識。
⑶ 儒家思想對法律制度的影響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范。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范,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姦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系。「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⑷ 法學派和儒家派區別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研究國家治理方式的學派,為諸子百家中的一家。亦稱之為刑名、刑名之學。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法家在《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
法家在春秋戰國時期提出富國強兵、以法治國。是中國古代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春秋時的管仲、子產。戰國時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法家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慎到、申不害、商鞅、韓非子、李斯、桑弘羊、王叔文、王安石、張璁、張居正、嚴復、梁啟超等。主張社會變革、強化法制。根據中國歷史劃分的法家理論,主要發展為春秋諸侯國在私有產權下的市場經濟和重商主義理論,以管仲為代表。和戰國秦漢的君主制中央集權國家下的國有制計劃經濟理論,以商鞅為代表。
儒家,又稱儒學思想,儒家最初指的是喪葬冠婚時的司儀,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崇尚等級制度和禮教德道約束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以奉信以孔子為先師,以「儒」為共同認可符號,各種與此相關、或聲稱與此相關的思想道德准則,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在魯國講學,以「詩、書、禮、樂、易、春秋」之六經為經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
⑸ 簡述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表現
春秋時期文宣王孔子創立儒家學說,主要提倡的是仁義道德,有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說法,但是縱觀整個先秦時期,儒家思想卻是不受到重視的。戰國時代,各諸侯國都在爭奪霸業,與儒家的思想有沖突,像梁(魏,魏國首都大梁)惠王請孟子,不過是做做禮賢下士的樣子罷了,實際地位還沒有陰陽家的鄒衍高,梁王稱鄒衍為「先生」,叫孟子為「叟(老頭兒的意思)」。
(5)法學界儒家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周公及三代禮樂,乃後起儒學之先導,周禮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國儒學之祖庭。幾千年來,為歷代儒客尊崇。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影響深遠。
儒家學派為歷代儒客尊崇,對中國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具體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⑹ 儒家和法家法律思想的異同
儒家講究出於禮而入於刑,認為人應該通過對自身道德境界的追求而達到聖人狀態.所以從儒家的觀點來看受到刑罰就是恥辱.
法家往往講究亂世用重典,著重強調法的重要性,認為人性本惡,輕罪重罰,重罪死刑,但是往往過於重視法律,忽視了對人自身培養,而且如果過於強調的話會出現暴政,比如秦始皇. 儒家以孔子、孟子為主要代表,思想主張禮治,強調傳統的倫常關系,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等.
法家以韓非子為主要代表,思想主張反對禮制,強調法律的作用,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
⑺ 什麼是儒家 什麼是法家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學注重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對待長輩要尊敬講禮貌。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份內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對待其他人要博愛,「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游。」,「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提倡人要到達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
儒家學派之前,古代社會貴族和自由民通過「師」與「儒」接受傳統的六德(智、信、聖、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社會化教育。從施教的內容看,中國古代的社會教育完全是基於華夏族在特定生活環境中長期形成的價值觀、習慣、慣例、行為規范和准則等文化要素之上而進行的。儒家學派全盤吸收這些文化要素並上升到系統的理論高度。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壠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有教無類」,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但是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復雜,封建皇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和講華夷之辨。
-----------------------
法家的思想簡略介紹如下:
反對禮制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後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個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的所有權。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淺顯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積兔於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分定不可爭也。」意思是說,一個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對於集市上的那麼多的兔子,卻看也不看。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權已經確定,不能再爭奪了,否則就是違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個作用是「興功懼暴」,即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並戰爭的勝利。
「好利惡害」的人性論
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說過,商人日夜兼程,趕千里路也不覺得遠,是因為利益在前邊吸引他。打漁的人不怕危險,逆流而航行,百里之遠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漁的利益。有了這種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結論:「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歷史觀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術」「勢」結合的治國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這點應該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借鑒、利用。由柳洪平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