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道德
❶ 用底線道德和神聖道德來談一下是否應該讓座
畢竟是春來了,再冷的風,再凍的雨,也抵不住這春光乍現。昨晚一夜雨,今朝一襲風。柳絮飄飛舞,芳菲四月天。記不起這江南的春是什麼來的,年前的時候,還是寒冷的可怕,彷彿臘月飄著的雪花;雪花剛落,那綠油油的芽兒,便冒出了頭,先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的青草,再是雨中草色綠堪染的春花。
❷ 柏拉圖道德是什麼
美德即知識是柏拉圖思想中一個核心的內容。
在Protagoras 中,柏拉圖提出了一個享樂主義式的對人類心理的描述。他提倡一種一元主義式的對快感/利益的解讀,聲稱人的行為都是出於趨利避害的考量,世界上所有的快感和痛苦,利好與不利,都可以在同一個標尺下衡量。當人面臨多種選擇時,他會計算他以為的每個選擇背後的「總和利好」,最後選擇那個他以為的對他最有利的那一個。
如果一個人真正的具有對「好」的知識(knowledge of the good),那麼他必然會選擇「好」的行為。不同於尼采這種聲稱每個人本質的利益都不同的視角主義者,柏拉圖認為有一個客觀的、對所有人適用的「好」(good),並且這種「好」是在形式的世界裡實際存在的,就像太陽存在一樣。在《理想國》等對話中,柏拉圖論證了正義比不義要「好」: 對人類而言,「好」——即最大的、最本質的利好——是靈魂的完整、同一,是靈魂中理智、精神、慾望三部分各安其位,而這等同於正義/美德的狀態。如果一個人真正具有對「好」的知識,那麼他出於自利的目的,必然會做一個正義的人,即使是面臨肉體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脅,也不會去行不義,因為他知道正義對他是最有利的。就好像是,如果我擁有數學知識,知道1+1=2, 那麼哪怕有人嚴刑拷打、威逼利誘,我也不可能真的相信1+1=3,盡管我或許會謊稱我相信1+1=3 以逃避折磨。
問題在於,不是所有人都擁有對「好」的知識。我們覺得對我們好的東西(apparent good),不一定等同於真正的好(good). 於是我們就會錯誤地衡量不同選擇背後的「總和利好」,選擇實際上並非對我們最有利的行為。這便是「作惡」。因此,「作惡」的本質是無知,是因為缺乏對「好」的知識;而一旦我們獲得了這種知識,我們趨利避害的本性會令我們必然地去追尋美德與正義。
柏拉圖否定了Akrasia (weakness of the will)的現象,即明明「知道」什麼是對我有利的,卻沒有這么做。這也是亞里士多德(自認為)與柏拉圖的一大分歧。柏拉圖認為,根本不存在我「明明知道」去健身房鍛煉才是更有利的,卻還懶在床上貓被窩里刷知乎這種事。這種情況中,我實際是不知道/不相信去健身房是更好的,我內心深處還是相信躺在床上對我更有利。
從這里可以看出,柏拉圖所說的對「好」的「知識」,不只是一個知性理解(understanding /comprehension)層面的概念,還包括長期對慾望、精神的訓練與控制。 我閱讀了理想國,理解了他每一步的論證,信服了「正義比不義更好」這個觀點,但即使這樣,我也並不是真正地知道(know)正義比不義更好。這就是理想國里那個「人」、「獅子」、「多頭怪物」的比喻的含義。一個人若想真正的獲得對美德的知識,他必須從小過一種道德的、節制的生活,不能有絲毫偏離。他需要警惕地控制靈魂中的「多頭怪物」,不能滿足它喂養它,讓它過於強大。而一旦他年輕時放縱慾望,削弱「人」(理性)的力量而增強「多頭怪物」(慾望)的力量,長大後怪物就會強大到虛弱的理性完全無法控制的地步。對於這種人,僅僅有理性論證(rational argument),不足以讓他獲得對「好」的知識,變成一個正義的人。柏拉圖這種對幼年時的habituation 的強調,在亞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論中得以延續。他強調人必須從幼年起,就被訓練著過道德的、節制的生活,以正確的方式去「模仿」美德的行為,並且學會享受美德的行為本身。 小時候沒有這種長期的、嚴格的、一絲不苟的habituation, 長大後讀《理想國》或《尼各馬可倫理學》一點用也沒有。
我個人覺得柏拉圖說的挺make sense 的。來美國後我發現不少美國同學午飯就吃所謂的「花生醬三明治」,就是兩片麵包里夾上花生醬果醬黃油乳酪,這都能吃得特開心,說是從小到大上學的午餐就是這個。要讓我天天中午吃這玩意不到一周我就得退學。大概是從小養成的習慣不太好,喂給了多頭怪獸太多的餃子餛飩湯圓米粉烤鴨雞湯排骨鳳爪水煮魚麻辣燙小籠包大閘蟹,現在就是跟我說要節制些,不能過度追求口腹之慾,我即使理智上能理解甚至認同這個argument, 實際上也無法真正地相信節制飲食比找好吃的對我更有利。
❸ 什麼是適合現在的道德
人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禮,失禮就是畜生。
追尋自己心中的道德,社會道德脆弱、歪曲,沒有必要追尋社會道德。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己是磚,就砌牆,自己是瓦就上屋頂,自己是梁就橫擔。自己是垃圾就添坑吧!
❹ 道德崇高神益邁,虛空粉碎法無邊的意思是什麼
這句話好像是一面錦旗上寫的話,應該是贊揚一些道士或者說是一些行業的人,道德高尚而且能力高強。
❺ 道德是怎樣產生的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道德的產生和本質如下:
道德的本質:道德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
道德的產生:道德起源是道德在人類歷史上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外倫理思想史上對道德起源有各種不同著法。宗教神學的倫理學把道德歸結為上帝或神靈的意志和啟示。奧古斯丁《天國》認為人間的善惡是按「造物主法則」和「神聖的天道」安排的「天然的順序。
「本質」簡介:
本質,指本身的形體,本來的形體;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屬性。語出晉劉智《論天》:「言闇虛者,以為當日之沖,地體之蔭,日光不至,謂之闇虛。凡光之所照,光體小於蔽,則大於本質。」本質可使人們脫離具體的形象進行創新活動。
❻ 底線道德和神聖道德有什麼不同
共同點都是吹噓出來的
❼ 教師職業道德的神聖是從哪一點出發的
有愛心,真心愛孩子,如果不愛孩子,做不長久,這一行辛苦,責任又大。
有耐心,否則會傷害孩子。孩子不會表達,跡定管剮攮溉歸稅害粳老師要寬容孩子。對父母也要會溝通,講究方式。
有誠心,做孩子的榜樣。孩子都是純潔的白紙,老師怎麼樣,孩子也會學到一部分。
❽ 道德法律與宗教信仰相比,哪個更具有約束力給出原因.
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自然律」,就是天然的可以分辨對錯的能力。這是神創造的時候放在我們心中的。
所以,道德也是神給予的,不過在一個罪性深重的世界上,認識這種神聖道德的能力被削弱了。
唯有信仰,才是設定我們行為的最好的標准,按照神的標准做,才是最有約束力的。
❾ 什麼是神聖職責
如果你做某事,那就把它做好。如果你不會或者不願做它,那最好不要去做。
《聖經》上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義不容辭的神聖職責。」
的確,職責貫穿於每個人的一生。從我們來到人世間一直到我們離開,每時每刻都要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凡是有人類生存和活動的地方,都有我們人類應盡的職責,職責和義務與人們的生活是不可分離的。我們每一個人,不論尊卑貴賤,男女老少,都只是一名普通的服務員,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他人,我們應該利用上天賦予我們的一切手段和能力來履行自己的職責。
持久而良好的職責觀念是每個人應具備的最起碼的品德,也是一個人的最高榮譽,因為每一個高姿態的人都必須靠這種持久的職責觀念來支撐。沒有持久的職責觀念,人們就會在逆境中倒下去,在各種各樣的引誘面前控制不住自己;而一旦一個人真正具有了牢固而持久的職責觀念。最軟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在逆境中會勇氣倍增,在引誘面前也會不為所動。
職責感根源於人們的正義感,這種正義感源於人類的自愛,這種人之自愛之情乃是一切善良和仁慈之本。職責並非人們的一種思想感情,而是人的生命的主導原則,這一原則貫穿在人類的全部行為和活動之中,受制於每一個人的道德良心和自由意志。
一個人的道德良心體現在他所履行的職責之中。如果沒有道德良心來對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加以規范限制的話,那些才智過人的天才也完全可能誤人歧途,變得一無是處。只有道德良心才能指導一個人的行為,只有一個人自己的意志才能使他自己變得誠實和正直。因此,良心是心靈聖殿中的道德統治者,它使人們的行為端正、思想高尚、信仰正確、生活美好,只有在良心的強烈影響之下,一個人崇高而正直的品德才能發揚光大。
沒有堅強意志的支持,良心也不可能把自己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任何人的意志都可以在正道與邪道之間自由選擇,但如果沒有與之相應的決定性的行動,任何選擇都是純意識上的,不會產生任何現實的效果。如果一個人的職責觀念很強,行為過程又十分明晰的話,在良心支撐下的意志就會促使他沿著既定的方向勇往直前,百折不撓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在自己的生活范圍內完成自己的職責。只有職責才是真實的,除了完成生活的職責,世界上再也不存在任何真正的行動。職責是生活的最高目標和目的,在一切快樂中,最真正的快樂來源於對生活職責業已完成的意識。而且,這種快樂是最令人滿足的,是最不會讓人失望和後悔的。
我們正處在一個講究效率的時代,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存在著很多不確定因素,稍有猶豫,就可能使原來非常傑出的構思,在片刻之間變得一文不值。有人曾經向一位企業老總請教「成功的秘訣」,這位老總告訴他:「現在就做,完成你的職責。」完成自己職責范圍內的事情,有了任務馬上去做,而不是去拖延,去等待,否則結果就會像下面的這位教授那樣。
曾經有一位知名教授想寫一本傳記,其選材既有趣味性又少見,真的是很誘人,這位教授文筆也十分生動,名氣很大,這個計劃註定會助他取得更大的成就、名譽與財富。但是一年過後,他根本沒有寫,他最後解釋說,他太忙了,還有許多更重要的任務要完成,因此這一成就其自身的機會也就浪費過去了。
與立即行動相反的是「拖延」,大多數人或多或少存在拖延的習慣,想得好好的事,就是遲遲不能付諸實行。
成功者和失敗者之間的區別,往往不在於能力的大小或想法的好壞,而在於是否有勇氣信賴自己的想法,並能否及時採取行動。成功者真正的才能在於他們審時度勢然後付諸行動的速度,這才是他們最了不起的,這才是他們出類拔萃、自居實業界最高、最好職位的原因。無論什麼事一旦決定馬上就付諸實施是他們共同的本質,「現在就干,馬上行動」是他們的口頭禪。
【聖經箴言】
收割的時候,你們不可割田邊的穀物,也不可回頭去撿掉下來的穗子。你們不可摘凈葡萄園的葡萄,也不可是撿掉在地上的葡萄。要把這些留給窮人或者外僑撿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