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產生道德
⑴ 人們為什麼把對玉的審美比賦予社會道德規范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
其實最初只是通過一種擬人化的手法,用人的五種品德來說明一塊好的玉石,所具備的特徵。
而隨著玉石文化淵源留長的發展,人們自然會漸漸對玉石寄託更多的人為的理解和意義。
這是人們對美好事物自然而然的追求,就好像現在把鑽石當做愛情永恆的見證一樣,其實最本質的原因也就是鑽石作為自然界最硬的物質,具有堅不可摧的意義。
人們喜歡一樣事物,就自然會根據它的特性賦予它意義,讓它變得更加貼合人性,而不僅僅是一件死物。
⑵ 審美意識與道德意識之間有什麼關系
審美意識與道德意識之間有什麼關系?
審美意識超越道德意識:
(1)審美意識不像回道德意識那答樣關心現實的存在物,不計較利害。
(2)道德意識有目的性,道德應然,審美意識則是自然而然。
(3)道德意識中有己與人的區別,而審美意識是人與物、人與人相融合的。 審美意識通向自由,道德行為的必要條件則是自由
⑶ 審美的定義及審美生成的三個條件
審美活動是審美主體與對象的審美溝通,是一個主客體相互生成的過程。審美活動的產生需要三個條件:審美需要、審美理想、審美趣味。
⑷ 關於審美的事實論據。急!!!!!!!!!!!
在康德對「審美」的研究中,他把審美叫做「鑒賞判斷」。「鑒賞判斷這個說法是很有意思的。它看到了審美活動和人類其他精神活動,比方說認識活動、道德活動的共同點,那就是表面上看起來都是一種『判斷』。『這朵花是美的』,這看起來是一個判斷句,和『這朵花是紅的』、『這個人是高尚的』一樣。正是由於這個假象,使人們誤以為美是客觀的,和紅、和高尚一樣,是屬於對象的。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事實上,審美判斷和事實判斷、感官判斷、邏輯判斷、道德判斷在本質上完全不同。」審美判斷要通過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進行感受,並且產生美感,而這種感受必須是有關審美對象的美與丑的,並不是有關對象的真假善惡的。只有深刻地去觀賞去體會到對象是美的並且產生愉快感,也就是美感,這樣才能稱其為審美活動。也就是說當我們的情感感受到事物對象符合我們的認識時,那就是審美判斷。但並不是所有的愉快感都是美感,比如你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讓座被感謝,這時你也會非常愉快,但是這種快感就不是美感了,因為它帶有一定的現實功利性,所以審美是「無利害」。這就是康德的四個契機的第一個契機,即「鑒賞活動引起快感,但這是一種無利害關系的自由的愉快,它擺脫了利益、善和道德的考慮,而處在一種不受拘束、自由發揮的狀況之中。」因此如果審美主體對一個對象能夠產生這種超功利並且愉快的感覺,那我們就說這個對象是美的,並且這種無利害的快感就是美感。
⑸ 一個人的審美與道德有關嗎
兩個詞的聯系光從表面來看,實則很難有所聯系。可是我們一細想,這似乎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我們怎樣評判一個人有審美?是從他穿衣的風格,是他對藝術的見解,是他對「美」的追求。似乎所有被他選擇的事物都被標榜了「美」,他眼中的美是超越超越世人的,這被稱為審美。
我們如何評判一個人有道德?是他或大或小體現的教養,是他或多或少表現的禮貌。他總是可以理性的對待網上的惡言惡語,他總是可以平視生活中的冷漠圍觀。他是有自己對是非對錯的判斷並且可以堅定的維護眼中的正義與邪惡。這被稱為道德。
一個有審美的人是否有與之相配的道德?這是偶然。你用你的審美來對待道德,可是你是站在道德之外而言的,當你是一個擁有道德的人時,你所要面對的流言蜚語實在是太多了,這並不符合你的「審美」,所以你在道德里不一定會「有所行動」。
一個有道德的人是否有與之平等的審美?這是必然。你在花盡名聲來維護道德的存在,可能你的力氣用錯了地方,還換來別人一聲謾罵;可能你的做法走上了逆程,還背上一世罵名。這都是有可能的。可是你依然堅持,這何嘗不是一種美?這至少會被稱為你是一個有「審美」的人,你審視的美是道德。
有審美的人不一定有道德,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審美。兩者皆而有之,是我追求的至美。
⑹ 審美判斷和感官判斷、事實判斷、邏輯判斷、道德判斷等的區別
感官判斷、事實判斷、邏輯判斷、道德判斷等都是具有目的性的,他們的結論,都是由判斷前的目的性決定的。但是,審美判斷是沒有目的性的,如果一定說它有目的性,那麼,這個目的性也就是審美本身。
很明顯地,什麼是屬於美學范疇的,它是人文學科,與哲學有一定的聯系性。並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的。可以找些美學方面的書來閱讀。
⑺ 人的審美觀是怎麼形成的
審美觀是在人類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識形態有密切的關系。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會集團的人具有不同的審美觀。審美觀具有時代性、民族性、人類共同性,在階級社會具有階級性。
審美意識是主體對客觀感性形象的美學屬性的能動反映。包括人的審美感覺、情趣、經驗、觀點和理想等。人的審美意識首先起源於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過程中。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徵如清澈、秀麗、壯觀、優雅、凈潔等,使人在作用過程中得到美的感受。並且,人也按照加強這種感受的方向來改造和保護環境。由此形成和發展了人的審美意識。審美意識與社會實踐發展的水平有關,並受社會制約,但同時具有人的個性特徵。在當代,審美意識和環境意識的相互滲透作用更加強化。審美意識是人類保護環境的一種情感動力,促進了環境意識的發展,並部分地滲入到環境意識中成為一方面的重要內容。人對環境的審美經驗、情趣、理想、觀點等多種形式的審美意識,是環境意識必然包含的內容。
⑻ 為什麼說人體美是審美評價,心靈美是道德評價
人體的美食,外在表現的美。心靈的美則是道德水平的表現。
⑼ 為什麼說審美意識優於道德意識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我們的教育事業,也在和諧中發展,學生的思想狀況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中央對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品德教育要與時俱進,適應新情況,增強時代感。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使之更好地發揮學校德育工作的主導作用。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小學美術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要結合美術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作為美術教師,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寓於美術教學之中,努力做到教書與育人緊密結合,這樣才能為培養「四有」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礎.下面談一談我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幾點認識和體會。一、美術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的密切聯系美術教學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結合點應該說是非常廣泛的:1、在美術教學的學科教學目標中,美術教學就擁有思想教育的內涵,這是我國教育體制和課程標准所決定的。2、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問題,也同樣是美育的重要問題,在美術專業教學中,讓學生接觸的優秀民族美術,就能很好地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3、美術教學活動中,從學習態度、學習精神方面著手,可以達到個人生活素質教育的目標,我們可以針對學生的心理品質、品格修養、樂觀心態等方面給予鍛煉。4、、美術具有審美功能,學校美術教育也是審美教育的組成部分,審美教育可以讓學生懂得是非美醜好惡,所以,要充分利用優美的作品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基礎,以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增強培養學生正義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5、美術教學活動中,除知識的傳授外,學習方法和思想、技能的操作和實踐均需要言傳身教,從一舉一動的點滴事抓起。通過教學,留心相關苗頭、重點培育,可以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習慣的形成,需要反復訓練;習慣形成時,要及時檢查和評價;具體如衛生習慣,做畫的行為表現等等,於細微處見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風范。二、充分認識美術作品的德育內涵美術本身具備多方面的社會功能和作用,一般來說,它具有教育功能、認識功能和審美功能。南朝畫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繪畫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見解,就是看到了美術的教育功能。魯迅曾說:「美術可以輔佐道德。美術之目的,雖於道德不盡符,然其立足於淵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以輔道德以為治。物質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日趨於膚淺;近以此優美而崇大之,則高潔之情獨存,邪穢之念不作,不待懲勸而國有安。」也就是說美術除政教性質的教育功能外,美術的教育功能地表現在對「道德」、「修養」的輔佐方面。有些作品立意鮮明,是有明確傾向性,政治功效突出,不言而喻。是不是自然風光,生活中的無生命事物,則沒有其育人功效呢?答案是否定的。清代文人畫家鄭板橋最擅長畫竹子,他遵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實踐方式,熔鑄自己的主觀感情,確立畫意,它的作品格調鮮明。他借題言詩,道:筆下「蕭蕭竹」,「人間疾苦聲」,「一枝一葉總關情」。其一筆一劃間所流露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著實感人。齊白石大師大寫「白菜蘿卜」的普通物事,筆意韻致、生動而鮮活的是一種朴實而又樂觀知足的心態,一種平凡中見精神的生活態度。其實我們不難理解,任何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反映,都是作者價值觀的展示,都是作者理想放飛,借畫言志。在教學中我感受到:要想在美術學科里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須深刻挖掘美術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只有這樣,德育、教育才能在美術教學中得以良好的滲透。學會運用辨證的觀點處理好美育和德育的關系。三、深入挖掘愛國主義思想,培養愛國主義情感中國的美術史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縮影,更是一部愛國史。在美術課堂上,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是品德教育主要內容之一。每一冊美術教材的前面,都有美術欣賞圖。例如五、六年級教材的欣賞內容有:"北京故宮全景鳥瞰圖"、"北京天壇祈年殿"、"胡福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風景圖有"蘇州網師園"、「揚州瘦西湖」等等。我上課時,藉助美術欣賞圖和錄像,用生動的語言,飽滿的熱情,向學生介紹我們偉大的祖國,讓學生們身臨其境地感知我們偉大祖國的悠久歷史,秀麗山河,而且還有著勤勞人民的智慧。在教學中同學們情不自禁地議論說:「我國古代人真棒!」當我講到「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宮殿建築」時,有的同學興奮地說:「我長大一定要建造一個比故宮更宏偉的建築,給我們現代中國人爭氣。」如此可見,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美術欣賞,會在同學們幼小的心靈中激起中華民族的自豪感、激起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懷,達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而且也會使孩子們可以較早的樹立起崇高的道德情操。四、在美術教學中有效的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當我們在一個教學活動中提出兩個教學目標時,就增加教學的難度,復合量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我們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需要有一些方法措施切實保障這個教學實踐的進行。首先,我們要精心設計教學計劃,堅持雙效教育的目標。其次,注意美術教學和思想品德教育之間的滲透、融合,將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師的情感引導,始終貫穿於美術課堂教學中。最後,除美術課堂教學外,與校園藝術化工程相結合,在藝術化、美術化的校園環境中,受到思想教育。綜上所述,我認為: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就是要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熏陶。這樣才能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育全面發展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人才,才能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政治思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