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奇點

道德經奇點

發布時間: 2022-01-31 20:33:19

① 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宇宙的奇點是怎樣形成的

如果你了解相對論的知識,你就會知道奇點是一個沒有大小的幾何點,也就是說,一個實際上不存在的點,這其實很難理解,很難理解的是,沒有大小的奇異性物質實際上是具有無限能級的物質,這些與我們現有的理論和概念不一致,引力奇異性是大爆炸宇宙學中提到的一個 點,即大爆炸的起點,而且該理論認為宇宙或是時空是在大爆炸後由膨脹形成的。

這句話其實來自諾蘭星際之旅,其次《道德經》老子的解釋與當前對宇宙的科學解釋不謀而合,有時我們不應該低估古人。他們對宇宙的理解並不比我們差多少甚至更高,而且我們仰望天空中的星星,驚嘆於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現在我們只是向下看,擔心我們在泥土中的位置。


關於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宇宙的奇點是怎樣形成的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

② 西方人對老子的看法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老子敢於同最先進的文明成果對話,啟迪人們的潛能,是西方文明真正的先知。一位德國科學家異常興奮地說:「現代科學的尖端,無非是老子在幾千年前寫的哲學著作的具體例證而已」!
老子就是先知。當人類陶醉在自由經濟創造的巨大財富中時,一大批西方學者指出,自由經濟思想其實來源於老子的《道德經》;當人們為系統科學高歌猛進而歡呼時,3位自組織理論大師普里高津、哈肯、托姆都謙虛地承認,他們的理論與老子是相通的;當人們走在信息化的高速路上時,其二進制理論發明人萊布尼茨承認,我這個二進制就來源於中國道家;與愛因斯坦齊名的大物理學家玻爾,謙虛地說「我只是個(道家的)得道者」;當互補理論、自足理論、質朴理論、混沌理論、場理論等理論創立者們,到中國一看,全都傻了眼,他們那一套東西,老子2500年前就有了,有些講的比他們還要細還要深。
最值得列舉的是霍金的《時間簡史》,好象過去發生的一切都是在為霍金作必要的准備。現在,宇宙正在膨脹的事實已被發現,而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也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成功並正在指導著應用科學的進步。霍金帶齊了必要的行裝,登上了開往「自然終極定律」的列車,老子正在那裡等候他的到來。
為了找尋宇宙初始的奧秘,必須從1929年哈勃所發現的宇宙正在膨脹入手。由於哈勃發現,所有星體都在離我們遠去,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就越快,而且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同離開我們的距離成正比。這個現象是無論你向天空中哪一個方向看都是一樣的,這可能會使人們以為自己便是宇宙的中心。但是我們並不能否認有這種可能,就是在宇宙中別的地方也會得到相同的結果,或者更近一步,即在宇宙的任何一點向外看,都會看到哈勃所看到的情景。正如《時間簡史》第三章所說:「所有的星系都直接相互離開。這種情形很像一個畫上好多斑點的氣球被逐漸吹脹。當氣球膨脹時,任何兩個斑點之間的距離加大,但是沒有一個斑點可認為是膨脹的中心。」
以這種模型描述的宇宙有這樣一個特點:「即在過去的某一時刻(約100到200億年之前)鄰近星系之間的距離為零。在這被我們稱之為大爆炸的那一時刻,宇宙的密度和空間——時間曲率都是無窮大。」因為以往我們所理解的空間和時間都是平坦、連續的,而在上述宇宙模型中存在這樣一個點,空間和時間都不在具有連續性。也就是說,不可能將空間和時間的狀態反推回去而通過這個點。「這表明,即使在大爆炸前存在事件,人們也不可能用之去確定之後所要發生的事件,因為可預見性在大爆炸處失效了。……正是這樣,與之相應的,如果我們只知道在大爆炸後發生的事件,我們也不能確定在這之前發生的事件。就我們而言,發生於大爆炸之前的事件不能有後果,所以並不構成我們宇宙的科學模型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應將它們從我們模型中割除掉,並宣稱時間是從大爆炸開始的。」(《時間簡史》第三章)。「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本身預言了:時空在大爆炸奇點處開始,」《時間簡史》第八章。
這同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大爆炸是不同的,我們總是想像在一個已經存在的空曠的空間里,在時間的某一刻,一個巨大、密集的物質團爆炸了,從而產生了今天的星系。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在絕對時間的宇宙觀里長大,那無邊無際的空間和沒頭沒尾的時間觀念對我們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要理解霍金所描述的宇宙的開始狀態,必須去除無限空間和時間的概念。這是一個非凡的解釋,也就是說,在宇宙開始的那一刻,空間和時間都不存在,宇宙的開端是一個「無」的狀態!這也正是《老子》中所說的:「無、名天地之始」(第一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章)。原來《老子》所說的「無」就是這種真正的無,不僅一無所有,而且時間和空間都是「無」。老子在《道德經》的開篇就斬釘截鐵地宣稱「無,就是天地的開始」。這同霍金的模型所推導出的宇宙的初始是完全一致的。
但上述的模型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用廣義相對論雖然可以解釋大爆炸以後不斷膨脹的宇宙,但不能解釋宇宙的開端,既大爆炸時宇宙的狀態。正如霍金所說:「廣義相對論只是一個不完全的理論,它不能告訴我們宇宙是如何開始的。因為它預言,所有包括它自己在內的物理理論都在宇宙的開端失效。」宇宙的開始點在廣義相對論中是個奇點。奇點就象是大街上丟失了蓋子的井,有些不協調,有些不和邏輯。如果說,在大爆炸以後,宇宙便依照一定的規律而自然演變,而這一非常有規律的演變竟是起源於一個毫無規律可言的起點,這似乎有些說不過去。由於在極早期宇宙中有過這樣一個時刻,那時宇宙是如此之小,密度又是如此之大,此時的宇宙以基本粒子為主。於是,霍金想到了二十世紀的另一個偉大理論,量子力學。因為量子力學就是研究小尺度范圍內基本粒子之間相互作用的成功理論。將量子力學引入到由相對論負責研究的大尺度引力問題,進而創建了量子引力論,霍金成功的描述了包括宇宙開端的宇宙演化過程。《時間簡史》第五章中對量子引力論有詳盡描寫。我們在這里可以不用去理解太多的物理學術語,我們只需要知道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基礎,霍金成功地解釋了1929年哈勃所發現的正在膨脹的宇宙,並依照其膨脹速度將宇宙推演到它的起始點。這樣一來,我們可以說宇宙就是基於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宇宙。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基本原理就是宇宙的基本原理。於是絕對時間宇宙觀失效了。首先,宇宙空間不是無限的,在100多億年前的那個起點上,宇宙空間的尺寸為零;在大爆炸之後,宇宙一直處於膨脹之中,宇宙空間的尺寸一直在變大,今天的宇宙尺寸已經是相當大了,但它只是浩瀚的,並不是無限的!其次,我們所熟知的時間不是無始無終的,它從100多億年前的那個起點處開始,並有可能終結。
在絕對時間宇宙觀失效之後,進一步所發現的宇宙符合量子力學和相對論。而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中分別有一個基本原理,那就是不確定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他們就成為了霍金所描繪的宇宙的特徵。而《老子》之中有關不確定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的描述將使人大開眼界。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原理是,一個基本粒子的位置不確定叫△S;速度不確定叫△V;質量叫m;這三個參數不能為零,只能混在一起來說,三者的乘積要大於等於普郎克常數。當基本粒子的內秉質量為零時,就成為了光,而光遵守光速恆定原理,即不管觀察者運動多快,他們應測量到一樣的光速。
《老子》第十四章中有這樣的描寫:「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看它不到叫微;聽它不著叫希;抓它不住叫夷。這三個不可能追究到底,所以要混而為一)。這簡直就是不確定原理的文言版。雖後老子說:「其上不皎,其下不昧。」(它上面不亮,它下面不暗),多麼形象地描述的微觀粒子的不確定性。「繩繩兮不可名。」(紛紜不絕無法命名),還記得光的波粒二重性嗎?量子力學論證微觀粒子和光一樣也具有二重性,只不過微觀粒子有質量,而光沒有質量,所以對於微觀粒子也是「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也就繩繩兮不可名了。然後,「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當它歸於沒有質量,就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就叫惚恍)。當基本粒子的內秉質量為零時,如上面所說,此時的基本粒子就是光。因此,「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就是對光的描述,光的典型特徵是波粒二重性,波是象、粒是狀,光波沒有質量,所以是無物之象;粒子無法確定其速度和位置,所以是無狀之狀。但老子並沒有給它起名叫「光」,而是叫「惚恍」, 惚恍是光一閃一閃的狀態,光的閃爍意味著光的傳播,對了,惚恍是光速!在物理學家們的發現中可以得知恆定的是光速而不是光本身。而後老子描繪了「惚恍」的特點:「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迎著它看看不到它的前頭;跟著它看看不到它的後面)。老子所描述的惚恍與物理學家描述的光速(不管觀察者運動多快,他們應測量到一樣的光速)有異曲同工之妙。到此為止,老子在第十四章中完全精闢地闡述了不確定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但是這並沒有結束,老子接著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用自古就有的道,來觀察、理解今天的存在,可以理解宇宙的初始,這種方式叫做「道紀」)。而霍金就是利用自古就有的原理(不確定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來觀察、理解今天這個正在膨脹的宇宙,從而推導出了宇宙起始點。
現在讓我們完整的讀一遍《老子》中包含了宇宙基本規律即不確定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並將這種以道觀今而知古始的方法命名為「道紀」的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霍金確定了解釋宇宙的物理學定律,而且從理論上是成功的,量子引力學很好地解釋了今天這個正在膨脹的宇宙。但是,霍金還需要一個證據,就如同當年,愛因斯坦預言光線偏折從而驗證空間彎曲一樣。霍金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象宇宙之初那樣的物質高密度點可能存在於我們今天的宇宙之中,他把這種物質高密度點稱為「黑洞」。 黑洞的特點是物質被高度擠壓而存在與一個極小的尺寸里,(如果黑洞的質量和一座山差不多,卻被壓縮成萬億之一英寸亦即比一個原子核的尺度還小!),而在這個尺寸里有巨大的引力場。正如《時間簡史》第六章中所描述的:「一個質量足夠大並足夠緊致的恆星會有如此強大的引力場,以致於連光線都不能逃逸——任何從恆星表面發出的光,還沒到達遠處即會被恆星的引力吸引回來。」《時間簡史》第二章中所描述的:「坍縮的恆星在自己的引力作用下被陷入到一個區域之中,其表面最終縮小到零。並且由於這區域的表面縮小到零,它的體積也應如此。恆星中的所有物質將被壓縮到一個零體積的區域里,所以物質的密度和空間——時間的曲率變成無限大。換言之,人們得到了一個奇點,它被包含在叫做黑洞的空間——時間的一個區域中。」
這樣的高密度點,也就是黑洞,在時空之中是個奇點。它同宇宙之初的狀態類似,時空在黑洞處不是連續而平坦的。黑洞的密度如此之高且尺寸如此之小,使得時空在這里彎曲並終結。如果有一個宇航員膽敢沖向黑洞的話,他完結的不僅是身體,他的時空也雖之終結。由於黑洞與宇宙之初大爆炸時的狀態類似,如果能在今天的宇宙里找到這樣的黑洞的話,就意味著有關宇宙之初大爆炸的推測是可信的。但是黑洞的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至於連光線都不能逃逸。在黑暗的宇宙中找黑洞,正如霍金所說:就如同是在煤庫里找黑貓。
進一步的研究使霍金看到了希望。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對黑洞長時期的思考使霍金得出了「黑洞不是這么黑」的推測。霍金認為,由於黑洞的大引力場的作用,在黑洞的邊界處應該時時刻刻發生著粒子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過程。也就是說在黑洞的邊界處不時憑空誕生一對對正粒子和反粒子,而這些粒子都很短命,它們產生後便找到它們的伴侶並與之相湮滅。但是有些反粒子不慎掉進了黑洞,與它相伴的正粒子找不到相互湮滅的對象,從而有可能逃逸到太空之中。於是人們有機會觀測到這些逃逸到太空之中的粒子,於是人們也就有機會找到黑洞。關於粒子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推測是巧妙的,也並不是毫無根據的,如今在高能加速器中就可以創造這樣的過程。不僅如此,《老子》中對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描寫也異常精彩。《老子》第一章中是這樣寫的:「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常從「無」來觀察事物的奧妙;常從「有」來發現事物的端倪。「無」和「有」兩者是一回事,而名字不同,和在一起叫「玄」, 玄之又玄,是一切變化奧妙的關鍵)。那什麼是玄之又玄呢?玄是無和有的總稱,「玄之又玄」就是「無和有再無和有」,就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正粒子和反粒子在黑洞邊界處的誕生與湮滅就是「玄之又玄」。通過正粒子和反粒子的「玄之又玄」從而使一些正粒子變成了「有」而逃逸到太空之中,使人們可以觀測到它,並通過它而得知黑洞的存在,進而通過黑洞的存在證實宇宙誕生時的狀況。霍金通過「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方法成功地演繹了「黑洞不是這么黑」的推測,而隨即他的推測即被證實。2500年的時空好象並不遙遠,老子的「玄之又玄」在霍金的演繹下變得一點也不「玄」了。
到現在,我們看到了許多《時間簡史》與《老子》共通之處,但這些還不夠。《老子》第二十一章的描寫更是驚人。「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大「德」的樣子,只能通過「道」來解釋)。老子在本章的開始先描述了「道」與「德」的關系,為了描述最高層的「德」必須從「道」入手。那什麼是「道」呢?「道之為物,惟恍惟惚。」(「道」是什麼呢?只是恍只是惚)。還記得惚恍嗎?第十四章中的那個惚恍闡述了光速恆定原理和不確定原理,在這里老子更加清楚地告訴我們「道」就反映在這個惚恍身上。而後老子繼續描述惚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這是對光的波粒二重性的又一次精彩描述。「惚兮恍兮」是光的一種狀態,「其中有象」,象是虛的,虛的是波;「恍兮惚兮」是光的另一種狀態,「其中有物」,物是實的,實的是粒子。然而,這並不算結束,接下來的更是另人瞠目結舌:「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窈是小,冥是暗、是不那麼黑,其中有精華,這精華是非常真的。是不是很眼熟,對了,這里描寫的是黑洞!「黑洞的特點是物質被高度擠壓而存在與一個極小的尺寸里」,難道不是「窈」嗎?「黑洞不是這么黑」, 難道不是「冥」嗎?「物質被高度擠壓」, 難道不是「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嗎?不僅如此,老子還說:「其中有信。」有什麼信,當然是宇宙初始的信息。霍金不就是通過黑洞的存在而證實宇宙誕生時的狀況的嗎?接下去老子自己給出了解釋:「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從今可以推知遠古,那個宇宙誕生的真相一直存在,用來了解萬物的本始。最後老子非常肯定地告訴我們:我是怎麼了解萬物的本始的狀態的呢?以此。
也許2500年的時空距離在黑洞的邊緣處根本就不算距離。更好的解釋是,世界的運行之「道」原本就在那裡,真正是「自今及古,其名不去」。無論是2500年前的老子從人的規律通曉了天的規律;還是今天的霍金用試驗的手段,通過觀測了解了天的規律,最後殊途同歸,共同歸結到真正的「道」上面。(李航)

③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描述的是宇宙爆炸的奇點嗎

道家典籍《道德經》相傳為春秋時期的老子所著。全書共分九九八十一章,其中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

其中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里這樣描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 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說真的,當一個稍微了解過宇宙大爆炸理論的人看了這一段的描述可能會有種莫名的熟悉感,這不就是奇點嗎?這不就是宇宙大爆炸嗎?……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描述的不像是一個黑洞,而像是一個宇宙大爆炸奇點,但只是像,僅此而已。哲學思考永遠不能發現宇宙真正的規律,觀測和計算才可以。除非你相信有一位宇宙的造物主,他啟示了人類,但很顯然,老子沒有這么說……

④ 老子的道德經揭示了宇宙的真相,如何理解

老子的道德經中所寫到的的可能是大爆炸理論的中的奇點。

老子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而道家的一貫原則就是崇尚自然,堅持無為而治的思想,以自然自我治癒為主,不主張人類干涉其中。其中老子所寫的道和世間萬物的關系可以說是宇宙是從何而來的解釋。其中的“一”可能就是爆炸理論中所提及到“奇點”。科學研究充分顯示,“奇點”這種物質和宇宙如何形成的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大爆炸理論並不是憑空想像的,相關科學理論足夠支撐這種理論。就算這樣,也不能保證大爆炸理論是正確的。

⑤ 《道德經》中有哪些關於為人處事的哲學思想

如果要找出一本代表中國哲學的書籍,那非《道德經》莫屬。古希臘人認為「哲學」就是「愛智慧」。我認為哲學是一門理論學,是對宇宙萬物、人類社會、心理活動等做出合理解釋的學問。中國古代很少對這些「玄之又玄」的東西進行探究,因此導致哲學沒有形成體系。不過,道家卻是一個例外。以《道德經》為例,道家學派以「道」為出發點,提出了自己的本體論、辯證法和方法論,形成了一個初步的哲學框架。雖然後世未能在這個框架之下繼續深化,但道家的哲學觀畢竟對中國古人的思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甚至成為了中國人傳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就專門來說說《道德經》中蘊含的哲學思想。

一,道是世界萬物運行的規則,應該順應自然

古希臘哲學家提出,世界萬物的運行必須遵循「邏各斯」,這個「邏各斯」也就是世界萬物的最高規則。在中國,也有類似於「邏各斯」的詞彙,那就是「道」。中國古人將自然界萬物運行遵循的總規則稱之為「道」,大自然的規則就是「天道」,人類社會的規則就是「人道」。道既然是規則,那就是一種非實質的,是超脫具體物質形態而存在的,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就如此。


孔子見老子

這種明哲保身的思想,也給中國人帶來了保守的思維。中國人常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槍打出頭鳥」等諺語。在專制社會殘暴統治的古代,人們缺乏保護自己的基本權力,因此總是想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此才能讓自己過得安穩。《道德經》說:「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些觀點反映了古人十分缺乏安全感,只能選擇忍讓。因此,《道德經》和中國人的性格是相符合的。

⑥ 老子在四千年前的《道德經》中,是如何預言現代科學的發展的

一部獨具特色玄奧難懂的《老子》,歷世以來,研究者多從哲學社會科學的角度去探秘,殊不知其中有天文學、物理學、生命學等自然科學方面的諸多論述,若與現代科學掛鉤分析,實在非常吻合,令人嘆為觀止!

老子對宇宙生成之前的“無”和“道”的描述和結論,與“大爆炸”理論是不謀而合的。“無,名天地之始”(第一章),老子毫不含糊地在其書的開篇就這么肯定地說。

⑦ 如山海經,道德經這樣的上古奇書還有哪些不管道教,佛教還是儒家的都可以。

《連山易》 古多隻稱《連山》,其名初見於《周禮·春官宗伯·大卜》。《連山易》是以四季六氣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為吉凶判辨之坐標,以三元九運為時空轉換。不同於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剋的客觀論來指導概念論的辯證方法。《歸藏》 記載了不同於《周易》的易占書《歸藏》的權威文獻是《周禮》。《周禮·春官宗伯》言「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有六十有四」。這就是說:《連山》、《歸藏》、《周易》是三種不同的占筮方法,它們的共性在於:三者都是由8個經卦重疊出的64個別卦組成的。迄止三國時,人們對《連山》、《歸藏》有確鑿證據的了解,僅僅如此而矣。至於流傳的《連》、《歸》用七、八,以不變為占等,不過是後人依據《左傳》、《國語》中的「遇艮之八」、「貞屯悔豫皆八也」等筮例而作出的一種推測,至於漢人稱《連山》為夏易、《歸藏》為殷易、黃帝易,更只是一種想當然的揣度,於史無據。排除了南宋王應麟誤將他人注語「黃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當作《山海經》正文輯入類書《玉海》而不能計外,《周禮》也是最早記載《歸藏》的文獻。《九丘》 帝禹時代的書稱為「丘」,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三墳》 三墳,三皇之書,伏犧(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尚書序》;「墳」有大的意思. 《淮南子》 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我國西漢時期創作的一部論文集,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故而得名。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搜神記》 是一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作者是東晉的史學家干寶。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異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開創了我國古代神話小說的先河。河圖洛書 不是書籍 是兩幅圖 包含了術數變化和陰陽五行 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一,河圖之象 河圖用十個黑白圓點表示陰陽、五行、四象,其圖為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個白點在內,六個黑點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為水。 東方:三個白點在內,八個黑點在外,表示青龍星象,五行為木。 南方:二個黑點在內,七個白點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為火。 西方:四個黑點在內,九個白點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為金。 中央:五個白點在內,十個黑點在外,表示時空奇點,五行為土。 (其中,單數為白點為陽,雙數為黑點為陰。四象之中,每象各統領七個星宿,共28宿。)以上為《河圖》。其中四象,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位為正位就是: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此乃風水象形之源也。 二,河圖之數 1,天地之數:河圖共有10個數,1,2,3,4,5,6,7,8,9,10。其中1,3,5,7,9,為陽,2、4、6、8、10,為陰。陽數相加為25,陰數相加得30,陰陽相加共為55數。所以古人說:"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數為55,"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即萬物之數皆由天地之數化生而已。 2,萬物生存之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為水之生數,二為火之生數,三為木之生數,四為金之生數,五為土之生數。六為水之成數,七為火之成數,八為木之成數,九為金之成數,十為土之成數。萬物有生數,當生之時方能生;萬物有成數,能成之時方能成。所以,萬物生存皆有其數也。 3,五行之數:五行之數即五行之生數,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數。一、三、五、為陽數,其和為九,故九為陽極之數。二、四為陰數,其和為六,故六為陰之極數。陰陽之數合而為15數,故化為洛書則縱橫皆15數,乃陰陽五行之數也。 4,大衍之數:大衍之數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數10;同時也是天地之數的用數。天地之數55,減去小衍之數5得大衍之數50,其中小衍為天地之體數,大衍為天地之用數。所謂"大衍之數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數預測的占筮之法:以一為體,四十九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天干交合之數:河圖之數十,乃十天干之數也。交合之數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同德。正是萬物生存之數。所以甲己合為一、六共宗,乙庚合為二、七同道,丙辛合為三、八為朋,丁壬合為四、九為友,戊癸合為五、十同德。十天干經交合之後,化為天干交合之五行,將河圖五行之體化為天干五行之用。 6,六甲納音之數:天地之數55加上五行之數5,合化為60甲子五行納音之數。十天干之陰陽五行與萬物相交,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各發出12種聲音,無聲無音不計,按河圖北、東、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納音。乃天地五行聲音之數也。 7, 河圖洛書和二十八星宿有密切聯系,和西方的黃道十二宮也是相同自然規律的不同表述: 河圖洛書是《周易》的基礎,雖然東西方文化有差異,但是天上的天體運動都是相同的。

⑧ 奇點是不是無中生有

奇點是不是無中生有?奇點也不是無中生有,也應該是有理有據,可以胡說,但不可以謀說,就是一個可以說成仨,沒有的不可以說有。奇應該奇特,與眾不同,出奇不意。

⑨ 老子道德經中邊際的理解

道沒有邊際,也沒有緯度可以限制它,緯度與極壁不過是他的一部分。
可以說是:無極無相無法無邊。也即是無窮極,無窮相,無窮法,無窮邊。

在天地之然上,他就像愛因斯坦宇宙大爆炸的那個「奇點」。

在我們的心裡運作上,他就是人心最本源最純凈,可以演化一切的真心。

在社會上,他就是無窮的演變與動力。

而無為的深層此思想就是思想不受一切的法相的約束。

熱點內容
行政法學綜述 發布:2025-02-07 23:31:58 瀏覽:38
食品安全法中的社會共治 發布:2025-02-07 23:25:06 瀏覽:441
思想道德文獻 發布:2025-02-07 23:19:44 瀏覽:87
法律的效力大於行政法規 發布:2025-02-07 23:07:21 瀏覽:394
法學考研英語要求 發布:2025-02-07 22:53:53 瀏覽:308
山東司法廳長原廳長簡歷 發布:2025-02-07 22:48:32 瀏覽:643
婚姻法自然血親的父母子女關系解除 發布:2025-02-07 22:20:18 瀏覽:903
新婚姻法2020第三者財產 發布:2025-02-07 22:12:58 瀏覽:268
深圳消防法律援助熱線 發布:2025-02-07 21:57:19 瀏覽:334
大學依法治國論文 發布:2025-02-07 21:43:59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