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天地篇

道德經天地篇

發布時間: 2022-01-31 22:20:39

⑴ 《道德經》怎樣正確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含義

《道德經》怎樣正確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含義?

這一段一般不太容易了解,因為老子的語言,真的往往都超越一般人邏輯思維的這個層次:老子要我們跟天地看齊學習,又說「天地不仁」,那難道要我們學那個「不仁不義」嗎?我們會這樣地質疑。要知道,老子所講的「不仁」,不是一般所理解的那一種「不仁、不義」。老子說「天地不仁」,並不是說天地無道、天地不道。《道德經》的「道」,並不是講不道。天地呈現出來的是「道」,而不是「仁」。在宇宙中心靈的層次:從最高、從上往下是「道、德、仁」,「仁」是降到第三個層次了。再來「義」、再來是「禮」、再來才是講各種世間的世「智」辯聰。「道德仁義禮」,有的中間還有一個「禮」,禮儀、禮節的禮。後面我們還會再解析。那到最後才是講「法」。到講法律法條那已經是心靈降到非常低的層次。所以老子是要我們回到最高的那個道的心靈品質層次。

這里講的「不仁」,不是說天地無情無義,而是說天地不會有一般人的那一種濫慈悲,或是那一種偏私、偏愛。「仁」,它就是一般所謂的慈悲、愛。如果你的心靈不是來到「道」的層次的話,這一種仁、愛,通常裡面它會含有自我自私的立場。所以這里講的「天地不仁」,意思就是說「天地」它沒有那麼多私心、沒有那些不平等,它不會偏愛。

就像在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包青天」。平民百姓都很敬愛像「包青天」這樣的人,對不對?但是那些犯罪的王公貴族、或是包青天的親戚朋友中那些犯罪的人,他們就覺得包青天「不仁」。因為你沒有對我們特別招待、特別優厚。所以相對於平民百姓而言,那些犯罪的王公貴族,他就認為包青天是「不仁」。這樣知道嗎?那難道是包青天錯嗎?他不仁不義嗎?不是,而是他是真正地大愛、真正地平等。

第五章要跟我們分享的就是:天地間流露出來的,就是真正的平等、大愛。沒有那些偏私、沒有那些偏心。它完全都是從「道」出發在運作的。那「道」的話,沒有那些錯愛、沒有那些假愛、沒有那些偏心、私心。「以萬物為芻狗」,我們用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講,就是在「道」的心目中,山裡的植物、草,還有那些松樹、還有森林中的這些人,他們是不是都是「道」演化出來?全部都是「道」演化出來!那你說哪一種最高貴?都一樣。在道的心目中、在太陽的心目中、在山河大地的心目中,人類跟這些草、木都完全平等。這樣可以了解嗎?

再來體會這一句話,為什麼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它講的就是天地沒有私心。在天地父母的心目中,人類跟植物平等、人類跟各種動物完全平等。這個叫做真正的平等心。

佛教裡面講到開啟最高的智慧,一樣它很自然地會流露出所謂的平等心、平等智。老子在這一章講的就是天地所呈現出來的那一種完全的平等心、平等智。所以不要再錯解以為說:天地是不仁不義、無情無義。絕對不是這樣。

⑵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今本《道德經》第五章。
意思是: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
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

⑶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老子所說的天地大道

老子的"道"其實代表了中國古代先哲們的世界觀——世界萬物從何而來,或者說誰創造了世間萬物。不同與西方的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了一切,把原罪留給了人類,老子認為世間萬物源於道,而"道法自然",因此順因自然規律,按規律辦事就是"大道"。老子的世界觀與孔子大相徑庭,但又互為依存,是中華文化或者中國哲學史上三個組成部分中的兩個。

《老子》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思想。二十五章說「道法自然」。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自然、無為是說「道」生萬物是無意志、無目的、自然而然的。「道」沒有意志,因為它無所求,無所私,無所爭。十章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這就是說「道」生養了萬物,但是不據為己有,也不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也不去宰制它們。它反對社會人事的有為,認為人在自然和社會面前是無能為力的。

⑷ 《道德經》所講的「天地無親,常與善人」該如何解釋

《道德經》所講的「天地無親,常與善人」該如何解釋?

你只要真的打開心去了解,天地父母回的大愛就答會流入越多。這就是《道德經》所講的「天地無親,常與善人」。沒有偏私。只要你把心打開,更多的能量、更多的大愛,就會流入你的心中!不管你是哪裡的宗教,不管你是哪一個國家的宗教,不同的宗教,天地父母都是平等地對待。

耶穌也是一樣在告訴我們:「你們要去看天地父母的大愛,要讀懂這一部無字天書。」有沒有?他也一樣指著天地父母,他不是指自己啦。大家要去看懂這一部無字天書、大地風雲經,了解天地父母。

⑸ 道德經·天地不仁的原文

所謂「芻狗」,就是用稻草紮成的狗,它有著特殊功用:古代用於祭祀。祭祀是一件很嚴肅莊重的事情,在這種場合,它被賦予了特殊的象徵意義,已不再是一個普通的稻草紮成的小狗。然而一旦祭祀過後,稻草恢復了它本真的意義,不再被人頂禮膜拜,它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被人遺棄,甚至踐踏,最後被當成普通的稻草焚燒了。稻草之所以會落下如此的命運,並不是人們對其存在好惡心理,而是為了祭祀的需要。
天地本身沒有情誼可言,它是毫無意志的純粹的自然物,它沒有偏好和任何選擇。然而它的力量是巨大的,無法抗拒和控制。它所表現的一切:地球的形成、人類的產生、物種的滅絕以及若干年後人類的消亡,都是一種很偶然的現象。絕不是天地的意志,它不存在憐愛和刻意踐踏的情感取向,萬物的生成和消亡都是依照自身的規律發展的結果,它賦予了萬物自由,因而它才能在自在無為中達到無所不為。客觀存在對萬物沒有施加恩惠,也沒有強加干涉,所以萬物才能按照自身的發展軌跡共同發展,正因為如此,萬物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它的恩澤。
聖人(統治者)治理國家管理子民也是如此,古代的帝王稱天子,是天地的兒子,也可以看成是天地的化身,他效法天地管理天下百姓,不對百姓施加仁愛,把百姓當成祭祀用的芻狗,這不是不愛惜百姓,相反這是真正的珍惜。怎樣理解呢?聖人對百姓不施加仁愛馳不橫加干涉,給予一定的自由,這樣百姓才能感受到真正恩賜。教導百姓按照自然規律行事,就不會破壞大自然之道的無為之治。因而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天下才會太平,天下太平,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才能繁榮昌盛。與此相反,如果統治者沒能按照大道的無為而治的原則,而是施與仁愛,自然會對百姓枉加干涉,就會使百姓脫離正確的行為軌道,導致天下大亂。統治者為了安定民心,平息這種混亂的局面,就會很自然地強加自己的意志,比如制定各種刑罰,這樣一來,民心不但沒有被安定反而更加騷動不安,農民起義勢在必然,結果是民不聊生,統治階級的地位岌岌可危。所以這種貌似仁愛的統治策略,不但害已而且害民。
橐龠就是風箱,它是一種冶金鼓風用的工具,中間是空洞的虛無的,充滿了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天地之間是空虛的,恰似一個大風箱,充滿了元氣的流動。
正因為天地的空虛,才會有元氣流動其間,而且元氣無窮無盡,用之不竭,這元氣就是主宰萬物的靈氣,它看不到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越用越靈。
我們應該像天地聖人一般,像個大風箱,心裡空無一物,而又能包容一切。所謂空無一物也就是不置一物於心中,而應包容萬物,做到心中坦盪,不偏執一物,才能海納百川。心裡的容量像一個大風箱,無窮無盡,這樣我們才能放眼宇宙,心無掛礙;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才不會為外物而影響自己的情緒,對別人的對錯是非才不會品頭論足,枉下斷論。別人的是非和自己有什麼關系?為什麼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我們是人,是情感十分豐富的動物,我們有喜怒哀樂,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們要無所為,也就是真正的無所不為了。
老子認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不僅適用於治理國家,為統治者的制勝法寶,而且適用於我們一個一個的個體,將自己與大道緊密相連,甚至融為一體,我們才能獲得自由和幸福。就是大道的完善境界。

⑹ 道德經·天地之始的詳解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用了三個道字來解說道,這個道字第一個和第三個是同一個道就是大道的道。第二個道字是言道的道。這句話可以這樣說!大道如果可以用言語道出,那就是非通常的大道,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因為道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到,可是他又無處不在。 <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是和上一句所對應的,是說我們如果給他起個名字,也不會是長久的名字。而且就會誤導人們!因為說他是黑的 他就不是白的,說他是強的他就不是弱的,所以道是人們靠心去感悟的,而不是用來言道或妄加名稱就可以的!
<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這是描寫道的本質與道的作用的,<無>就是道的本體,道在天地為開辟之前就已經有了。因為道最擅長的就是無中生有,所以才創出了天地,這就是<有>。有了天地就有了萬物,他就像是世間萬物的母親一樣偉大。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儌>這句是讓我們體會大道所用的。讓我們來看看大道的無名無形的微妙,然我們來看看道創造出世間萬物的神奇力量。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最後他為我們總結了道的玄妙與他的神奇。意思是這樣的。上面所說的這兩種玄妙和神奇,一種描寫的是<無>一種描寫的是<有>,只是字不同而意相同的。都可謂是道玄妙的作用!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個玄字和上一個玄字是不一樣的,上一個是<玄妙>的意思,這個<玄>是指變化來講的。所以意思是這樣的變化來又變化去,就是萬物所遵守的的大道了。

⑺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如此扎心的話,老子想說明什麼

道德經這句話,一般的理解是:天地養育萬物,沒有偏袒。因為一切都是相對的,有「善」就有「惡」,有「仁」就有「不仁」,所以要順其自然,一切事物都為了自己的生活,得到更好的發展。至於聖人,在《道德經》中並沒有提到具體的人。所謂「聖賢」,就是擁有理想人格的人現。既然天地「不仁」,聖人自然也「不仁」。這種認識是正確的,符合《道德經》的辯證法,但還不足以還原老子的本義。

其實老子也沒有答案,畢竟人類對宇宙一無所知。老子認為,人的智慧局限於感官世界的而官世界對於生命的認識是膚淺的,是偏離軌道的。一個人應該在靈魂中反省和尋找生命的價值,這就是尋找道的過程。

⑻ 老子的《道德經》上曾說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說的是什麼意思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自古以來,很多人都批評老子這句話為陰險、刻薄,看事情太透徹。因為他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無所謂仁不仁,生了萬物,又把萬物當芻狗來玩弄。這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和曲解。這里的「芻狗」 ,本意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犧牲(因為用不起豬、牛、羊等大的犧牲)。隨著社會風氣的演變,人們漸漸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就相當於後來在拜祀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天地生了萬物,它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它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更沒有想從萬物那裡取回什麼報酬。而人之所以對萬物差,甚至人幫助了人,往往都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是因為人的自私的觀念使然。所以,老子建議人要效法天地的「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的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這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意思。出自《道德經》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崩山裂石、椎心泣血的汶川大地震之後,《老子》的一句話不脛而走,這句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們的理解大概是:「天老爺,你真不仁,竟然如此糟踐百姓!」這種理解符合《老子》的原意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出自今本《老子》第五章。傳說中的河上公(有人以為是漢文帝時人)有註:「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萬物,人最為貴。天地視之如芻草、狗畜,不責望其報也。」「聖人」句注仿此。其意是說天地不講仁恩,只是任自然,將萬物看作草和狗。王弼註:「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天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通惠)由己樹,未足任也。」(據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中華書局1999年版)王弼之意,也是以為天道任自然而已,並不加惠於物。而萬物各自有所用,如獸吃草,人吃狗之類。 名滿天下的胡適先生,其《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商務印書館1919年初版)中,有對《老子》這句話的解釋,提出了兩種說法:第一種,就是王弼說,那就是將仁解釋為慈愛;第二種,則作了哲理上的推闡,說: 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說:「仁者,人也。」《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劉熙《釋名》說:「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說不是人,不和人同類。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識,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類,這叫做天人同類說。老子的「天地不仁」說,似乎也含有天地不與人同性的意思。 接著,胡適又說:「人性之中,以慈愛為最普遍,故說天地不與人同類,即是說天地無有恩意。」這就把兩種不同的說法統一起來了。最後,胡適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這個觀念,說:「老子這一觀念,打破古代天人同類的謬說,立下後來自然科學的基礎。」 1922年,梁啟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論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錄二「天道觀念之歷史的變遷」中,也認為老子的話表現了對天的信仰的動搖,開啟了後來荀子的天論思想。 鍾泰先生的《中國哲學史》第一編第三章有附文《〈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解》(商務印書館1929年初版),對此有所駁正。雲:「吾統觀《老子》全書,知其說之出於穿鑿,未足據為定論也。」其下就從三方面來闡述:首先,從語言上來看,所謂「仁者,人也」的說法,是求其語源,不是等義。「『人』字乃抽象名詞,非具體名詞也。故以人為仁之訓則可,而以人易仁則不可。」而且依胡適之說,也只能說「非仁」,不能說「不仁」。何況此句之下又有「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之語,總不能理解為「聖人不是人」吧?其次,從《老子》全書來看,「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都是《老子》之言。所以要認定老子打破天人同類的謬說,證據是不足的。再次,胡適之誤,是信了王弼關於「芻狗」的誤說。王弼之說,分芻與狗為二物,說天不為獸生草,而獸吃草;天不為人生狗,而人吃狗。這里含有天以萬物為草芥之意。實則芻狗是一物。《莊子·天運篇》載師金之言曰:「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綉,屍祝齋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是:芻狗紮成而未祭獻時,用盒子盛著,上面用精美的綉巾覆蓋著,屍祝齋戒了來送它到祭壇上。等到祭獻以後,就廢棄了,走路的人就踐踏著它的頭顱和脊背,拾柴草的人就撿起來燒火)「以萬物為芻狗」是說將萬物看作芻狗,用時尊榮,用後即棄之如弊屣,順其榮華至衰敗的發展過程。這自然是不講仁恩了。應該說,鍾先生的說法是比較正確的。但是,芻狗到底是什麼,做什麼用,其生滅過程如何?鍾先生也沒有說清楚,如說芻狗就是芻靈之類。在其所著《莊子發微》中還展開來說:「以茅草扎作人形,以殉葬,則謂之芻靈;以祭祀,則謂之芻狗。後世畫神像於紙,以竹為骨而張之,謂之紙馬,即芻狗之變。紙馬非馬,知芻狗非狗矣。李頤雲:『結芻為狗。』非也。……蓋自秦以後,芻狗之制已不存。故魏、晉間人已不知芻狗為何物,而各以其意說之。不知狗之為言苟也,以其暫制而用之,故謂之苟,豈象狗形者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324頁)實際上,「芻狗」就是扎草為狗形,疾疫時用於求福禳災,此時要文飾妝扮一番。祈禱之後,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芻狗即便棄置,人踏車轢,隨後就將它當做柴草,一燒了事。我們看漢、魏、晉文獻中的記載,就可以明白。《淮南子·齊俗篇》說芻狗和土龍剛剛做好的時候,用青黃色來文飾,蒙上綺綉,纏著紅線,屍祝穿著純黑色的祭服,大夫戴著禮帽來迎送它們。等到用完之後,土龍不過成了一堆土壤,芻狗不過成了一堆草芥罷了,有誰看重它們呢?許慎在其下註:「芻狗,束芻為狗,以謝過求福。土龍,以請雨。」很顯然,芻狗就是用草紮成狗的樣子,土龍就是用泥土做成龍的模樣。芻狗是用來謝過求福的,土龍是用來求雨的。《說山篇》也說「芻狗待之而求福」。《說林篇》又說:「譬若旱歲之土龍,疾疫之芻狗,是時為帝者也。」這就說得更清楚了,芻狗的一個大用處,是瘟疫流行之時,用來祭神求福的。這時,它的位置,儼然是帝王一般。自然,用後就扔了。芻狗祭祀之前,位置尊崇,極盡榮華,祭祀之後,立即廢棄,車轢火燒,已如上述。而《三國志·魏志·周宣傳》說三夢來展現芻狗祭祀後的三個過程,也很有意思。說的是周宣善於占卜,有人就故意來考考他,說是夢見芻狗了,周宣說將會得到美食。不久出行,果然遇到豐膳。後來又說,又夢見芻狗了,周宣說:「你要小心,會墮車折腳。」不久,果如其言。第三次又說夢見芻狗,周宣說:「特別要注意呀,你家將失火。」家裡真的很快遭到火災。問的人後來說:「其實我三次都沒有夢到芻狗,為什麼這么靈驗呢?」周宣說:「這是神靈讓你說的,和真夢沒什麼不同。」問的人說:「我三次都說夢見芻狗,為什麼結果很不同呢?」周宣說:「芻狗,是祭神之物。祭祀初畢,祭品可以分人,所以得到美食。祭祀結束,芻狗為車所碾壓,所以會墮車折腳。這之後,就要將殘碎的芻狗拿去燒火了,所以會失火。」(宣曰:「芻狗者,祭神之物。故君始夢,當得餘食也。祭祀既訖,則芻狗為車所轢,故中夢當墮車折腳也。芻狗既車轢之後,必載以為樵,故後夢憂失火也。」)這些材料,將芻狗的形狀,所用的材料,用途,生住異滅(借用佛家語)的過程說得很清楚了。這個過程,是自然的過程。用時顯貴,用後廢棄,天地萬物,莫非如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天地並不施仁恩,只是讓萬物如芻狗那樣走完自己由榮華到廢棄的過程而已。下文「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也是這個意思。這里,並沒有糟踐百姓的含義。 李偉國先生在《「人定勝天」語義的演變》一文(載《文匯報》2008年7月20日)中,又將《老子》的「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弗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今傳本第七十三章)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視作對待著的雙方,解釋說:「天地不仁,亦猶《詩經》之『視天夢夢』。『天道善勝』,則猶《詩經》之『靡人弗勝』。……老子的這些話,應該是申包胥所熟知的,也可視為『人眾勝天,天定勝人』的一個來源。」將「天地不仁」理解為天地之道閉塞,正理泯滅,雖然有宋代林栗《周易經傳集解》卷十二的話「方其未復也,天地閉塞,萬物摧殘,賢愚易其位,善惡乖其應,若無天理,惟人自為耳。故老耼氏有『天地不仁』之說,而申包胥有『人眾勝天』之語。方此時也,天地之心,何自而見哉」作依據,但林栗這樣的理解是在闡述自己的觀點,並不合《老子》原意。《誅仙》中的用法:蕭鼎著名小說《誅仙》中的中心思想,就是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這本小說里的解釋是,天與地是沒有感情的,不會理會人間的恩怨情仇,把人間萬物都當做操作的狗而已!這句話使《誅仙》成為了06年最有名的網路小說

熱點內容
檔案法規檔案政策 發布:2025-02-08 00:26:39 瀏覽:335
道德經都 發布:2025-02-08 00:20:03 瀏覽:489
民事訴訟法判決給錢沒錢 發布:2025-02-08 00:04:29 瀏覽:767
二建法規編 發布:2025-02-08 00:03:48 瀏覽:359
法律援助向哪裡申請 發布:2025-02-07 23:53:51 瀏覽:236
行政法學綜述 發布:2025-02-07 23:31:58 瀏覽:38
食品安全法中的社會共治 發布:2025-02-07 23:25:06 瀏覽:441
思想道德文獻 發布:2025-02-07 23:19:44 瀏覽:87
法律的效力大於行政法規 發布:2025-02-07 23:07:21 瀏覽:394
法學考研英語要求 發布:2025-02-07 22:53:53 瀏覽: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