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方陣
❶ 用政治書的內容回答:依法治國的基本方針是什麼
❷ 依法制國的「十六字方針」是什麼
依法制國的「十六字方針」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一、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
二、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徹底否定人治,確立法大於人、法高於權的原則,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
三、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國是一切國家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新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五、立法機關要嚴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備的法律體系,使國家各項事業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條件。
六、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使其權力,依法處理國家各種事務。它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
(2)依法治國方陣擴展閱讀
全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應該由法律調整的都要實現法制化,都要依法治理:這一方針應成為執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廣大公民的共同行為准則。那種認為法治主要是「治民」而不是「治官」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法治有古代法治與現代法治之分。
古代法治雖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總是代表著先進的階級、階層以及開明的思想家政治家的利益和願望,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但當時的統治者往往把法律當做治民的工具。
現代法治與此則有很大不同。老百姓的行為雖然也要受法律的約束,但法律的作用主要是治官,這是由民主政治代替了專制政治所決定的。憲法出現在近代就是一個突出的例證。
憲法的內容很多,但主要是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確認和保障公民的權利,使其不受侵犯;
二是設定和約束國家的權力,使其不被濫用。
同時,那種認為法治只是一項具體工作而不是一項影響和決定全局的方針的看法也是不正確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制定和實行了一系列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方針和政策,其中有四項最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深遠戰略。
即: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實行計劃經濟轉變為實行市場經濟;從實行閉關鎖國轉變為實行對外開放;從人治向法治過渡,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❸ 依法治國的基本方針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是基本方針。
❹ 依法治國基本要求的新十六字方針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依法治國基本要求的新十六字方針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新16字方針確立了我國依法治國新階段的四大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是依法治國的目標並未全部達成,實現政治文明的征程仍在路上,需要我們繼續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克服法治發展過程中的障礙。
依法治國離不開深入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要把黨的領導納入法治范疇,從而帶動整個國家的法治建設,推動依法治國的實現。
(4)依法治國方陣擴展閱讀
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提升中國法治影響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強大生命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是黨對中華民族復興的最大貢獻之一。
我國在完善現實社會法律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網路空間、虛擬社會的立法。信息時代的虛擬空間法律基本還是空白,如何加大網路空間法律建設,同時在無國界的網路社會,率先把我們的網路空間法律規則搶先建立、發布、傳播,有利於提高我國法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統籌規劃能力強是我國的傳統優勢,在發展過程中還要繼續發揮這個優勢,加強統籌能力,避免經濟、社會、法治、民生等各領域各搞各的,碎片化發展。
❺ 新中國成立60周年依法治國方陣提到憲法,為什麼要如此尊重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來第一部憲法簡介自(1954年制定)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它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頒布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基礎,又是《共同綱領》的發展。該憲法除序言外,分總綱、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力和義務以及國旗、國徽、首都,共4章106條。
這部憲法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了中國人民革命的成果和新中國成立五年來的新勝利,反映了中國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共同願望。它首先把實現國家在過渡時期總任務的具體步驟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序言指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議社會建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❻ 政治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為什麼要建立依法治國方陣
(一)依法治國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恩格斯說過,在古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之下,廣大的農民和他的家庭只能把自己的希望寄託於君主給自己以雨露和陽光。在這種經濟條件下不可能產生現代法治。現代經濟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市場經濟,一種是計劃經濟。人們通常說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而計劃經濟就是人治經濟。因為計劃經濟主體是國家和集體,市場經濟的主體卻是多元而獨立的。市場經濟的產品能夠進行自由與平等的交換,而計劃經濟則是依靠國有統一分配各種資源;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的價值規律、競爭規律來優化物質和人力的資源配置,計劃經濟則存在著很大的主觀隨意性。在這種條件之下就決定了市場經濟國家不能過多的干預,只能在宏觀調控方面充分發揮國家的作用,在廣大的市場中必須運用法律的手段來處理各種問題。
此外,市場經濟還存在兩大缺陷。首先,參與競爭的主體做到了機會平等,但是由於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勢必出現貧富差距拉大,所以我們就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來解決社會公平問題,這也需要法律。其次,難免出現不正當競爭和非法壟斷以及坑蒙拐騙和假冒偽劣等現象,並造成政治上的貪污腐敗,這也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對市場加以規制,以杜絕或減少各種腐敗現象。
而且,近幾十年以來,國際上出現了經濟一體化趨勢。一個國家如果不把自己的經濟納入國際大循環,想要富裕起來是不可能的。在實行對外開放的背景下,一個國家沒有完備的法律,就無法吸引國際投資和開展國際貿易。這也決定了依法治國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二)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條件
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實質上是一個民主問題。民主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民主的概念可以歸納為一個核心和四個內容。所謂現代民主,它的理論基礎和根本原則是主權在民。主權在民是相對於主權在君而言的,用我國憲法的表述,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與封建社會主權在君的原則是完全對立的。民主的四個內容,一是指公民的民主權利,如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參政議政權、檢舉罷免權、知情權等,必須得到充分保障。二是指國家政治權力的民主配置,包括執政黨和在野黨、合作黨的關系,執政黨和國家機關的關系,國家機關中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之間的關系,這些權力應當按照分權和制衡的民主原則來配置。三是指民主程序,要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立法、民主執法、民主司法等。四是指民主方法,包括實行群眾路線、搞民主集中制、讓人講話、不搞一言堂等。
我們要實現主權在民,但是13億人不能全部都去直接管理國家,這就必須搞代議制,通過選舉產生政府,人民把權力交給政府,由政府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然而當選舉出政府之後,其權力可能是無限的,也可能亂來,因此就需要一種制度來防止這種現象發生,這就出現了憲法。古代沒有憲法,憲法是近代的產物,憲法產生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此。如果政府按照一部好的憲法嚴格辦事,這就可以從根本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否則是不可靠的。
歷史經驗也已經表明,沒有一種完備的法律對這種民主制度的方面加以規范。用法律的權威加以保障,這個民主是靠不住的。
在我國和西方,都有過這樣的成功經驗,但也有過失敗的教訓,我國的「文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此,鄧小平在多次談到要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時候,他有一個很重要的著眼點,就是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和公民的各種民主權利不受侵犯。
(三)依法治國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
長期以來,大部分人把法律僅僅看作是一種手段。法律是一種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比少數領導人按照自己的觀念去理解和處理問題要高明。因為法律不是某幾個人的看法和認識,而是集中了多數人的智慧制定出來的;同時法律又有規范、指引、預測、教育與懲戒等社會功能,在這種意義上法律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但是它更應該是一種社會文明的表現。這是因為:第一,人類社會存在三大基本矛盾。首先,是社會秩序與個人自由的矛盾。社會的生產、交換、分配,社會公共生活等都必須是有序的,然而個人的思想自由、行為自由又是人的本性和基本價值,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力量源泉。但是秩序與自由這兩者之間是有矛盾的。其次,人有兩大需求,物質利益需求與精神利益需求,這種需求在人與人之間是有矛盾的。最後,社會組織與社會成員的矛盾。人類社會必須有自己的組織才能更好地生存。然而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需要有權威與服從,這樣一來就產生出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之間的矛盾。這就需要一種規則來調整這三種矛盾,這種規則就是「法」。它最早表現為習慣,然後是習慣法,最後是成文法,這種規則就是為了調節社會矛盾和沖突不至於走向對抗,來維護社會應有的秩序,來保護人民應有的權利。這不是哪個人的發明,而是社會的一種客觀要求。而沒有這種規則,社會就談不上文明。
第二,是法律自身的特點決定的。法律起碼具有一般性、公開性、平等性、不溯及既往性、程序性等五個特點,這就決定了法律自身的性質與正義公平是分不開的。
深刻認識依法治國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四)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毛澤東1945年在延安回答黃炎培先生的提問時講到,中國共產黨奪取大陸政權之後,要避免中國歷代王朝興亡交替的周期率,辦法就是依靠民主,讓人民當家作主,那就可以避免古代人亡政息的現象,而人亡政息是中國古代人治論的代表性論點。民主革命在某種意義上是依靠了根據地的民主法制才取得勝利。新中國成立以後至1956年民主法制建設基本上是健康的,但是1956年以後背離了以前正確的道路,實行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政治路線,違背了1956年黨的八大決議的基本精神。出現這種情況有兩個原因:第一,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使自己驕傲自滿起來,並產生了唯意志論,開始出現個人崇拜。第二,1956年的國際環境,尤其是「波匈事件」,使得毛澤東從准備開放變成了反右。鄧小平正是總結了中國的這段歷史和國際的經驗,提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和興旺發達究竟是依靠一兩個領導人還是要依靠一個好的法律制度這一問題。他首先肯定了領導人的作用,但是認為制度更具有根本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在有了良好的法律制度的情況下,領導人方有可能避免犯全局性的錯誤。
❼ 依法治國建設方針於哪次會議提出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初次提出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專國家的基本方略屬,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任務。
黨的十五大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確定為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
(7)依法治國方陣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1、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2、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3、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4、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6、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❽ 依法治國方針何時提出
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針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統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
❾ 我國為什麼要實施依法治國方針
為什麼要實施依法治國方略?
答:①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②有利於回國家權力真正體現人民答意志,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證;③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④有利於提高國家機關的工作效率;⑤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