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是道德的規范
① 法律和道德規范都是用來調整社會關系的因此沒有區別對嗎
錯。
二者的區別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
② 請問哪些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規范,要全的,謝謝大神
愛國主義,誠實守信,尊重他人權利,男女平等
③ 法律規范屬於什麼規范社會規范還是道德規范🙏
法律規范,是指通過國家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或者認可的,用以指導,約束人們行為的行為規范的一種。它是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的基礎,可以說它是連接理論法學和實踐法學的橋梁。法學家對於法律規范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其本質並非僅僅是用以指導實踐,而更重要的要是通過這種研究來加強法律人在法律實踐中的論證,推理能力。
通常我們認為法律規范不是實體規范,就是程序規范。
應該屬於社會規范。
④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還是「道德是法律的底線」
法律抄是道德的底線。法律意識與襲道德觀念具有同一屬性,相互聯系;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的調控范圍有所重疊,相互包容。
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指統治階級(統治集團就是政黨,包括國王、君主),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一般而言,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法律所要求和鼓勵的行為,也是道德所培養和倡導的行為。但從規范作用的范圍來看,法律與道德對人們行為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法律一般只規定最起碼的行為要求,而道德則解決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行為中更高層次的問題。
法律與道德的邊界並非靜止不變的,當某些問題已經超出道德的調控范圍,成為關乎大部分社會公眾的問題,立法者就會考慮將之上升到法律層面。
⑤ 法律是道德規范嗎
法律不是道德規范,但法律可以被看作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⑥ 什麼是法律規范 什麼是道德規范
法律規范(法律規則)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則. 法律規范,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反映國家意志的,具體規定權利義務及法律後果的行為准則。 法律規范,是指通過國家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或者認可的,用以指導,約束人們行為的行為規范的一種。它是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的基礎,可以說它是連接理論法學和實踐法學的橋梁。法學家對於法律規范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其本質並非僅僅是用以指導實踐,而更重要的要是通過這種研究來加強法律人在法律實踐中的論證,推理能力。 通常我們認為法律規范不是實體規范,就是程序規范,這也可以說是法律初學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比如民法之外有民事訴訟法,刑法之外有刑事訴訟法)這種非此即彼的思考問題方式是非常有害的,它容易造成一種先入為主的意識,容易造成我們視野的狹窄。其實法律規范除了以上兩種規范外,還有一種規范,即沖突規范。學術界傾向於將沖突規范歸入程序規范之中,但是筆者認為這樣做是欠考慮的。沖突規范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存在的價值,下面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論述: 首先,從目的論的角度來看,實體規范是用來具體的規定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進而調整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當事人,責,權,義明確。從而形成可見的預期,進而降低交易成本。我們也可以稱其為通過實體實現正義的規范。而程序規范,本身並不追求當事人實體權利義務的明確,而是使得當事人在追求實體權利,義務的時候按照一定的方式行事,它追求的是一種秩序,一種看的見的正義,即「正義不但要實現,而且要以看的見的方式實現」。我們可以稱其為通過程序實現正義的規范。而沖突規范,是在調整國際民商事關系中產生的。它本身既不規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也不規定使用何種程序來實現當事人的權利,義務,而是通過指導,來告訴法官選擇那個國家的法律來處理國際民商事關系。因此它也被稱做「法律適用規范」,「法律選擇規范」。因此我們可以稱其為通過選擇,指引來實現正義的法律規范。 其次,歷史發生學的角度來看。實體規范是最先出現的,程序規范次之,沖突規范最後。但是這只是在當歷史按照一種由內而外,由閉塞到交往的路線發展時才成立。我們通過觀察法律的最初形態「習慣法」就會發現,最初的習慣法是實體和程序不分,但是這種混合狀態中實體是戰具著很大一部分,而程序僅僅是其中一小部分,而且程序性習慣的效力沒有實體性習慣的效力高。古時候衙門的縣令可以同過各種方法,哪怕是當今看來是非常荒唐的方法來實現自己心中認為的實體正義。在他們的心目中實體正義第一,程序無關緊要。而沖突規范,只有在同一時間,對同一個社會關系,有兩種或者多種法律同時調整它而且規定不一的時候才會產生。因此實體規范,程序規范,是它出現的前提,只有當前兩者規范彼此內部出現矛盾的時候,才需要通過沖突規范的選擇,指引來做出決定,選擇出具體的實體規范,程序規范來調整具體的社會關系。 最後,從規范的結構的角度來看,在我國存在著「三要素說」和「兩要素說」。前者認為法律規范是由「假定,處理,制裁」三部分組成;後者認為法律規范是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組成」,無論是「三要素說」還是「兩要素說」,傳統學者認為都是為了達到法律規范的確定性,概括性,穩定性。這種觀點對於實體規范和程序規范來言是非常的適合的,尤其是實體規范。但是沖突規范卻有著自己獨特的結構。這是由他的目的和價值所決定的。一般的沖突規范都沒有規定法律後觀,沒有將規范適用的條件和行為模式區分開,而是將兩者合在一起。由「范圍」+「系屬」構成。前者是應受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後者是指明對這種社會關系應該適用何國,何地,何種法律來進行調整。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實體規范,程序規范還是沖突規范都有自己特定的存在目的,歷史演變過程和結構,尤其是沖突規范和前兩種規范的區別更是明顯。因此不應該簡單的把沖突規范歸如到程序規范或者是實體規范之中。 法律規范又由行為規范和裁判規范組成。若法律規范要求受約束的人以規范的價值取向行為或不行為,則為行為規范。若目的在於要求在法律上有爭端的人或機關以規范為標准進行裁判則為裁判規范。法律規范大都由這兩種組成,但有側重。例如民法規范重行為規范,刑法規范重裁判規范。
⑦ 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的區別是什麼
道德規來范和法律規范的區別
1、從源生產、發展來看,道德比法律產生的早的多,而且最終將替代法律,成為唯一的規范。
2、從依靠的力量來看,法律是依靠國家強制執行的,道德是依靠社會輿論、人們良心、教育感化、典型示範等喚起人們的知恥心,培養人們的道德責任感和善惡判斷力來進行調控的。
3、道德和法律作用的范圍不同。法律只干涉人們的違法行為,而道德對人行行為所干涉的范圍要廣泛得多、深入的多。
⑧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道德是法律的高標准嗎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法律意識與道德觀念具有同一屬性,相互聯系;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的調控范圍有所重疊,相互包容。
一般而言,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法律所要求和鼓勵的行為,也是道德所培養和倡導的行為。但從規范作用的范圍來看,法律與道德對人們行為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法律一般只規定最起碼的行為要求,而道德則解決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行為中更高層次的問題。
法律與道德的邊界並非靜止不變的,當某些問題已經超出道德的調控范圍,成為關乎大部分社會公眾的問題,立法者就會考慮將之上升到法律層面。
(8)法是道德的規范擴展閱讀:
法只能在經濟上、政治上居於支配地位的階級,即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的體現。法是統治階級的階級意志的體現,法是通過自己所掌握的國家政權,把自己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即不是統治階級中個人意志的體現,也不應是統治階級個別或部分(階級、階層)意志的體現。
法是統治階級的基本意志的體現。不是全部意志的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要靠多種方式、多種途徑去體現、去貫徹。法不可能包羅萬象。它只規定和調整有關統治階級基本利益的和社會基本制度和主要的社會關系。
法所體現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的決定,是由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統治階級所代表的、與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