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和監管
A. 什麼"法制監督"
法制監督的復主體及其形式有:制
1、立法監督。一般來說,西方國家的議會擁有立法權、財政權、監督權、彈劾權和條約權,這些權力構成對政府的直接的立法監督。
2、司法監督。司法機關所具有的監督權:行使違憲審查權;審理和判決行政訴訟案件。是一種外部的、直接產生法律效果的行政監督形式,是行政監督體系中強制性程度最高的一種監督機制,也是國家運用監督手段維護社會政治、經濟秩序的最後一道防線。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由專門的憲法法院或普通法院系統對政府頒布的行政法規或行政措施進行審查,以判斷其是否違反憲法;由司法機關對於政府行政管理有關的行政糾紛進行審理和裁判,以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我國,司法機關對行政的監督是指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公務員實施的監督。
3、檢察監督。在許多國家裡,檢察機關是代表政府追究責任和提起公訴的機關,是一種行使司法行政權的國家機關,其所進行的監督可稱為檢察監督。
4、黨的監督。黨對政府及其官員的監督主要指執政黨的監督。
B. 中國法治監督是什麼組織
由北京科創奉真信息技術研究院主辦,中國法治監督網路維權促進會、環球網路早報支持協辦的《華夏調研網(中國法治監督專刊)》,是全國最早,也是全國第一家面向社會弱勢群體,「傳遞法治信息,反映民眾心聲」的非經營、非盈利、公益性法治信息調研、傳播類網站。本刊將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替群眾解難,為政府分憂。點滴記錄中國法治進程的理念;以重在普法,監督執法,促進立法,服務百姓為己任。讓網民通過網路達到學法、懂法、用法、遵紀守法的目的。《中國法治監督專刊》設有:編輯部,輿情信息部,普法辦公室,法治與人權研究課題組,聯動記者部;在正確把握輿論導向的基礎上,依法運用多種合法有效途徑,為急需輿論支持和法律援助的群體提供免費全方位的法治信息服務與法律咨詢;適應受眾對法治信息服務的全新要求,把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完美結合。以有實力的專業傳統媒體作後盾,走強強合作的發展道路。
一直以來,《中國法治監督專刊》秉承「公信力決定影響力」的宗旨,為網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資訊,並與多家律師事務所建立戰略聯盟,通過法規的檢索,法律咨詢,法律援助,體現中國法治監督專刊在剛性的法律背後的柔情,有麻煩的網民在這里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幫助。
本網「願做一粒鋪路石,讓受害者踩著我們通向勝訴的目標;願做一道彩虹橋,讓黨和群眾的心連結得更緊更暖」。我們將法治文明建設進行到底,真誠歡迎關注中國法治建設和法制進程的各界人士精誠合作。
C. 法治監督體系包括哪些
我國的法律監督體系包括以下幾個組成部分:
(1)國家權力機關的監專督,尤其是最高國家屬權力機關的監督;
(2)行政機關的監督;
(3)司法機關的監督(包括審判機關的監督和檢察機關的監督);
(4)社會監督(包括社會組織的監督,社會輿論的監督,人民群眾的監督);
(5)黨的監督。
D. 互聯網監管立法,法制與德治並舉包括哪些方面
互聯網監管立法,法制與德治並舉包括哪些方面
法治的涵義
法治是指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於: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E. 如何理解銀監會應當遵循依法監管的原則
依法原則是指監管職權的設定、行使必須依據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依法原則是回行政法的基本原則,監管的答法律性質是一種行政行為,因此監管應當遵循依法原則。依法原則的內容包括任何監管職權都必須基於法律的授權才能存在;任何監管職權的行使都依據法律、遵守法律;任何監管職權的授予及其運用都必須依據法律。
銀監會在實施監督管理過程中,依法原則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在制定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時,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不得與其相抵觸;二是在市場准入、日常監管和市場退出等過程中,實施行政許可、現場檢查和非現場監管、行政處罰等具體行政行為時,必須以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為依據,沒有依據的,不得實施。
F. 金融監管中的依法監管原則是
法律分析:1、依法原則:依法監管原則又稱合法性原則,是指金融監管必須依據法律、法規進行。監管的主體、監管的職責許可權、監管措施等均由金融監管法規法和相關行政法律、法規規定,監管活動均應依法進行。2、公開、公正原則:監管活動應最大限度地提高透明度。同時,監管當局應公正執法、平等對待所有金融市場參與者,做到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3、效率原則:效率原則是指金融監管應當提高金融體系的整體效率,不得壓制金融創新與金融競爭。同時,金融監管當局合理配置和利用監管資源以降低成本,減少社會支出,從而節約社會公共資源。4、獨立性原則: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及其從事管理監督管理工作的人員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受法律保護,地方政府、各級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干涉。5、協調性原則:監管主體之間職責分明、分工合理、相互配合。這樣可以節約監管成本,提高監管的效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 第一條 為了確立中國人民銀行的地位,明確其職責,保證國家貨幣政策的正確制定和執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銀行宏觀調控體系,維護金融穩定,制定本法。
G. 法制監督與督察監督有何聯系和區別
法治監督與督察監督的聯系和區別有他們之間的聯系呢,都是通過進行監督,讓公共服務設施還有人民更好區別呢,在於一個是利用有效的法律,一個呢,是派人進行監督
H. 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是什麼
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對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的必然要求。
紀檢監察機關要准確界定監督全覆蓋的內涵和外延,加強日常監督,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有效應對全面從嚴治黨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突出、緊迫的實際問題。只有這樣,監督體系的制度優勢才能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
推動各類監督貫通協調
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監督監察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就是要建立更加完備、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監督制度,讓這個制度體系更好地發揮作用、更好地運行,產生更好的治理效能。
在法治軌道上行使權力可以造福人民,而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從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角度看,強化權力制約監督,必須切實加強黨的統一領導,推動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統籌銜接,推動黨內各項監督協調聯動。
把黨內監督同國家機關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有機貫通,推動各類監督相互協調,使各項監督制度形成合力、相得益彰。紀檢監察機關要致力於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其他監督主體要積極發揮各自的監督主動性。
共同促進監督體系的高效運行和協調發展。通過實現監督體系的整合與優化,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充分發揮法治在監督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I. 金融監管中的依法監管原則指的是什麼
法律分析:依法監管原則又稱合法性原則,是指金融監管必須依據法律、法規進行。監管的主體、監管的職責許可權、監管措施等均由金融監管法規法和相關行政法律、法規規定,監管活動均應依法進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 第四條 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對銀行業實施監督管理,應當遵循依法、公開、公正和效率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