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在德國
⑴ 道德經在國際上的地位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
在西方《道德經》的銷量已經超越了《聖經》,躍居所有經典之上,現已榮登世界書籍排行榜榜首之位。在中國,《論語》比《道德經》影響大;在國外,《道德經》比《論語》影響大;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各國經典名著中,《道德經》是被翻譯成最多種語言、發行量最大的傳世經典。
《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500種,《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
老子是2500年中國歷代君王的導師,影響中國2500年的歷史。德國電視台的一項調查表明,老子還是德國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每四個德國人家裡就藏有一本《道德經》。
當代管理巨著《第五項修煉》風靡全球,他的作者「學習型組織」的創始人彼得•聖吉最推崇老子的管理思想。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最推崇老子的管理哲學。在松下公司花園里有一尊老子的銅像,下面石座上刻著中文:道可道,非常道。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在任時,曾在電視講話中呼籲,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道德經》,可幫助人們解決思想上的困惑。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2008國際論壇說:「俄羅斯應該用中國老子的智慧走出經濟危機。」
美國總統里根把《道德經》奉為寶典,在第二次總統就職演說中,引用了老子的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來闡釋他的治國理念。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最初正是根據伏羲黃老的陰陽學說提出了二進制思想。
黑格爾師承康德,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將老子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其哲學邏輯合理,充滿生氣,理論新奇,論述動人。黑格爾研究每一個命題,都完全按照太極圖的正(陽)反(陰)合(中)的三維形式,創立了三段式解讀法。
哲學家海德格爾更把老子的「道」視為人們思維得以推進的淵源。海德格爾認為老子與自己的思想很吻合,他將老子「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的字句掛於牆,懸於壁,是老子忠實信徒。
尼采說《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入汲桶,垂手可得。
日本學者湯川秀樹說:「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預見到了未來人類文明所達到的狀況。」
美國學者卡普拉驚奇地發現了道家哲理與高能物理現象的吻合,他在《物理學之道》中說:「中國的哲學思想,提供了能夠適應現代物理學新理論的一個哲學框架,中國哲學思想的『道』暗示著『場』的概念,『氣』的概念與量子『場』的概念也有驚人的類似。」
足球皇帝貝肯鮑爾欣賞老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成了當時他最喜愛的格言。
道祖老子在短短的五千言中,以其精煉的語言和深邃的智慧,探究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深刻揭示了宇宙生命發生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真諦。
參考鏈接搜狐客戶端:http://www.sohu.com/a/114862265_488530
參考鏈接騰訊:http://news.qq.com/a/20070510/001383.htm
參考鏈接中國網—國際道德經論壇: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gjddjlt/node_7017047.htm
⑵ 德國人為什麼喜歡道德經
那是謠言,沒有的事。
⑶ 道德經是什麼時間流傳帶歐洲的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
《道德經》曾風靡歐洲 發行量僅次聖經。
海外初識《道德經》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西方人把《道德經》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漸傳遍歐洲大陸。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經」3個字分別翻譯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經典」(classic)3個詞。
老子的《道德經》傳入德國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其影響力甚為深遠。從1870年第一個德譯本後,《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最初正是根據伏羲黃老的陰陽學說提出了二進制思想。當他第一次看到中國《河圖洛書》拉丁文譯本以後,驚呼「這是一個宇宙最高的奧秘」,連連稱贊中國人太偉大了,當即給太極陰陽八卦起了一個西洋名字「辯證法」。由此可見以老子為代表的伏羲黃老學說,才是真正的辯證法之父。
萊布尼茲對辯證法的論述深刻地影響著伊曼努爾·康德,使康德成為著名的哲學家,成為辯證法的奠基人和闡發者。而黑格爾師承康德,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將老子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其哲學邏輯合理,充滿生氣,理論新奇,論述動人。黑格爾研究每一個命題,都完全按照太極圖的正(陽)反(陰)合(中)的三維形式,創立了三段式解讀法。哲學家海德格爾更把老子的「道」視為人們思維得以推進的淵源。
老子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也給予西方學者以啟迪,唯意志主義哲學和悲觀主義的大師叔本華其精神源頭中就有著老子的影子。德國哲人尼採在讀完《道德經》之後,大加稱贊,說老子思想「像一個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爾斯泰當年也曾說,自己良好精神狀態的保持應當歸功於閱讀《道德經》。
但是由於當時歐洲的文化並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術的現實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於歐洲的學者和文人圈子裡,廣大民眾對於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瞭然。真正讓整個歐洲民眾認識老子、了解其思想的契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引發的歐洲文化危機。
一戰後西方文化大危機
1914年,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到1918年大戰結束,長達四年的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前所未有的。據統計,整個戰爭期間,各國投入戰場兵力達7500萬人,其中死傷者達3000多萬;因戰爭引起的飢餓和災害導致1000多萬人死亡;戰爭帶來的經濟損失總計高達2700億美元。對於世界大戰的主戰場歐洲來說,昔日繁華的城市淪為廢墟,大批工廠、鐵路、橋梁和房屋被毀壞。歐洲民眾更是目睹親友死於戰場,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的痛苦。
一戰造成了一個滿目瘡痍、頹敗不堪、精神備受創傷、充滿動亂和絕望情緒的悲觀世界。「世界到底怎麼了?」「西方文化到底怎麼了?」西方人開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戰爆發前,一位名叫斯賓格勒的德國中學教師便已對西方文化進行總體反思,在戰後出版的名為《西方的沒落》一書中,斯賓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沒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個生命有機體,有著生長、成熟、衰敗的過程,最終無論何種文化都逃脫不了死亡的歸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沒落」恰是當時西方文化虛無的極佳寫照。人們不禁深思,難道近二、三百年來光輝燦爛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於滅亡的命運,終將毀於一旦?經歷一戰的慘痛,歐洲人在痛定思痛之餘,開始將目光投向東方,尋求救世的良方。
從東方尋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寫信給印度詩人泰戈爾,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歐洲文化的弊病已經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東方文化的精髓,不將東西文化融於一爐,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這一年,梁啟超到達西歐參觀,當梁啟超向西方友人說起孔子、老子等中國傳統思想時,那些友人聽後都跳了起來,埋怨他「家裡有這些寶貝卻藏起來不分給他們,真有些對不起人」。
一戰後,在歐洲人中興起了一股東方文化熱、中國文化熱。在這股熱潮中,西方人發現,對於西方文化來說,最好的拯救良方莫過於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他們發現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處事原則、「無為而治」的行為方式,對彌補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強權意志,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熱了起來。
當時很多西方學者到中國來尋找失落情感的歸宿和醫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葯方,像英國哲學家羅素就在1919年來到中國,他認為中國人提倡的禮讓、和氣、智能、樂觀的人生之道遠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學習中國的道德哲學。而西歐的民眾尤其是青年,紛紛組織團體來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國當時著名的組織「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鳥」就以老子為精神領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學為依歸,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團在章程中寫道,德國的青年深受組織的束縛,拘束自己的創造精神,因此現在要以老子為導師,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權利和無條件的自由。1919年,德國詩人科拉邦德寫了一篇《聽著,德國人》,在這篇文章中他號召德國人應當按照「神聖的道家精神」來生活,要爭做「歐洲的中國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歐影響廣泛,當時有位名叫魏時珍的中國學生到歐洲留學,發現大學的教授十分熱衷於與他探討中國文化。一位姓陳的中國學生在歐洲旅行時,發現在一所鄉村中學里,老師向學生講授「無為而治」的道理,並盛贊老子學說比孔子學說深奧。當時老子成為歐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對於老子的崇拜,在戰敗國德國體現的尤為明顯,戰爭的失敗使德國民眾對西方文化弊病有著更深的切膚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劑清醒劑,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國青年的崇拜,當時一篇文章這樣寫道,「戰前德國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時懷中大半帶一本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現在的青年人卻帶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幾百年來,《道德經》的西文譯本總數近500種,涉及17種歐洲文字,在譯成外國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上,《聖經》排第一,《道德經》高居第二,由此可見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歡迎的程度。
⑷ 我建議全國人民都去學習道德經,因為道德經在全世界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在德國,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本道
高中,要求好高哦,都不給我機會學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越學越庸俗,要是改為小學必修課,還可以庸俗一會兒。
⑸ <老子>這本書在德國真的那麼受歡迎嗎
在德國,漢學正式作為其東方學的組成部分,把道教研究稱之為「漢學中的漢學」。二回十世紀初,烏拉爾答(Alexander Ular)有《老子之道》(1903年)[xli],1911年,同善會傳教士衛禮賢(Richard Wilhelm,1873-1930)出版了《道德經》德譯本。[xlii] 1925年,又發表《老子及道家》[xliii],他是用基督教精神來理解「道」的,把「道」當作意識來理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德漢學家何可思(Eard Erkes,1891-1958)在瑞士阿斯科納(Ascona)出版了英譯本《〈老子〉河上公注》。由於西文本多譯自王弼本,故此譯本頗受歡迎,前後再版五次。何可思之外,魯雅文(Erwin Rouselle)和愛客特(Andreé Eckhardt).也有不少有關老子研究或翻譯方面的著述。此外,德博(Gunther Debon, 1921-)1961年出版的《道德經》德譯本是較為知名的德譯本。著名哲學家卡爾·雅斯貝斯(Karl Jaspers,1883-1963)在專著中也曾論及老子。
⑹ 為什麼在德國,老子的知名度比孔子要高的多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博學多才,而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
他所寫的《道德經》含有很豐富的辯證的思想,這就區別於儒家思想了,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
老子的道教,可能更加適合德國人的思想,西方有思想的科學家,大多喜歡老莊哲學,崇尚道法自然,更加能說服自己的內心。
⑺ 外國人怎麼看《道德經》
土豆系列0420 :你好。
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出版第一多的是聖經第二多的是道德經,被譯成多國文字廣為流傳!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巨大精神財富!20世紀,人類在科學技術和物質財富上雖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也造成了環境破壞、價值迷惘和心靈污染三大危機。面對這些社會危機,西方人開始從東方道學中尋求哲學智慧,以解決現實問題。
美國學者邁克爾·哈特在評述老子《道德經》時指出:「這本書雖然不到六千字,卻包含著許多精神食糧。」荷蘭萊頓大學教授施舟人肯定道學「對西方文化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動力和活力的源泉。」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高認為《道德經》「是一本有價值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教科書。」德國人尤利斯噶爾指出:「老子,他是推動未來的能動力量,他比任何現代的都更加具有現代意義,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美國科學家威爾杜蘭認為《道德經》「是最迷人的一部奇書」。德國哲學家尼采認為老子的《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美國學者蒲克明預言未來「《道德經》將是一本家傳戶誦的書。」它之所以受到世人如此重視、如此高的評價,因為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最系統的第一部「大成智慧學」。
在政治上,不少國家的領導人都指出,要想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必須善於從老子《道德經》中去尋找政治智慧。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大聲呼籲: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美國前總統里根援引《道德經》中「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治國名言,以尋求其治國理念和方略。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傑夫建議全世界「遵循中國古代偉大哲學家和思想家老子的教誨,來應對世界金融危機」。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極力推崇老子的《道德經》,援引老子的「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的名言,努力將這種不朽的哲學智慧應用到聯合國工作中。
在經濟上,要解決現代市場經濟中出現的問題,也需要從《道德經》中尋找發展經濟的哲學智慧。英國哲學家克拉克認為「現代經濟自由市場的原理就是源自《老子》的無為而治。」在世界范圍內,已悄然地出現了一個經濟文化群體「道商」。所謂「道商」,就是以道學的辯證思維和哲學智慧從事企業經營管理的商人。法國阿爾斯通總裁安南·博格先生聲稱:「在中國做生意,要懂《老子》。」曾擔任財富五百強公司高級執行官的詹姆斯把《道德經》尊為新世紀的商業理論。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認為道家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的觀點,就是他的自發秩序理論的經典表述。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根據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的思想,從事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美國GE公司前總裁傑克·韋爾奇依據老子的「為道日損」的思想,提倡「無為式」的「簡單的管理」。
在科技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可以從老子的《道德經》中汲取靈感。英國科學家霍金在老子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思想啟示下,提出了「宇宙創生於無」的理論。美國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提出的「質朴性原理」,與老子所謂「道」的質朴性是不謀而合的。美籍華人李政道發現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與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也有吻合之處。日本農學家福岡正信提出「自然農法」,並稱自己「就是在老子『道法自然』這一偉大命題的啟發下提出來的。」
⑻ 道德經在西方的銷量和受歡迎程度
西方人對復老子和道德制經的熱情追捧,再次到了一個更新的高點---長期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老子道德經】譯本,近幾年發行量已經超過了【聖經】,成為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經典著作。老子說「天道無親,恆與善人」:就是說真正的「道」,不會因為老子是中國人而只照顧中國人。只要是「善人」--有德行有眼光的人,就會得到它。
⑼ 《道德經》是什麼時間流傳帶歐洲的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
《道德經》曾風靡歐洲 發行量僅次聖經。
海外初識《道德經》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西方人把《道德經》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漸傳遍歐洲大陸。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經」3個字分別翻譯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經典」(classic)3個詞。
老子的《道德經》傳入德國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其影響力甚為深遠。從1870年第一個德譯本後,《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最初正是根據伏羲黃老的陰陽學說提出了二進制思想。當他第一次看到中國《河圖洛書》拉丁文譯本以後,驚呼「這是一個宇宙最高的奧秘」,連連稱贊中國人太偉大了,當即給太極陰陽八卦起了一個西洋名字「辯證法」。由此可見以老子為代表的伏羲黃老學說,才是真正的辯證法之父。
萊布尼茲對辯證法的論述深刻地影響著伊曼努爾·康德,使康德成為著名的哲學家,成為辯證法的奠基人和闡發者。而黑格爾師承康德,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將老子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其哲學邏輯合理,充滿生氣,理論新奇,論述動人。黑格爾研究每一個命題,都完全按照太極圖的正(陽)反(陰)合(中)的三維形式,創立了三段式解讀法。哲學家海德格爾更把老子的「道」視為人們思維得以推進的淵源。
老子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也給予西方學者以啟迪,唯意志主義哲學和悲觀主義的大師叔本華其精神源頭中就有著老子的影子。德國哲人尼採在讀完《道德經》之後,大加稱贊,說老子思想「像一個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爾斯泰當年也曾說,自己良好精神狀態的保持應當歸功於閱讀《道德經》。
但是由於當時歐洲的文化並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術的現實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於歐洲的學者和文人圈子裡,廣大民眾對於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瞭然。真正讓整個歐洲民眾認識老子、了解其思想的契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引發的歐洲文化危機。
一戰後西方文化大危機
1914年,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到1918年大戰結束,長達四年的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前所未有的。據統計,整個戰爭期間,各國投入戰場兵力達7500萬人,其中死傷者達3000多萬;因戰爭引起的飢餓和災害導致1000多萬人死亡;戰爭帶來的經濟損失總計高達2700億美元。對於世界大戰的主戰場歐洲來說,昔日繁華的城市淪為廢墟,大批工廠、鐵路、橋梁和房屋被毀壞。歐洲民眾更是目睹親友死於戰場,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的痛苦。
一戰造成了一個滿目瘡痍、頹敗不堪、精神備受創傷、充滿動亂和絕望情緒的悲觀世界。「世界到底怎麼了?」「西方文化到底怎麼了?」西方人開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戰爆發前,一位名叫斯賓格勒的德國中學教師便已對西方文化進行總體反思,在戰後出版的名為《西方的沒落》一書中,斯賓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沒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個生命有機體,有著生長、成熟、衰敗的過程,最終無論何種文化都逃脫不了死亡的歸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沒落」恰是當時西方文化虛無的極佳寫照。人們不禁深思,難道近二、三百年來光輝燦爛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於滅亡的命運,終將毀於一旦?經歷一戰的慘痛,歐洲人在痛定思痛之餘,開始將目光投向東方,尋求救世的良方。
從東方尋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寫信給印度詩人泰戈爾,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歐洲文化的弊病已經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東方文化的精髓,不將東西文化融於一爐,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這一年,梁啟超到達西歐參觀,當梁啟超向西方友人說起孔子、老子等中國傳統思想時,那些友人聽後都跳了起來,埋怨他「家裡有這些寶貝卻藏起來不分給他們,真有些對不起人」。
一戰後,在歐洲人中興起了一股東方文化熱、中國文化熱。在這股熱潮中,西方人發現,對於西方文化來說,最好的拯救良方莫過於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他們發現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處事原則、「無為而治」的行為方式,對彌補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強權意志,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熱了起來。
當時很多西方學者到中國來尋找失落情感的歸宿和醫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葯方,像英國哲學家羅素就在1919年來到中國,他認為中國人提倡的禮讓、和氣、智能、樂觀的人生之道遠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學習中國的道德哲學。而西歐的民眾尤其是青年,紛紛組織團體來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國當時著名的組織「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鳥」就以老子為精神領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學為依歸,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團在章程中寫道,德國的青年深受組織的束縛,拘束自己的創造精神,因此現在要以老子為導師,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權利和無條件的自由。1919年,德國詩人科拉邦德寫了一篇《聽著,德國人》,在這篇文章中他號召德國人應當按照「神聖的道家精神」來生活,要爭做「歐洲的中國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歐影響廣泛,當時有位名叫魏時珍的中國學生到歐洲留學,發現大學的教授十分熱衷於與他探討中國文化。一位姓陳的中國學生在歐洲旅行時,發現在一所鄉村中學里,老師向學生講授「無為而治」的道理,並盛贊老子學說比孔子學說深奧。當時老子成為歐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對於老子的崇拜,在戰敗國德國體現的尤為明顯,戰爭的失敗使德國民眾對西方文化弊病有著更深的切膚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劑清醒劑,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國青年的崇拜,當時一篇文章這樣寫道,「戰前德國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時懷中大半帶一本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現在的青年人卻帶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幾百年來,《道德經》的西文譯本總數近500種,涉及17種歐洲文字,在譯成外國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上,《聖經》排第一,《道德經》高居第二,由此可見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歡迎的程度。(金點強)
⑽ 德國這么崇尚道德經,為什麼要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德國崇尚《道德經》和希特勒崇尚非自然類的一些特殊景象,好像和他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任何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