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利益法學派

利益法學派

發布時間: 2022-02-01 06:26:52

社會法學派的學派介紹

龐德曾將社會法學派和其他法學派(主要是分析法學派和自然法回學派)的區別歸納答為以下幾點:該派著重法的作用而不是它的抽象內容;它將法當作一種社會制度,認為可以通過人的才智和努力,予以改善,並以發現這種改善手段為己任;它強調法所要達到的社會目的,而不是法的制裁;它認為法律規則是實現社會公正的指針,而不是永恆不變的模型。
在20世紀的西方法學中,還有不少派別雖與龐德等人的社會法學派觀點有所不同,而在許多基本觀點上又極為類似,因此可列為社會法學派的支派,如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見狄驥)、美國的現實主義法學派、歐洲大陸各國的自由法學派、利益法學派、北歐各國的斯堪的納維亞法學派以及心理學法學派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法學派在理論上並無顯著改變,但在方法論上日益與自然科學或綜合學科結合而成為一種應用法學。

⑵ 自然法學派Vs社會法學派

(1)、自然法學派的主要內容是:

其一,關於法的本質。自然法學派認為,法在本質上是一種客觀規律,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必須以客觀規律為基礎,這種客觀規律是宇宙、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反映。

其二,法來源於永恆不變的本性、自然性、社會性、理性。真正的法律應當與之相符合,特別是與理性相符合,或以理性為基礎,它永恆不變,並具有普遍的適用性。

其三,法的功能和目的在於實現公意和正義。

其四,&127;法律及其觀念應當與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相一致,自然法是人類尋求正義之絕對標準的結果。

歸納而言,自然法學派特別重視法律存在的客觀基礎和價值目標,即人性、理性、正義、自由、平等、秩序,他們對法律的終極價值目標和客觀基礎的探索,對於認識法的本質和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在法學研究中表現為一種激進的理想主義情懷,以諸如正義、平等、自由等抽象價值來構建自己的批判武器,在破解傳統法律理念,重塑時代法律神聖性的歷程中,功勛卓著。但自然法的方法論如天空之流雲,綺麗卻飄渺,它宣言法的未來,但無力構築通達未來現實的路徑。更令人憂慮的是,自然法的自大與泛濫還有可能使法學籠罩於空泛與虛幻之中而難以成長與成熟。

(2)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主要觀點是:

其一,著力分析真正的法或「嚴格意義的法」,即國家制定的法律「國家法」,而不是什麼自然法,由於這種法律能為經驗所感知和真實存在著,因而也叫實在法或實證法。至於其他所謂的「法」,如自然規律、自然法、榮譽法則,只是有比喻意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不值得研究。

其二,&127;實在法或國家法是由法律規則構成的,是一個法律規則或法律規范的體系。

其三,法律是中性和價值無涉的,也就是說它是一種純粹技術性和工具性的東西。至於政治道德等價值觀念、意識形態與法律並無內在的和必然的聯系,因此不能從政治上和道德上對法進行評價,即不存在什麼道義與不道義、良與惡的問題。「惡法是法」。

其四,一個由立法機關制定的好的法律規則體系,即形式上合理性的法律規則體系是以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為宗旨的,執法者或法官只要遵循規則就可以審理各種案件,也就是說,執法者只是法律推理的機器,不應當有任何的自由裁決權。

在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指導下,西方社會在其後的幾十年裡,法律規則迅速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規則體系。在西方法學中,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完成了對自然法學這一純思辯、理想的批判和清算。它運用實證的方法,&127;否定了那種不可捉摸、虛無縹渺的「自然法」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法學的進步。正是從奧斯丁開始,法學研究重心才開始從法律的外部關系,如法律與宗教、法律與道德等方面,轉移到法律的內部結構、范疇體系和邏輯關系等方面,因而,這種研究方法,對法學研究、對法學家們的思維方式有啟迪作用,開創了法學研究的新領域。

&127;但如果將法律僅停留在作實證的分析,不研究法的理想和正義,割斷法律與道德和社會的關系,主張「惡法亦法」,這對法律的沖擊和破壞是巨大的,有可能發生法的合法性危機,導致法的暴政與專制。法律發展的歷史表明,一旦法律「理性」的面紗被撕去,法律前景就極為可悲和可怕。法律一旦脫離了價值判斷的領域,僅作形而下的理解,法律的社會意義也大為遜色。因為這種方法,無助於人們培養對法律的感情,法律就會僵死,就會變成支離破碎,就會失去了它的神聖性與可愛,從而使法律在歷史的長河中失去源頭的活水而趨於枯竭。它的最可怕的結果是最終導致法學走上極端形式主義的道路,使具有豐富內容和極大活力的法律變成了一套單調、死板、枯燥和毫無生機的抽象的法律概念和范疇的堆砌,把活生生的法律概念、范疇變成了純邏輯的推理和演繹,在面臨復雜的社會生活和尖銳的矛盾沖突時,難以提出多樣化的法律方案。

(3)、社會法學派的主要觀點

社會法學派將社會學的分析框架和理論工具引進到法學領域,在社會中研究法律,並通過法律研究社會,強調法律的社會作用和效果。

其一,法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秩序,真正有效的和主要的法律不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規則,而是社會立法中的秩序或人類聯合的內在秩序。

其二,法律與國家之間並沒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它並非一定由國家機關特別是立法機關所制定和實施,在沒有國家的時候和地方也存在著法律。

其三,法律絕非僅僅是規則的體系,而是由規則、原則、政策多種復雜的要素構成,法律的本身必不是單純的一種規則。

其四,法律不僅是一個規則體系,還是一項過程和事業。

社會法學派的觀點,&127;表明了他們堅持在法與社會的相互關系中,以法的實際運作為對象,目的是揭示法產生於社會之中,消解彼此利益之間的矛盾、沖突、對立和斗爭。而且,他們把法律置於整個社會之中,分析各種社會的、政治的、心理的以及文化的諸因素對於法及其運作的作用和影響。應當說,法律社會學有助於對法的外延的理解,有利於擴展法學研究的領域和視野。

我也藉此機會學到了不少東西,謝謝樓主

⑶ 想請問一下古典自然法學派、功利主義法學派、分析主義法學派以及法的歷史學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觀點是什麼

1、古典自然法學派 產生於自由資本主義時期
代表人物:格老秀斯,回霍布斯,斯賓諾莎,洛克,答孟德斯鳩,盧梭,傑弗遜……
主要觀點:一 社會契約論。二 人權。「人生而自由平等,自由、安全、反抗壓迫是天賦的不可剝奪的人權」三 權力制衡和分權制度。
2、功利主義法學派 創始人是邊沁
代表人物:休謨,孔德,密爾
主要觀點:把「功利」也叫「利益」或效用作為人的行為原則
3、分析主義法學派
代表人物:奧本海墨,羅伯特·達爾,查爾斯·林德布洛姆……
主要觀點:強調政治學理論的正確性,而不問產生和發展這種理論的時代背景及其內容。強調經驗調查和邏輯分析。
4、歷史學派 創始人是德國格丁根大學法學教授G.胡果,代表封建貴族的利益
代表人物:普赫塔,尼布爾,艾希霍恩……
主要觀點:強調民族精神,主張繼承歷史傳統,重視習慣法,反對制定普遍適用的法典

⑷ 現代法理學的只要流派介紹

法學流派名稱
代表性觀點
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代表作
注釋法學派
把羅馬法作為理性的規范來研究,主要是採用文義解釋的方法,對羅馬法加以注釋
阿佐(意)
《法典匯編》
《習慣注釋法》
阿庫修斯(意)
《通用注釋》
評論法學派
注重聯系實際生活來解釋羅馬法,強調羅馬法與教會法、日耳曼法習慣法和中世紀城市法的結合,目的在於應用羅馬法。除注釋方法外,還注重論述。
巴爾多魯(意)
《<學說匯編>評述》、《羅馬前期法典九卷評注》、《羅馬後期法典標准評注》
巴爾杜斯(意)
《<學說匯編>第一部評注》
古典自然法學派
1、 除國家制定的實在法之外,還有一種凌駕於實在法之上的超法律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以人類理性為基礎,是一切人的共同規范,凡是有理性的人類都要受自然法支配。
2、 人們享有普遍的自然權利,人權是天賦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3、 人們可以自由締結契約,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格勞修斯(荷)
《戰爭與和平法》、《論海洋與自由》、《獲法》
斯諾賓莎(荷)
《倫理學》、《神學政治論》、《政治論》
普芬道夫(德)
《法學要論》、《自然與國際法》
霍布斯(英)
《利維坦》 《論證體》
洛克(英)
《政府論》
孟德斯鳩(法)
《論法的精神》、《波斯人的信札》、《羅馬盛衰原因論》
盧梭(法)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
哲理法學派
用哲學的方法與觀點來闡述法律理論、構建法律制度、法理學說和法律概念
康德(德)
《法的形而上學原理》
黑格爾(德)
《法哲學原理》
功利法學派
「趨樂避苦」是人的本能,它支配著人類的一切行為,因此法律也要以功利主義為基礎,立法的根本目的在於增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邊沁(英)
《道德與立法原理
》、《政府片論》、《刑法與補償理論》
詹姆斯*密爾(英)
《政府論》、《法學篇》、《國際法篇》
歷史法學派
1、 法是民族精神的體現,只有民族精神才是法的真正創造者
2、 發的形成與發展是自發的、歷史的、緩慢的,不能通過立法行為一蹴而就
3、 習慣法是最能體現民族意識、最具有生命力,而且又是活生生的存在於人民之中的法。習慣法優於成文的法典,是最好的法律形式
胡果(德)
《作為實定法哲學的自然法》、《市民法教科書》、《查士丁尼羅馬法教科書》
薩維尼(德)
《佔有權論》、《論立法及法學的現代使命》、《中世紀羅馬法史》、《現代羅馬法的體系》
普赫塔(德)
《習慣法》、《潘德克頓教科書》、《教會法入門》、《法理學教程》
祁克(德)
《德意志全體法論》(全四卷)、《德意志私法論》(全三卷)
溫德海得(德)
《關於前提的羅馬法理論》、《條件成就的效力》、《潘德克頓教科書》
梅因(英)
《古代法》、《古代法制史》、《古代法律與習慣》
分析法學派
1、 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不管善惡與否,只要通過適當的方式制定和頒布,就都具備法的性質與作用,惡法也是法。
2、 法理學研究的對象只限於實在法,只需對實在法進行分析研究,法的價值判斷是倫理學的任務
奧斯丁(英)
《法理學范圍之確定》、《法理學講義》
霍德蘭(英)
《法理學的要素》
格雷(美)
《法律的性質與淵源》
目的法學派
1、 法的來源是實用的目的,目的是法的創造者。法不是歷史因素自發的產物,而是人們有意識地為達到一定目的而制定的,這個目的就是社會利益。
2、 倡導為權利而斗爭,認為其是為達到保障社會利益的目的所採取的手段。
耶林(德)
《法律的目的》、《為權利而斗爭》、《法理學的詼諧與嚴肅》
實用主義法學派
1、 把法律理解為「與社會方便的東西」
2、 把法律視為經驗的總結與體現,強調法官不能僅從邏輯出發,而要從社會現狀出發來進行裁判。提出法律預測的觀點,認為法律是對法院事實上將做什麼決定的預測。
霍爾姆斯(美)
《普通法》、《法律的道路》
布蘭代斯(美)
《他人之錢》、《巨大的詛咒》
社會學法學派
1、 人類文明包括對自然界的控制和對社會的控制,法律是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
2、 法律包括法律秩序、權威性資料、司法和行政過程三個部分,作為社會控制的手段,其任務在於滿足人們的各種要求與願望。
3、 要使法律真正成為社會控制的工具,必須推翻禁錮法學發展的舊觀念和方法,採用注重研究法律實際社會效果的社會學法學方法。
龐德(美)
《法理學》、《法律哲學導論》、《法律與道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
卡多拉(美)
《司法過程的性質》、《法律的成長》、《法律科學的悖論》
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
1、 人類有分工合作的天性,社會連帶關系是人類的天賦,只有在這種分工合作的社會連帶關系中,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
2、 連帶關系是國家和法存在的基礎,因而國家機器是為整個社會利益服務的公正機構
3、 國際法只能建立在國與國之間連帶關系的基礎上,而不能建立在國家主權的基礎上。
狄冀(法)
《國家、客觀法和實在法》、《社會權利、個人權利和國家的變遷》、《公法的變遷》、《法律和國家》、《憲法論》
杜爾干(法)
《自殺論》
自由法學派
倡導「自由法運動」,主張法官必須根據正義原則,並使用審判過程中積聚的事實做出判決,他們不應受法律的約束,而是應該自由地創造法律。
惹尼(法)
《私法實在法的解釋方法與淵源》、《私法實在法的科學技術》
埃利希(奧地利)
《法律的自由發現和自由法學》、《法律社會學基本原理》、《法學邏輯》
坎托羅維奇(德)
《法學與社會學》、《國家的理論》、《法學》、《法的定義》
利益法學派
法律的目的在於謀取利益,因此法官應當主義各種利益,創造法律來平衡不同利益之間的沖突。
赫克(德)
《法律解釋與利益法學》、《概念學與利益法學》、《法哲學與利益法學》
坎兒茨巴赫
《帝國法院的智慧》
心理法學派
1、 法律是人的一種精神活動,其本質是人類心理體驗的結果。
2、 法律與道德都是人的精神活動,但兩者不同。道德是單方面的,僅涉及義務;而法律是雙方面的,涉及權利與義務
塔爾德(法)
《模仿規律》、《社會規律》
沃德(美)
《文明的心理因素》《理論社會學》、《應用社會學》
馮特(德)
《生理、心理學原理》、《法律哲學概要》
彼得拉日茨基(波)
《法哲學論文集》、《法律與道德研究導論》、《與道德學說相聯系的法律和國家的學說》
現實主義法學派
1、 否認傳統法學,主張採用現實主義立場,認為法律不過是現在存在的各種事務的符號。
2、 反對法的確定性,認為法是不確定的東西
3、 法律規范只是立法者的法律見解,不能約束法官,法官可以採納,也可以不採納。真正的法律存在於法官的行為之中
弗蘭克(美)
《法與現代精神》、《初審法院:美國司法的深化與現實》
盧埃林(美)
《現實主義法理學——下一步》、《法學——現實主義的理論與實際》、《普通法傳統》
純粹法學派
1、 法律是純粹的獨立存在的社會現象,是不與其他社會現象相聯系的,其效力與現實無關
2、 法律是一種抽象的邏輯體系,由層層相屬的法律規范所組成
3、 國家和法律是同一的,國家就是一種法律現象
凱爾森(美)
《純粹法學》、《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國家學概論》
新自然法學派
認為來源於人類理性的自然法是最高的主宰,但強調自然法的可變性。提出自然法是從人類本性中推演出來的,如果是不變的話就和不斷運動著的生活相違背
富勒(美)
《法理學》、《法律在探討自己》、《法的道德性》
德沃金(美)
《認真對待權利》
羅爾斯(美)
《正義論》
新分析法學派
1、 法學要從形式上分析法律,法律不是一種命令,而是一種規則,可以分為主要規則與次要規則。主要規則設定義務,次要規則授予權力與權利
2、 法律與道德有聯系,但無聯系。法律制度只有結合法律的社會目的和社會政策來研究,才能達到分析的目的
哈特(英)
《法的概念》、《法、自由和道德》、《刑法的道德性》
麥考密克(英)
《法律推理與法律學說》、《法律權利與社會民主》

⑸ 西方自然法學派、實證分析法學派、社會法學派關於法律概念的界定

1、自然法學派是指以昭示著宇宙和諧秩序的自然法為正義的標准,堅持正義的絕對性,相信真正體現正義的是在人類制訂的協議、國家制訂的法律之外的、存在於人的內心中的自然法,而非由人們的協議產生的規則本身的法學學派。
2、從狹義上講,實證主義法學就是指各種分析法學派。因此又稱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它強調的是實在法,即國家制定的法。
實證主義法學派的基本觀點是:法學的研究范圍僅限於實然法,至於應然法和道德則是倫理學應該研究的;法是國家主權者的命令,是一個「封閉的邏輯體系」。在法和道德本質聯系的問題上主張不符合道德的法不影響法的實在性的觀點。由此可以自然推定出惡法亦法的觀點,這也是其與自然法學派主要的分歧之一,自然法學派主張惡法非法,從自然法和道德的合理性基礎上探討法的合理性問題。
3、社會法學派:從社會本位出發,把法學的傳統方法同社會學的概念觀點、理論方法結合起來研究法律現象。注重法律的社會目的和效果,強調不同社會利益整合的法學流派。

⑹ 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的支派發展

在20世紀的西方法學中,還有不少派別雖與龐德等人的社會法學派觀點有所不同,而在許多基本觀點上又極為類似,因此可列為社會法學派的支派,如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見狄驥)、美國的現實主義法學派、歐洲大陸各國的自由法學派、利益法學派、北歐各國的斯堪的納維亞法學派以及心理學法學派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法學派在理論上並無顯著改變,但在方法論上日益與自然科學或綜合學科結合而成為一種應用法學。

⑺ 潘德克頓法學派簡介

⑻ 社會法學派的介紹

19世紀末葉以來資產階級法學中一個派別。又譯社會學法學派。西方法學家一般認版為該派具權有下列的一個或兩個特徵:①以社會學觀點和方法研究法,認為法是一種社會現象,強調法對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或效果以及各種社會因素對法的影響;②認為法或法學不應像19世紀那樣僅強調個人權利和自由,而應強調社會利益和「法的社會化」。社會法學派:從社會本位出發,把法學的傳統方法同社會學的概念觀點、理論方法結合起來研究法律現象。注重法律的社會目的和效果,強調不同社會利益整合的法學流派。

⑼ 法理學中功利主義法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及其的觀點

我記得創始人是邊沁
好像還有休謨,孔德等
主要觀點:把「功利」也叫「利益」或效用作為人的行為原則

⑽ 自然法學派、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與社會學法學派的比較

法理中西方三大法學流派的觀點在西方三大法學流派中,各學派各有自己不同的研究內容和方法,比較而言:
(1)、自然法學派的主要內容是:
其一,關於法的本質。自然法學派認為,法從本質上是一種客觀規律,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必須以客觀規律為基礎,這種客觀規律是宇宙、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反映。
其二,法來源於永恆不變的本性、自然性、社會性、理性。真正的法律應當與之相符合,特別是與理性相符合,或以理性為基礎,它永恆不變,並具有普遍的適用性。
其三,法的功能和目的在於實現公意和正義。
其四,法律及其觀念應當與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相一致,自然法是人類尋求正義之絕對標準的結果。
歸納而言,自然法學派特別重視法律存在的客觀基礎和價值目標,即人性、理性、正義、自由、平等、秩序,他們對法律的終極價值目標和客觀基礎的探索,對於認識法的本質和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
(2)、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主要觀點是:
其一,著力分析真正的法或「嚴格意義的法」,即國家制定的法律「國家法」,而不是什麼自然法,由於這種法律能為經驗所感知和真實存在著,因而也叫實在法或實證法。至於其他所謂的「法」,如自然規律、自然法、榮譽法則,只是有比喻意義,不值得研究。
其二,實在法或國家法是由法律規則構成的,是一個法律規則或法律規范的體系。
其三,法律是中性和價值無涉的,也就是說它是一種純粹技術性和工具性的東西。至於政治道德等價值觀念、意識形態與法律並無內在的和必然的聯系,因此不能從政治上和道德上對法進行評價,即不存在什麼道義與不道義、良與惡的問題。「惡法是法」。
其四,一個由立法機關制定的好的法律規則體系,即形式上合理性的法律規則體系是以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為宗旨的,執法者或法官只要遵循規則就可以審理各種案件,也就是說,執法者只是法律推理的機器,不應當有任何的自由裁決權。
在分析主義法學法律觀指導下的西方法律實踐活動,使西方在其後的幾十年裡,法律規則迅速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規則體系,幾乎涉及了人的一切生存領域。但是,這種法律觀只注意到法與國家密切聯系,卻忽略、否認和割裂了法與其他事物,特別是政治、道德的不可分割的聯系,他們揭示了法的技術性、工具性、獨立性,卻否認了它的價值性、目的性、依賴性。
(3)、社會法學派的主要觀點
社會法學派將社會學的分析框架和理論工具引進到法學領域,在社會中研究法律,並通過法律研究社會,強調法律的社會作用和效果。
其一,法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秩序,真正的和主要的法律不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規則,而是社會立法中的秩序或人類聯合的內在秩序。
其二,法律與國家之間並沒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它並非一定由國家機關特別是立法機關所制定和實施,在沒有國家的時侯和地方也存在著法律。
其三,法律絕非僅僅是規則的體系,而是由規則、原則、政策 多種復雜的要素構成,法律的本身必不是單純的一種規則。
其四,法律不僅是一個規則體系,還是一項過程和事業。
社會法學派的觀點,表明了他們堅持在法與社會的相互關系中,以法的實際運作為對象,揭示了法產生於社會之中,目的是消解彼此利益之間的矛盾、沖突、對立和斗爭,以平衡各種利益。而且,他們還把法置於整個社會之中,分析各種社會的、政治的、心理的以及文化的諸因素對於法及其運作的作用和影響。應當說,法律社會學有利於對法的內涵的理解,有利於擴展法學研究的領域和視野。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判決給錢沒錢 發布:2025-02-08 00:04:29 瀏覽:767
二建法規編 發布:2025-02-08 00:03:48 瀏覽:359
法律援助向哪裡申請 發布:2025-02-07 23:53:51 瀏覽:236
行政法學綜述 發布:2025-02-07 23:31:58 瀏覽:38
食品安全法中的社會共治 發布:2025-02-07 23:25:06 瀏覽:441
思想道德文獻 發布:2025-02-07 23:19:44 瀏覽:87
法律的效力大於行政法規 發布:2025-02-07 23:07:21 瀏覽:394
法學考研英語要求 發布:2025-02-07 22:53:53 瀏覽:308
山東司法廳長原廳長簡歷 發布:2025-02-07 22:48:32 瀏覽:643
婚姻法自然血親的父母子女關系解除 發布:2025-02-07 22:20:18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