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文化文明禮儀

道德文化文明禮儀

發布時間: 2022-02-01 12:35:45

① 關於道德文化,文明禮儀.誠信納稅的論文

文明禮儀.誠信納稅的論文
多少字 原創的

② 文明禮儀。公民道德

文明禮儀 意在養成;公民道德 重在實踐

③ 道德文明禮儀規范有哪些

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作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范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禮儀、禮節、禮貌內容豐富多樣,但它有自身的規律性,其基本的禮儀原則:一是敬人的原則;二是自律的原則,就是在交往過程中要克己、慎重、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禮貌待人、表裡如一,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適度的原則,適度得體,掌握分寸;四是真誠的原則,誠心誠意,以誠待人,不逢場作戲,言行不一。
一、個人禮儀
(一)儀表
儀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個人精神面貌的外觀體現。一個人的衛生習慣、服飾與形成和保持端莊、大方的儀表有著密切的關系
1、衛生:清潔衛生是儀容美的關鍵,是禮儀的基本要求。不管長相多好,服飾多華貴,若滿臉污垢,渾身異味,那必然破壞一個人的美感。因此,每個人都應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入睡起床洗臉、腳,早晚、飯後勤刷牙,經常洗頭又洗澡,講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掃個人衛生"。比如剔牙齒、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這些行為都應該避開他人進行,否則,不僅不雅觀,也不尊重他人。與人談話時應保持一定距離,聲音不要太大,不要對人口沫四濺。
2、服飾:服飾反映了一個人文化素質之高低,審美情趣之雅俗。具體說來,它既要自然得體,協調大方,又要遵守某種約定俗成的規范或原則。服裝不但要與自己的具體條件相適應,還必須時刻注意客觀環境、場合對人的著裝要求,即著裝打扮要優先考慮時間、地點和目的三大要素,並努力在穿著打扮的各方面與時間、地點、目的保持協調一致。
(二)言談
言談作為一門藝術,也是個人禮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禮貌:態度要誠懇、親切;聲音大小要適宜,語調要平和沉穩;尊重他人。
2、用語:敬語,表示尊敬和禮貌的詞語。如日常使用的"請"、"謝謝"、"對不起",第二人稱中的"您"字等。初次見面為"久仰";很久不見為"久違";請人批評為"指教';麻煩別人稱"打擾";求給方便為"借光";託人辦事為"拜託"等等。要努力養成使用敬語的習慣。現在,我國提倡的禮貌用語是十個字:"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這十個字體現了說話文明的基本的語言形式。
(三)儀態舉止
1、談話姿勢:談話的姿勢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修養和文明素質。所以,交談時,首先雙方要互相正視、互相傾聽,不能東張西望、看書看報、面帶倦容、哈欠連天。否則,會給人心不在焉、傲慢無理等不禮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勢,是一種靜態的美。站立時,身體應與地面垂直,重心放在兩個前腳掌上,挺胸、收腹、收頒、抬頭、雙肩放鬆。雙臂自然下垂或在體前交叉,眼睛平視,面帶笑容。站立時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場合不宜將手插在褲袋裡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識地做些小動作,那樣不但顯得拘謹,給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儀態的莊重。
3、坐姿:坐,也是一種靜態造型。端莊優美的坐,會給人以文雅、穩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確的坐姿應該:腰背挺直,肩放鬆。女性應兩膝並攏;男性膝部可分開一些,但不要過大,一般不超過肩寬。雙手自然放在膝蓋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場合,入座時要輕柔和緩,起座要端莊穩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亂響,造成尷尬氣氛。不論何種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鍾"。若堅持這一點,那麼不管怎樣變換身體的姿態,都會優美、自然。
4、走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動作,走姿是一種動態的美。"行如風"就是用風行水上來形容輕快自然的步態。正確的走姿是:輕而穩,胸要挺,頭要抬,肩放鬆,兩眼平視,面帶微笑,自然擺臂。

④ 文明禮儀知識

1、 什麼是禮儀?

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行為規范與准則。具體表現為禮貌、禮節、儀表、儀式等。

2、 禮儀是由哪幾項基本要素組成?

禮儀是由(1)禮儀的主體;(2)禮儀的客體;(3)禮儀的媒體;(4)禮儀的環境等四項基本要素所構成的。

3、 什麼是禮貌?

禮貌是指人們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應具有的相互表示敬意、友好、得體的氣度和風范。

4、 什麼是禮節?

禮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頌、致意、問候、哀悼等慣用的形式和規范。

5、 什麼是儀表?

儀表是指人的外表。如容貌、服飾、姿態等。

6、 什麼是儀式?

儀式是指在特定場合舉行的、具有專門程序、規范化的活動。如發獎儀式、簽字儀式、開幕式等。

7、 禮儀的六個基本特徵是什麼?

共同性、繼承性、統一性、差異性、階級影響性、時代發展性。

8、 禮儀的四個原則是什麼?

(1)尊重的原則;(2)遵守的原則;(3)適度的原則;(4)自律的原則。

9、 禮儀的功能有哪些?

(1)它有助於提高人們的自身修養;(2)它有助於人們美化自身,美化生活;(3)它有助於促進人們的社會交往,改善人們的人際關系;(4)它有助於凈化社會風氣,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10、 為什麼要講究禮儀?

講究禮儀並非是個人生活小節或小事,而是一個國家社會風氣現實反映,是一個民族精神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

11、 禮儀對社會的作用是什麼?

對社會來說,禮儀能夠改善人們的道德觀念,凈化社會風氣,提高社會文化素質。

⑤ 關於文明禮儀、道德禮儀的手抄報資料,急……

什麼是禮儀呢?簡單地說,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范,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更是城市的臉面,更是國家的臉面。所以我們作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在我們身邊,在一部分同學身上,還存在著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例如,在我們的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教室里、校園內食品袋、方便麵盒隨處可見,甚至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和清潔工打掃,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學在教學樓走廊上追逐打鬧,走路推推搡搡習以為常;還有部分同學相互之間講臟話、粗話,隨意攀爬樹枝,甚至還有個別同學故意損壞學校的公共財物。我們很多同學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會公德的培養,文明習慣的養成,而這恰恰從本質上展現出一個人的思想品質。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可能目無紀律,不講衛生,擾亂班級的學習環境。相反,如果我們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們知道:一個學校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出優良的學習環境,創設出優良的學習氣氛。現在,我們正處於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我們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心理素質,而文明的行為就在幫助我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同時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質,如果我們不在此時抓好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那我們即使擁有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於人於己於社會又有何用呢?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懂文明、有禮貌的謙謙君子,然後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單純掌握知識技能的機器,而要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文明就是我們素質的前沿,擁有文明,那我們就擁有了世界上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⑥ 如何培養幼兒的禮儀道德文化

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社會風氣的現實反映,也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重要標志。但隨著獨生子女占的比例越來越大,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一些嬌慣與溺愛的現象,從而導致他們養成了霸道、自私的個性,這樣對孩子是一種傷害。因此,我們認為禮貌教育要從小抓起,將文明禮貌的行為滲透在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當中,這對幼兒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是非常必要的。一、學習禮貌用語。滲透文明禮貌的思想內涵 古人雲:增人一言,重如珠玉;傷人一言,重於劍戟。可見語言文明所具有的重要性。在日常學習、生活、交往過程中,我們教師十分注重引導幼兒使用「請」「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系」「再見」等禮貌用語,並要求做到「三會」,即會使用尊稱,對長輩不直呼其名,不給他人起外號;會使用謙讓語,如「對不起」「沒關系」「麻煩您」等;會在一定場合使用問候語,如「早上好」「晚安」「再見」等。文明禮儀的教育內容以幼兒園禮儀為主,以幼兒的一日生活活動為主線,其中包括:入園、晨檢、排隊、早操、盥洗、進餐、睡眠與起床、戶外活動、離園等等。應幫助幼兒學習基本的禮貌用語,將文明禮貌的思想深入到生活、學習、交往的各個環節,做一個懂事、禮貌的好孩子。 二、創設良好環境,營造文明禮貌的氛圍 良好的文明禮貌環境可以潛移默化地促進幼兒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為此,我們要從以下幾方面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環境,營造文明禮貌的氛圍。 (一)利用環境創設讓幼兒感知文明禮貌教育 (二)利用榜樣的作用,讓幼兒主動使用禮貌用語 幼兒的特點是愛模仿,尤其喜歡模仿他尊敬的人。他們常常觀察老師和家人,並自覺不自覺地模仿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因此教師要注重言傳身教,利用各種教育手段為幼兒樹立正確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兒做到的,教師必須首先做到,教師平時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每天來園或離園時主動向同事、家長、小朋友問好和告別,接待家長及來園客人做到熱情禮貌,處處為幼兒做出學習的榜樣;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是第一生活場所,幼兒家長的行為習慣對幼兒的成長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幼兒的文明禮貌教育中,就需要家長能夠配合幼兒教師,共同為幼兒打造一個文明禮貌的環境。 (三)利用生活學習經驗讓幼兒感知文明禮貌教育 幼兒自己的經驗也是學習文明禮貌的源泉。因此,教師要有目的對幼兒的行為加以引導。針對生活中發生的一些小摩擦,比如不小心打翻了別人的杯子,不小心踩到了別人的腳,大多數孩子都不會主動向別人表示歉意,喜歡用身體行動來處理問題的現象,教師要以此為切入點對幼兒進行文明禮貌的教育,並結合自身經驗和鮮活事例引導感化幼兒。 通過這些日常的滲透,孩子們能夠評定別人行為的好壞和自己的模仿,從而積累了經驗,學習掌握了文明禮貌的方式。他們學會了見面主動與人打招呼,學會了熱情禮貌地交談,學會了尊敬老人、孝順父母。 三、以教學、游戲活動為載體,培養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 (一)通過故事、兒歌等形式,激發幼兒講文明有禮貌的意識 故事、兒歌是幼兒非常喜愛的文學形式,容易使他們理解和接受。平時講故事時我有意識地挑選那些教育幼兒有禮貌的故事,並富有表情地講給他們聽,引導幼兒說出故事中的禮貌用語,讓幼兒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學會用禮貌用語對話。在講故事的同時,我也教孩子朗誦兒歌,如《有禮貌的好寶寶》《老師早》等。有些孩子朗誦兒歌後對我說:「老師,我也要做個有禮貌的好寶寶。」聽故事,朗誦兒歌,激發了孩子文明禮貌的思想意識。 (二)通過游戲,讓幼兒學會使用文明禮貌用語 幼兒喜歡玩游戲,很容易融入游戲的角色當中。為此,我還將孩子們的禮貌教育寓於游戲之中。盡量創造條件開展角色游戲。例如幼兒在玩「娃娃家」時,他們會主動劃分出不同的角色,有的扮演爸爸,有的扮演媽媽,有的扮演寶寶。游戲前提示幼兒,在娃娃家裡做爸爸媽媽的要愛護孩子,孩子要對爸爸媽媽有禮貌。孩子們在玩積木時要求他們小組合作,大家一起動手搭建出自己喜愛的東西來。孩子們幾個人一起搭積木,邊搭邊商量,各種想法融合在一起,經常會創造出讓成人都意想不到的造型來。孩子們還不斷地交換角色重復進行游戲,禮貌行為得到了良好的練習。 為了使禮貌用語產生行為效應,讓幼兒真正養成習慣,我指導幼兒將游戲中對角色的禮貌要求遷移到早晨入園、課間交往、家庭生活、社會活動之中,鼓勵他們時時刻刻這樣做,漸漸地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四、積極倡導家園共育。將禮貌教育融於日常生活之中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發揮著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幼兒園和家庭應該攜起手來,內外結合,共同參與到孩子的文明禮儀教育中來。我們要求家庭與幼兒園教育保持一致性、持續性。』 把對幼兒的文明禮貌教育的內容及具體要求,通過家園聯系告知家長,要求家長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盡量給孩子提供一個文明禮貌的生活環境;在平時的社交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熱情大方、文明禮貌的良好習慣,從而進一步引導孩子的思想,規范孩子的行為,促進幼兒個性品質的良好發展。為使幼兒的禮貌行為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並鞏固下來,我還將禮貌教育貫穿於幼兒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教育契機對孩子進行教育。如洗杯子時,引導孩子們排隊等候,等到前面一個小朋友洗完了第二個再去洗,改變了以前洗杯子時混亂的局面。小朋友一起進餐,要說「大家請」才開始用餐。遇到小朋友過生日吃蛋糕,所有的小朋友都會主動向過生日的人送祝福,說些「謝謝你的蛋糕」之類的話。早上入園的時候孩子們都能大聲向老師和小朋友說「早上好」,然後高高興興給爸爸媽媽說「再見」……就是這樣通過日常生活的點滴去教育孩子做一個有文明有禮貌的人。 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但緊要,處只有幾步。幼兒園時期是孩子良好個性、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是人生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幼兒的文明禮貌形成行為習慣,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們抱著滴水穿石的態度,從一點一滴的細節抓起,運用多種辦法、多種形式、生動活潑地對幼兒進行文明禮貌的教育和行為訓練,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們一定會在成功的喜悅中享受甘甜。

⑦ 公民道德宣傳日的文明禮儀

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作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范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禮儀、禮節、禮貌內容豐富多樣,但它有自身的規律性,其基本的禮儀原則:一是敬人的原則;二是自律的原則,就是在交往過程中要克己、慎重、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禮貌待人、表裡如一,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適度的原則,適度得體,掌握分寸;四是真誠的原則,誠心誠意,以誠待人,不逢場作戲,言行不一。

⑧ 什麼是文明禮儀

文明禮儀是人類為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的。

禮儀對個人來說,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做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范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

拓展資料:

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范,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文明禮儀海報的體現。更是城市的臉面,更是國家的臉面。所以我們作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⑨ 什麼是文明禮儀

文明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的。
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更是城市的素養、更是國家的臉面。所以,我們作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就更應該用文明的行為舉止,合理的禮儀來待人接客。這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⑩ 求關於文明禮儀、道德的古詩詞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孟子》 孟子是中國儒家早期了不起的人物,他倡導人性本善,堅持仁義並舉,豐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理論,其思想主要體現在《孟子》中。《孟子》一書對後人的教育和啟發甚多,影響深遠。在《孟子》一書中,「君子」是一個高頻詞,出現八十餘次,書中從人格上、道德上把仁人志士、仁義之人、有道之人稱作君子。國學大師錢穆講「中國人講人,列出許多區別來,如君子小人,善惡賢不肖等,而最高則有聖人」,還說「講做人道理,實為中國文化之精髓」。 在孟子眼裡,「君子」有古今的分別:「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公孫丑下9,本文引用直接註明孟子篇章名和節數,下同)這是說,從對待過錯的態度和做法上,可以看出古之君子與今之君子的高下之別。有過則改而不順,更不得從為之辭,應是君子的正確態度和做法。 君子不僅有古今之別,也有與庶民、小人的差別。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離婁下19)人和禽獸有差異,但差異幾希、有限。君子存之者為何物?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離婁下28)仁和禮存於君子之人心。孟子又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離婁下28)人己之間互敬互愛,在今日社會也是需要提倡的,可以是良好的夫妻關系,也可以是和諧合作的上下級關系與同事關系、朋友關系。 孟子以義為路、以禮為門:「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萬章下7)常將仁和義並舉,以仁為宅、以義為路,如「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告子上11)「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離婁上10)孟子能近取譬,以宅、路、門比仁、義、路,闡述了如此一番君子之道和做人道理,影響深遠。人生之中不居仁宅,不走正路,豈不可哀可嘆! 《孟子》中「君子」「小人」的對比,有明朗朗的一句「君子小人,每相反而已矣」。(滕文公上3)提醒人們注意君子和小人的分別。與小人對立的還有「大人」。大人者,德行高尚的人。如「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告子上14)體有貴賤,有小大,所以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孟子提出了「心之官則思」的名言,明確了大人「立乎其大」的要求。(告子上15) 大人存其仁心、養其大志,就是君子。與「君子」「大人」相媲美,尤為後世稱道者為「大丈夫」。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是對大丈夫的絕妙概括,成為亘古以來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和行為自律,為大人、做大事、行大道成為一代一代中華兒女的人生理想和堅定信念。 人生會面臨很多變數,個人有得志與不得志的狀態,孟子提出「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盡心上9)窮獨達兼的思想,得志澤民利民,不得志修身行道,一直為後人所景仰。孟子得志有「三弗為」,深知而且踐行「養心莫善於寡慾」。(盡心下35)。 不得志獨行其道,反映了君子志於道的堅定。孟子還提出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離婁上4)不親、不治、不答,無怪乎他人,而是反思自己是否仁愛足夠、智慧充足、恭敬有加。 仁、智、勇被儒家認為是三大德,仁是第一位的,不仁就談不上智和勇。仁者無敵,知恥後勇。《孟子》中講了君子之恥:「聲聞過情,君子恥之。」(離婁下18)名聲超過了實情,君子會感到羞恥。人和水一樣,要有本源,才能形成壯闊之勢,而不能靠虛假包裝,矇混社會大眾。「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人不能沒有羞恥感,失去了恥感,就真的很無恥也很可怕。後世顧炎武特別講到做人要「行己有恥」。做人要自己知恥,否則無從談起。 關於君子之樂,孟子也有一番宏論。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盡心上20)孟子所言君子三樂,王天下不與存,且其一樂、三樂皆需依賴外部條件滿足,獨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則純由自己而定。君子所樂者,樂於仁義,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離婁上27)君子做人問心無愧,言行留好樣於兒孫,心術無愧對天地。 《孟子》中還講到君子之憂患,憂和患二字多是分開而言,「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離婁下28)「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所憂為何?舜是人,我也同_是人,我怎麼能夠像舜一樣做個頂天立地的有德有才之人。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人皆可以為堯舜,激勵鼓舞著每一個中國人,修身正心做君子。 《孟子》中講君子之道的也有很多。如「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滕文公下8)一節,攘鄰之雞,無論日偷一次還是月偷一次,都是不義之行,非君子之道,必須從速改過。君子講仁愛、走正道。「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離婁下14)孟子強調君子深造以道,貴在自得,也就是學習做人做事要思要領悟,悟到的才是自己的。「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盡心下32)孟子強調了君子之言不離正道,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君子一生的行動堅守。 本文梳理解讀了《孟子》中的「君子」。君子與庶民、小人有別,君子存的是仁心。君子有君子之志,有得志與不得志之分,不得志則獨行其道,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君子有君子之恥,有君子之樂,也有君子之憂。概言之,孟子教人當君子、為大人,要反求諸己,修身走正道。 在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我們的高校教師要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孟子中的「君子」思想對新時代青年成才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我們要抓住「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堅持立德樹人,遵循教育規律,借鑒傳統優秀文化,做到落實落細,持之以恆,這樣就一定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來源:青年時代

熱點內容
深圳消防法律援助熱線 發布:2025-02-07 21:57:19 瀏覽:334
大學依法治國論文 發布:2025-02-07 21:43:59 瀏覽:114
法院補償器 發布:2025-02-07 21:30:25 瀏覽:238
人大立法環保調研 發布:2025-02-07 21:13:41 瀏覽:382
欽州人民法院領導 發布:2025-02-07 21:08:57 瀏覽:227
私募基金公司出具法律意見書 發布:2025-02-07 20:52:10 瀏覽:642
司法拍賣成交率 發布:2025-02-07 20:26:14 瀏覽:254
梧州十大傑出律師 發布:2025-02-07 20:19:36 瀏覽:680
所得稅立法 發布:2025-02-07 20:04:38 瀏覽:131
法社會中的戀愛與婚姻的論文 發布:2025-02-07 19:26:09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