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苟道德經
『壹』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苟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莊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莊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是說天地無私,在天地看來,萬物都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別。當台風一刮,既要刮到我的家,也要刮到你的家。它要到那最豪華的富人家裡去一趟,也要到那乞丐家裡逛一圈。它要刮到皇帝家裡,也要刮到阿貓阿狗的家。還要刮到那小小螞蟻的穴里。
天地不仁,就是天地的大仁之處。很多人聽到這里就又不明白了。怎麼不仁,反而就是大仁了?是的,正因為不仁,看待萬物都是如一,所以才是真正的平等、公正,所以才是真正的大仁。
理解了大仁不仁,也就理解了齊物論里的如下的這么一段話了。
「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謙,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圓而幾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真正的大道是不可命名的,最了不起的辯說是不必言的,真正的大仁看上去象不仁,最廉潔的人不謙讓,最勇敢的人不輕易挑逗冒犯別人。
這就是莊子的言說,他的話看上去很不對,仔細想想又很對。他的文章也是這樣,看上去很沒道理,也無結構邏輯可講。其實是最有道理,最講邏輯與結構。
老子《道德經》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話——一般人批評老子這句話為陰險、刻薄,看事情太透徹。因為他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無所謂仁不仁,生了萬物,又把萬物當芻狗來玩弄。這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或者故意曲解來作幽默用的。老子「芻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相當於後世在拜拜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丟到垃圾堆里去了。
儒家常說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老了則說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人幫助了人,都往往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於是老子說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萬物,他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他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所以真正要成為聖人,就要效法天地的這種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人之所以對萬物差,是因為人的主觀,人的自私的觀念。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出自《道德經·第五章》)
『貳』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苟;......」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此話出自道德經第五章,第五章整章內容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
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白話意思為: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老子《道德經》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話——一般人批評老子這句話為陰險、刻薄,看事情太透徹。因為他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無所謂仁不仁,生了萬物,又把萬物當芻狗來玩弄。這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或者故意曲解來作幽默用的。老子「芻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相當於後世在拜拜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丟到垃圾堆里去了。
儒家常說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老了則說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人幫助了人,都往往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於是老子說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萬物,他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他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所以真正要成為聖人,就要效法天地的這種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意思是
『叄』 有沒有關於《道德經》的翻譯
我建議吧,《道德經》這個東西不能看翻譯,經的魅力和精深關鍵是在它的內涵。如果用白話文解釋只能解釋其中的一個意思,而丟掉了很多種內涵。建議你去看古文,實在看不懂可以結合注釋,但是不能光看翻譯,那樣沒有什麼意義,呵呵
『肆』 《道德經》
三十八 上德不德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什麼叫做「德」。金文中是這樣寫的「 」,也就是一隻眼在看路「路」者,道也。看「路」而得來的東西,就叫「德」。至小篆發展到我們近乎現在的「 」。左從「彳」,右從「目」、從「心」。「彳」者,「行」也,意思就是說要我們親身實踐;「十目一心」則是警策我們要一心一意沿正道而行。我們可以總結說:從「目」中所過,經過實踐的考驗、我們所得到的認為篤志而行的東西,就叫「德」。「德」者,「得」也。
我們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我們中國古代哲學叫「陰陽」,現代哲學叫辯證法。「德」也不例外,有上等的「德」,也有下等的「德」。那上等的「德(得)」是什麼呢?老子說是----「不德(得)」。換句話說,最好的「得到」就是「不得到」,注意不是「得不到」。「得不到」說明你去求了,只不過是沒得到而已;「不得到」就是不去得,根本不去求。這就是「清靜無為」。前面我講過的老鐵匠怒摔紫砂壺的故事就是這么一個道理。他擺脫了物的羈絆,但收獲的卻是真正的滿足與快樂。這就是「上得不得」。當然,這一點也曾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所使用。某拍賣會上,展出了絕世僅存六個青花瓷盤,每個標價60萬。一富商將其拍下,但當場他就將其中的五個摔碎了。然後,他高聲宣布,自己手中所存的瓷盤標價600萬。我們也可以將這勉強當做「不得有得」的另類運用。當然,這脫離了老子所講的「上得」的真正內涵。所以,有人說,學習《道德經》,不易為君子,多易為小人。這也許就是許多大家們不願細解《道德經》的原因之一吧。
好,我們再來看「下德(得)」。「下德(得)」是什麼呢?——「下德不失德(得)」。把自己得到的東西抱得牢牢的,總是害怕失去,可這種人最終的結果卻是「無德(得)」,什麼也沒得到。周國平講了這么一個故事:一隻小白兔非常喜歡月亮,陰晴圓缺在它的眼裡都各具風韻。於是,諸神之神就找見了它說,從今之後,月亮就歸你了。可從此以後,小白兔的閑適心情就一掃而空了。烏雲蔽月,它滿心不安;滿月缺損,它痛如刀割,月亮以往的無限風韻現在是盪然無存。這就是「不失德(得)而無德(得)」。
「上德」和「下德」為什麼會產生如此不同的結果呢?關鍵還是一個「以為」——在起作用。有目的地「為」。上等的「德(得)」沒有私慾,認為沒有什麼是值得做的,所以就什麼也不做,可往往卻能取得好效果;下等的「德(得)」認為許多事是值得做的——有以為,整天的瞎忙活,往往卻什麼也沒得到。這里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如果說「上德(得)」是「無」的話,那麼「下德(得)」又都是些什麼東西呢?老子明確地提出了三種:仁、義、禮。對這三種「下德(得)」老子也作出了自己的評價。他說:「仁」是「下德(得)」中稍好一點的。因為它做事「無以為」——雖然也「為」,但卻是不懷有任何目的的「為」,他不求回報,博施於人;「義」就是在次一等的了。它反對苟且,主張為事為己慷慨就義。這些「為」是有目的的,是「有以為」;最不可救葯的是「禮」,你喊幾嗓子,別人不理你,你就捲起袖子來強拉別人就範——「攘臂而扔之」。所以說「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可不得了。我們知道孔子講仁、孟子講義、荀子講禮。這些人都是儒家學派的典範人物。老子先生一句話,把這些後世們(有人說作書老子是春秋時期人,有人說戰國時期人,本章且不論之,暫定以春秋時人)做的事都否定了。可隨後的歷史證明老子說的這些話並不悖謬。孔子周遊列國,高呼「仁者愛人」,可是沒一個國家麥他的帳;於是,孟子站出來講「義」,要求尊賢任能、反戰愛民,可戰爭卻越打越厲害,百姓越活越痛苦;隨後,荀子蹦出來講「禮」,他的思想被他的兩個好學生——李斯、韓非運用的淋漓盡致,甚至發展為「法」,終於幫秦國取得了統一,可這種「禮」畢竟是「攘臂而扔之」,沒有取得老百姓的認同,結果情況更糟,秦連國家都滅絕了。
有人說,孔子、孟子、荀子、李斯、韓非子等這些人是「世之時者」。硬用老子先生的話說是「前識者」——有先見之明的人。可老子說這類所謂的「前識」之人,其實只是了解了事物的表面現象,這些理論一出,愚蠢就開始表現出來了。真正的有識之士是朴實而不虛華,敦厚而不淺薄。說到「實、厚」,不由得想到了萬曆時期的張居正。張居正登上內閣首輔大臣的高位,原首輔高拱提拔起來的官員們都惴惴不安,甚至出現了應天府長官張佳胤瑩罷官事件。高派勢力趁此紛紛指責張居正玩弄權術,要進行幫派大清洗。面對這種種錯綜復雜的局面,張居正就採取了「處其厚不居其薄」的方法,開誠布公地闡明了自己的治國策略,稱自己絕不會因為黨派之爭而徇私忘公。張佳胤羞愧難當,高派勢力的人心也得到了安撫。為萬曆新政的推行掃清了道路。這種「實、厚」所取得的效果,是權、術、勢難以達到的。所以,為人處事要學會去彼取此。
『伍』 國學老子道德經
老子一書分為道經和德經,故而又稱為道德經,就象莊子又稱南華經一樣,因莊子隱於南華山而得名.
『陸』 老子的道德經是什麼內容
(一)應天順民,無為而治: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這正如柳宗元《種樹郭橐傳》一文中所說;"....順其性,使根舒展,故土培實,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移栽時,謹細珍視若子,植後聽之任之若棄,全其天姓而不害其長而已。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則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官府治理也似後者,好煩其令,摧種摧收,若甚憐焉,而卒以禍。"
柳宗元記傳其事,囑為官者戒。事自躬親者尚且如此,如果上令頻示,有因層層宣告,以至事成三豕涉河變其實質者;有因中間滑吏,藉此拉大旗作虎皮,任意發揮,裝神弄鬼,殘民自肥者;有因政令煩苛,動多忌諱,民無所措手足者:結果百姓得到的是福焉?禍焉?德國詩人海涅說過:"我播下的是龍種,而收獲的卻是跳蚤",這句話用來表述濫施政令在傳播過程中,產生的結果往往與其本意大相徑庭是頗為貼切的。
上失無為,下多妄作。老子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問道:"愛民治國,能無為乎?"並囑曰:"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但是,無為並非不為,而是不私意妄為。要做到這一點就應該,"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意思就是說聖人治天下,也應效法"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營造了宜於萬物生長的環境,而任萬物自由生發,不替萬物做主宰的作法:盡量不用繁雜的關卡衙門、苛刻的政刑法令來滋擾百姓,不給奸胥猾吏留有可乘之機;不用一己或少數人的意志取代百姓的意志,不以救世主、百姓代言人自居來強奸民意;而是用宏觀調控來營造適宜的環境,讓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長",使百姓各安其居,各樂其業,任意自便,休養生息。做到這樣可謂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二)見素抱朴,淳樸民風:
老子崇尚本真,真誠,反對最高境界的道德含義。本真狀態就是超出一切世俗羈絆,依天性自然而為。它是超道德的,是不言道德而自然合乎道德。《黃帝內經》中所謂:"天之在我者,德也"。老子認為道不涉及倫理性,仁義禮智是把人為的東西強加於人的天性,扭曲損害了人本性的自然。只有人返本歸真,民抱質朴,方能達到長治久安。
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於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孔子也說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智)之"。 這意思都是說,善以道治國者,可聽任人民依其淳樸的天性隨由自便,而不可讓其薰染得智詐奸滑。用智治國,則下亦以智應,惟務穿鑿,不循自然,以致奸詐斯生,上下相欺,國將無寧日。明曉這道理,便應"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營造一憨厚淳樸的大環境,不以機智陷害民心,非以察察為明,與智故反,然德性博化,使智詐不作,禍亂不起,使復至於大順,此真可謂是崇本息未之道,。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因為"有無相生",立一美善之名在此,必有百偽美善者雜糅其間,長此以往,將使人離質尚文,漸至逐末忘本。巨奸大滑便運用手段、利用權勢、操縱輿論、炮製出各種"當然對"和"可惡罪"來蒙蔽人民。魯迅說:"我先前總以為人是有罪,所以槍斃或坐監的。現在才知道其中的許多,是先因被人認為"可惡",這才終於犯了罪。
嚴復評論老子之道曰:"其所為若與物反,而其實以至大順。而世之讀老者,尚以愚民訾老子,真痴人前不得說夢也!"
(三)官清法正,國泰民安:
老子曰:"大道廢,有仁義","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謂至德之時,人皆仁義,故仁義不見,及人君失道,世風危殆,乃倡仁義禮之名甚至用法律"沖氣以為和"作為救濟。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柳宗元說:"禮之大本,以防亂也",這都是說,仁義禮法乃是權宜之計,救濟之策,以此來保持社會整體的和諧與安定。但魚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故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老子曰:"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是什麼原因使得大道頹廢,以致把人民薰染得智詐奸滑了呢?老子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因為人君欲多則費大,費大則稅重,稅重則民飢。上以利慾先民,民亦爭厚其生,故輕死而求利不厭。
當政者以權謀私,用暴力壓迫人民,橫征暴斂,貪污腐化。上行下效,民眾則以巧偽謀利,各種左道旁門便叢生滋起。上下都在謀私利,不管公益,國家就要窮苦紛亂了。在上者不能無為無事而使之自化,方且嚴刑法以誅之,明號令以禁之,而貪官猾吏舞文弄法魚肉百姓,窮民則相率而為盜。故"法令滋彰,而盜賊多有矣。"
老子說:"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既然淳樸的大道頹廢了,飾偽萌生,仁義禮法乃為救濟的無奈之舉,為人君者,亟應知止勿進也。知止之道奈何?大學雲:"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為法治者,應止於公正嚴明。
老子說:"我無欲,而民自朴","見素抱朴,少私寡慾","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當政者抱其質朴以示下,將"濁以靜之徐清","復歸於朴"。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社會將弊絕風清,國泰民安。
全面理解老子哲學思想,修身處事治國平天下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傳統民族文化。老子作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的哲學思想、以及流經幾千年形成的道家學說,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影響永不泯滅。
人們常常要求哲學不要在"形而上學"的迷霧中周旋,而應向現實生活奉獻確切的知識,或提出可立即遵循的行為准則。其實老子早就對世人明確指出了安身立命與處世治國的正確策略,只是因為中國歷代都是君王專制,而老子政治的基點卻是以民為主,若公開倡揚老子之學,實在難以名正言順,然而治國富民卻又離不開老子之道,所以就形成這么一種現象:凡是撥亂反正的時代,必定以道家學術為師法,到了太平時期,便"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了。
老子對自然和社會作了高度的概括,把規律從渾沌的整體中分離出來,使之如此清晰化和秩序化,由宇宙論延伸到人生論,再由人生論延伸到社會政治論,都是人的理性可以把握的東西。它有著完整的邏輯體系作為基礎,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前瞻性。老子哲學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科學地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為後人認識事物,處理與事物的關系,規范人類自身行為,提供了明智的方法。
老子指出的道的三大法則,我們若能理解,則將智周萬物,微妙玄通;為人處事的三要點,我們若能厲行,則將身安事遂,事半功倍;安邦治國的三原則,我們若能實踐,社會則將政通人和,國泰民安。所以,我們若能對老子之道"活學活用"便可如莊子所謂:"明此以南面,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閑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
『柒』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謅苟」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今本《道德經》第五章。意思是: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通俗點說: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換句話說,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行為(包括運氣),與天地無關,天還是干天的事,地還是乾地的事,一切猶如隨風入夜,潤物無聲,天地最是自然不過的。
『捌』 《道德經》的經典語句
《道德經》的經典語句:
1、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是全書的開篇,也是所有閱讀《道德經》的人最難以理解的一句話。一般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那反過來,如果不是一般的「道」,是不是就無法表述呢?
道,是悟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真有點「玄而又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其實,從全書來分析:道,指的是自然的規律,引申為事物的原則、方向等等。不管怎麼樣,遵循自然規律、把握事物的原則和方向總是沒有錯的。
2、道法自然。法,是效法、遵循的意思。道要效法自然。自然的偉大在於它按照自己的規律不偏不倚地運行著,沒有一點私心。自盤古開天,一片混沌,天地分開孕育萬物。日升日落有規律、打雷下雨有規律、生長凋零有規律、物種更替有規律,一切都按規律辦事。
道,要效法自然,也就是要順應自然的規律,不違背事物運行的規則。如果不遵守這個原則,就會遭受報應。比如亂砍濫伐就是導致水土流失、胡亂排放就會污染環境導致疾病增多等等。所以,「道法自然」四個字價值連城,值得一生牢記。
3、上善若水。這四個字是書法作品中最多見的,也是很多人追求的一個境界。這四個字包含了老子的「柔弱勝剛強」、「包容」及「不爭」的思想。水,是柔弱的,沒有石頭的堅硬,卻可以水滴石穿;
水,是不爭的,遇阻就繞行,卻能奔流不息;水,是低調的,專往低處走,卻成就了「海納百川」的奇觀;水,是堅強的,可以仍受高溫化為蒸氣,可以忍受寒冷結為堅冰。水,幾乎無所不在,高山平地都有水,植物需要水,動物需要水,人也需要水。
所以,人要向水學習,包容一切,因為不爭而化育一切。懂得了這四個字,做人就不會那麼多稜角,做事就會懂得迂迴,人生就會懂得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順勢而為。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的起源是什麼?世界的精彩是如何演變過來的?世間萬物總有個源頭,但誰也說不清那個源頭是什麼。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一個萬古的難題。
所以,老子姑且用「道」來代表萬物的起源。道」,是萬事萬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按照「道」的規律一步一步逐漸發展,於是有了精彩的世界。
三,代表著循環往復。正確的事情循環往復地做,就會出好的結果。錯誤的行為循環往復地做,就會帶來壞的結果。比如:「事不過三」、「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等等。所以,按照一定的規律循環往復就造就了萬物。
5、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闡明了不爭的智慧,避免自己做「黃婆賣瓜,自賣自誇」的人。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
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大,所以才能長久。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生活中,這句話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玖』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苟」語出何處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章。這句話並不是說天地與聖人不把萬物與老百姓當回事,而是說一切都順其自然。漢譯就是:天地對萬物無所謂仁愛,令萬物自然而然地生長,聖人對老百姓也無所謂仁愛之心,讓老百姓自然而然的生活。
老子是主張「無為而治」的,他不像儒家、墨家提倡仁愛、兼愛等,他認為仁愛是失道後的產物,如經中說「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所以他主張保有本有的道德,無為而治則天下無不能治。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聖人要無所謂仁愛之心而讓老百姓自然而然地生活了。
為什麼一切都要順其自然?這是因為老子認為道就是自然的,比如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本來樣子就是自然的。
『拾』 老子的《道德經》上曾說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說的是什麼意思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自古以來,很多人都批評老子這句話為陰險、刻薄,看事情太透徹。因為他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無所謂仁不仁,生了萬物,又把萬物當芻狗來玩弄。這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和曲解。這里的「芻狗」 ,本意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犧牲(因為用不起豬、牛、羊等大的犧牲)。隨著社會風氣的演變,人們漸漸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就相當於後來在拜祀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天地生了萬物,它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它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更沒有想從萬物那裡取回什麼報酬。而人之所以對萬物差,甚至人幫助了人,往往都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是因為人的自私的觀念使然。所以,老子建議人要效法天地的「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的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這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意思。
出自《道德經》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崩山裂石、椎心泣血的汶川大地震之後,《老子》的一句話不脛而走,這句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們的理解大概是:「天老爺,你真不仁,竟然如此糟踐百姓!」這種理解符合《老子》的原意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出自今本《老子》第五章。傳說中的河上公(有人以為是漢文帝時人)有註:「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萬物,人最為貴。天地視之如芻草、狗畜,不責望其報也。」「聖人」句注仿此。其意是說天地不講仁恩,只是任自然,將萬物看作草和狗。王弼註:「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天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通惠)由己樹,未足任也。」(據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中華書局1999年版)王弼之意,也是以為天道任自然而已,並不加惠於物。而萬物各自有所用,如獸吃草,人吃狗之類。
名滿天下的胡適先生,其《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商務印書館1919年初版)中,有對《老子》這句話的解釋,提出了兩種說法:第一種,就是王弼說,那就是將仁解釋為慈愛;第二種,則作了哲理上的推闡,說:
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說:「仁者,人也。」《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劉熙《釋名》說:「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說不是人,不和人同類。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識,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類,這叫做天人同類說。老子的「天地不仁」說,似乎也含有天地不與人同性的意思。
接著,胡適又說:「人性之中,以慈愛為最普遍,故說天地不與人同類,即是說天地無有恩意。」這就把兩種不同的說法統一起來了。最後,胡適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這個觀念,說:「老子這一觀念,打破古代天人同類的謬說,立下後來自然科學的基礎。」
1922年,梁啟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論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錄二「天道觀念之歷史的變遷」中,也認為老子的話表現了對天的信仰的動搖,開啟了後來荀子的天論思想。
鍾泰先生的《中國哲學史》第一編第三章有附文《〈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解》(商務印書館1929年初版),對此有所駁正。雲:「吾統觀《老子》全書,知其說之出於穿鑿,未足據為定論也。」其下就從三方面來闡述:首先,從語言上來看,所謂「仁者,人也」的說法,是求其語源,不是等義。「『人』字乃抽象名詞,非具體名詞也。故以人為仁之訓則可,而以人易仁則不可。」而且依胡適之說,也只能說「非仁」,不能說「不仁」。何況此句之下又有「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之語,總不能理解為「聖人不是人」吧?其次,從《老子》全書來看,「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都是《老子》之言。所以要認定老子打破天人同類的謬說,證據是不足的。再次,胡適之誤,是信了王弼關於「芻狗」的誤說。王弼之說,分芻與狗為二物,說天不為獸生草,而獸吃草;天不為人生狗,而人吃狗。這里含有天以萬物為草芥之意。實則芻狗是一物。《莊子·天運篇》載師金之言曰:「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綉,屍祝齋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是:芻狗紮成而未祭獻時,用盒子盛著,上面用精美的綉巾覆蓋著,屍祝齋戒了來送它到祭壇上。等到祭獻以後,就廢棄了,走路的人就踐踏著它的頭顱和脊背,拾柴草的人就撿起來燒火)「以萬物為芻狗」是說將萬物看作芻狗,用時尊榮,用後即棄之如弊屣,順其榮華至衰敗的發展過程。這自然是不講仁恩了。
應該說,鍾先生的說法是比較正確的。但是,芻狗到底是什麼,做什麼用,其生滅過程如何?鍾先生也沒有說清楚,如說芻狗就是芻靈之類。在其所著《莊子發微》中還展開來說:「以茅草扎作人形,以殉葬,則謂之芻靈;以祭祀,則謂之芻狗。後世畫神像於紙,以竹為骨而張之,謂之紙馬,即芻狗之變。紙馬非馬,知芻狗非狗矣。李頤雲:『結芻為狗。』非也。……蓋自秦以後,芻狗之制已不存。故魏、晉間人已不知芻狗為何物,而各以其意說之。不知狗之為言苟也,以其暫制而用之,故謂之苟,豈象狗形者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324頁)
實際上,「芻狗」就是扎草為狗形,疾疫時用於求福禳災,此時要文飾妝扮一番。祈禱之後,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芻狗即便棄置,人踏車轢,隨後就將它當做柴草,一燒了事。我們看漢、魏、晉文獻中的記載,就可以明白。《淮南子·齊俗篇》說芻狗和土龍剛剛做好的時候,用青黃色來文飾,蒙上綺綉,纏著紅線,屍祝穿著純黑色的祭服,大夫戴著禮帽來迎送它們。等到用完之後,土龍不過成了一堆土壤,芻狗不過成了一堆草芥罷了,有誰看重它們呢?許慎在其下註:「芻狗,束芻為狗,以謝過求福。土龍,以請雨。」很顯然,芻狗就是用草紮成狗的樣子,土龍就是用泥土做成龍的模樣。芻狗是用來謝過求福的,土龍是用來求雨的。《說山篇》也說「芻狗待之而求福」。《說林篇》又說:「譬若旱歲之土龍,疾疫之芻狗,是時為帝者也。」這就說得更清楚了,芻狗的一個大用處,是瘟疫流行之時,用來祭神求福的。這時,它的位置,儼然是帝王一般。自然,用後就扔了。
芻狗祭祀之前,位置尊崇,極盡榮華,祭祀之後,立即廢棄,車轢火燒,已如上述。而《三國志·魏志·周宣傳》說三夢來展現芻狗祭祀後的三個過程,也很有意思。說的是周宣善於占卜,有人就故意來考考他,說是夢見芻狗了,周宣說將會得到美食。不久出行,果然遇到豐膳。後來又說,又夢見芻狗了,周宣說:「你要小心,會墮車折腳。」不久,果如其言。第三次又說夢見芻狗,周宣說:「特別要注意呀,你家將失火。」家裡真的很快遭到火災。問的人後來說:「其實我三次都沒有夢到芻狗,為什麼這么靈驗呢?」周宣說:「這是神靈讓你說的,和真夢沒什麼不同。」問的人說:「我三次都說夢見芻狗,為什麼結果很不同呢?」周宣說:「芻狗,是祭神之物。祭祀初畢,祭品可以分人,所以得到美食。祭祀結束,芻狗為車所碾壓,所以會墮車折腳。這之後,就要將殘碎的芻狗拿去燒火了,所以會失火。」(宣曰:「芻狗者,祭神之物。故君始夢,當得餘食也。祭祀既訖,則芻狗為車所轢,故中夢當墮車折腳也。芻狗既車轢之後,必載以為樵,故後夢憂失火也。」)
這些材料,將芻狗的形狀,所用的材料,用途,生住異滅(借用佛家語)的過程說得很清楚了。這個過程,是自然的過程。用時顯貴,用後廢棄,天地萬物,莫非如此。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天地並不施仁恩,只是讓萬物如芻狗那樣走完自己由榮華到廢棄的過程而已。下文「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也是這個意思。這里,並沒有糟踐百姓的含義。
李偉國先生在《「人定勝天」語義的演變》一文(載《文匯報》2008年7月20日)中,又將《老子》的「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弗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今傳本第七十三章)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視作對待著的雙方,解釋說:「天地不仁,亦猶《詩經》之『視天夢夢』。『天道善勝』,則猶《詩經》之『靡人弗勝』。……老子的這些話,應該是申包胥所熟知的,也可視為『人眾勝天,天定勝人』的一個來源。」將「天地不仁」理解為天地之道閉塞,正理泯滅,雖然有宋代林栗《周易經傳集解》卷十二的話「方其未復也,天地閉塞,萬物摧殘,賢愚易其位,善惡乖其應,若無天理,惟人自為耳。故老耼氏有『天地不仁』之說,而申包胥有『人眾勝天』之語。方此時也,天地之心,何自而見哉」作依據,但林栗這樣的理解是在闡述自己的觀點,並不合《老子》原意。
《誅仙》中的用法:
蕭鼎著名小說《誅仙》中的中心思想,就是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這本小說里的解釋是,天與地是沒有感情的,不會理會人間的恩怨情仇,把人間萬物都當做操作的狗而已!
這句話使《誅仙》成為了06年最有名的網路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