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法治的原則
A.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則有哪些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B. 法治原則包括哪些內容
1、法不溯來及既往,應公源開明確;
2、法律應相對穩定;
3、特別法的制定應受公開、穩定、明確的一般規則指導;
4、保障司法獨立;
5、遵守自然正義原則:公開審理、不得以偏見司法;
6、法院應對於其它原則的執行握有審查權,即審查議會和行政立法等;
7、法院應易於接近:省時省錢;
8、預防犯罪的機構在行使裁量權時不得濫用法律。
法治原則法的道德基礎時,也提出了法治的八項原則。一般認為富勒盡管關注法的道德性,但他主張的法治原則"並不是道德性質的",而實際上不過還是一種形式法治。
(2)生態法治的原則擴展閱讀
法治原則的基本要求在於:法律至上,即在一國范圍內,居於最高地位、享有最高權威、具有最高效力的是法律,特別是憲法和基本法律。
普遍守法,即一國中的各類社會主體必須普遍遵守法律,依法辦事,所有國家機關、公職人員、武裝力量、社會組織、黨派、團體、法人、公民都必須依照法律活動,合法地行為;國家護法,即國家必須保證法律的權威性、嚴肅性和有效性,國家要用健全和完善的制度、措施來監督憲法、法律的實施,特別是督促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守法。
C. 公需科目生態文明法制建設的基本要求
如何促進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簡單地說,有四點應落實。1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2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3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4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D. 什麼是法治原則
權力制約原則 嚴格的法治,首先應該建立對行政權的嚴格控制制度,要求依法行政,因為行政權代表公權力,行使的廣泛性、主動性、強制性、單方面性 控權的有效辦法是權力分立和以權制權,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分立和制約 在法治國家中,對公權力的三大制約方式為道德制約、一種權力對另一種權力的制約、權利對權力的制約,但最終表現為法律對權力的控制。這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徵 2、權利保障原則 尊重和保障人權: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法治的終極性的價值目標,對國家權力的限制目的就是保障人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①首先法律的適用上平等,即執法和司法上平等②要求在立法上平等分配各種社會資源③尊重社會多種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消除偏見 權利和義務相一致:①確認和保障主體的權利和自由是法治的根本目的②權利和義務又有一致性,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沒有無義務的權利。對國家權力而言,在資源分配上要平等分配權利和義務。對社會主體而言,行使權利時,要尊重他人和社會的相應權利,不能只享有權利不承擔義務。 3、權利保障原則與社會自由原則 權利保障原則 權利的保障制度開始形成於法律對權利的宣告,即法律宣告了公民的權利,同時限制了國家的權力,權利宣告就是法律在告知權力有多大限度 權利宣告是權利制度的第一性機制;其次依次為:權利侵害的預防機制、侵害發生時的救濟機制,以及公民個人獲得權利遇到障礙時的國家幫助機制。這四種機制的統一,構成實效的權利保障制度。 社會自由原則 權利制度不可缺少的條件是社會自由原則。 在法律上,權利與自由的關系是種屬關系,而在法治上,權利與自由代表不同價值,實定化的權利只有一個來源,即法律規定;而自由不局限於法律,法不禁止即自由,自由的范圍大於權利。 自由對待國家是排拒的,自由要求國家把限制減到最低限度,這便是社會自由原則。此原則有以下含義:①自由只受法律限制②自由不僅存在於法律之中,還存在於法律之外,法不禁止即自由③法律意義上的自由指的是受法律保護的自由,而不是法律范圍的自由。 法治對於自由的價值表現為以法束縛權力以防權力對自由干涉和限制,保障自由實現 權力與責任相統一原則 現在的權力責任,除由濫權及怠權所產生的責任外,還有滿足公民權利請求的責任和由管理而帶來的保證責任。 國家責任的主體應該是全方位的,不論哪種權力主體只要啟動了權力,就應預設責任於其運動之後,以使權責成為不可分的整體和使國家任何一個權力主體都無法逃避其責任 公民義務的法律化和相對化原則 法治意味著公民義務的法律化和相對化義務的相對化,就是指在義務的種類確定後,公民承擔任何一類義務都有法律的定量,義務的法律化和相對化需要兩條法治原則,即法律不得溯及既往和法定義務需具有明確性 法治條件下義務:①為實現國家和公共利益而需承擔的基本義務②與自己權利相伴的對應義務③自願承擔的義務 ④高素質的執法、司法人員 ⑤較高的全民法律意識
記得採納啊
E. 法治原則主要有哪些內容
法治也稱「法的統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國家事務法律化、制度化,並嚴格內依法進行管理的一容種國家組織原則。其核心內容是:依法組織和治理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任何機關、組織和個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與法治對立的主要是人治。凡是法律權威高於個人權威的都是法治,而法律權威屈從於個人權威的則是人治,法治和人治絕不可能結合起來的。法治一詞並不意味著只是單純的法律存在,它是要創造一種法律的統治而非人的統治,也就是說,法的權威高於人的權威,由法律支配權力才是法治的根本。
F. 應該如何理解法治生態
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G. 依法治國的五大原則是什麼
依法治國的五大原則是: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這一立法就等於間接把黨視為超越於憲法甚至獨立在憲法之外的最高權威。黨領導依法治國的理念使得我國依法治國的本質不再是純粹的法治而是法治服從於黨治的人治。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而我黨歷來都把自己當成是人民的一份子,「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思想就相當於黨把自己視為人民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實際上就等於堅持了黨的主體地位。
3、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黨領導依法治國實際上強調的是黨靠黨規黨紀依憲治國,而黨規黨紀又嚴於憲法法律。作為人民一份子的黨員和人民另一份子的非黨員,他們在黨規黨紀或憲法法律面前並非是人人平等的。
4、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自律作用。這一提法著重強調了法律治理的規范作用和道德治理的自律作用,卻忽略了政治治理的調控作用及其這一核心治理本身的法律性和道德性問題。政治調控、法律規范、道德自律是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三種調整機制,三者都不應偏廢。
5、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所以依法治國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從法治理念和模式服從於政治體制構架體系要求這一角度來分析,這是對的。一般說來,政治體制構架體系決定了與之相應的法治理念和模式。在這里迴避不了兩個核心問題:到底是我國的政治體制構架體系先進還是外國的法治理念和模式落後?到底是外國的政治體制構架體系先進還是我國的法治理念和模式落後?解決好這兩個問題,才是從中國實際出發的根本體現。「從實際出發」絕不能成為任何固步自封、抱殘守缺做法的借口。
H. 法治原則的介紹
《布萊克法律辭典》對「法治」的解釋是:「法治是由最高權威認可頒布的並且通常專以准則或邏輯命題形屬式表現出來的、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法律原則。」「法治有時被稱為法律的最高原則,它要求法官制定判決(決定)時,只能依據現有的原則或法律而不得受隨意性的干擾或阻礙。」德國《布洛克嚎斯網路全書》第15卷認為:法治國家的要素有如下內容:頒布在法律上限制國家權力(尤其是通過分權)的成文憲法;用基本法規來保障各種不容侵犯的民眾權利;法院從法律上保護公民的公共與私人權利不受國家權力的干涉;在因徵用、為公獻身及瀆職而造成損失的情況下,國家有賠償的義務:法院獨立,保障法官的法律地位,主張刑法有追溯效力,最後是行政機關的依法辦事原則。
I. 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好哪些原則
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好以下原則。
一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三是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
五是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
六是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
(9)生態法治的原則擴展閱讀:
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1、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崛起必須有良好的自然生態作保障。隨著生態問題的日趨嚴峻,生存與生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聯系緊密。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支撐和根本保障。
2、建設生態文明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選擇。90多年來,我們黨的理論創新發生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第二次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馬克思曾經指出,問題是時代的口號。這兩次理論上的飛躍,都是為了解決時代面臨的突出問題。在這兩大理論成果的指導下,我們黨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3、建設生態文明是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現象十分嚴峻,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突出。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合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大力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J. 法治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法律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法治原則的基本要求;立法法第八十四條也明確規定,沒有特別規定法律不溯及既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治原則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