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醫學道德
⑴ 祖國古代醫護道德的基本原則和規范是什麼
醫學道德的基本原則
1、醫學道德基本原則的含義:醫學道德的基本原則是指在醫學實踐活動中調節醫務人員人際關系以及醫務人員與社會關系的最基本出發點和指導准則,也是衡量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水平的尺度。
2、醫學道德基本原則的內容:我國醫學道德基本原則的內容是「救死扶傷、防治疾病,實行社會主義的醫學人道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健康服務。」其中「救死扶傷、防治疾病」是社會主義醫葯衛生事業的根本任務和對醫務人員的要求,也是醫務人員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途徑和手段,體現了醫學道德對醫務人員的基本要求和醫學的科學性與道德性的統一;「實行社會主義的醫學人道主義」是社會主義公德對醫學職業的要求,也是醫務人員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內在精神,體現了醫學道德對醫務人員的較高要求和醫學道德的繼承性與時代性的統一;
「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健康服務」是共產主義道德對醫學職業的要求,也是「救死扶傷、防治疾病」和「實行社會主義的醫學人道主義」的落腳點,體現了醫學道德對醫務人員的最高層次要求和我國醫學道德的先進性。
綜上所述,醫學道德基本原則的三方面內容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也體現了醫學道德不同層次的要求。
⑵ 醫學倫理學中,我國古代醫德思想的核心有哪些
注重醫德和醫術的統一、醫德規范與醫德實踐相結合;強調主體的道德修養;強調天人合一,人際關系和諧,講究中庸之道。
一、「醫乃仁術」的行醫宗旨「醫乃仁術」意為醫學是施行仁道主義的術業,它是儒家的仁義與醫學本質的完美結合。我國儒家文化一直強調要「先知儒理」,「方知醫理」。「儒醫」代表了一般倫理學與醫學密切結合的結果,仁既是一般倫理學的核心,也是醫學倫理學的核心。
二、尊重和珍視生命的「貴人」思想,《黃帝內經》書中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治病應避免五種過錯、四種過失,告誡醫生要從病理、心理等方面分析病因,這樣才能為病人解除疾病。
三、「普同一等」的行醫原則, 古代醫家從「仁愛救人」、「醫乃仁術」的道德觀念出發,強調對病人一視同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孫思邈提出:作為一個醫生要做到「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四、忠於醫學的獻身精神,許多古代醫傢具有不畏權勢,不圖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為醫學事業和人民大眾獻身的精神。在封建社會,我國醫家地位很低,常被列入「三教九流」之列,和算命看風水的同屬一等,稱做「醫卜星相」。但他們為了救人,卻棄絕官職,甘當人民醫家。
(2)古代醫學道德擴展閱讀:
1、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
2、中醫不是研究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於人體的理論而是研究人體整體的各個系統之間的關系,並且通過中葯,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調節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以此保持身體健康。
⑶ 古代醫學倫理學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和主要醫德思想是什麼
中國中醫的靈魂思想就是醫德,所以古時管中醫大夫又叫做德醫。稱贊中醫大夫,鄉間郎中多用懸壺濟世,德醫雙馨。記得,小時候去中醫大夫家裡看病,五十年代的中醫大夫都是慈祥憨面,笑容可親。沒有今天的市儈嘴臉與面目猙獰……
一 張仲景是東漢人。孫思邈是唐代人。倆人年代各異,治病救人的醫德思想卻是仁愛救人,觀點不盡相同。
二 張仲景的醫學著作中的醫德思想,體現於懷仁濟世,人人平等。他強調的是「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不管是當官的皇帝還是親屬,不管是有錢沒錢的平民百姓,在看病治病方面一律對待,人人平等。
三 孫思邈的醫學著作中的醫德思想是「醫乃仁術,大醫精誠,」。具體體現的就是「施仁德,精醫技,去名利,尊同道」。不但要有好的德行,還要具有精湛的技術和治好病的實誠。
四 張仲景更側重於自己親手看病治病,采葯熬葯。並創作了《傷寒論》等中醫著作多篇;所以人送「醫聖」之美譽。孫思邈則更側重於醫學理論的研究,站在更高的思想境界來俯瞰醫學。他最著名的醫學理論既是「上醫以德治國,中醫以禮齊人,下醫以刑治病」。中醫大夫,上、中、下三個級別。最有趣的是說,下等的醫生給人治病像給人上刑,刀劈斧跺,破肚開膛(今天不全是這樣子嗎)。孫思邈對中草葯的理論也頗具研究。所以有「葯王」之美稱。
五 張仲景側重於臨床的看病治病,屬於治已病。孫思邈更側重於看病治病的醫學理論指導;提倡提前預防,既是今天提倡的養生保健,屬於治未病。例如,他創作的用於平時養生保健用的《床上八段錦》和床下《八段錦》,既屬於預防保健的氣功養生方法。
⑷ 我國傳統醫(護)德有哪些
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
如《靈樞·師傳篇》專門論述了醫生的責任和良心;《疏五過篇》將五種行醫過失列舉了出來,並指出了醫生必須具備四方面的醫德;《素向·征四失篇》專門論述了醫生在臨床診療中易犯的四種失誤,以戒示醫生。這幾篇關於醫德的專論,成為後世醫生的必修課。《黃帝內經》成書時間長達400多年,它總結了西漢以前的醫學倫理思想與實踐經驗,不但確立了我國古代醫學理論體系的雛形,而且標志著我國傳統醫德的初步形成。
帝王世紀》記載「伏羲氏……畫八卦……乃嘗味百葯而針九針,以拯夭枉焉;」《淮南子·修務訓》中記載:「神農氏……嘗百草之滋昧,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在這些粗淺的防病治病的方法中,就已蘊藏著樸素的「仁愛救人」的醫德思想,已初步認識醫學的目的是為了「以拯夭枉」、「令民知所避就」,即醫學的目的是為了拯救人命,為了使人了解葯物對人的利弊。
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而且進一步發展了我國古代的醫德思想並使之逐漸系統化,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特別在其著作中的「大醫精誠」和「大醫習業」兩篇中,較為全面地論述了學醫的目的、獻身精神、服務態度、學習態度、品德修養等醫德問題。他強調醫家必須具備「精」和「誠」。「精」指精湛的醫術;「誠」指高尚的醫德。他明確指出學醫人首先要有仁愛的「大慈惻隱之心」、「好生之德」,對病人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只有具備「精」和「誠」的醫家才是「大醫」,即高尚而優秀的醫家。
劉完素在《保命集·原道論》中說:「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養性命者亦在乎人,何則修短壽夭皆自人為」。從中闡明了人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不是由「天數命定」的道理。這種尊重人的尊嚴、尊重人的價值的思想就是人道主義精神,也是醫學人道主義的一個新發展。
喻昌(約1585—1664年)所著的《醫門法律》一書。在本書的「治病」篇中較為詳細地論述了醫生應遵守的職業道德原則和規范。該書突破了過去醫家用「五戒」「十要」等箴言式地說教方法論述醫德原則的傳統,而以臨床四診、八綱辯證論治的法則作為醫門的「法」,以臨床診治疾病時易犯的錯誤提出的禁例作為醫門的「律」,兩者結合稱為「醫門法律」。這種把醫德寓於醫療實踐之中的論述,被後人稱為「臨床倫理學」,這在我國醫德史上又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我國古代醫德的特點和主要內容
一般說來,我國古代的倫理學傳統的特點是:道德與政治緊密結合,為宗法等級制度服務;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注重醫德和醫術的統一、醫德規范與醫德實踐相結合;強調主體的道德修養;強調天人合一,人際關系和諧,講究中庸之道;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儒家倫理道德對中國古代醫德起著支配作用。
⑸ 醫學倫理學中,我國古代醫德思想的核心有哪些
我國古代的倫理學傳統的特點是:道德與政治緊密結合,為宗法等級制度服務;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注重醫德和醫術的統一、醫德規范與醫德實踐相結合;
強調主體的道德修養;強調天人合一,人際關系和諧,講究中庸之道;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儒家倫理道德對中國古代醫德起著支配作用。
(5)古代醫學道德擴展閱讀
東漢醫學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開創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體系,他在序言中闡述了濟世救人的從醫目的,譴責「惟名利是務」的不良風氣,批判了「不留神醫葯」的錯誤傾向,是留給後世價值很高的醫德文獻。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的《大醫精誠》和《大醫習業》兩篇里,強調醫生既要醫術精,又要品德好,並提出了對待患者要有同情心,要一視同仁,對待同道要尊重,不能利用自己專長去謀取財物。
《大醫精誠》是我國古代醫學史上最全面最系統的醫德專著,因而孫思邈也被稱為世界古代三大醫德思想家之一。
⑹ 中國古代醫學道德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中國古代醫學道德的主要內容是「善」
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以善惡標准評價的、依靠人們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社會輿論所維系的調整人們相互關系和行為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是由社會發展規律所決定的各種行為規范的總和。
在我國古代文化中, 「道德」是一對哲學范疇。「道」一般指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可引伸為人們必須遵循的行為准則、規范;「德」即得,人們認識「道」、遵循「道」,內得於己,外施於人,便稱為「德」。老子的《道德經》說:「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兩字連用,始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摩里斯」(mores),意為風俗、習慣,引伸其義,有規則和規范、行為品質、善惡評價等意義。道德的內容既包括外在的行為規范、規章制度等道德要求,也包括內在的善惡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養、道德習慣等內心信念。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社會意識形式之一。雖然有其自身相對獨立發展的歷史,但歸根結底是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變化相適應的。據此,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從總體上將道德劃分為原始公有制社會的部落—族道德、私有制社會的階級道德和公有制社會的共產主義道德三種歷史類型。
⑺ 我國醫學道德的優良傳統有哪些
1、尊重和珍視生命的「貴人」思想
我國第一部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內經·素向》中的《疏五過論》和《征四失論》篇也提到醫生應避免五種過錯、四種過失,告誡醫生要從病理、心理等方面分析病因,這樣才能為病人解除疾病。唐代孫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的名言更說明了重視生命的珍貴和醫德的重要性。
2、「醫乃仁術」的行醫宗旨
「醫乃仁術」意為醫學是施行仁道主義的術業,它是儒家的仁義與醫學本質的完美結合。我國儒家文化一直強調要「先知儒理」,「方知醫理」。「儒醫」代表了一般倫理學與醫學密切結合的結果,仁既是一般倫理學的核心,也是醫學倫理學的核心。《孟子·梁惠王上》稱:「無傷也,是乃仁術也。」歷代醫家皆以「醫乃仁術」為行醫宗旨、為醫德的基本原則。唐代名醫孫思邈強調醫生必須「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明代龔廷賢在《萬病回春》中的「醫家十要」篇中說:「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通脈理,……四識病原,……十勿重利」。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中的「醫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為:先知儒理,然後方知醫理。「醫乃仁術」的命題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它提示醫學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以人為本,要做到「仁」與「醫」相結合,醫患相互合作。
3、「普同一等」的行醫原則
古代醫家從「仁愛救人」、「醫乃仁術」的道德觀念出發,強調對病人一視同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孫思邈提出:作為一個醫生要做到「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明代醫生閔自成仁而好施,丐者盈門一一應之不厭。醫生趙夢弼赴人之急百里之外,中夜叩門,無不應者,七八十歲時「猶救以往」。朱丹溪是金元時代四大醫家之一。他行醫時,「四方以疾迎候者,無虛日」,先生「無不即往,雖雨雪載途,亦不為止」。僕人告痛,先生諭之曰:「病者度刻如歲,而欲自逸耶?」「窶人求葯無不與,不求其償,其困厄無告者,不待其招,注葯往起之,雖百里之遠,弗憚也。」宋代醫生張柄,治病救人「無問貴賤,有謁必往視之。」元末明初的名醫劉勉曾任太醫,在他一生的醫療實踐中,把「不分貴賤,一視同仁」作為自己的信條。他常說,「富者我不貪其財,貧者我不厭其求」。
4、重義輕利的道德觀
傳說「三國」時期江西名醫董奉隱居廬山,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載,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並以每年所收之杏,資助求醫的窮人。至今醫界仍流傳著「杏林春暖」的佳話,以贊揚醫生的美德。明代醫生潘文元醫術高明,行醫施葯從不計報酬。他雖行醫30年,但仍貧得幾乎沒有土地。他去世後,當地百姓萬人空巷為他送葬,以表示哀悼和永遠懷念。「杏林春暖」的佳話和「萬人空巷」的傳說代表了我國古代典型的重義輕利的道德觀。
5、清廉正派的行醫作風
我國古代醫家清廉正派的事例不勝枚舉。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的醫書中,就強調醫生要品行端正,醫風正派
6、尊重同道的謙虛品德
孫思邈在其名著《大醫精誠》篇中論述了醫生與同行之間的關系:「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
⑻ 古代醫學倫理學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和主要醫德思想是什麼
第一節古代醫學倫理
古代醫學倫理,主要是指奴隸制和封建制時期的醫學倫理;這一時期的醫學基本屬於經驗醫學階段。
一、古代社會的醫學倫理概況
(一)中國古代醫學倫理概況(注意運用豐富的歷史事實來講解)
1、古代醫學倫理的萌芽時期
「神農嘗百草」
《周禮》
2、古代醫學倫理的初步發展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
《黃帝內經》
名醫扁鵲「六不治」的行醫准則
3、古代醫學倫理的完善時期
東漢傑出的醫學家張仲景(150—219年)《傷寒雜病論》
東漢末年的名醫華倫
魏晉南北朝時期
隋唐時期:孫思邈(581—682年)《備急千金要方》(重點講解)
兩宋時期:法學家宋慈(1186—1249年)《洗冤集錄》
金元時期:劉完素、張從正、李杲和朱震亨
明代:陳實功(1555—1636年)所著的《外科正宗•醫家五戒十要》;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清代:喻昌(1585—1664年)《醫門法律》
(二)國外古代醫學倫理概況(注意交代國外的文化背景)
1、古希臘醫學倫理: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年)《希波克拉底誓言》
(1)在處理醫患之間關系方面
(2)在處理師徒(同行之間關系方面)
2、古羅馬醫學道德
醫學家蓋侖(Galen,約130—200年)
3、古阿拉伯醫學道德
邁蒙尼提斯(Maimonides,1135—1204年)
4、古印度醫學道德
印度外科鼻祖」妙聞(Susruta)著有《妙聞集》
闍羅迦的《闍羅迦集》中
二、中國古代醫學道德的基本內容(重點講解)
(一)忠於醫業、仁愛救人
(二)博施濟眾、一心赴救
(三)精勤不倦、深究醫術
(四)寬和端莊、不貪財色
(五)尊重同道、謙和不矜
三、對中國古代醫學倫理的評價(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採用提問的方式)
(一)中國古代醫學倫理的特點
1、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顯著
(1)「仁愛救人」的行醫准則
(2)內省、慎獨的醫學道德修養方法
(3)「推己及人」與「易地以觀」的醫學道德情感
2、堅持辨證施治的整體醫學觀,注重心理、社會、自然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二)中國傳統醫學道德的局限性
1、受到封建倫理糟粕的影響
2、受道教天道承負,因果報應思想的影響
3、受佛教倫理思想的消極影響
⑼ 中醫傳統文化醫學道德觀念有哪些
(一)對待患者——至親之想
中國古代醫學家認為,醫生應該從病人的痛苦出發,把病人當做親人來對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凡病家大小貧富人等,請視者便可往之,勿得遲延厭棄,往欲而不往,不為平易。」
(二)治學態度——至精至微
中國古代醫學家注重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精於藝術。「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省疾問病,要「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湯葯,無得參差」
(三)服務態度——一心赴救
中國古代醫學家把及時地搶救病人作為自己的天職。「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
(四)醫療作風——端正純良
中國古代醫家十分重視醫生的作風和儀表。醫生要「正己正物」。「正己」指精通醫理,嚴肅醫風:「正物」指診斷正確,用葯恰當。
(五)對待同道——謙和謹慎
謙和謹慎是古代醫學家處理通道關系的原則。認為「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明,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首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
⑽ 當今醫德怎麼了,縱觀古代醫德
在中國醫學史上,眾多著名醫家有如歷史長河中的一顆顆璀璨明珠,以其突出的醫學成就流芳百世。共同創造了輝煌的中醫葯文化,成為中國歷史文明精華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中醫葯文化的延續和不斷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追溯這些著名醫家的從醫歷程。可以發現許多值得深入思考和借鑒的東西。本文就古代醫家高尚醫德在現代醫學教育中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方式作一探討。1.
我國古代著名醫家高尚的醫德
縱觀中國古代眾多著名醫家,之所以在醫葯學的不同領域取得突出的成就,從不同的方面對祖國醫葯學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豐富、發展和完善了中國醫葯學體系而成為醫葯學大家,我們可以發現,雖然他們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個人經歷,但都有最大的一個共同點,那就是
醫德高尚、心存高遠。
如東漢時代的「醫聖」張仲景,曾「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而著成了融理、法、方、葯為一體,奠定了臨床醫學理論體系堅實基礎的《傷寒雜病論》,他嚴厲抨擊醫德敗壞者「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並指出「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葯……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1];又如有「葯王」之稱的唐代大醫家孫思邈,「不戀玉墀走窮山,唯向民間施丹散」。
孫思邈在其畢生心血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序中雲:「凡太醫治病,必當安定神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對待病人「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要「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行醫「不得於性命之上,率爾自逞後快,邀射名譽」,「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
有「高尚先生」之稱的河間學派(寒涼派)代表、金代醫家劉完素,生活在戰亂頻繁的時代,幼年家境貧寒,母親患病,由於家貧三延醫而不至,致使其母身亡,遂立志學醫,以濟世活人。劉完素在大量臨床實踐的基礎上,為救治疫病,一改《和劑局方》用方溫燥之弊,創立「六氣化火」論,終成「寒涼派」的開山鼻祖。
在這些醫家身上,都折射出高尚的為醫道德,以及救死扶傷造福人類的高尚情操。即使在今天,這些醫葯學家的優良醫德,仍是值得稱道的,學習和繼承這些高尚的醫德仍有其現實意義。2
.學習古代醫家高尚醫德的重要性
在社會發展進入21世紀,大力倡導精神文明的今天,對各行各業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這是時代進步的必然,也是行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醫學活動關繫到人的生老病死。醫學又是人學,隨著醫學模式和醫學服務模式的轉變以及執業醫師考試和醫學高等教育課程設置均將醫學倫理學作為必備知識可以看出,社會對良好醫德的呼喚,加強醫學教育中職業道德教育已成為現實的必要,而學習古醫家高尚醫德不失為一種重要和有效途徑。
首先,對保證醫葯市場健康發展,進一步規范和完善醫療行為,保證醫葯行業履行其神聖的社會職責,防止醫葯行業不良之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對制約醫葯人員行為的醫葯衛生法律法規的有益補充,即在法律法規所不及而又與服務對象密切相關的一些行為,提高醫葯工作者的自律。其次,古代的醫葯學家往往有許多方面的高深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獲得文學、歷史、哲學、古代民俗以及其他自然科學等中國古代的民族文化知識,這是了解輝煌的古代中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意識的需要。再次,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獲得有關的民族醫葯知識。古代的醫葯學著作浩如煙海,寫作風格、體例不一,醫案、醫話、議論應有盡有,可以各取所需,為己所用。3.
繼承發揚古醫家高尚醫德為現代醫學教育服務
醫學職業道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培養良好的醫德需要多方努力,現行的高等院校通識課設置雖多與職業道德教育有關,但這是比較寬泛的,即使《醫學倫理學》教本也偏於簡潔,生動性、具體化不夠,如能結合古代醫家的高尚醫德進行醫學職業道德教育,無疑將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如何進行呢?筆者認為,應該考慮以下4個方面。1.
甄別善偽擇其善者而習之學習借鑒古代醫家的高尚醫德,應該對他們的言行甄別善偽,擇其善者而從之、習之,擇其偽者而棄之。我國古代的人們由於受各種宗教文化、忠君思想、家族觀念、鬼神論等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不同的行為道德標准。這些行為道德標准對生活在不同時期的醫家們都有程度不同的影響,對他們醫德的形成產生著直接的作用,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一些歷史的印記,這些無疑都是應予擯棄的。對於具有一定的辨別是非思維能力的大學生,只要稍加引導,是完全可以正確取捨的。2
.結合時代要求古為今用學習和借鑒古代醫家的學術思想是古為今用,繼承和發揚祖國傳統醫葯學的核心內容,與此同時學習他們高尚的醫德同樣是其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進步,對新時代的醫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行為道德規范標准,要求醫療服務更具有時代特徵,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
因此,只有從實質上學習他們的高尚醫德,結合時代的要求,常存一顆純潔真誠、慈善、高尚之心,誠意真心地為患者服務才是真正的學習和借鑒。3
.結合課堂教學潛移默化要將古代醫家的高尚.醫德留置於心中,體現於具體的醫療實踐中,需要一個長期的教育訓練過程,其中對在校學習的醫學生而言,其主要方式是要結合教學過程,進行不斷的學習和強化。
要完成好這個過程並取得好的效果,必須做到四個結合,一是與醫學倫理學(或醫學職業道德教育)課程的教學相結合,這種結合可以增強學習內容的真實性,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習的興趣;
二是與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課程相結合,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業務過硬、思想可靠的可用之才,結合古代醫家的高尚醫德,可以提高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三是與相關的專業課程相結合,中醫學是醫學各專業的主幹課程、必修課程之一,尤其是中醫專業,還開設了中醫各家學說、中國醫學史、醫古文等,這些課程本身就與古代醫家密不可分;
四是與畢業實習教學過程相結合。實習教學既是將在校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證之臨床,轉化為學生固有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是檢驗學生是否具備為醫者基本素質的過程,從學習古代醫家高尚醫德角度而言,這是檢驗教育效果的過程。
要做到這四個結合,就要求醫學教育工作者,要站在為社會培養高水平、同時還要有高品質的實用型醫學人才的高度來組織教學,這也是當今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將這種教育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潛移默化,使醫學職業道德教育更具體、更具有實效。4
.抓住關鍵提高效果在進行古代醫家高尚醫德教育活動中,必須抓住教育的關鍵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既不影響專業課程學習,又能獲得好的醫德教育效果。在學習古醫家高尚醫德時,從總的方面看,正身、救疾、敬友是其教育關鍵,就是學習他們在思想意識、學習態度、為醫形象、生活作風等方面的良好品行。
具體而言可考慮四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古醫家對待病人的態度、言行舉止。這是為醫者取得病人的信任與合作的必修功夫,也是為醫者最起碼的職業道德修養內容;
二是學習古醫家勤奮學習、實事求是的治學作風,這是他們取得突出醫葯學成就的前提條件,如明代著名醫葯大家李時珍,為寫成不朽巨著《本草綱目》,歷時27年,足跡遍布全國,曾三易其稿,這是醫學生掌握必備專業知識、提高醫療技術,必須具備的精神。也只有這樣,才能學有所成;
三是學習古醫家慎獨自愛的個人修養,「醫乃仁術」,是造福於眾生的技術活動。要求醫者具備良好的個人修養,不允許有半點虛假偽善;
四是學習古醫家對待同道的態度。不得相互詆毀。道說是非,做不利於已,也不利於人的事。要教育醫者相互之間互敬互愛互幫,只有這樣才能共同提高,樹立良好的行業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