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里長短
① 什麼是道德
中國道德
《易經.系詞》雲:「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陰陽之說」是中國哲學重要的宇宙起源說,也就是我們大家都了解的矛盾統一的辯證法。太極陰陽之理,就是物質矛盾統一率。陰極之中有一陽生,陽極之中有一陰生,就是量變導致質變。也就是所謂的「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形而上就是有形物質的無形規律,這個規律就是「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顧名思義,有形之物為器,就是我們通常說到的物質。而德是什麼意思呢?當然依照道理行為,既是「善行」,積善成德。
地球是自然界,依賴宇宙而存在,同時也受著天體運行的制約,這就是矛盾。而人類需要自然界而生存,同時也受自然界的制約。原始社會,人類生存必須依賴人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形成人群對個人的制約。因此,上古時代理解道理的人就是有德之人,因為,他可以做到無私把人們集中起來。
人類群居自然根據道理建立秩序,這個秩序為「道德」。只有少數的所謂有智慧的人,才能建立秩序,並維持秩序,這就是古人所謂「得道」者。而那時人群大多是處在愚昧狀態,因此,這個秩序就是外力對人們的制約,用今天的話講叫做「倫理秩序」。德是聚集的力量,因此為大。而有德之人就是首領,因為他明白道理,能給人們化解矛盾,共同創造利益,抵抗野獸和自然界的威脅。
因此,給人們帶來福利的智者就承擔起人們的分工協作以及利益分配。而那時人們都認為有德之人是神和天的派遣,他建立的秩序都是依照天的啟示或者神的啟示。而《易經》就是聖人觀察自然界摸索規律的一部集哲學、科學、數學於一體的中國的神奇文化瑰寶。
《易經.系詞》有雲:「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這段對於「易」的描述,在今天看來是描述人處於異常安靜的狀態下,也就是苦思冥想中產生的靈感,既是「感而遂通」,進而發現內心世界的靈魂,也就理解天下萬物的道理。而原始古人把這種人類生命的一種奇妙狀態當成神的啟示,或者天的啟示都是很正常的。
而且,西方的古人先哲都有類似的經歷,也都認為是天啟或者神啟,後期笛卡兒在沉思中感受到上帝的存在——既是靈魂。無論東方與西方,人類在生命進程中的步伐都是一致的。西方的真理就是東方的道德,西方的上帝就是中國的天命。
尤其上古時期,人們都非常單純樸素,而這些得道的大德之人確實是找到了自己的靈魂,所謂靈感就是良知。這些偉大的靈魂都是無私地按照良知治理天下,因為,他們深刻地理解慾望對個人和子孫後代的危害。
後來,人們發現治理天下可以獲得分配權,可以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就出現了爭奪天下的中古時代,而中古時代的統治者無疑不是得道者,而是慾望驅使。因此,這個時期的道德就不是真理了,是偽道德。德者是積蓄數量以大多數為准則,因為陰陽之道理是量變導致質變,多數永遠是真理,違背這個真理,人類的分配就會失去真理。
因此,中古時期是人類物質慾望的強烈膨脹而導致的災難時期。所謂「物極必反」,人類開始了斗爭而不是和諧,矛盾發生對立,陰陽劇烈運動開始無休止地重復暴力,中古時期正是喪失道德的人類發展時期。
② 道德經里的「長短相形」為什麼要改成「長短相較」有何不同
大概道德經有很多版本。我查了手頭上的兩本,一本是 大中華文庫的 漢英對照回《老子》1999年版,外答文出版社,第二章 是 「長短相形」, 第三章 是 「為無為,則無不治」。
另一本是 英漢對照的《道德經》,St John's University 1961 版,第二章 是 「長短相較」, 第三章 是 「為無為,則無不治」。
據說馬王堆出土的《道德經》和現在通行版出入更大,手頭上沒有,也許網上可以找到,可以再對照一下。
又:剛查到馬王堆《道德經》,甲本、乙本均為 「長短相型」 「型」和「形」,古文通假,所以 「長短相形」根據多些。
第三章兩本均為 「則無不治矣」。多了語氣詞「矣」。看來,「則無不治」可靠些。
③ 道德表現有哪些方面
個人品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思想品德。
1、「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
愛國 守法 明禮 誠信 團結 友善 勤儉 自強 敬業 奉獻
2、「五講」
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
3、「五愛」
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
4、社會公德
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5、職業道德
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6、家庭美德
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④ 道德經寫中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到多則惑表達了什麼觀點
你能看見,所以你瞎了。因為總有你看不見的光譜。
你能聽見,所以你聾了。因為總有你聽不見的頻率。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達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⑤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什麼意思
意思是:
所以有和無因相互對立而依存,難和易因相互對立而形成,長和短因相互對立而顯現,高和下因相互對立而依靠,音與聲因相互對立而諧和,前和後因相互對立而追隨。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的人都認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為丑的存在;都能認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為存在不善良。
所以有和無因相互對立而依存,難和易因相互對立而形成,長和短因相互對立而顯現,高和下因相互對立而依靠,音與聲因相互對立而諧和,前和後因相互對立而追隨。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實行身教: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幹預,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向別人施與恩惠但不憑此而達到利己的目的;功成業就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不居功,所以也沒有喪失功績。
出處: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5)道德里長短擴展閱讀
老子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的、經常變的,宇宙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
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
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傾、相和、相隨」等,是指相比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對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動詞。
⑥ 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從形式來看,道德包括一個人的言論和行為兩大方面;從內容來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6)道德里長短擴展閱讀:
道德是基於承認和保證人類社會存續的理念,發揮的旨在限制或倡導人們行為的規范。也可以說,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徵的法律。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長期進化而形成的一種制約,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下,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
「道」指的是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大自然的次序關系,這個很容易理解,春種秋收,這就是道;蘋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陽升起,晚上月亮出來,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那就要隨順大自然的規律,按照自然規律去做人做事,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愛兒女,這就叫德;兒女孝順父母,也叫德;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也是德。
「道德」這兩個字最早連起來用,見於荀子著的《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從此人們就一直沿用下來,做人做事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道德代表了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用以衡量人們行為是否正當合理,與法律相輔相成,共同起到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
⑦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什麼意思
意思是:有與無互相生成,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互體現,高與下相互出入版,音與聲相互應和,前權與後相互跟隨。該句出自《道德經》。
老子的哲學思想蘊含了樸素的辯證思想。他認為世上萬物都是相對的,也是同一的,這便是他的「齊物論」思想。他倡導聖人治國為政就必須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必有意倡導某事某物,於人於物應一視同仁,齊物等量,如同日月天地於物周普無偏一樣,不定優劣,不分好壞,使之各有其所,各自融洽。
(7)道德里長短擴展閱讀:
《道德經》中體現的就是中國自然法思想,可以看做是中國道家法律學說的肇始。在中國古代,老子第一個提出「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觀點。老子的「道法自然」與西方自然法思想在本質上不一樣。
西方自然法思想發源於古希臘古羅馬的自由主義和理性主義傳統,正義、善、民主等理念是其基礎,並且作為評價實在法或人定法的應然性依據。而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立足於萬物的本原;
即「道」,試圖通過認知「道」來達到對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終極把握,從而依「道」而生。這種「道」不是自由、理性、民主或正義等理念和評價標准,而是一種「不可名」之特殊物,一種「天長地久」的規律性東西,兼具物質和精神層面,存於天地之間自我循環。
⑧ 為何老子的《道德經》只停留在理論而無實踐
道家是中國哲學文化的源頭之一。人必須先有思想,再將思想付諸於實踐,知行合一,方能成功。 說起思想,就不得不提起《道德經》。這部被譽為“東方聖經”的著作,不僅是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之一,更是被譽為人類最古老、最系統的第一部“大成智慧學”。但是有人評價老子的《道德經》只停留在理論而無實踐,下面具體分析一下:三、《道德經》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超越了二元對立的思想,獲得了“思便”的智慧。譬如,《道德經》里有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意思就是,當天下人都知道美,這就變成了惡;當天下人都知道了善,就變成了不善。乍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從小到大,老師、家長都告訴我們要分辨善惡美醜,為什麼天下人都知道了善,反而成了不善呢?這是因為在老子看來,人是從自我的立場出發,才有所謂的美醜、善惡、是非,這其實就是所謂的二元對立思想。但如果在“道”的世界裡,摒棄了這種虛妄的分別心,那麼就無所謂美與丑,大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