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與道德經
① 道德經和和道家典籍,以及九陰真經的關系(這
《道德經》原稱《老子》,最普遍的說法是春秋時期曾任周守藏吏思想家老聃所著,為先秦版諸子文獻之一。權漢代時張道陵創立天師道,而後道教尊老子為太上老君,尊《老子》為《道德真經》,因此得名。道教又尊《莊子》為《南華真經》、《列子》為《沖虛真經》。張道陵撰寫《老子想爾注》,而後《太平經》、《西升經》、《陰符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等典籍或有人署名,或託名上古人氏涌現出來,構成整個道教典籍。《九陰真經》為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一部武林秘籍。與《道德經》無直接關系。
② 如何評價老子的《道德經》
明天地來源,揭萬物之奧妙,展人間治理之大道,示個人成長之正路。
囊括哲學、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人生(出世、入世、養生)等一系列領域,中心思想是道法自然。
世間萬千事,盡在道德經。
就個人而言,就是告訴你世界是怎樣的、怎樣正確地活著。
③ 求金庸小說中所有武學的名字出處使用者和效果
我暈,那麼多,那裡寫的完。最強大的十種1 葵花寶典
解釋:東方不敗以這種武功竟然輕松戰敗令狐沖、任我行、向問天等眾大高手的聯手,可見其威力之大,不愧為天下第一的武功!
2 九陽真經
解釋:張無忌練成這種武功,以其力敗六大門派中的高手!後來一人單挑少林三大前輩神憎的聯手還能打成平手!而且武當、峨嵋兩派之所以能成為繼少林之後在武林中最有威望的門派,皆因為兩大門派的掌門人都煉過部分的九陽真經,武功高深莫測!因此將九陽真經排在第二無可厚非。
3 易筋經
解釋:這個應該沒意見吧,少林寺至高無尚的武學。
4 俠客島神功
解釋:能夠讓前往俠客島的各個英雄豪傑廢寢忘食地鑽研其中奧秘,並深陷其中難以自撥!最後石破天練成了,在迷糊中竟然輕松擊斃兩大島主,可見其威力巨大!
5 六脈神劍
解釋:天龍寺的至高武功,段譽練成後憑其輕松擊敗武功高強的鳩摩智和慕容復,且連武功絕頂身經百戰的喬峰都對段家的六脈神劍忌憚三分!
6 九陰真經
解釋:一部博大精深的武學秘籍。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洪七功、歐陽峰、周伯通等各大高手都相繼修煉過,皆因此武功大增。其誘惑力令人無法抗拒,歐陽峰更因其變得神智不清,且武功更加詭異莫測!
7 獨孤九劍
解釋:在劍法中可排為天下第一了!原創者獨孤求敗憑此劍法打遍天下,求一敗而不可得!令狐沖在內力盡失的情況下,以此劍法竟能擊敗武功高強的方生大師,並險些取其性命!內力恢復後,更憑此劍法輕松擊敗嵩山派各大高手以解救恆山派。武當掌門沖虛道長亦在此劍法下輸得心服口服!真是一套空前絕後的厲害劍法!
8 降龍十八掌
解釋:至剛至陽的厲害掌法,丐幫歷代幫主的鎮幫絕學!郭靖也憑此威震江湖,列入前十名應該沒有意見。
9 乾坤大挪移
解釋:明教歷代教主修煉的至高武功心法。陽頂天才練到第四層便能威震江湖,足見此武功之威力!張無忌七層都練成後加上九陽神功更是天下無敵!
10 北冥神功
解釋:其實可排前三名,但因其本質是吸人內力,並不產生破壞力,與以上武功相比屬不同類別,無法直接比較。但其雖然不直接產生破壞力,卻能令人內力盡失虛脫而死,還能將吸來的內力供為已用,真是一舉兩得的詭異武功,無論如何也得列入前十名!
④ 人類從古至今有沒有一本書智慧跟境界超過《道德經》
做一個比喻:我將道德經視為西方哲學的大綱。
拿一個大家都熟悉的唯物主義辯證法三大規律中的量變引起質變。
比如說給駱駝身上不斷加稻草,駱駝最終會因為承受不住而倒下。這是量變引發質變的例子。量變是稻草不斷增加,質變是新的現象發生,即「駱駝倒了」。
但是道德經太繁奧,不好理解。只能說哲學這東西都不好理解,我中學時受金庸影響,讀過道德經,但是沒領悟出什麼。或許每個人理解的都不同,甚至造成誤解。
中國不缺哲學,中國缺少研究哲學的方法邏輯,缺一個向蘇格拉底那樣不斷去質疑提問的哲學家。如果他生在中國,一定會把儒家問崩潰。
⑤ 小無相功被金庸定位為道家初階內功 那麼高階有哪些
道家的功夫不是用來打人而是用來養生的,金庸誤解了道家的內功,如老子所說,《道德經》為道家主要的經典代表,有道德才是核心,而不是打人,金庸把佛家和道家理解為打人的武學,這是極為愚蠢的,比如金庸筆下的喬峰,聲稱學會了少林寺七十二絕技之一的降龍十八掌,曾以降龍十八掌結束了一場戰爭,打死這么多人,當是地獄罪業,和佛法正宗不符,建議學佛人避免看《天龍八部》、《霹靂布袋戲》、《西遊記》這類野書,其文化內涵可能讓人迷失佛法正道,陷入世俗道的人天法乃至往下修,譬如霹靂布袋戲中,僧人以大神通力打架,還是混戰,荒唐至極,《西遊記》中,孫悟空三次將白骨精活活打死,卻被讀者奉為心目中的英雄,其價值觀和佛教歷史也不相同,譬如佛教正史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想要救釋迦族,卻救得一盤血水出來,雲,神通不敵業力,而《西遊記》中,悟空可謂神擋殺神,佛擋殺佛,不合佛法正宗慈悲、因果、忍辱等法相,悟空自始至終囂張桀驁,這種人是不可能成佛的,成佛謂死心化性,業盡情空,去除個性,保留佛性的一個過程,並且,《西遊記》中,悟空一路殺過來,被封佛,這也不合佛法正流,成佛要自己發心求道證悟,而不是殺的人越多成佛越快,此外《西遊記》中,大迦葉尊者居然開口向唐玄奘一行人求取錢財,方才給經,這仍然不符合佛法教義,大迦葉尊者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示現苦行頭陀,怎麼可能貪財呢?此外《西遊記》中,將玉皇大帝和佛祖兩教神明搞得同台亮相,玉皇大帝是道教的,如來佛祖是佛教的,這就好像,我們把哈姆雷特和哈利波特拿到一塊談論,他們並不是一宗神明,怎可妄加定奪。
總而言之,信佛,要皈依《大正藏》,以正凈覺為基準,不要相信一些佛法相關的衍生藝術作品。
不服來辯。
⑥ 金庸書里最猛的武功秘笈是什麼
第一: 獨孤求敗,只名字就知道了,求敗是什麼境界?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至後來欲求一敗而不可得,不免鬱郁而終。更何況他的武功全部自創,大家要明白,你可能會用電腦,但你可以自己做電腦嗎?
第二:少林老僧,因為他一招格斃慕蓉博,視少林七十二絕技為無物,我本人認為武功以天龍八部里的最高,而少林老僧又為其中之最!童姥武功高可能搞定慕蓉博么?
第三:東方不敗,能夠拒斥四大高手圍攻而不敗,排第三不過份吧
第四:張三豐,老張極少出手,可就武功而言,不拘於形,可以自創,實為高手,至於殺死空相,我反到覺得沒什麼,一個老和尚而已,又沒什麼很大名氣或實戰記錄.
第五喬峰,其實排第五我自己都有點爭議,比如童姥啊,李秋水,等都可謂之絕頂高手,可是說到對武功的誤性,喬峰絕對為高,且看他即沒練過什麼絕世武功,也沒什麼高人指點,可是卻能以太祖長拳打敗天竺神功,這也是武學返樸歸真的一種表現,書上說他什麼武功一學就會,一會就精,實非妄言也
第六張無忌和楊過並列 張無忌身懷九陽神功,天下武學皆一覽於胸,無密秘可言,但他少了實戰經驗,老是發揮不好,像波斯三使都不能從容搞定,又被周姑娘搞得七暈八愫的。 而楊過內力劍法俱至化境,我最喜歡看他在怒潮中練劍那一段,一柄木劍,七響七鳴,至矣盡矣,蔑以加矣!但和金輪一戰似乎不大如意
第八 阿青 一千名甲士和一千名劍士都阻擋不了阿青,注意人家是走過來的,不是憑輕功飛哦
第九 石破天,此人傻乎乎的,且不看他練的什麼武功,單看最後的效果就知道非常歷害
⑦ 金庸小說「九陰真經」,照抄《道德經》原文,怎麼回事
金庸小說中這種情況可謂是“屢見不鮮”,九陰真經本就是道家功夫,挪用道德經的原文,也是情理之中。我們都知道,華人武俠作家金庸可謂是當今文壇中最負盛名的一代宗師之一。在他一生的創作生涯中,可以說“碩果累累”,而《射鵰三部曲》無疑是他一生心血的集大成者。射鵰三部曲的開篇,就是天下五絕在華山論劍,爭奪絕世武功寶典《九陰真經》了。但是據說“九陰真經”上記載的內容不過就是《道德經》的原文,這是怎麼回事呢?
綜上所述,九陰真經本來就是道家武學,金庸挪用一部分道德經的原文,也是情理之內。
⑧ 金庸書中的《九陰真經》是不是老子的《道德經》
不是,好像沒有這本書,是金庸杜撰出來的。《九陰真經》與《九陽真經》與《易經》中對陰陽理解有所相反。
⑨ 金庸作品寫作順序
首先將十四部天書的順序羅列如下:
①《書劍恩仇錄》(1955)
②《碧血劍》(1956)
③《雪山飛狐》(1957)
④《射鵰英雄傳》(1957)
⑤《神鵰俠侶》(1959)
⑥《飛狐外傳》(1959)
⑦《白馬嘯西風》(1961)
⑧《鴛鴦刀》
⑨《連城訣》
⑩《倚天屠龍記》(1961)
⑾《天龍八部》(1963)
⑿《俠客行》
⒀《笑傲江湖》(1967)
⒁《鹿鼎記》(1969)
我總是在猜想,三十一歲的金庸和四十五歲金庸會有如何的不同。雖然我也從來不知道自己在31歲和45歲的時候會有多大不同。也許每個人在這一段從青春到中年的時間里大約都應該有一些從尊崇到破滅的思想吧。也許金老先生也不例外。從書劍里的儒雅書生到射鵰里的憨厚漢子,再到鹿鼎記中的市井頑童。這其中也許蘊含著金老對於俠的思想從尊崇到破滅的思考的軌跡。
這十四部書里唯一稱得上書生的俠客主角大約也只有陳家洛了。也許這時的31歲的金老正是在激昂文字,揮斥方遒的時候。塑造一個任俠的書生也正是最好的宣洩之道。冒昧的揣測一下,也許這時金老對於俠的思想是以一種尊崇的態度去描摹的。而且書劍里有太多的古典俠客小說的痕跡,足可見此時的古典的俠客觀念仍然在主導著金老的創作。他似乎在試圖創造一個文武雙全的而且符合現代人感情觀念的俠客形象。(其實我認為這樣的形象在武俠小說里有一個頂峰,但不是天書中的人物,而是《萍蹤俠影》里的張丹楓)
從後來的一年創作的碧血劍里也可以看出金老的這種思想,被袁崇煥的部將撫養大的袁承志其實不過是粗通文墨,而金老依然要設計一個一邊書寫奏章一邊折辱洪勝海的情節,足可見這種「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情結之濃厚。也正是因為這種傳統的書生任俠式的觀念限制了陳家洛和袁承志的形象的塑造,使他們看起來並不太具有現實感,也缺乏特別鮮明的性格魅力。相對於以後的血肉豐滿的眾多俠客形象來說,此二人總是顯得有些蒼白。
其後的雪山飛狐得著力點似乎並不在於俠客形象的塑造,而是在於一種對於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的一種頗有趣味仿造。胡斐或是胡一刀的形象是在飛狐外傳才逐漸豐滿起來的。而金老同年開始連載的射鵰英雄傳則真正的開始了一個俠客形象嬗變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郭靖其實是一種對於古典俠客形象的修正。我同意將郭靖、陳家洛和袁承志列為儒俠的提法其實也正是郭靖這個人物真正的讓金老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觀念取得了廣泛的認同以至於其成為了整個武俠小說界中的一個標志性的人物。相較於陳袁二人,郭靖的形象更符合儒家的諸多關於德行的箴言;同時他也沒有了陳袁二人的書生似的酸腐氣,而更像是一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融會了儒家眾多美德的俠客甚至是英雄。郭靖本身也具有更為現實的鮮明的性格,一個堅強厚重木訥的人物成長為一個英雄的故事顯然要比一個翩翩書生公子的行俠事跡更能激起人們對現實的認同感。對於從陳袁二人到郭靖的變化,我更傾向於這是一種金老試圖將俠客文化通俗化、現代化的一種變化。也許此時的金庸仍然還在試圖從古典的俠客和現代的觀念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以創造一個更能夠被現代人接受的完美的俠的形象吧。
對於神鵰俠侶和雪山飛狐是同一年的作品,我曾經有些困惑,我並不認為楊過和胡斐是同一類的所謂「墨俠」。看看史記的游俠列傳你就會明白什麼是才是墨俠,身為游俠的郭解一樣會結交官府,一樣會睚眥必報。在我的眼裡,墨家的學說其實是被人們曲解才成為所謂的俠客,兼愛非攻的思想和許多樸素的自然思想更像是中國傳統文化里的一種思想啟蒙,它實際上是一種超越了時代的現代意識。所以當楊過和胡斐的身上具有了此類的現代人的性格特徵的時候才會被很多人誤認為是墨俠。其實楊過和郭靖僅僅是一種叛逆與皈依相互融合的兩個方面。郭靖對於儒家思想的認同並不純粹,它實際上是包含了很多疑惑的,洪七公的大義凜然之辭以我輩看來實在是漏洞百出的,很多東西並不是郭靖不明白,只是他很難想到,即使想到也會被洪師傅或是蓉兒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而楊過則要清醒的多,楊過的皈依實際上更能說明金庸此時的對於傳統的俠客文化和現代人的意識之間的把握。現代人的強烈的自我意識在郭靖這樣一個道德高標般的完美人物的感召下,順利的完成了對於儒學的思想意識的皈依的過程,盡管其已經還包容了諸如「師生戀」之類的現代性很強的新的情感意識。
所以說,楊過實際上僅僅是一個天才版的郭靖,一個更具有現代的思想特徵的郭靖。
再來分析一下胡斐,其實胡斐的父親胡一刀才是真正的「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式的俠客。胡斐的路見不平更多的像是年輕人的血性和現代人的良知使然,而且胡也一樣的有著相當的政治追求和思考,對於官府舉辦的掌門人大會的破壞實際上已經體現了胡斐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對於胡斐來說,江湖的安定也就是他的一個政治理想。所以說胡斐的形象僅僅是儒家之俠的一個弱化版和更接近其他的武俠小說中的形象的版本。我更願意理解成是金庸在描摹楊過之餘為了自己的前一個版本的雪山飛狐加上的一個前傳似的人物設定而已。
真正的俠客形象的轉變也許應該從張無忌開始,倚天屠龍記里的張無忌已經開始超脫出了郭靖所標志的儒家之俠的范疇。雖然倚天劍和屠龍刀相格出了武穆遺書,但是張無忌卻沒有了郭靖的以天下為己任或是保江湖平安的理想,沒有了那種積極的入世的精神狀態。對於他來說,能夠與所愛的人執手偕老,泛舟於江湖就已經知足了。似乎也可以猜想他決不介意朱元璋的篡權或者是以後的明太祖的酷政。而且張無忌還有著更為平凡的優柔的性格,除了一身非凡的武功以外,他的很多決斷或是情感都很像是一個在身邊的平凡的俗人。據資料來看,也正是寫作倚天屠龍記的前一年,金庸用八萬元的資本創辦了明報。自古以來,成大事者往往心胸開闊,境界高宏,而從張無忌身上體現出來的變化也許說明金庸在完成一個對於儒家之俠的承繼與延展之後的思考。金庸已經不再僅僅的拘泥於傳統文化里的匡扶正義,除邪去惡之類的俠客形象,他在試圖把俠客的心性與普通人的情感生活貼近,以創造一種武俠化的通俗現代小說。我更為大膽一點的揣測一下,其實倚天屠龍記更像是一個平台,是金庸在對傳統的俠客文化極大發揚和通俗化了之後的一個平台。從這個平台以後,要麼就是重復以前的老路象古龍或者是梁羽生一樣創造一個又一個雷同的人物,在自己搭造的窠臼里自得其樂,要麼就是修正以前的創作理念,在不斷的創新中到達新的頂峰。金庸顯然是選擇了後者,在我所謂的「平台」之後,金庸開始了對於以往的俠客形象的顛覆和解構。
天龍八部可以說是金庸的又一個頂峰式作品,我不知道諸位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天龍八部有一種類似於古今中外名著的一種蒼涼悲壯的磅礴氣勢。江湖人的悲歡離合、恩怨情仇以及宋遼的紛離戰亂被糾合在一起形成了武俠史詩一般氣魄。像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一般,天龍八部更像是一部史詩,而不是一部小說。從喬峰的角度來看,不論是武功還是膽識都足以使他成為另一個不遜於郭靖的高標——當然前提是他的身世永遠不被揭破;可是金庸利用巧妙的情節設計一下子就顛覆了喬峰從前的所有的價值觀,從前的所有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從基點處被連根拔起。也就是說金庸顛覆了喬峰作為一個俠的形象的正義的判斷標准和理想。也正因為如此喬峰的形象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對於戰爭、民族融合的態度甚至是正義的判定標准都已經超越了時代的局限。而整部天龍八部里的民族紛爭和戰亂的背景又使這些方面極為突出,尤其是最後的雁門關折箭自盡的情節使喬峰的形象升華到了一個頂峰的高度。冒昧的下一個結論,此時的金庸似乎已經從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代的人文意識中萃取出了一個完美的英雄人物。這時的喬峰似乎已經應該是整個武俠小說界塑造的英雄人物中最為奪目的一個了。而從天龍的另外兩個主人公身上也可以看出金庸對於顛覆傳統俠客形象的另一方面的嘗試——在試圖顛覆武俠主人公的絕世武功。段譽和虛竹都沒有了武之俠的對於武功技術的痴迷特性,對於此二人來說武功更像是一種道具,他們身負的絕世武功更像是一種經歷的象徵。所以說天龍八部里金庸的創新已經使他的小說達到了一個武俠小說中的新的高度。而且天龍八部中蒼生與命運間的蒼涼厚重感比起許多名著來已經不遑多讓。所以說我個人認為天龍八部是金庸創作的一個頂峰,象評唐詩的人評價杜甫的詩一樣是一部「拔山扛鼎之作」。
笑傲江湖誕生的時候正是我們「祖國山河一片紅」的時候,看過《五億探長雷洛傳》的人大約都會對香港67年的暴動有很深刻的印象吧。笑傲江湖的風格更像是一部政治寓言,此時的金庸大約對於大陸的狀況頗有微詞,而且笑傲里的權謀機變與影射的人物似乎是確有所指的。也許正是這個創作側重點的變化,使得金老在笑傲江湖的創新性上以及在這部書里表現出來的對於俠客人物塑造的思考上就沒有了更多的變化。令狐沖得形象用六個字可以概括的——假浪子,真道學。令狐沖的浮浪無行更像是一層保護色,就連風清揚也被這層保護色蒙蔽了,令狐沖對於儒家道學的奉行不悖簡直深入了骨髓,從不肯入魔教到對岳不群始終難下殺手,都可以看出所謂的令狐公子的浮浪僅僅是一種表象,在這個表象下是一個始終對儒家理念忠心耿耿的俠客。這也許都與令狐沖自小受到的教育有關,也許正是岳不群這樣一個偽君子的諄諄教誨成就了令狐沖這樣的一個真君子、真道學。所以說令狐沖依然是一個儒家之俠,只不過在他的身上披了一層叛逆的外衣。和郭靖的道德高標、楊過的最終皈依相比,令狐沖具有一個外圓內方似的特徵。有的時候我甚至在猜想這是不是金老的一種自喻,一種對於一個表面上趨於西化而骨子裡依然是尊崇儒學、理學文化的中國文人一種自我譬喻和暗示。
鹿鼎記的出現使得笑傲江湖更像是又一個等待創新與突破的平台。記得小的時候初讀鹿鼎記的時候實在是了無趣味,不知道拉拉雜雜敘述的這幾個老朽文人與武俠有何關系。但是金庸在鹿鼎記上的突破卻幾乎是武俠小說里的一個前所未有創舉。我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鹿鼎記就像是一部武俠世界裡的哈克貝里歷險記,一部武俠世界裡的阿甘正傳。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讀了鹿鼎記之後會意猶未盡的說:原來武俠還可以這樣寫。金庸從韋小寶的身上析構了最後一點的武俠要素,韋小寶自始至終都沒有身負絕世武功,這個武俠世界的阿甘卻經歷甚至是完成了大清朝康乾盛世的整個構建過程。武學上的白痴,被韋小寶的無賴、機靈甚至是圓滑世故所彌補。市井小兒的無賴和蠅營狗苟的官場、爾虞我詐的宮廷相得益彰,其中的靈犀相通之處簡直是珠聯璧合,讓人嘆為觀止。韋小寶的身上幾乎一切的俠之要素都被統統顛覆,而代之以無賴、狡詐、貪婪、好色等等特徵,卻依然寫的此書俠氣凜然,也真難為金老的奇思了。從參禪的境界說來講,這似乎已經到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級別了。反正從我輩的俗人腦筋來看,這是無法超越的一個頂峰了。從韋小寶以後,如果金老再寫武俠,創新大約是不大可能了,而韋小寶的形象又根本不具備可重復性。所以知難而退的封筆也許才是最好的選擇。(不過竊以為以參禪的境界似乎還應該有一個見山仍是山的更高級別,而對應的俠客形象該是什麼樣恐怕拿我的俗人腦筋想破腦殼也不得而知,願有識之人教我)
這樣的說了一大通,分析來分析去也不過僅僅是我個人的揣摸,沒有佐證也沒有考據,實在是慚愧得緊。如果諸位認為是廢話連篇盡可略過,如果有高人還有高見,亟盼賜教。
⑩ 《九陰真經》的內容都是金庸老先生自己編的嗎
《九陰真經》的內容是金庸以道德經為原本編寫的,真正的九陰真經就是一卷道經,不是武俠秘籍,所以金庸那麼寫沒錯。
黃裳這個人也是真實存在,是北宋詞人。
但黃裳與道德經的聯系就不大清楚了。
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