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關系的道德規范
⑴ 醫務人員在處理醫患關系時,應該遵守的道德規范有哪些
依法、依行業規章、實事求是。
⑵ 醫患關系的道德要求
醫患關系的道德要求。醫生要處理好與患者的關系,這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而且患者也要尊重醫生。
⑶ 醫患關系的道德規范是什麼
關於醫患糾紛問題責任在於那些不講良心的庸醫身上!為了一點蠅版頭小利置患者權益於權不顧,胡亂開葯,開昂貴葯,開超劑量葯,小病大治,重復收費,拖延住院時間!亂拍片子!他們的行為嚴重損害了醫生的形象,因為他們的存在使得越來越多的病人對醫生產生懷疑,病人開始懷疑醫生開葯的動機不純!醫生發現病人不相信他而十分惱怒!日積月累矛盾也就越來越多!所以只要每一個醫生嚴格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病人能拋開戒心坦然面對醫生矛盾就會減少了!當然醫生有時怕誤診也會要求病人做一些必須的檢查工作,那時病人應相信醫生,畢竟人命關天的事謹慎是沒錯的。
⑷ 社會主義醫患關系的道德要求中,患者有哪些權利
患者具有生命健康權、身體權、隱私權、平等醫療保健權、知情同意權、病人自主決定權等。
生命健康權 包括生命權和健康權。生命權是指自然人的生命安全不受侵犯的權利。公民的生命非經司法程序,任何人不得隨意剝奪。健康權是指人體器官及各系統乃至身心整體的安全運行,以及功能的正常發揮。陳志華律師說,絕大部分醫療糾紛涉及患者的健康權。
身體權 是自然人對其肢體、器官和其他組織的支配權。身體權與健康權既相互聯系,又有嚴格的區別。陳志華律師列舉了一例醫院擅自取死者臟器的侵權糾紛案件。原告稱:被告在死者在沒遺囑、未經親屬同意的情況下,未辦理合法手續,擅自在患者故世後10小時內解剖了死者的屍體,並取出了全部臟器作為標本,這已構成侵僅。要求被告返還死者遺體及臟器,賠償精神損害補償費並要求被告賠禮道歉。被告辯稱:患者去世,原告即提出要求屍解,醫院為查明死因,進行屍體解剖是必要的、合法的,原告訴被告侵權理由不能成立,原告無端指控被告侵權,損害醫院名譽,給醫院造成了經濟損失,故反訴要求原告承認錯誤、賠禮道歉、停止侵害,並支付死者遺體在醫院存放期間的費用及本案的訴訟費用。法院判決:參照我國民法通則關於保護財產所有權的規定,原告享有對死者屍體的處分權。被告既未答應原告提出的條件,也未按有規定辦理屍體解剖手續,便在原告對被告的診斷及治療提出異議的情況下,對死者屍體自行進行解剖,並將死者屍體內的心、肝、肺等臟器取出,其行為不符合國務院頌布的《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的規定,違反了《解剖屍體規則》,侵犯了原告對死者屍體的處分權,被告應將從屍體內取出的臟器全部返還給原告。判決被告賠償精神損失費共5000元。陳志華律師說,這起案件反映了人的身體權是不可侵犯的。
隱私權 實際是病人人格權的一部分。隱私資料的公開將嚴重地侵犯患者的名譽權、人格權,給患者的政治生命、工作、家庭生活、愛情等方面造成經濟上和精神上的損害。陳志華律師說,對於患者隱私權的保護,在臨床醫學上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除法律法規規定外,未經患者同意,患者的病歷資料不得交予其他人或組織閱讀;(2)臨床醫學報告及研究,未經患者本人同意,不得用真實姓名和真實病歷方式對外公開報道,也不得作為文學作品的方式報道;(3)臨床醫學攝影資料應充分徵求患者同意。不得隨意拍攝可暴露患者身份或特徵的資料。更不能將可能暴露患者身份或特徵的醫學攝影資料作為藝術攝影作品對外公開。(4)臨床手術直播或電視播放必須徵得患者和其親屬的同意及授權書,並應堅持盡量避免暴露患者身份或隱蔽部位的原則。
平等醫療保健權。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患有疾病或損傷時,享有從醫療保健機構獲取醫療保健服務的權利。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公民的醫療保健權並非完全是無償獲取醫療保健的權利。
患者知情同意權,是指病人有權知曉自己的病情,並可以對醫務人員所採取的防治醫療措施決定取捨。知情同意的實質是患者方在實施病人自主權的基礎上,向醫療方進行醫療服務授權委託的行為。《執業醫師法》第26條規定,醫師應當如實向患者或者其家屬介紹病情,但應注意避免對患者產生不利後果。醫師進行實驗性臨床醫療,應當經醫院批准並徵得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屬同意。
關於手術同意書的法律性質,陳志華律師認為是醫療機構履行告知義務、患者和家屬行使其知情同意權的書面證明,同時也是醫院管理制度的規定。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合同中有關人身傷害侵權責任的免責條款無效,禁止免責條款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德。因此,手術同意書不具有免除醫療機構過失責任的法律效力。陳志華律師說,在手術過程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如剖腹探查術,預定的手術名稱與醫生在開腹後的情況不相符,需要醫生當機立斷並做出處理。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預先簽署相關的文件,如下述的日本手術同意書中有「我同意接受上述的手術。此外,對於依據多數醫師判斷採取認為適當且必要的追加手術、或者手術變更情況也表示同意。」在美國手術同意書中有「特同意醫師及助手們不受現在難以預測的狀態所導致的情況所約束,在手術的過程中,實施預定手術、或與其相異但認為屬於必要或者系我們期望的手術或治療。」「特許可拍攝、放映為醫學、教育、科學目的,在照片與說明不能判明個人身份的前提下,對我身體適當部位進行的手術與治療進行攝像拍照。」陳志華律師介紹,某醫院婦產科為一位50歲的女性患者因子宮肌瘤行子宮全切手術。術中醫生發現患者左側卵巢有問題,在未向家屬和病人交待的情況下,將左側卵巢與子宮一並切除。術後患者恢復順利。數月後,患者在另一所醫院行常規B超檢查時,發現"右側卵巢囊腫,左側卵巢缺如",向原手術醫院提出質疑。這起案件都侵犯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權。
病人自主決定權是病人權利中一種最基本的權利,是保障其生存與健康的基本條件,是醫療活動中權利制衡、防止醫務人員濫用權利的重要因素,也是醫學人道主義的重要內容之一。陳志華律師特別強調,病人的自主權並不是無限制性的自主權,病人的自主權必須服從國家法律法規的特別規定。如有的患者不聽醫囑自動出院,就是病人自主決定權的體現,但醫師應進行記錄並讓患者簽字。
⑸ 醫德規范的基本內容有什麼
1.以人為本、救死扶傷。以人為本就是要在醫療活動中尊重人的價值,強調患者的中心地位;救死扶傷是醫學服務的最高宗旨,是醫務人員應該承擔的基本職責。
2.嚴謹求實、精益求精。嚴謹求實、精益求精是醫務人員在學風方面應該遵循的醫德規范。醫學發展日新月異,社會公眾的健康需求不斷提高,醫學模式正在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這些都需要醫務人員終生學習,培養全面、高超的業務素質。
3.平等交往、一視同仁。平等交往、一視同仁是醫務人員處理醫患關系時應該遵守的重要准則。平等交往是指醫患雙方平等相處;一視同仁是指醫務人員對所有患者同等對待。
4.舉止端莊、語言文明。醫務人員舉止端莊、語言文明,不僅是自身良好素質和修養境界的體現,也是贏得患方信賴與合作的重要條件,有助於患者的救治和康復。
5.廉潔行醫、遵紀守法。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必須清正廉潔、奉公守法。廉潔行醫、遵紀守法是古今中外優秀醫家十分重視和始終堅持的醫德操守。
6.誠實守信、保守醫密。誠實守信是醫務人員對待患者的一條普遍要求。誠實守信首先要求醫者心誠,即忠誠於患者和醫學事業;其次要求言行一致,做實事、守信用。倡導和踐行誠實守信准則,必須摒棄弄虛作假、背信棄義、欺詐取巧等不良醫風。
7.互尊互學、團結協作。互尊互學、團結協作是正確處理同事、同行之間關系的重要准則。這一準則要求醫務人員彼此平等,互相尊重;彼此獨立,互相支持和幫助;彼此信任,互相協作和監督;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和發揮優勢。共同維護患者利益和社會公益。
⑹ 建立良好醫患關系的基本原則和處理及改善醫患關系的措施是什麼
我是一名醫學生,給你一份我自己寫的論文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淺談醫患關系
醫患關系是社會關系的組成部分,和諧的社會需要和諧的醫患關系。然而,當前醫患關系卻遭遇尷尬,醫患之間缺乏足夠的尊重與信任,這已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正確處理新時期醫患關系,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作為一名醫學生,對於醫患關系我倍加關注,不僅僅是為了以後的就業,還希望可以為「白衣天使」的美名做一份微薄的貢獻!
目前醫患關系日益緊張,2005年6~7月,中華醫院管理學會對全國270家各級醫院進行相關調查的數據顯示:全國三級甲等醫院每年發生醫療糾紛一般在20~30例左右,二級醫院每年發生醫療糾紛一般在5例左右,而賠償的數額三級甲等醫院一年一般在100萬元左右。此外,全國有73.33%的醫院出現過患者及其家屬用暴力毆打、威脅、辱罵醫務人員的情況;59.63%的醫院發生過因患者對治療結果不滿意,糾集多人在醫院內圍攻、威脅院長人身安全;35.56%的醫院發生過因患者對治療結果不滿意,糾集多人到醫務人員或院長家中威脅醫務人員或院長人身安全;76.67%的醫院發生過患者及其家屬在診療結束後拒絕出院,且不交納住院費用;61.48%的醫院發生過患者去世後,其家屬在院內擺設花圈、燒紙、設置靈堂等。更為嚴重的是在福建、湖南、江西等地發生了患者殺醫生的惡性事件。
此外,一些人把醫生稱作「白衣狼」。一些手機簡訊是這樣形容醫生的:「醫生分兩類,一類是圖財,一類是害命」;「醫生越來越像殺手,見死不救,草菅人命」……這樣的語言,尖刻得很。醫患關系緊張,不僅有損醫護人員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而且有損醫療秩序和質量,最終會損害患者的切身利益。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可能就會出現「醫者不敢行醫、患者不敢就醫」的情形,那是極可怕的事。
我通過各方的新聞報道,還有和家長們的討論,總結了要從根本上解決醫患關系,還是要各方的努力的!
首先,應加強醫德醫風建設,讓病人體驗人性化服務。醫護人員應把握好「關注、尊重、誠信」這三個環節。首先,醫護人員醫務人員在為患者診病治病時,必須時時、事事、處處為病人著想,一切以病人為中心,做到:一要關心病人。病人來醫院的目的就是為了治病,他們希望得到醫務工作者的關懷,如果得不到關懷,他們就會失望,就會有情緒,醫療糾紛也就隨之而來。因此,無論是在門診還是病房,醫生和護士在同病人談話的時候,都要用眼睛注視病人,這樣會帶來一系列的好處,病人會感覺到你是關注他的;他會覺得你是自信的、坦誠的。
其次,應構建誠信基礎,調適醫患關系。誠信,即誠實與守信,她是一種美德、一種品質,為中華民族世代所信奉。誠信是立身處世的准則, 是人格的體現,是衡量個人品行優劣的道德標准之一。它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中國人是把誠信作為立身處世之本的。正如孔子所說「言必信,行必果」,即「人無信不立」。同樣的,醫療活動也應如此。要走「以德治醫」和「以法治醫」相結合之路。一方面,要大力加強法制建設,優化伸張誠信的法治環境,為誠信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這兩方面,只是我對醫患關系的一個淺層的認識,並且我認為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我也會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的,為醫葯衛生事業做一份貢獻!
還有一份是我男朋友的:
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
現代社會,醫患關系變的越來越緊張,每年發生的大小醫患糾紛數不勝數,通過正常渠道解決的比率卻很低,醫患關系很不協調。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在自己人際關系圈中,醫患關系佔有很大比例,在醫院的臨床實踐活動中,醫護人員與求醫患者的關系問題更是當前衛生工作的熱點問題。換句話說,怎樣看待、處理當前衛生界的醫患關系,已成為醫德建設,醫院文化建設的重點之一。
醫患關系貫穿於醫療的全過程,它是隨著醫療事件的發生而形成的,這是一對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我們不應該迴避和掩蓋這對矛盾的客觀存在。究其原因,首先,解決醫療糾紛適用的法律不健全;醫療衛生事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針對其特殊性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衛生法律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未能真正起效於解決現實中的醫患糾紛。其次,醫學的復雜性;醫學領域充滿著未知和變數,針對復雜的患者個體,醫務人員對疾病的認知和醫療技術的運用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即使在醫學高速發展的今天,國內外一致承認的疾病確診率僅為70%,各種急症搶救的成功率也只在70%~80%。因此,任何醫院和醫生都不可能包治百病,疾病的治療過程始終存在著成功與失敗兩種可能。病人對醫療效果期望過高,是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然後,少部分醫務人員的職業素養欠佳;少數單位和少數醫務人員中存在著不正之風及服務態度差、職業道德水平低等問題。雖然醫療事故在整個醫療衛生事業中是小概率事件,難以杜絕,而對當事人來講卻是百分百。還有,部分群眾對醫療制度改革不適應,隨著醫保制度的建立,醫療費用由過去的公費全包變為個人承擔一部分。有些患者對自己花錢看病還不適應,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往往將不滿發泄到醫療服務中。最後,體制問題;體制問題是改革過程中不能迴避的問題。原有的醫療衛生體制在市場經濟初建的今天,明顯存在不合時宜的地方。在舊體制改革過程中,對醫患關系進行分析時,我們不難發現:不適應時代的舊體製成分,在束縛改革進程的同時,也成為醫患關系緊張的隱患。
既然醫患關系如此緊張,作為一名醫務人員,處理好醫患關系已經成為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項目。那麼,應該怎樣去處理好醫患關系呢?首先,醫務人員轉變觀念是處好醫患關系的基礎;轉變「醫者至上」的服務觀念,將患者作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人來看待,用過硬的技術來減輕患者身體的病痛,用真誠的服務減緩患者沮喪無助的心理,用尊重的態度讓患者感覺和醫務人員處在同等地位,用人性化的關心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就醫環境。時刻不忘對患者說一句「我的治療需要您的配合」,使醫務人員和患者站在同一戰線上面對共同的問題。其次,讓患方轉變觀念是處好醫患關系的重要條件;患方是來自不同文化層次的人群,讓患方轉變觀念需要醫務人員的不斷滲透。醫院是實施有償醫療行為的機構,而非福利院。醫療技術的提高需要新技術的開展和新設備的使用,而這些勢必會增加患者的日均費用或者總的費用。醫學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學科,醫務人員知識的更新及患者個體的差異,使得即使是專家也不敢保證自己能醫好所有病人的疾病。讓患者理解醫務人員所實施的行為完全是為了解除患者的病痛。再次,加強醫患溝通是密切醫患關系的重要策略;醫患溝通是醫患之間構築的一座雙向交流的橋梁。在醫療服務過程中,醫患之間心理距離近,感情融洽,醫患關系就好。在良好的醫患關系中,盡管醫療機構在服務上有些缺陷,患方也能在友好的情感中予以諒解。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權是處理醫患關系的關鍵環節。患者的知情同意權是患者的基本權利之一。醫務人員在履行某些治療行為前,應先同患者進行交談,包括病情,治療的依據,治療的原理,治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等等均應告知患者,讓患者根據自己選擇是否做治療和檢查,以取得患者的主動配合,真正做到尊重患者,讓患者充分享受就醫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然後,提高醫療技術是密切醫患關系的重要前提;醫務人員首先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具備豐富的醫學理論知識,讓患者取得疾病的控制好轉和相應的健康指導,這是取得患者信任的第一要素,對所接診病人的相關疾病無論是否有很豐富的臨床經驗,都應將此疾病的病理生理、診斷、治療等各方面的知識掌握好,在此基礎上多與病人交流,告知有關疾病的治療、保健等方面的知識。即使自己的知識一時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也應該積極請教自己的上級醫師,查閱相關資料甚至醫學網站,盡自己所能為患者提供較高的技術服務。再說,良好的職業道德是處好醫患關系的根本;要有良好的醫德,醫德的最充分的體現是高度的責任心、同情心,應以換位思考顧及患者的需要,比如盡量減少病痛、縮短治療時間、達到最好療效。醫生的治療不僅是醫治的結果,還包括對患者精神上的慰藉。嚴格按章辦事,規范操作,對患者一視同仁,實際工作中靈活運用語言、行為、心理技巧溝通交流,與患方成為朋友。在診斷、治療過程中認真細致、嚴謹周密、實事求是、堅決杜絕一切由於缺乏責任感而造成的拖延、差錯、事故,取得患者的信任與尊重。最後,改善基礎服務設施也會促進醫患關系和諧;重視醫院的基礎服務建設,提高病人的滿意度。醫院是病人接受治療的場所,在這期間,醫院就是他們暫時生活的居住地。舒適的環境是提高病人滿意度的重要因素,也是改善醫患關系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另外,醫院開展「微笑服務」,提高全院醫務人員的工作熱情,這也是改善醫患關系的重要途徑,它足以彌補醫院在某些方面的欠缺,讓病人感覺醫護人員就彷彿是他們身邊的親人,努力為自己的健康所奔波勞累。
醫學事業的進步、和諧醫患關系的重建、法律的保障是根本前提,同時還需要醫患之間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法律的規范與調整,只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方面,僅僅依靠法律的制裁,不能圓滿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法永遠不能取代人與人之間溝通與感情,依靠法的制約只能失去動力與生機,讓醫療行為僅成為一項任務而已,而不能成為神聖的職責。信任、理解和尊重是醫學進步的基石,和諧的醫患關系將造福每一個人。
⑺ 醫患關系應遵循哪些原則
醫務人員與患者的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醫患之間良好的溝通交流有助於疾病的診斷、治療和康復。在與患者溝通時,筆者認為醫務人員應把握以下幾項原則,即把握平等和尊重的原則,真誠和換位的原則,依法和守德的原則,適度和距離的原則,剋制和沉默的原則,留有餘地和區分對象的原則。
1 平等和尊重的原則
醫務人員必須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患者,決不能擺出高人一等、居高臨下的架子。所謂平等,一是醫患雙方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二是平等對待所有的患者,在醫務人員眼中應只有病人,而不能以地位取人,以財富取人,以像貌取人,有親有疏。尊重就是尊重病人的人格,尊重病人的感情。尊重病人就會獲得病人的尊重,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雙方才能進行友好的溝通。
2 真誠和換位的原則
真誠是醫患溝通得以延續和深化的保證。真誠使人在溝通時有明確的可知性和預見性,而不真誠或欺騙,會使人產生不安全感和恐懼感。心誠則靈,只有抱著真誠的態度,才能使病人放心,才能使病人願意推心置腹的溝通。同時醫務人員要多進行換位思考,站在病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才能使溝通達到應有的效果。
3 依法和守德的原則
醫患關系是一種法律關系。在與患者溝通時,醫務人員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切實恪守醫療道德。醫務人員既要用好法律法規賦於自己的權利,又要履行好法律法規規定的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必須清楚患者依法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尊重患者的權利和義務,雙方在法律法規的層面上溝通和交流。醫務人員要保持良好的醫德醫風,決不能收受患者的好處,更不能明的暗的向患者索要好處,那無異於趁火打劫。法律和道德是醫患溝通的基礎,醫務人員自身做得端、行得正,就能贏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就能在溝通中處於主動地位。
4 適度和距離的原則
體態語言是溝通交流的一種形式,運用體態語言要適度,要符合場合,切忌感情沖動,動作誇張。如在搶救危重患者時,如果表情淡漠,或說說笑笑,這不僅有損醫務人員的形象,還會嚴重傷害患者及家屬的感情。溝通時,雙方的距離要適當,太近或太遠都不好。可根據患者年齡、性別因人而異,選擇合適的溝通距離。如與老年、兒童溝通時距離可適當近些,以示尊重和親密,年輕的醫務人員對同齡的異性患者則不宜太近,以免產生誤解。
5 克制和沉默的原則
醫務人員的態度和舉止,在患者眼裡可能會有特定的含義,如患者可能會把醫務人員的笑臉理解成友好或病情好轉的信息,可能會因醫務人員眉頭緊皺聯想到自己病情是否惡化。因此醫務人員必須把握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因不恰當的情感流露傳遞給患者錯誤的信號。另外,在溝通遇到困難時,也要注意剋制自己,用冷處理,避免矛盾激化。沉默也是一種克制,在醫患溝通時運用好沉默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當患者或其親屬情緒激動時,以溫和的態度保持沉默,可以讓患者或其親屬有一個調整情緒和整理思緒的時間,但沉默時間不宜過長,以免陷入僵持而無法繼續交流。
6 留有餘地和區分對象的原則
醫務人員在涉及患者病情時,講話一定要有分寸,要留有餘地,特別對疑難病危重病者更要注意。一是不能說得太滿太絕對,如保證治好之類話,即使有十分把握也只能說到八分,否則,一旦發生意外,由於病人及其親屬沒有思想准備,會造成糾紛;二是不應為了引起病人重視,把病情講得過重,增加病人心理負擔,對治療不利;三是對某些病,與患者親屬溝通應實話實說,對患者有時則需要「善意的謊言」。醫務人員在溝通交流時,對溝通的對象要有一個基本的評判。如患者性格開朗,大大咧咧,則要提醒重視疾病,不要滿不在乎;如患者性格內向,對病情過於擔心,思想包袱重,則應多鼓勵,增強其信心。另外,對個別缺乏就醫道德的患者或其家屬,則必須有防範的准備,既要認真治療,又要嚴格程序,以防對方鑽空子,故意鬧事。
⑻ 結合醫德道德規范,談談你對緩解醫患關系有什麼好的意見和方法。
摘要 你好,本人有幸在醫院實習期間,急診的老師們單獨給我們講了一節醫患關系的課,老師說醫患關系和戀愛差不多,關系近了容易產生不必要的麻煩,關系遠了,患者會覺得自己不被關心。
⑼ 醫患關系的道德基礎必須遵循什麼原則
醫患關系的道德基礎必要遵循三個原則:
1.人的原則,雙方都是人,人性本內該做的就要去努力做好;
2.尊重容的原則,既然都是為患者解決問題,應該尊重患者,當然也要尊重醫生的立場;
3.不自私的原則,社會醫療是有一套系統必要遵循,破壞了規則性,不只個人更損公眾利益;
⑽ 從道德屬性上講,醫患的本質關系屬於
關於醫患糾紛問題責抄任在於那些不講良心的庸醫身上!為了一點蠅頭小利置患者權益於不顧,胡亂開葯,開昂貴葯,開超劑量葯,小病大治,重復收費,拖延住院時間!亂拍片子!他們的行為嚴重損害了醫生的形象,因為他們的存在使得越來越多的病人對醫生產生懷疑,病人開始懷疑醫生開葯的動機不純!醫生發現病人不相信他而十分惱怒!日積月累矛盾也就越來越多!所以只要每一個醫生嚴格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病人能拋開戒心坦然面對醫生矛盾就會減少了!當然醫生有時怕誤診也會要求病人做一些必須的檢查工作,那時病人應相信醫生,畢竟人命關天的事謹慎是沒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