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創立法家學說的是哪位

創立法家學說的是哪位

發布時間: 2022-02-02 01:34:13

Ⅰ 法家的創始人是誰

法家創始人在歷史上的記載並不明確。

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成熟在戰國時期。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之學。

經過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

其范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科學,涉及社會改革、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幣、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

(1)創立法家學說的是哪位擴展閱讀:

法家代表人物:

1、管仲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潁上人(今安徽潁上),周穆王的後代。

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開始輔助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齊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國強兵。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2、姬僑

姬僑(?—公元前522年),字子產,又字子美,人們又稱他為公孫僑、鄭子產,他是鄭穆公的孫子,春秋後期鄭國(今河南新鄭)人,與孔子同時,是孔子非常尊敬的人之一。

公元前554年鄭簡公殺子孔後被立為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執掌鄭國國政,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3、李悝

李悝(前455——前395年),戰國時政治人物。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濮陽人。曾任魏文侯相,主持變法。經濟上推行「盡地力」和「善平糴」的政策,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強產量。

國家在豐年以平價購買余糧,荒年以平價售出,以平糧價;主張同時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災荒。政治上實行法治,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獎勵有功國家的人。

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強國之一。他匯集當時各國法律編成《法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現已失傳。其「重農」與「法治」結合的思想對商鞅、韓非影響極大。

4、韓非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時期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人,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王之子,荀子學生,李斯同學。

韓非子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被譽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個人之一(另一人為莊周)。

韓非深愛自己的祖國,但他並不被韓王所重視,而秦王卻為了得到韓非而攻打韓國。韓非入秦後陳書秦王弱秦保韓之策,終不能為秦王所用。韓非因彈劾上卿姚賈,而致姚賈報復,遂入獄。

後李斯入獄毒之。韓非人雖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卻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韓非子》為秦國治國經要,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

韓非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

著有《韓非子》,共五十五篇,十萬余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他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思想。

Ⅱ 法家,墨家,儒家,道家,兵家的創始人分別是誰

1、法家創始人:李悝。

李悝,魏國安邑人。中國戰國時期的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變法。經濟上推行「盡地力」和「善平糴」的政策,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強產量。

國家在豐年以平價購買余糧,荒年以平價售出,以平糧價;主張同時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災荒。政治上實行法治,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獎勵有功國家的人,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強國。

他匯集當時各國法律編成《法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現已失傳。其「重農」與「法治」結合的思想對商鞅、韓非影響極大

2、 墨家創始人:墨子。

墨子,名翟,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

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一書傳世。

3、儒家創始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4、道家創始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胡適曾推測老子生於周靈王初年,當公元前570年),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苦縣,古縣名,史學界普遍認為在今河南省鹿邑縣)。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

5、兵家創始人:孫武。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大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伍子胥)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

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該書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2)創立法家學說的是哪位擴展閱讀

法家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及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在中國傳統法治文化中,齊國的法治思想獨樹一幟,被稱為東方法家或齊法家。齊國是「功冠群公」的西周王朝。

開國功臣姜太公的封國,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輔佐虞舜,制禮作教,立法設刑,創立始禮法並用的制度。太公封齊,簡禮從俗,法立令行,禮法並用成為齊國傳承不廢的治國之道。

管仲輔佐齊桓公治齊,一方面將禮義廉恥作為維系國家的擎天之柱,張揚禮義廉恥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強調以法治國,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以法治國的人。

至戰國時期,齊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和百家爭鳴的策源地,繼承弘揚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學派。管仲學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為先秦法家學派的最高成就。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深受齊文化熏陶的荀子,還培養出韓非和李斯兩位法家代表人物。

先秦法家主要分為齊法家和秦晉法家兩大陣營。秦晉法家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齊法家主張以法治國,法教兼重;秦晉法家奉法、術、勢為至尊與圭臬,齊法家既重術、勢,又重法、教。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思想作為一種主要派系,他們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這就足以見得他們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盪的主要統治手段。

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法家主張「以法治國」,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

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重視法律,反對儒家的「禮」,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件的所有權。「興功懼暴」,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並戰爭的勝利。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集法家大乘,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墨家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尚賢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綱領。墨家與儒家並稱「顯學」。以下是墨家的觀念。

倫理觀∶提出「兼愛」,主張愛不應有親疏、上下、貴賤、等級的分別。他認為天下之所以大亂,是由於人不相愛。

政治觀∶主張「尚賢」、「尚同」,提倡選任賢才,消除階級觀念,使天下大治,主張「非攻」,反對一切侵略戰爭。

經濟觀∶反對奢侈的生活,主張節儉,提出「節用」、「節葬」、「非樂」的思想。

宇宙觀∶提出「非命」,認為命運不能主宰人的富貴貧賤,強調只要通過後天的努力就可以改變。為了求福避禍,他又主張「尊天」、「事鬼」。

由於墨家從創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社會中底層的學者,所以墨家更能體會到戰亂時期社會中勞動人民的凄慘生活,所以相對於儒家的過分講求「禮」,墨家更注重刻苦、節儉的生活習慣,而且不吝於做低層的勞動工作,被儒生辱為「淫巧之技」,生活上的偏差,立場上的對立,和思想上比「仁愛」更難遵從的「兼愛」,使得墨家並未得到統治者的支持,日後發展不大。

儒家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道家

道家以「道」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見於西漢歷史學家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當初也叫道德家。從廣義上來說,主要分為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其中老莊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

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了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列子等;黃老派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張因俗簡禮、兼容並包、與時遷移、應物變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刪繁就簡、休養生息,政治理想是大一統。

體現了「離體為用」的特點,成為了歷次大亂之後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駢、環淵等;楊朱派主張全生避害、為我貴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屬於道家的別支,代表人物楊朱、子華子。春秋戰國後,因不容於世,後湮滅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盤繼承。

道家哲學不同於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是解釋此原理的內涵,從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

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形態的束縛。所以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

由此道家黃老派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並提出了因循天性、順勢而為、寬刑簡政、休養生息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主張,而老莊派認為現實中充滿了束縛和限制,大至鯤鵬,小至蜩鳩,都需要憑借一定的外部條件才能活動,即它們都是「有所恃」的。

為了擺脫所有的束縛,達到完全「無所恃」的精神自由, 就需要「齊物」「逍遙」的生活態度。另外,老莊派還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以實現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以實現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

同時,老莊派還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 為而不爭、利而不害」、「修之於身,其德乃真」、「虛心實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法於陰陽,以朴應冗,以簡應繁。」 等等;而楊朱派認為所有的人都一毛不拔,同時互不侵害,就可天下大治。

政治觀∶老莊派追求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主張無為自化清靜自正;黃老道家追求大一統,主張因俗簡禮、寬刑簡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兩者都主張無為而治。

人生觀∶黃老道家主張因循萬物,身國同治,老莊派主張萬物都有對立面,物極必反。因此,人們必須「知足寡慾」、「柔弱不爭」、「順應自然」,拋棄一切禮教的枷鎖,才能避免災禍。

兵家

兵家重點在於指導戰爭,在不得不運用武力達到目的時,怎麼樣去使用武力。創始人是孫武,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穣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等。各家學說雖有異同,然其中包含豐富的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因素。兵家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後世甚大,為我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又特指先秦對戰略與戰爭研究的派別。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六韜》、《三略》和《尉繚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孫武的《孫子兵法》。中國自古以來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視的。 兵書在中國的發展源遠流長,兵書產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

如何從宏觀上把握戰爭,是兵法的關鍵。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關繫到一國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將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統治國家,制定國家戰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領兵打仗,制定戰爭戰略與策略的書本。

Ⅲ 中國古代最早提出法治思想的人是誰

韓非子是中國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專文家。他創立的屬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Ⅳ 諸子百家中的法家是由誰創立的「法家」有哪些代表人物

01.韓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在諸子百家中為帝王服務思想流派數不勝數,但是法家還是在這么多流派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受歡迎的一大家。在已有的歷史資料中,韓非子是法家的創始人,他融合了法家之中的“法”、“術”和“勢”,將法家這么多年的核心思想集於一身並且發揚光大。韓非子是荀子的學生,也是和莊周一樣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只是可惜一直沒有得到秦王的信任和重用,最後喝下了他的老同學李斯給的毒葯。

毫無疑問商鞅的變法是有很大的可取之處的,不然幾千年後的我們就不會如此鑽研,法家之中還有很多適合社會發展的觀點,希望我們大家沒事可以多研究。

Ⅳ 法家是誰創立的

韓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為首,主張在政治與治國方術之中,「勢」,即權力與威勢最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為首,強調「術」,政治權術。一派以商鞅為首,強調「法」,法律與規章制度。韓非子認為「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執法公正,這是「法」;君王駕馭人時,神出鬼沒,令人無法捉摸,這是「術」;君王擁有威嚴,令出如山,這是「勢」。

韓非子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術思想,同時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多次上書韓王變法圖強,不見用,乃發憤著書立說,以求聞達。秦王政慕其名,遺書韓王強邀其出使秦國。在秦遭李斯、姚賈誣害,死獄中。比較各國變法得失,提出「以法為主」,法、術、勢結合的理論,集法家思想大成。今存《韓非子》五十五篇。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Ⅵ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誰

法家鼻祖——韓非子

韓非子(約前280-前233),是中國戰國時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文家。戰國晚期韓國(今河南省新鄭 ;鄭韓古國在今天的河南新鄭)人,漢族。原為韓國貴族,與李斯同師苟卿。口吃.。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術思想,同時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多次上書韓王變法圖強,不見用,乃發憤著書立說,以求聞達。秦王政慕其名,遺書韓王強邀其出使秦國。在秦遭李斯、姚賈誣害,死獄中。比較各國變法得失,提出「以法為主」,法、術、勢結合的理論,集法家思想大成。今存《韓非子》五十五篇。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生平簡介

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始皇十四年,戰國時韓國人,出身於貴族世家,是韓國的旁支公子。他口吃,不善言談,而善於著述。韓非與李斯同是荀卿的學生,他博學多能,才學超人,李斯自以為不如。
韓非雖然師奉荀卿,但思想觀念卻與荀卿大不相同,他沒有承襲儒家的思想,在戰國末期新形勢下,他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卻「喜刑名法術之學」,並「歸本於黃、老」,繼承並發展了法家思想,成為戰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非生於戰國七雄紛爭之世,在戰國七雄中,韓國是最弱小的國家,他目睹韓國日趨衰弱,曾多次向韓王上書進諫,寄希望於韓王安勵精圖治,變法圖強,但韓王置若罔聞,始終都未採納。這使他孤獨悲觀,大失所望。他從「觀往者得失之變」之中探索變弱為強的道路,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發了憂憤孤直而不容於時的憤懣。這些著作流傳到秦國,秦始皇讀了《孤憤》、《五蠹》之後,大加贊賞,發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嘆。可謂推崇備至,仰慕已極。但秦始皇卻不知這兩篇文章是誰所寫,於是便問李斯,李斯告訴他是韓非的著作。秦始皇為了見到韓非,便急切下令攻打韓國。韓王安本來不任用韓非,在形勢急迫的情況下,於是便派韓非出使秦國。秦始皇見到韓非,非常高興,然而卻未被信任和重用。韓非曾上書勸秦始皇先伐趙緩伐韓,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賈的讒害,他們詆毀地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始皇信以為然,就把韓非交給法官審訊。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葯,讓他自殺。韓非想向秦始皇自陳心跡,卻又不能進見。秦始皇後來感到懊悔,使人赦免他,韓非已經死了。(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從此結束了他冤屈的一生。�
韓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並無殘缺。自漢而後,《韓非子》版本漸多,其中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尤為校注詳贍,考訂精確,取捨嚴謹;梁啟雄的《韓子淺解》尤為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功力深厚。

Ⅶ 法家的代表人物具體有哪幾位及法家的重要

韓非子(約前280-前233),是中國戰國時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文家。戰國時期韓國都城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漢族。原為韓國貴族,與李斯同師苟卿。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術思想,同時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多次上書韓王變法圖強,不見用,乃發憤著書立說,以求聞達。秦王政慕其名,遺書韓王強邀其出使秦國。在秦遭李斯、姚賈誣害,死獄中。比較各國變法得失,提出「以法為主」,法、術、勢結合的理論,集法家思想大成。今存《韓非子》五十五篇。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Ⅷ 法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誰

法家,在春秋時期是比較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他們主張法治,喜歡社會在維護私有制的觀念中向前發展,他們以為,社會是需要秩序的,只有擁有良好的秩序,社會才能在穩定的環境中向前發展,因此,法家總是推崇法律的至高無上,認為社會就必須要有嚴厲的法律,違法必糾,做到法律的絕對權威,即今天的人們常言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時,因為法家的思想觀念是維護私有制已經形成的社會,目的是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維護統治階級的既得利益,這樣,就必然已經迎合了統治階級的心理需要,當然得到他們的支持和喜歡,法家因此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占具了統治地位,統治階級在治理國家的時候喜歡講儒家思想的「仁政」,以達到麻醉人民的作用,但在竭力維護他們的統治和利益的同時,更喜歡法治,因此,實際上階級社會的統治階級總是以法律來維護他們的利益。

實際上,法制從來就是階級社會的有效統治工具,奴隸社會如此,封建社會如此,資本主義社會當然更如此。可見,法律是階級社會的必然產物,是階級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目的就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和利益。

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法家思想家:

商鞅:商鞅原名衛鞅,春秋衛國人;應該說,商鞅是最早提出法制觀念的思想家,奴隸社會雖然進行法制,但從來不向人民解釋為什麼要法制,而商鞅的出現,向人們闡述了法家為什麼要提倡法制;當時,商鞅在衛國並不得志,因此,他最終離開了衛國而到秦國,在一些機遇中,他接近了秦穆公,並向秦穆公闡述了他的思想,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商鞅執行法家思想的最大特點是,用簡單的事例向人們灌輸他的思想,並逐漸健全了秦國的行政管理體制和軍隊管理體制,其保甲制使秦國達到了全民皆兵境界,即秦國的農民平時作農業,戰時則成為士兵,實際就是現在的義務兵役制,所以,秦國得到了強大的機會,最後,統一六國,建立了第一個封建王朝;比如,商鞅最初的城門賞金的事例就相當簡單,為了顯示秦國國君和他的誠信,他在城門立了一木,任誰只要移卻了此木到另一城門,就賞千金,終於有人嘗試,他就真賞了千金,從此,商鞅的法制觀念深入人心,贏得了秦國人的尊重。

韓非子: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人物,他在法家思想中的地位,遠比商鞅等人高得多;韓非本是韓國的王族貴人,但是,他的思想卻偏偏無法在當時的韓國實現,其中的原因當然復雜,韓非在流落到秦國時,向秦國國君闡述了他的法制理念,並詳細地為秦國制訂了一整套的法律法規,秦國國君雖然沒有重用韓非子,但是,卻採納了他的思想和觀念;因為,秦國自商鞅以來,歷代都重視法制手段,比如,范睢,呂不韋、李斯等,他們都順勢而為,尊重了秦國的實際,都推崇法制觀念的。

李斯:李斯是法家思想上最為重要的一環,正是李斯的出現,使得法家思想真正開始走上統治地位;李斯是戰國末期秦國的思想家,他原是呂不韋的門人,在呂氏的幫助下,漸漸走到了秦國國君秦贏政的面前,成為宰相,在他的影響下,秦始皇更加推崇法家思想,並制訂了一系列的法律體系,最後,秦始皇終於完全了秦國吞滅六國的壯舉。

Ⅸ 法家學派的創始人究竟是誰啊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怎麼有兩種說法,哪種說法對啊

法家學派起源於春秋時的管仲、子產,發展於戰國時的李悝、商鞅、慎到和申不害等人。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到了戰國末期,韓非加以綜合,集法家學說之大成。

Ⅹ 法家創始人是誰

法家創始人是李悝。

李悝,魏國安邑人。中國戰國時期的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變法。經濟上推行「盡地力」和「善平糴」的政策,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強產量。

國家在豐年以平價購買余糧,荒年以平價售出,以平糧價;主張同時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災荒。政治上實行法治,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獎勵有功國家的人,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強國。

他匯集當時各國法律編成《法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其「重農」與「法治」結合的思想對商鞅、韓非影響極大。

據傳,李悝在變法過程中,還身兼國家的大法官,因判錯了一樁案件,導致別人冤死。辦了冤假錯案,依照他自己定下來的《法經》,這是死罪。李悝為了法治的嚴肅性,寫好遺書,自殺了。當然這是不是史實已無從考證,但這反映出李悝對變法的堅定與執著。

(10)創立法家學說的是哪位擴展閱讀:

李悝法家思想的主要內容:

提出「盡地力」的「重農政策」。要求盡可能地開墾荒地,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調動人民種田的積極性。李悝把國家掌握的一部分荒地分給農民耕種,使一些沒有土地的農民獲得了土地,轉為自耕農,而國家也得到什一之稅(農民收入的十分之一)。

實行「平糴法」。提出「常平倉」的政策,在年成好的時候,政府以平價收購余糧食作為儲備,使糧食價不至於暴跌;荒年時再以平價出售,保證糧價不至於暴漲。用這種方法限制商人的投機活動,保護農民利益。

破除舊制,論功行賞。李悝提出整頓吏治,剝奪無功受祿的所謂淫民的特權,把祿位和獎賞賜給對魏國發展有功的人。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魏國大力提拔和重用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用新的封建官僚制度代替舊的世卿世祿制度,這是當時社會政治制度的一大變革。

實行法治。建立完備的魏國法律,對於國家法令、政府職能、官員的升遷獎懲、軍功的獎勵,都做了最完備的規定。為了推行「法治」,李悝總結了新興地主階級在各國的立法經驗,編了一部《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封建制度下的法律。

改革軍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對軍隊的士兵進行考核,獎勵其中的優秀者,並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戰特點,重新將他們進行隊伍編排,發揮軍隊的作戰優勢。

熱點內容
法社會中的戀愛與婚姻的論文 發布:2025-02-07 19:26:09 瀏覽:336
在職法律碩士聯考大綱 發布:2025-02-07 19:20:55 瀏覽:346
海事法院院長的級別 發布:2025-02-07 18:49:16 瀏覽:672
社會公民懂法識法的演講稿 發布:2025-02-07 18:39:32 瀏覽:792
秀峰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7 18:26:11 瀏覽:629
司法部門投票 發布:2025-02-07 17:32:33 瀏覽:298
環境衛生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2-07 17:26:05 瀏覽:626
大法官五行 發布:2025-02-07 17:13:28 瀏覽:567
國有企業改製法律法規 發布:2025-02-07 16:26:57 瀏覽:380
法學好找女 發布:2025-02-07 15:59:52 瀏覽: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