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古體字

道德古體字

發布時間: 2022-02-02 05:41:21

『壹』 中國古代的道德標準是什麼

中華民族自古尊師重教,並將這一傳統視為社會文明進步之基。教師不僅是授業的經師,更要做傳道的人師,其道德操守、行為舉止,向來受到嚴格的約束。「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禮記·學記》)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師道尊嚴」。社會重視教育,尊重教師,首先是由於教師德高身正,嚴於自律,所以教師必須從自身做起,修身養德,致知力行,方能做好教育工作,贏得社會尊重。這個簡單的道理,直到今天,仍值得我們作深入的思考。

最早的師德標准

古之學者必有師。上古時代,很早就出現了教師這一職業。但那時的教師是什麼樣,其風范若何,由於無文獻記載,後人已很難稽考。

傳說堯帝和舜帝在位的時候,曾經任命契這個人作「司徒」。「司徒」這個稱謂,後來演變為一種官職,推其本義,就是管理和教育學生的意思,也就是現在的教師。堯舜為什麼要任命一個「司徒」呢?因為當時「百姓不親,五品不遜」---社會風氣不正、天下大亂,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所以要找個人出來管一管,怎麼管?當時的說法是---「敬敷五教」。

「敬敷五教」在中國教育史和文化史上是一個很重要、很值得研討的命題。首先,這裡面提出了實施教育的目的,即「五教」。「五教」是針對五種主要的社會人際關系來實施教育。古人認為,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是構成社會最重要的五種人際關系,稱為「五倫」。「五倫」是自然而然的,既是人的天性,又是自然的規律。

順應著人的天性可以建構起社會倫理基礎,遵循著自然的規律可以建立起社會道德標准,這既是教育的應有之義,也是文明社會的開端、和諧社會的基礎。後來孟子又進一步將「五教」表述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之成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亦成為數千年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由此我們可以了解,中國教育的源頭活水是做人教育,而非知識傳授。古代聖賢相信,只有教育學生學會理解和處理好這五種社會人際關系,學會做人,才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個人人生幸福、家庭美滿、事業成功,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

其次,「敬」、「敷」兩字也值得回味。「敬」是對教育者職業態度的要求,「聖賢進德修業,不離一敬」。「敬」的反義詞是「肆」,就是隨意、放任、不負責任的意思,就是無法履行教書育人的責任。「敷」是傳播、流布的意思,教師要傳經佈道,不僅自己懂得做人的道理,還要有以天下為己任、兼愛他人和誨人不倦的精神。

按照這樣的標准,堯舜最終選用契作了司徒,承擔起育人的重任。契是商代的祖先,曾經協助大禹治水,表現出了很高的才能。但作為教師,僅有高人一籌的才能是不夠的。關於契,《列女傳》稱「契之性聰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可見契的成就主要不是因為他治理過水災,而在於他「能育其教」---在教育方面做出重大貢獻,因而為當時和後世的人們所紀念。契的秉性是「聰明而仁」,「聰明」是天賦,是見識;「仁」是愛心,是品格。二者兼具,故能擔負起育人的責任,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或者叫做「德才兼備」。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去做教師。契這個人,恐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為後世樹立起來的第一個師表風范,他身上體現出的「聰明而仁」的秉性,也可視為我國最早的教師職業道德標准。

春秋戰國時期,又是一個天下擾攘、充滿紛爭的年代,於是有百家諸子並起,為亂世開太平葯方。諸子其實都是職業教師,私人講學,坐而論道,各有一班學生相追隨。諸子雖然不是別人任命出來的教師,但也應是循循善誘、諳通育人之道的教育家,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多生徒前來追隨呢?是故在他們的著作中,也保存下來許多有關教育和教師的論述,雖吉光片羽,卻彌足珍貴,其中很多經典的詞語,被直接引用到後世制定的師德規范中。

孔子是被尊崇為「萬古師表」的古代傑出教育家。「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授業。」(《孔子世家》)孔子退居家中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他大概沒想過到處去張貼招生廣告,結果還是引來了四面八方的大批學子向他問學。對此,可用孔子自己的話作一解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是知行合一的,他的教育主張來源於他的教育實踐,「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如果教師不能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又怎麼能去教育和影響學生呢?孔子教導學生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自己也是這么去做的。對此,孔子的學生子貢評價說:「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在他的學生眼中,「仁且智」是孔夫子身上體現出來的鮮明特點,也是孔子被後人看作聖人的主要原因,這與前面談到的契的「聰明而仁」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可不可以說---「仁且智」,是古代中國對於教育者人格境界和師表風范的最高追求?

朱熹手訂《白鹿洞教條》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剛剛出任南康軍(今江西九江星子縣)郡守不久的大教育家朱熹,決定在廬山東麓的白鹿洞創辦書院。在這里,他親手制訂了著名的《白鹿洞教條》: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立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這是中國教育史上值得特別紀念的一件大事。由於朱熹的提倡和努力,白鹿洞書院不但在其後數百年間弦歌不輟,發展成為「天下書院之首」,「代表了中國近世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胡適),並開啟了近千年來古代書院的教育傳統。朱熹手訂的這則《白鹿洞教條》,更是被歷代教育家作為師德信條而奉持不渝。例如明代大學者、教育家王陽明就曾說過:「夫為學之方,白鹿之規盡矣」。

「白鹿洞教條」既是學生求知問學的條規,也是教師從事教育的規范,兩者是統一的。對此,朱熹解釋說:「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辭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這就是說,在教育實踐中,教與學是統一的,古往今來教育的宗旨只有一個:就是要實行做人教育,而不是將教育視為追求個人功利的手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可見,古今歷史上真正的教育家都是反對功利主義教育的。

「白鹿洞教條」系統梳理了古代先賢,尤其是先秦儒家關於教育問題的經典論述:首先,明確孟子提出的「五教」主張即是教育的宗旨,「學者學此而已」。其次,將孔子《中庸》中提出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教書育人的門徑。並且強調說,前面四者,是為了窮理致知,屬於認識的范疇,後面的「篤行」

則是實踐。朱熹一向認為,《中庸》是孔子「傳授心法」之作,其中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教育命題,值得終身品味。此後,王陽明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致知力行」、「知行合一」的主張,這些見解和主張,對於我們糾正當前教育工作的偏失,也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其後列出的「修身之要」、「處事之要」、「接物之要」,都是「篤行之事」,皆屬實踐范疇。朱熹認為,人的認識不能脫離實踐,實踐能提升人的認識,「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這個循環反復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

對於教育者自身而言,更應以此作為「規矩禁防」,在此過程中不斷修身進德,「是以君子心廓然大公,其視天下無一物非吾心之當愛,無一事非吾職之所當為。雖勢在匹夫之賤,而所以堯舜其君、堯舜其民者,亦未嘗不在吾之分內也。」

這是我國古代關於師德規范最完整、最清晰的一次論述。

明清書院的師德規范

朱熹以後,他的門人程端蒙和程的友人董株根據《白鹿洞教條》制訂了一個既能為書院學生所應用又能對師長有所借鑒的《程董二先生學則》。這個學則和《白鹿洞教條》一樣,為明清兩代的書院和官學普遍採用。

順帶說一下,古代書院和學校的「學則」,其稱不一,又叫「教條」、「學則」、「軌范」、「揭示」、「規訓」、「戒勉」等,實際所指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其內容對包括教師和學生在內的學校全體成員都有約束作用。之所以對教師和學生不作分別的要求,依據的是《易經》上的一句話:「君子以朋友講習」。也就是說,在古代的學府里,師生之間應是朋友的關系,其主要教學(講習)形式,即所謂「朋友聚會一番,精神收斂一番,講論一番,道理開發一番」,這對於以做人教育為主的書院來說,更是如此。

相對於《白鹿洞教條》的微言大義,《程董二先生學則》則具體到了書院師生的日常起居和行為規范。如「居處必恭」、「步立必正」、「視聽必端」、「言語必謹」、「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飲食必節」、「出入必省」、「讀書必專」等,其好處是便於操作執行和監督,但未免瑣細,流於形式,容易使人捨本逐末。所以朱熹在審定時似乎對此不以為然,以為這是「古人小學之遺意」,用來約束一下孩童還差不多,如果用來規范成年人,就不免過於淺陋了。

明清兩代,沿襲宋代書院講學風氣,天下才俊依聚山林,勵志清修,「濂洛諸儒此集成,虛堂遙應四山鳴」,書院教育遂有了較大的發展,漸漸成為當時教育的主流。對於化育人才、砥礪氣節、涵泳風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明清書院普遍重視學子修身進德,因此,選聘師長,最看重的一條就是道德操守。清代學者戴震說:「講學砥節,相語以道德,相勖以恭行。自宋以來,書院之立,咸若是。」可見,如果不是德高望重的碩儒,是很難成為書院士子們的人生導師的。

清代豫南書院對於教師師德訂有四條規范:其一,敦德行以端本原也;其二,勤研討以踐實學也;其三,重師友以求夾持也;其四,謹交遊以遵禮法也。其中第三條,還特別要求教師能夠與學生「同堂共學,朝夕追隨,賞奇析疑,互征心得」,強調教師與學生要在一起互動交流,自由探究學問,教學相長,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亦名教中活潑潑地也」。

群玉書院中專門設有「親師齋」,其銘曰:

「主善為師德業所資,狎而敬之,畏而愛之,亦趨亦步,朝斯夕斯,熏陶既久,其益無涯。」

教師要抱一顆慈愛之心,使不聽話的孩子能夠敬重你,膽怯的孩子能夠喜歡你,一天到晚都願意追隨你、親近你。用你高尚的人格長時間地熏陶滋養著孩子們,將會使他們終生受到教益。這樣的師德標准,即使放到今天來看,也是令人嚮往不已的。

『貳』 道德與法制繁體字怎麼寫

「道德與法制」的繁體字為「道德與法制"

」與「字的繁體字:」與「。版

  • 道德[ dào dé ]:1.社會意識形權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2.合乎道德的。

  • 法制[ fǎ zhì ]:法令制度。

『叄』 仁字繁體字怎麼寫

「仁」字的繁體字仍寫作「仁」

『肆』 求《道德經》繁體字的全

繁體字復可制以轉換
http://www.hao123.com/haoserver/jianfanzh.htm
hao123的繁簡轉換工具

『伍』 中國古代道德的本位是什麼

儒家的社會觀:忠、孝、禮是最基礎的道德本位!是中國幾千年最本位的道德觀念。

道家以道德經為本位,體現德之為人的思想: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的德觀念。

佛家以忍辱,持戒等為德。

中國幾千年的歷程是三家相融相合的過程,也是道德觀不斷的變化,但總體不離於上述的一個發展。

『陸』 五柳先生傳那兩句體現了五柳先生的品德

先生不知何許(1)人也,亦不詳(2)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3)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hào)讀書,不求甚解(4);每有會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6)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7)知其如此,或(8)置酒而招之;造(9)飲輒(zhé)盡(10),期在必醉(11)。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12)(lìn)情去留。環堵蕭然(13),不蔽風日;短褐(hè)穿結(14),簞(dān)瓢(piáo)屢空(15),晏(yàn)如(16)也。常著文章自娛,頗(pō)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17)。 贊(18)曰:黔(qián)婁(lóu)(19)之妻有言:「不戚(qī)戚於貧賤,不汲(jí)汲於富貴(20)。」其言茲若人之儔(chóu)乎(21)?銜(xián)觴(shāng)賦詩(22),以樂其志。無懷氏(23).之民歟(yú)?葛天氏之民歟(yú)? 原文註解 第一段 ⒈【何許】何處,那裡。許:處所。 ⒉【不詳】不知道。 ⒊【因以為號焉】就以此為號。因,於是,就。以,把。以為,以之為。焉,語氣助詞。 ⒋【不求甚解】這里指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 ⒌【會意】心意相通,領會其意。會,體會,領會。 ⒍【嗜】喜歡指對酒的喜愛。 ⒎【親舊】親戚朋友。親,親戚。舊,這里指舊交,舊友。 ⒏【或】有時。 ⒐【造】到。 10.【輒(zhé)盡】就喝個盡興。輒,每每,總是。 11.【期在必醉】目的就是要喝醉。期,想要達到。 12.【曾不吝(lìn)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態度率真,來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吝情,捨不得。去留,意思是去,離開。 13.【環堵蕭然】簡陋的居室里空空盪盪。環堵,周圍都是土牆,形容居室簡陋。蕭然,空寂的樣子。 14.【短褐(hè)穿結】粗布短衣上打了補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結,指衣服上的洞和補丁。 15.【簞(dān)瓢(piáo)屢空】形容貧困,難以吃飽。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瓢,飲水用具。屢空,經常是空的。 16.【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樣子。 晏:安然自若 17.【自終】過完自己的一生。 第二段 18.【贊】傳記後面的評論性文字。 19.【黔(qian)婁】戰國時齊國的隱士。 20.【不戚(qī)戚於貧賤,不汲(jí)汲於富貴。】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戚戚,憂慮的樣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 21.【其言茲若人之儔(chóu)乎】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一類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儔,輩,同類。 22.【銜觴(shāng)賦詩】一邊喝酒一邊作詩。觴,酒杯。 23.【無懷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據說在那個時代,人民生活安樂,恬淡自足,社會風氣醇厚朴實。 以上為本文註解。
編榮利」一句相照應?談談你對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的看法? 與「不慕榮利」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汲汲於富貴」。 對「不慕榮利」的看法,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統一答案。 三、重點字詞解釋 1.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指對書中的意旨有獨到的體會。會,體會、領會。意,指書中的旨意。) 2.造飲輒盡,期在必醉。(輒,就。期,期望。) 3.環堵蕭然,不蔽風日。(冷清的樣子,說明作者居住環境的簡陋。) 4.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樣子。) 5.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戚戚,憂愁的樣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 四、難點 ①「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不能僅將這句話的意思理解為一種讀書方法,即讀書不死摳字句,而要求其真諦。 ②「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不僅寫出陶淵明安於貧困,而且含蓄地說明作者以古賢顏回自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謂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
編輯本段賞析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大家,詩歌獨開一派(山水田園詩派),散文造詣也很高。北宋歐陽修便對他很傾倒,曾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其實不只《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以及《五柳先生傳》等,也都是好文章。年代距陶淵明不算很遠的南朝人沈約和蕭統,都說陶淵明寫《五柳先生傳》是用以「自況」,當時人視為「實錄」。這話是有道理的。 《五柳先生傳》所寫,都可以從史傳和本集有關作者的記事中得到印證。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五柳先生傳》就是作者的自畫像,這是讀本文首先應該把握的。陶淵明的一生雖然主要是在田園中度過的,從同時代的人起就把他稱為「幽居者」,但他卻是一個有壯志和用世之心的人物。 在《雜詩》里,他自言「少壯時」,「猛志逸四海」。《飲酒》詩中又說「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對年近四十仍然功業無成,頗為感慨。中年幾度出仕,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恥」,又加上性情耿介,不會圓滑,難免不惹禍患,便毅然歸田。他把田園看做是與腐朽現實對立的一片凈土,在這里帶著濃厚的浪漫主義情調怡然自得地生活,傲彼濁世。他的可貴處就在於守志安貧,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五柳先生傳》正是託名五柳先生刻畫出這樣一個具有高風亮節的人物形象。全文不長,不同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但都在一百七八十字之間。在這樣簡短的篇幅里勾畫人物,卻能做到形象豐滿,性格鮮明,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藝術功力。開篇四句是對人物身份的交待。起得飄忽,也起得風趣。但不要輕輕看過,以為只是作者的趣筆,實則其中隱含深意。「許」做「處所」解,「何許人」即「何地人」。古人是重視地望的,姓氏前常要冠以家世籍貫,如琅琊王氏、陳郡謝氏之類,在兩晉門閥制度下尤其如此。而五柳先生卻不知何地人,可見他不在流俗觀念之中。古人又是重聲名的,有所謂立德、立功、立言之說,希圖能夠聲名不朽,而先生卻連姓氏名字也不清楚,竟指宅旁五柳而為號,可見他又出於流俗觀念之外。這幾筆不僅把隱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說足,而且突出顯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一上來便使「高人」之氣籠罩全篇。語極平淡,味極深醇,這就是蘇東坡評陶詩所說的「似癯實腴」的境界。 作者《歸園田居》詩說:「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陰後檐,桃李羅堂前。」《傳》文的「宅旁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又隱隱散發出一股田園氣息,映襯出一個田園幽居者的形象,可以說沒有一點閑筆墨。鍾嶸評陶詩說:「文體省凈,殆無長語。」同樣可以移來評他的文。「閑靜」二句用正敘點出五柳先生最本質的情操。正因為不為榮名利祿動心,所以能守志不阿,也因此才高出於流俗之上。朱熹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此所以高於晉宋人物。」這話是比較能說到點子上的。「閑靜少言」與「不慕榮利」相照應,「閑靜」即不尚交往,「少言」即不喜應酬,也就是陶詩中所說「息交遊閑業,卧起弄書琴」、「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之意,二句前後呼應,互為補充。 下面集中描寫五柳先生在田園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態。分四個方面寫,中心則突出其悠然自得的情調。「好讀書」四句是講讀書。對於「不求甚解」,解法一向很有分歧,其實它只是對下文「會意」而言的。意思是說讀書不求對書的系統的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會己心、愜已意者,也就是從中尋找思想上的共鳴和感情上的寄託,作者《贈羊長史》詩說:「愚生三季後.慨然念黃虞。得知千載上,正賴古人書」,是這種讀書態度的最好說明。 「性嗜酒」八句是講飲酒。「造」當「到」解,「造飲」即到那裡飲酒。「不吝情」是「不系戀」、「不在意」之意。親舊招飲,造飲則醉,卻不以去留為意,見出先生之意在酒而不在人。於酒有情,於人無意,把嗜酒之味寫得更為濃足。作者《己酉歲九月九日》詩曾說:「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這幾句便是寫他醉酒陶情的意態。 「環堵」五句是寫安貧。「堵」即「牆」,「環堵蕭然」就是四壁空空。「短褐穿結」是說穿的粗布短衣還破著窟窿,打著補丁。「簞瓢」分別是盛飯和盛水器,「簞瓢屢空」即飲食不繼。「晏如」是安然的樣子。吃穿住沒有一樣不困弊不堪,卻處之坦然。不因貧奪志,也不因貧敗意,見出先生的高處。魯迅先生在談到陶淵明平和的一面時說,他「是個非常平和的田園詩人。他的態度是不容易學的,他非常之窮,而心裡很平靜。家常無米,就去向人家門口求乞」,「他窮到衣服也破爛不堪,而還在東籬下採菊,偶然抬起頭來,悠然的見了南山,這是何等自然。」可以幫助我們體會這里所寫的境界。 「常著」四句是寫著文,他吟詩作文,用意也是在示志娛情。示什麼志,娛什麼情呢?就是本篇傳記中所寫的高志奇情:憎惡世俗,守志於田園,甚至是陶醉於田園。他借文章「導達意氣」,自樂其志,所以忘懷於世俗的得失,以此自終。 四個方面概括起來就是:讀書適意,醉酒陶情,安貧樂道,著文娛志。通過這幾個方面的勾畫,一個堅守節操、不隨流俗的「高人」形象便立起來了,活起來了。選材極精,造語極簡,意足筆止,風神宛然。古人說文章作到好處,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陶文夠得上這樣的標准。文章最後還有一段「贊」。「贊」是歷史傳記的一種體式,綴於傳文之末。 《文心雕龍》說:「贊者,明也,助也。」據鄭振鐸先生的解釋,傳文中記事有未完備之處,在「贊」中補足,即所謂「助」之義;傳文中褒貶之意沒有說盡,在「贊」中講透,即所謂「明」之義。所以「贊」不是贊美,而是對史傳正文的記事和褒貶做進一步的補充和闡發。本文利用這一體式,進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和展拓文章的境界。 「黔婁」見於《高士傳》,是齊國一個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黔婁之妻的話見於《列女傳》。「戚戚」是憂愁的樣子,「汲汲」是熱中追求之意。「其言」句意思是,黔婁之妻的話所說的,是五柳先生一類人吧。 「茲」是連詞,起承接作用,有「則」、「斯」之意。「若人」,這個人,指五柳先生。如果我們把《傳》文中五柳先生的形象予以概括,那麼也就是「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銜觴賦詩,以樂其志」。「贊」中這幾句話成為畫龍點睛之筆,把五柳先生的精神闡發得更為明晰,可以說是「贊」體的「明」的作用。「無懷氏」見《莊子》,「葛天氏」見《呂氏春秋》,都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陶淵明常用古史傳說指稱自己的理想時代、理想社會。 《時運》詩說:「黃唐莫逮,慨獨在余。」「黃唐」即指傳說中的黃帝、唐堯時代。《飲酒》詩說:「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羲農」即指傳說中的伏羲氏、神農氏時代。贊賞五柳先生簡直是無懷氏、葛天氏時代的老百姓,等於說五柳先生的生活是理想社會中的人們的生活,文章的境界更高了,文章的思想也進一步升華了,可以說是「贊」體的「助」的作用。作者的《與子儼等疏》說:「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這里寫的顯然是這種生活的折射。 《五柳先生傳》在寫作上的特色,還有以下幾點值得一提。我國史書比較發達,傳記一類文字也出現較早。《史記》《漢書》都包括大量人物傳記。但是這些都是史傳,本質上屬於歷史。所以,盡管它們也具有文學性,甚至被稱為「傳記文學」,對材料也有重要的剪裁和取捨,但總要比較全面地反映人物的生平事跡。《五柳先生傳》不同,它是純文學性傳記,不等於人物的紀實。說《五柳先生傳》是作者的「自況」,也只是在一定意義上講,如果以為這就是陶淵明的全部真實,便未必妥當了。比如「閑靜少言」四個字就很值得推敲。在對世俗一面來說,陶淵明是「閑靜少言」的,所謂「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可是在另一個生活圈子裡,他既不「閑靜」,也不「少言」。他和田園中的農戶「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和志同道合的佳鄰好友「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都是「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的。另外,他在實際生活中也不是整天那樣悠然。由於他是「欲有為而不能者」,心情並不能完全平靜。五十歲時寫的《雜詩》還在說:「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對壯志未伸、年華虛度竟然焦灼到整夜不得安眠,哪裡悠然呢!他的生活不斷下降,「夏日抱長飢,寒冬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有時更「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向人乞討去了,也是無法一味「晏如」的。他還寫了《述酒》《詠荊軻》《讀山海經》等詩,寫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長在」那樣的詩句,對時事的激烈情緒溢於言表,可見也沒有完全遺世,成為無懷氏、葛天氏王國里的公民。所以《五柳先生傳》雖是自況,卻不等於全面紀實,而是創作。它不拘人物之跡而傳人物之神。對於陶淵明來說,雖然並不符合全部實跡,卻比任何史傳的記載更能表現出陶淵明的風貌。它著重刻畫出一種人物精神,我們甚至可以把它稱為「陶淵明精神」,這是作者理想的、衷心傾慕的、在詩文作品中竭力表現的精神,也是作者千百年來給人印象最深、影響最大的精神。這就是藝術和典型的力量。《五柳先生傳》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文學傳記,開創了文學傳記體,隋末唐初人王績作《五斗先生傳》,即承其流。這是一。 第二、如果我們稍微細心一點,便會發現,本文對人物的描寫,大半都是總結性語言。從性情品格到讀書、飲酒、處貧、著文各方面生活,無一不是概括性的結論。好像作者在給五柳先生做鑒定。沒有寫一件具體事實,但每一項中都包含大量的事實,所以,簡約的語句中含有豐富的內容,高度凝練。這是本文的一大特點。但是特點並不就是優點,用總結性的語言刻畫人物,也可以寫得乾枯,而且很容易流於抽象、概念。本文的妙處在於,雖然使用結論式的語句,卻決不抽象化、概念化。每一條都含有豐滿的生活意境;逐條敘來,又具有詩一般的韻味。這是因為作者提煉出來的結語,已經充分生活情態化、形象化、詩化了,顯示了作者概括生活、表現生活的巨大能力。兩晉時期玄風盛行,清談玄言崇尚用簡約的語言表述深奧的意蘊,那時連品題人物也講究雋語傳神,我們可以在《世說新語》中看到這方面的具體描寫。影響及於文風,便取精約明凈,簡語傳神。陶文的這一寫法可能與這種風氣有關。 第三、作者寫《五柳先生傳》,著重刻畫五柳先生的精神,不是無謂的。顯然是頌揚這種精神和這樣的生活態度,也顯然是以這種精神和態度睥睨世俗。所以《五柳先生傳》不僅是自況,還是自許、自贊。但是這贊許之意,並不直接訴諸文字,而是寓於字里行間。於敘事中見頌揚,於頌揚中見兀傲。粗粗讀來,作者只是不動聲色地勾勒人物形象,轉一體味,揚己傲世之意盡在其中。「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簞瓢屢空,晏如也」,「忘懷得失,以此自終」,這些平平淡淡的似乎完全是客觀敘述的語句中,包含多少頌揚與自我肯定!「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不言傲世,傲世之意自在言外。這是很高的寫作本領,壓抑著滿懷激情不使流泄,結果筆端飽含感情,表現得更為含蓄,也更有感人力量。 第四、文字的特色也值得注意。朱熹評陶淵明的詩說:「平淡出於自然」。陶文也是如此。他的文字非常樸素質實,決不選聲設色,講究詞藻色彩的華美。有柳有宅已足夠了,便無取乎綠柳黃牆。《歸園田居》詩說「榆柳陰後檐,桃李羅堂前」,也只取桃柳繞屋,而不講桃紅柳綠。作者在這一點上,與在他之前的郭璞、之後的鮑照、同時的顏延之,都大異其趣。他的表現方式則純取白描,只是用平淡的語言直敘情事,摹狀物象,使人好像透過玻璃觀物,不覺其有語言文字,而直觸到其中的事、物、情。作者的文筆又極其自然,如清溪流水,隨物曲折,如白雲浮天,舒捲自如,讀起來絲毫沒有吃力之感。宋人楊時說,陶淵明「沖澹深粹出於自然,若曾用力學,然後知淵明詩非著力之所能成」。話是不錯的,用力學便不免做作,做作也便無法自然。必須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方能造自然之境,自然與「率意任真」分不開。但就文字表現上來說,平淡自然又不是率爾操觚所能辦到的。文字要運用到十分圓熟的地步,才能達到平淡自然的境界,所以它是文字的高境。這里不是說只有平淡自然的文章才好,而是說平淡自然是文字的高格之一,是文藝百花園中獨具風韻的一朵奇葩。
編輯本段語言現象
1.古今異義:
1.每有會意 古:指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 今:指領會別人沒有明白的意思 2.親舊知其如此 古:舊交,舊友 今:過去的,過時的 3.好讀書,不求甚解 古: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 今:只求懂個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貶義) 4.造飲輒盡 古:到,往 今:製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時 今:或者 6. 因以為號焉 古: 以之為,把(它)當作 今:認為 7.贊曰:黔(qián)婁之妻有言 古:常用於傳記體文章的結尾處,表示作傳人對傳主的評論。 今:誇獎,誇贊
2.一詞多義:
以:1、因以為號焉 【介詞,把、用 】 2、以此自終 【憑借 或連詞,不翻譯】 之:1、或置酒而招之 【代詞,他】 2、葛天氏之民歟 【助詞,的】 言:1、閑靜少言 【說,說話】 2、黔婁之妻有言 【言語,話】 如:1、晏如也 【......的樣子】 2、親舊知其如此 【像】 許:1、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處所、地方】 2、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表示約數,估計,大概】 其:1、其言茲若人之儔乎【句首語氣詞,表推測】 2、親舊知其如此【代詞,他】
3.重點虛詞
1 以 因以為號焉 "用",助詞 2 因因以為號焉 表順承,"就"
4.詞類活用:
1.亦不詳其姓字:形容詞用作動詞,知道。 2.親舊知其如此:形容詞用作名詞,親戚朋友。 3.以樂其志: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快樂 4.性嗜酒:名詞用作動詞,喝酒
編輯本段課外延伸
1、傳記是用來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所以與此相關的內容都要寫清楚。 2、《五柳先生傳》寫了五柳先生的籍貫、姓、字、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等情況。 3、除此之外,還應有家庭狀況、生卒年代、主要經歷和事跡等。 4、寫傳記最重要的是內容要真實。 關於作者 學生已經學過《桃花源記》,是作者對他理想中社會的一種嚮往,不用多再作介紹。下面摘錄兩條有關陶淵明家庭生活狀況和嗜酒的材料,供參考。 1.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 按:《歸去來兮辭》和《五柳先生傳》一向被視為姊妹篇,前者作於405年作者棄官歸田之日,以樂天知命為主旨;後者作於宋移晉祚(420年)之後,以安貧樂道為主旨,可以相互比較。 2.蕭統《〈陶淵明集〉序》:「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焉。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與之京(大)。橫素波而傍流,干青雲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加以貞志自在言外。這是很高的寫作本領,壓抑著滿懷激情不使流泄,結果筆端飽含感情,表現得更為含蓄,也更有感人力量。 第四、文字的特色也值得注意。朱熹評陶淵明的詩說:「平淡出於自然」。陶文也是如此。他的文字非常樸素質實,決不選聲設色,講究詞藻色彩的華美。有柳有宅已足夠了,便無取乎綠柳黃牆。《歸園田居》詩說「榆柳陰後檐,桃李羅堂前」,也只取桃柳繞屋,而不講桃紅柳綠。作者在這一點上,與在他之前的郭璞、之後的鮑照、同時的顏延之,都大異其趣。他的表現方式則純取白描,只是用平淡的語言直敘情事,摹狀物象,使人好像透過玻璃觀物,不覺其有語言文字,而直觸到其中的事、物、情。作者的文筆又極其自然,如清溪流水,隨物曲折,如白雲浮天,舒捲自如,讀起來絲毫沒有吃力之感。宋人楊時說,陶淵明「沖澹深粹出於自然,若曾用力學,然後知淵明詩非著力之所能成」。話是不錯的,用力學便不免做作,做作也便無法自然。必須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方能造自然之境,自然與「率意任真」分不開。但就文字表現上來說,平淡自然又不是率爾操觚所能辦到的。文字要運用到十分圓熟的地步,才能達到平淡自然的境界,所以它是文字的高境。這里不是說只有平淡自然的文章才好,而是說平淡自然是文字的高格之一,是文藝百花園中獨具風韻的一朵奇葩。
編輯本段語言現象
1.古今異義:
1.每有會意 古:指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 今:指領會別人沒有明白的意思 2.親舊知其如此 古:舊交,舊友 今:過去的,過時的 3.好讀書,不求甚解 古: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 今:只求懂個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貶義) 4.造飲輒盡 古:到,往 今:製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時 今:或者 6. 因以為號焉 古: 以之為,把(它)當作 今:認為 7.贊曰:黔(qián)婁之妻有言 古:常用於傳記體文章的結尾處,表示作傳人對傳主的評論。 今:誇獎,誇贊
2.一詞多義:
以:1、因以為號焉 【介詞,把、用 】 2、以此自終 【憑借 或連詞,不翻譯】 之:1、或置酒而招之 【代詞,他】 2、葛天氏之民歟 【助詞,的】 言:1、閑靜少言 【說,說話】 2、黔婁之妻有言 【言語,話】 如:1、晏如也 【......的樣子】 2、親舊知其如此 【像】 許:1、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處所、地方】 2、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表示約數,估計,大概】 其:1、其言茲若人之儔乎【句首語氣詞,表推測】 2、親舊知其如此【代詞,他】
3.重點虛詞
1 以 因以為號焉 "用",助詞 2 因因以為號焉 表順承,"就"
4

『柒』 德的古體字寫法

「德」的古體字寫法,漢語拼音:dé 。

『捌』 原創古體詩:主題可圍繞歌頌祖國,歌頌共產黨,歌頌現在的社會良好風尚、良好道德!

念黨風
朝華一抹英雄過,燦燦紅楓唱雅聲。
凝神屏氣迎春落,共挽絲竹踏康城。

熱點內容
司法部門投票 發布:2025-02-07 17:32:33 瀏覽:298
環境衛生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2-07 17:26:05 瀏覽:626
大法官五行 發布:2025-02-07 17:13:28 瀏覽:567
國有企業改製法律法規 發布:2025-02-07 16:26:57 瀏覽:380
法學好找女 發布:2025-02-07 15:59:52 瀏覽:96
公司聘用法律顧問一年多少錢 發布:2025-02-07 15:55:39 瀏覽:35
道德一般屬於 發布:2025-02-07 15:50:27 瀏覽:370
民法通則92條 發布:2025-02-07 15:01:48 瀏覽:583
律師擔任法律顧問如何考核 發布:2025-02-07 14:39:47 瀏覽:619
法官詢問證人 發布:2025-02-07 14:31:30 瀏覽: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