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倡導法治反對人治
❶ 現在的中小企業應當實行法治還是人治為什麼
我們搞企業管理當然要推行法治,反對人治。但我們強調的是「推行」,但是在老闆管理企業的情況下,或者最高管理者法治觀念不強的情況下,中小企業的人治是普遍存在的。老闆或最高管理者訂為法也是人定的,法不合理先按他的做,再改法(制度)。 如果你是中小企業的一般管理者,你當然要推行法,也就是推行執行制度,但你賺錢打工是為老闆或上級領導服務的,在推行制度的同時,不要忘了服從上級,忠誠老闆。只要不是觸犯國家法律,首先以服從為主,法治是一種文化,不能操之過急。我們要強調法治、推行法治,但要注意考慮服從與和諧。 記得採納哦!謝謝!
❷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是什麼
所謂人治,就是按照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來行事的。這是人治的廣義概念。但人治有少數人的人治與多數人的人治之分。少數人的人治是按照少數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來行事的。這種人治,類似我國封建社會的專制人治。按照少數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制定的制度,就稱之為少數人的法治,這種法制,類似我國封建社會的君主政治。
「法治」與「人治」的本質區別在於國家權力是否嚴格依法運作.法治國家要求樹立「法大於權」的觀念,創設「法大於權」的制度.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當把民主與法治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逐步清除「人治」和「權治」等遺留下來的不良影響。具體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法治」與民主相容,「人治」與專制相合。「法治」是與市場經濟、工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現代民主政治建立在法治基礎之上.法治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現代化的重要指標.
「人治」是與自然經濟、農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君主專制是人治國家的主要統治形式.在人治國家中,一切人只服從擁有權力的人及其意志。
第二,「法治」強調「權自法出」,人治強調「法自權出」。「法治強調權自法出,即所有的公共權力都應當具有合法性根據,沒有合法性基礎便不得行使任何權力,即使人們在法律之外行使了相關權力,也不發生法律效力.『合法性』這個概念可以在兩種意義上使用,其一是政治哲學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講,它與合理性概念有內在關聯;其二是法學上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事實上,它所講的就是合法律性.」
第三,「法治」強調「法大於權」,「人治」強調「權大於法」。「法治」強調一切公權力都應當服從法律,法律是最高的公共理性,也是公權力的產出之所.沒有法律根據的一切權力均為非法.即便是緊急狀態下政治權力的運用也要遵循依法行使的原則.[vi]所以,以法律為治的治理活動服從既定的規則,而不取決於統治者頭腦的一時聰明或其他什麼智慧.這種治理方式可以免受統治者個人的性情及好惡的影響,防止政治權力的濫用和個人獨裁的災難。
「人治」是最高統治者不受法律約束的「權治」.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大於法律.誰擁有國家權力,誰就主宰國家和民眾.在人治國家,官本位觀念盛行,人們普遍地崇拜權力,漠視法律.因為掌握政治權力是發財致富、光宗耀祖的一條捷徑.正所謂「一人當官,雞犬升天」.中國古代自漢武帝以後的歷代皇朝尊崇儒學,倡導「以德治國」,隋唐以後還採用了科舉考試.但是,「人治」的「家天下」羅織了巨大而又嚴密的權力關系網,法律和道德在權力的沖擊下盪然無存,其結果是官場政治黑暗腐朽,貪官污吏大行其道.所以,中國古代歷代皇朝始終跳不出「政權興亡的周期率」。
第四,「法治」強調法律至上,「人治」強調領袖至上。「法治」強調法律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和任何其他規則相比較,法律在治理社會活動中,在規范人們交往行為中具有至上性和首選性;其二是與任何組織和個人相比較,法律是至上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要服從法律.」因此,法治國家要求執政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普通公民一樣遵守法律.
「人治」強調的領袖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掌握國家權力的領袖的意志高於法律,他可以一言立法,也可以一言廢法;其二是掌權國家權力的領袖決定國家的重大事務.他依靠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把自己的意志貫徹到整個社會並使之得以執行。
❸ 亞里士多德法治理論的依據是什麼
一、法的概念———理性的表現和正義的化身
無論是從詞源結構、邏輯或者是從法學理論上來說,法和法治都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在亞里士多德的代表作《政治學》一書中,法和法治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命題。亞里士多德把法定義為「免除一切情慾影響的神祉和理智的體現」,在他看來,法律是理性的體現,代表著正義,為世人所公認的公正無偏的權衡。這也是亞里士多德用來反駁柏拉圖人治主張的有力論點。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以正義為原則,正義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其實質在於「平等的公正」,它以「城邦整個利益以及全體公民的共同善業為依據」。而由正義派生出來的法律,是可以裁斷人間的是非曲直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律就是正義的體現,服從法律就是服從正義。可見在這一點上,他把法律和理性及正義等同起來。
亞里士多德的正義觀與其平等觀是聯系在一起的。他的這種平等是相對的。他認為階級是自然產生的,人天生具有不平等性。但他同時又認為人與人之間還存在著相對的平等性。他把平等分為數量上的平等和比值上的平等。所謂比值上的平等,是指根據各人的真價值按比例分配與之相平衡映稱的事物。他認為按各人的價值進行分配是合乎理性和正義的。他的這一論斷具有合理性,反映了一種客觀存在。
不僅如此,亞里士多德還討論了法與自由的辨證關系。他認為自由並不意味著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各行其事。人們行使的自由應以法律為尺度。這是因為從實現城邦正義的立場出發,保持一定的秩序必不可少。而秩序的實現是以公民遵守生活規則為基礎,法律本質上即為一種秩序,所以人們的行為理應受到法律的約束。另外,人們在生活中需要一定的規則,而此種規則本身應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這樣既形成了衡量人們行為的准則,同時又是判斷是非正義的標准。所以他說,「法律不應被看作奴役,法律毋寧是拯救」。
二、法治的內涵
法治是什麼?它的內涵和外延有多大?至今法律界都無一個統一的定義。《牛津法律大辭典》認為,「法治」是一個「無比重要的但未被定義、也不是隨便就能定義的概念」。按照海得格爾的理論,「先有」、「先見」和「先知」這三方面的存在狀態構成了理解的前結構和先決條件,即在我們開始理解和解釋之前,必須有個已知的東西,作為推定未知的參照系。我們只有知道法治是什麼,才能去進一步研究法治。我們不知道一個東西,所以才去研究它、解釋它,但我們如果連我們所要解釋研究的東西是什麼都搞不清楚,又如何去解釋它呢?亞里士多德盡管也沒有對法治給出一個明確的界定,但他卻給出了法治的兩個必備的要素。他認為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1郾法治的前提是制定良好的法律。毫無疑問,這點是與他的法律觀念一脈相承的。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善惡的的衡量標准尺度是正義。惡法盡管也能導致法律的統治,但絕不可能達到法治。唯有良法是法治的前提。接著他又提出良法的判斷標准:首先,良法必須能夠促進建立合於正義和善德的政體,並為保存、維持和鞏固這種政體服務;其次,良法不得剝奪和限制自由,在法律、自由的關繫上,他提出應將自由限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再次,良法是符合公眾利益而非只是謀求某一階級或個人利益的法。
2郾法律應有絕對的權威性和至上性,必須獲得普遍的服從。這是實現法治國的根本和核心。法律至上是亞里士多德理想國家的標志和應有部分,要求任何公民、團體、執政人員都應遵從法律,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法治國家中的社會秩序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礎之上,由法律來調節社會生活。法律惟有至上的權威性,才能在全社會得到實施。
三、法治優於人治柏拉圖選擇的「哲學王」式的人治之道屢遭挫折的現實使他對人類理性的希望徹底破滅,被迫放棄人治,轉而推崇「第二等好」的法治。然而亞里士多德並沒有受其老師的影響,他從政治現實出發,否認了「完人」存在的可能,鮮明地倡導法治,反對人治,認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1郾人的本性的有感情的,而感情用事會導致偏見和腐化。亞里士多德說,「凡是不憑感情因素治事的統治者總比感情用事的人們較為優良」。一個人即使再聰敏睿智,也難免失去理智而感情用事,因而把國家管理的希望寄託在個人身上,就如同將國家的命運寄託在變幻莫測的感情之上。他甚至將含有人治因素的治理喻為「在政治中混入了獸性的因素」,而法律是無感情的,法治是免除一切情慾影響的理性之治。
2郾法律具有穩定性和明確性。這既是法治的前提條件之一,也是法治優於人治的必然表現。人是感情動物,容易感情用事,而感情則又是經常變動的,所以根本談不上穩定。相反,法律一經制定便不得隨便改動,輕率的變法不但不利於城幫的治理,而且會嚴重削弱法律在人們心中的威信。同時,法律因其須藉助於文字形式來表達而具有的明確性,較之不具有明確外現形式的人治,更有利於城幫的發展。
3郾法律是經過眾人的審慎考慮後制定的,更具有正確性。因為眾人的智慧優於一人或少數人的智慧,眾人的裁斷比任何個人的裁斷要好些。亞里士多德說,「……參與公務的全體人員既然都受過法律的訓練,都能具有優良的判斷,要說僅僅有兩眼、兩耳、兩手、兩足的一人,其視聽、其行動一定勝過眾人的多眼、多耳、多足者,這未免荒謬」。因為「單獨一人就容易憤懣或其他任何相似的感情而失去平衡,終致損傷了他的判斷力,但全體人民總不會同時發怒,同時錯斷」。
值得一提的是,亞里士多德並沒有絕對否認人在法治國家中的能動作用。任何一項法律的制定和執行都離不開人的因素,這點亞里士多德不但沒有否認,而且還進一步指出,如何應對法律的不足。他說,法律確實在遇到某些具體事件時因為法律本身的內容沒有涉及而無能為力,此時則應發揮統治者個人的才智(這是在假設個人的才智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的情況下),但是個人的才智只能作為法律的補充,而且個人才智的運用在任何時候都不能違反法律的基本精神,否則就不可能做出公正的處理和裁決。
以上僅從三方面淺談了亞里士多德的法治主張。事實上,他的有關法治的論述遠不止這些。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不但述及法治的應然性(即必然性),而且還詳細闡述了法治的實然性,他從立法、執法和守法的各個環節論述了如何在一個城邦國家實行法律統治。當代法治理論中的權力制衡說也可以從其論述中找到源頭。亞里士多德首創了法治理論的完整而系統的體系,其深遠影響超越了時空的界限,為近代西方國家的法治實踐提供了積極的思路。
❹ 人治與法治的根本區別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它是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各種制度而言的。
法治則是與人治相對的一個概念:主張法治意味著否定人治,贊成人治則意味著反對法治。
法治和人治被人們在對立的意義上加以使用,在中外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中國近代資本主義思想家政治家如孫中山等也倡導以民主政治和法治取代封建專制政治和人治,並有精闢論述。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歷任領導人中,也同樣是在與人治相對的意義上運用法治一詞。
❺ 法治與人治法制德治有什麼區別
法治與人治法制德治區別,具體如下:
1、法治是指以民主為前提和基礎,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
2、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3、人治就是個人或少數人因歷史原因掌握了社會公共權力,以軍事、經濟、政治、法律、文化、倫理等物質的與精神的手段,對占社會絕大多數的其他成員進行等級統治的社會體制。人治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的治國理論,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4、德治是指以禮樂教化來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質,將遵守社會等級秩序及其行為規范變為一種自覺,從而達到國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是對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以令人主動地心悅誠服,而不是靠嚴刑峻法來迫使人民畏敬。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❻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主要有哪些
法治與人治主要區別是個人意志與法律權威孰高孰低。
法治與人治有三大區別:
法治與人治區別一:法治是多數人之治,法律是大家合意的表示,全民意志的表示;而人治是一個人的意志,憑批示。如古代帝王經常凌駕於法律之上,僅靠皇帝一個人的意願來決定。多數人之治和個人之治,都是治理,但意志來源和代表性不一樣。這是法治和人治的最重要的區別。
法治與人治區別二:事先之治還是事後之治。法治是按照事先建立的法律規則進行法律適用,「十二銅表法」,「商鞅立信」,都是事先立了規矩,向社會宣告頒布,令出必行。包括立法者自己,也要堅決遵守,這都是事先立法。而人治是事後立規,便宜行事。發生事件之後,再隨機出台處理原則,隨勢而為,政策治國,跟著社會狀況,隨時變化。
法治與人治區別三:是理性之治,還是運動之治。法治是將矛盾帶上法庭,理性管理國家。讓國家按照秩序,以法治的渠道來解決,穩妥而恆定。而人治是搞運動,像到處遊行,把嫌疑人拉到廣場上宣判,公開處理,一下子從重打擊,一下子從輕放過。我們強調法治,就是要限制那種不受制約的隨心所欲的權力。即將權利關到籠子裡面。
法治與人治的三大聯系:
一、法是一種判斷是非曲直、懲治邪惡的(行為)規范,是正義的、公平的。
二、法律是一種活動,是當人們相互間發生爭執無法解決時,由廌公平裁判的一種審判活動;是當人們的行為不端、不公正時,由聖獸行使處罰的懲罰活動。
三、法律的產生、實施離不開廌這一聖獸,它是社會權威力量的代名詞,是社會強制力的代表,沒有聖獸作為切實保障機制,法律沒有神聖性,無法發揮出它的功能、威力。
❼ 法治與人治的關系
人治與法治最大的區別在與是不是具有民主性,人治是建立在專制的基礎上的,特點是君主專制,體現的原則是個人主義.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的,具有民主的特點,體現的是大眾意志,少數服從多數!
法治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從人治走向法治。
❽ 管理為什麼提倡法治而非人治 豆丁網
因為法治可以帶來真正的公平公正公開,而人治都是會受到上級的約束,妨礙司法公正
❾ 法治與人治存在那些主要區別
(一) 法治與人治的根本區別。什麼是法治?什麼是人治?所謂法治,最基本的特徵是法律能夠約束國家權力。即當法律與當權者個人的意志發生沖突時,法律高於當權者個人的意志,法律能支配權力。「法律就是國王」。所謂人治,最基本的特徵是個人意志凌駕於法律之上,權力支配法律。「國王就是法律」。人治與法治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法大於權,還是權大於法。
(二)「法治」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有法則治,無法則亂,是不證自明的規律。縱觀當今世界,法治國家不斷增多,人治國家不斷減少,人類社會由「人治」走向「法治」是歷史的必然。正如古希臘法律思想家柏拉圖在《法律篇》中所講:「如果一具國家的法律處於從屬地位,沒有權威,我敢說,這個國家一定要覆滅;然而,我們認為一個國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這些官吏服從法律。這個國家就會獲得諸神的保佑和賜福。」
(三)依法治國將是中國走向輝煌。法律在國家治理中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是「法治」的根本標志。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實行的是人治。「法自君出」,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法律在國家治理中從屬於皇權。這種封建專制,曾給中國廣大的勞動人民帶來過深重的災難。
改革開放前,我國對法治的建設沒有足夠的重視。再現過以政策代替法律,以領導人的言論代替法律,無法可依,有法不依的怪現象。以致最終釀成了「文革」那場全國性的大動亂。歷史的經驗證明:如果實行權大於法,法律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就會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災難和不幸;如果實行法大於權,國家和民族就會有希望。一個反對法治崇尚人治的政黨容易產生腐敗,一個反對法治崇尚人治的國家只會衰亡。黨中央曾強調指出:中國將走「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發展之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的心願。這將是中國走向輝煌的一條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