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觀和

道德觀和

發布時間: 2022-02-02 08:40:44

道德觀和價值觀有哪些關系

總體上價值觀決定道德觀。價值觀就是公務員關於事物存在意義的觀點。既然價值觀是對事物存在「意義」的觀點,那麼就意味著價值觀有三個明顯特點:其一,它是在事物間的相互關系中把握某一特定事物的,否則就無所謂「意義」;其二,它具有對被反映事物進行評價的特點,因而它是以一定規范為前提並對事物作出的價值評價性反映;其三,所有價值評價性反映都以人為中心,因為離開了人就不存在「意義」。

公務員的價值評價性反映對象,包括自然、社會歷史與人生。

道德觀作為人們對世界的特殊把握方式,從根本上說屬於社會意識形態,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但是這種對存在的反映屬於價值評價性反映,即它並不是對存在的事實性描述,而是在「實然」與「虛然」的連接中,以「應然」的方式反映人的社會存在,因而道德觀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價值觀,即對人的活動的一定社會存在意義的觀點。

從總體上說,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有什麼樣的道德觀。人類應當怎樣對待自然?在人與自然關系之背後應當有什麼樣的人與人的關系?人應當怎樣看待社會歷史,用什麼尺度去評價社會歷史?人類又應當怎樣去創造社會歷史?對這樣一些價值問題的不同回答,會在根本上決定人們對社會歷史現象的道德評價,決定人們對現實社會關系的道德認識,從而在根本上決定人們道德觀的形成和發展。

道德觀在總體上為價值觀所決定,這並不否定道德觀對價值觀的影響與作用。人們的善惡正邪觀念、責任義務意識等,會指導人們通過對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透視,而確立起人與自然之間的應有關系,並對現實的人與自然關系作出道德價值評價,從而形成其特定的自然價值觀;同樣也會指導人們通過對社會歷史及其發展的善惡評價,及自身對社會責任的意識,確立社會歷史價值觀,並指導人們通過對人生意義及實現途徑的認識,形成不同的人生觀。

總之,道德觀可以對價值觀的每一個具體方面的基本傾向與主要內容發生重要影響,在總體上左右著價值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道德觀是價值觀形成、發展及其內容的核心所在。

② 什麼叫價值觀和道德觀

價值觀 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專自己合意目標的准則。屬價值觀通過人們的行為取向及對事物的評價、態度反映出來,是世界觀的核心,是驅使人們行為的內部動力。它支配和調節一切社會行為,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先解釋一下什麼是道德.道德,是以意識形態為基礎的人們在共同生活中的行為准則和規范.它不是鐵的教條,而且沒有成文的條律來規范它.它一般是通過社會輿論或者某種階級性的意識形態宣傳來對人們的生活構成某種秩序,起約束作用.簡單的說,就是社會群體的不成文的規則.
那麼,道德觀就是你對這種意識形態規則的認識和立場.舉例來說明,婚前性生活是不道德的,這就表明了他對性持有的道德觀;而有人認為婚前性生活並非不道德,那麼他就與前者的道德觀不同.
總的來說,道德是社會群體的共識,道德觀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內是穩定的,」主流道德觀」是社會秩序的一個基礎.

③ 人的道德觀、價值觀是什麼

價值觀是基於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有不同的價值觀念。

價值觀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歷史性與選擇性、主觀性的特點。

道德觀是道德意識和道德水平的統一體,集中表現為個人處理與他人、集體和社會的關系的准則。人的道德觀都以個人利益在其行為中所佔的地位為核心。

(3)道德觀和擴展閱讀:

價值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總是相對穩定和持久的。比如,對某種人或事物的好壞總有一個看法和評價,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種看法不會改變。

個人道德觀正確與否及其水平的高低,必然會影響企業營銷策略是否符合道德標准及營銷策略道德水準的高低。

道德作為調節公民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規范,具有行為准則的功能。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榮辱觀,從中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實際出發,明確了當代中國社會最基本的行為准則,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實踐性。

價值觀對動機有導向的作用,人們行為的動機受價值觀的支配和制約,價值觀對動機模式有重要影響,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具有不同價值觀的人,其動機模式不同,產生的行為也不相同,動機的目的方向受價值觀的支配,只有那些經過價值判斷被認為是可取的,才能轉換為行為的動機,並以此為目標引導人們的行為。

價值觀反映人們的認知和需求狀況,價值觀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及行為結果的評價和看法,因而,它從某個方面反映了人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反映了人的主觀認知世界。

④ 對道德觀的觀點和看法

三者是相互相存的,缺一不可;但最為重要的是道德觀,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再高,而一個人沒有高尚的道德觀的也是不會得到社會歡迎的。價值觀影響著人生觀和道德觀,屬於更根本的東西。人生觀(life,outlook of): 關於人生目的、態度、價值和理想的根本觀點。它主要回答什麼是人生、人生的意義、怎樣實現人生的價值等問題。其具體表現為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等。人生觀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產物。人生觀的形成是在人們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受人們世界觀的制約。不同社會或階級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 在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以下幾種有代表性的人生觀:①享樂主義人生觀。它從人的生物本能出發,將人的生活歸結為滿足人的生理需要的過程,提出追求感官快樂,最大限度地滿足物質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厭世主義人生觀。宗教的厭世主義認為,人生是苦難的深淵,充滿各種煩惱與痛苦,唯有脫俗滅欲,才能真正解脫。③禁慾主義人生觀。它將人的慾望特別是肉體的慾望看作一切罪惡的根源,主張滅絕人慾,實行苦行主義。④幸福主義人生觀。一種觀點是強調個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另一種觀點是在強調個人幸福的同時,也強調他人幸福和社會公共幸福,認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所在。⑤樂觀主義人生觀。它認為社會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在於追求真理,對人生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⑥共產主義人生觀。它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人生觀。它把人的生命活動歷程看作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 ,把消滅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對社會所盡的責任和所作的貢獻,人生的最大價值和意義,在於努力為人民服務,無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貢獻給共產主義事業。 什麼是人生觀? 答:人生觀是指人們對人生的根本態度和看法,包括對人生價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的基本看法和態度。它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生觀主要回答人為什麼活著,人生的意義、價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問題。

⑤ 道德觀和思想意識有哪些關系

道德觀是世界觀重要內容之一。世界觀又稱宇宙觀,是人們對包括自然、社會和人生在內的世界總看法與根本性觀點。世界觀由自然觀、歷史觀與人生觀組成。人們世界觀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不同歷史時代具有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社會主體也有不同世界觀。當然,從性質上看,有正確與錯誤、先進與落後、科學與非科學之分。

道德觀是世界觀的重要內容之一。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既要與自然界相接觸,又要與周圍的人發生一定聯系。既要過物質生活,又要過精神生活。人們在對待各種事物與處理各種關系過程中,必然產生各種看法,並在這些看法基礎上逐步形成對整個宇宙的根本看法,這就是世界觀。

在人們的現實生活關系中,自然包含著一定的倫理關系,如家庭中的倫理關系,社會上的倫理關系等,人們對待這些關系必然形成一些「應該如何」的思想觀念,這就是道德觀。或者說人們在對待與處理各種事物與關系時,必然會同時產生某種善惡、正邪、榮辱等總的看法,這種看法就是人們的道德觀。

道德觀涵蓋世界觀的一個特殊方面和領域。顯然,缺少道德觀的世界觀不可能有對宇宙的總體性看法。同樣,沒有世界觀的道德觀也不可能對復雜道德現象作出普遍性、規律性的概括。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道德觀是世界觀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一定世界觀在道德現象認識中的具體體現。

當我們在一個動態過程中考察道德觀與世界觀關系時,就不難發現道德觀與世界觀的彼此依存和相輔相成。一個具有一定理性認知能力的人,其道德觀的形成,總是在既有世界觀指導之下進行的。

一個人一旦擁有了作為對宇宙和人生總體性看法的特定世界觀,就意味著他對宇宙現象的觀察已經具備了一個原則性的價值框架,對客觀存在的道德就有了一個基本的好惡傾向,因而,這就在總體上決定了他的道德觀塑造方向及其內容。

這就是說,當公務員在現實生活中面對種種活生生的道德現象而形成具體的道德觀時,事實上總是以其既有的世界觀為指導,受著既有道德觀的制約。人們所形成的道德觀,其實不過是公務員世界觀在這個特殊方面的具體體現。

世界觀在根本上指導、制約著道德觀,反過來,道德觀又以特殊方式影響著世界觀。公務員的世界觀往往處於變化之中,這是因為,影響一個人世界觀改變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除了他所處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社會地位及其理性認知能力這些關鍵因素外,道德觀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如前所述,道德觀是通過善惡、正邪觀念所形成的對社會生活現象的觀點,所以公務員通過道德觀所形成的認識,本質上又是一種價值觀。當一個人對整個社會生活的價值觀發生變化時,他對社會人生、宇宙自然的總體性認識就會發生相應變化。當一個人的善惡觀念發生根本性變化時,他的世界觀也必然會發生根本性改變。現實生活中的無數事實證明,道德觀可以通過強化或弱化的方式影響一個人的世界觀,甚至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公務員要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就必須要有合理的、科學的道德觀。

⑥ 在道德觀和價值觀面前你的選擇是

兩者有兼容性,也有互補性,要看你自己怎麼做選擇?當價值在你心中的分量高於道德衡量的標准,那就放棄那些所謂的道德觀念,社會就這樣子,我們是活在現實世界裡,不是寫道德文章給人看。當價值的分量低於道德的衡量標准,那就放棄價值,選擇道德,畢竟我們雖然活得虛偽,但偶爾讓自己道德一下也無妨。放眼看你周圍的世界,你就會知道你在什麼時候該選擇道德觀,什麼時候選擇價值觀。

⑦ 人的基本道德觀和新聞道德什麼區別

1、道德觀和道德規范是有區別的。道德觀是多種多樣的;道德規范是具體的,往往有明確的條文。
2、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對每個社會成員的普遍要求。新聞道德(規范)是對新聞工作者的特殊要求,是一種職業道德。

⑧ 什麼是道德觀

道德觀是人們對自身,對他人,對世界所處關系的系統認識和看法。屬於社會倫理的范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德觀主要是指以儒家為正統的傳統道德。

⑨ 道德觀念和道德概念有什麼區別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能健康和諧。人才會健康幸福。自然界才會長足存在。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在不違背自然發展的前提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

也是遵循不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能長久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

我從80年代開始查找道德的定義,沒有很恰當的解釋,思考請教好多前輩,終於得到以上結論。拿來共同教育後人。
德;德就是付出。

道德(moral)是一種社會現象,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人不能離開群體而孤立地生活。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其行動必須顧及別人或自己所屬群體的利益,否則就會引起糾紛或沖突。早在原始社會中,人們為了維護部落成員的共同利益,協調彼此的關系,就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調節各人行為的准則。遵守這些准則,便稱之為善,就會受到輿論的贊許或使個人感到心安理得;否則,便稱之為惡,就會受到眾人的譴責或使個人感到內疚而力求改正。這些由輿論力量與人們的「良心」所支持的行為規范及其施行的總和,就是道德。道德規范(moralnorm)是一種分辨善惡的尺度,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改變而改變。自從社會出現了對立的階級,道德就成了各階級內部協調關系和維護本階級利益的手段。在階級社會中,各階級對於善與惡往往有各自的標准與看法,除了公德外,道德從總體上說也就有了階級性,而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道德也總是統治階級的道德。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社會里,盡管舊道德並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台、還有一些影響,但占統治地位的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工人階級的道德。在工人階級看來,凡是有利於人類徹底解放事業的行為都是善行;凡是損害廣大人民利益的行為都是惡行。工人階級的道德正是我國現在所提倡的道德,這是用來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推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促進社會走向共產主義的道德,所以也叫社會主義的或共產主義的道德。

什麼是道德?因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人們最終的追求是幸福,所以道德就是為了維護我們的幸福而逐漸約定俗成的一些行為規范。
從物質和意識的領域來理解,信仰就是一種意識,道德就是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從真理的概念來理解,信仰就是正確的意識,道德就是正確的行為。
如果我們站在個人的角度來講:什麼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為是的信念。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為。
因為人是時代的產物,因為物質決定意識,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盡相同,所以,人與人的信仰是不盡相同的。當你幼小熏陶於清真教的教化中,那麼你的信仰就是真主了;當你幼小受教於天主教的感化里,那麼,你的信仰就是上帝了;如果你幼小污染於金錢銅臭之環境,那麼,金錢就是你的上帝了。
因為人的信仰不同,所以人們的道德觀也就不盡相同,所以人們的道德行為也就不盡相同,所以社會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這就是不和諧社會的根本原因。
相反,如果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仰,都崇尚一些共同的道德,那麼,我們的世界必然會是一個和諧的世界。
物質決定意識,所以,一個脫離了生存危機的人的崇高信仰,不是天生俱來的,而是從優良的教育中學來的,是從愛的熏陶中萌發的,是在適合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崇高的信仰,來自於一個偉大的時代,來自於偉大的社會——幸福主義社會。
物質決定意識,所以我們的信仰和道德應當服從於客觀規律,服從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為地球是人類的搖籃,大地是人類的母親,所以,呵護地球,保護自然就是愛我們的家,就是愛我們的母親,所以讓地球更和諧地存在應當是我們最崇高的理想,因為他關繫到我們人類的千秋萬代。
歷史地看,封建社會是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和諧的社會,因為它存在著高等人與低等人的矛盾,但它與自然卻是相對資本主義社會和諧的多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是平等的社會,但它與自然卻是極為地不和諧,濫砍濫挖,亂捕亂殺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大自然已被現代社會給破壞到了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危險程度,而我們還在高呼著GDP萬歲,自由萬歲!現代的人類,你們太不道德了,你們對不起祖先,對不起我們的子孫。
[編輯本段]道德定義
道德應該是合於天理的行為規范。由於人類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動態規律,來主導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因此,隨著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道德的標准即隨之提高。
在《博弈聖經》中說道:「優先預測悲劇後作出的忍讓是道德。」
優先預測勝利前作出的競爭是博弈。
競爭與忍讓基本對立,博弈與道德基本對立。贏在博弈,就缺失道德;贏得道德,就缺少博弈。
領導人的行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決策優先,道德是對抗默認。超智慧的領導人知道多少忍讓,又何時競爭。他們總是尋找戰略主題,制定規則,讓他人競賽。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有些時代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人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詞源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道德的定義與道德觀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
道德的階級性
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指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行為規范。
它是統治階級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創造的精神產物。目的是使被統治者自願的放棄自己的利益,心甘情願的接受統治階級的奴役。
因此階級社會的道德往往是一種最卑鄙的雙重標准,對於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行為規范。
統治階級往往把自己的利益等同於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要求被統治者的個人利益無條件的服從虛幻的集體利益(即統治階級的利益),甚至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個人的生命。
中國
中國道德從上古發展而來,傳說中堯、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經》,到漢朝傳為《五經》,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孔子發展的學說,被稱為儒家學說,以後儒家又將《五經》發展為《十三經》,這些儒家經典學說,成為中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盡管各個時代中國社會的道德觀並不完全符合孔子儒家思想,但儒家學說是歷代中國社會道德觀的依據。
道德是判斷一個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規范。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國家,要「以德以法」,道德和法律互為補充。同時,法律反映立法者的意志,順應民意的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條文,反映了社會道德觀念在法律上的訴求。
道德具有普適性,對整個社會的所有人,不論身份,全皆適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大學》:「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之有階級、等差,各國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於天賦人權之說。吾國之言平等,則基於人性皆善之說。以禮之階級為表,而修身之平等為里,不論階級、等差,人之平等,惟在道德」

⑩ 道德觀有哪些基本內涵

道德觀是人們對社會道德現象的系統性觀點,是人們在特定社會生活內條件中,依據特定社會容立場和價值觀,對社會道德現象觀察、認識的結果,其核心是善惡觀,主要內容涉及正義、義務、良心、榮譽、人格、幸福等觀念。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不同的利益集團都會有不同的道德觀。

道德觀是我們每個公務員意識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的所有追求是利益,面對利益,道德觀決定了我們每個公務員應該干什麼和不應該干什麼。

道德觀是在道德認識基礎上所形成的對道德的一般觀點。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道德與道德觀分別是道德活動主體的認識對象與認識結果。道德現象是道德觀形成的客觀事實,道德觀是對客觀道德現象的主觀反映。

既然道德觀是對道德現象的主觀認識或反映,那麼,就必然引發出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不同的認識主體,由於不同的原因,或者是出於不同利益集團對於既有利益損益的不同態度,或者是出於認識能力的缺憾及認識的偏頗,對同一道德現象往往會產生不同的道德認識與不同的道德觀;由於人們對社會同一道德現象所關注的側重點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道德觀。

熱點內容
司法部門投票 發布:2025-02-07 17:32:33 瀏覽:298
環境衛生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2-07 17:26:05 瀏覽:626
大法官五行 發布:2025-02-07 17:13:28 瀏覽:567
國有企業改製法律法規 發布:2025-02-07 16:26:57 瀏覽:380
法學好找女 發布:2025-02-07 15:59:52 瀏覽:96
公司聘用法律顧問一年多少錢 發布:2025-02-07 15:55:39 瀏覽:35
道德一般屬於 發布:2025-02-07 15:50:27 瀏覽:370
民法通則92條 發布:2025-02-07 15:01:48 瀏覽:583
律師擔任法律顧問如何考核 發布:2025-02-07 14:39:47 瀏覽:619
法官詢問證人 發布:2025-02-07 14:31:30 瀏覽: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