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團體

道德團體

發布時間: 2022-02-02 14:38:38

㈠ 科爾伯格道德兩難故事和團體公正是策略還是方法

該水平的特點是:個體還沒有內在的道德標准,而是取決於外在的要求。他們用來作版為道德判斷的基準取權決於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及其與自身的利害關系。階段1:懲罰與服從為定向。個體以行為對自身所產生的後果來決定這種行為的好壞,而不管這種後果...

㈡ 道德與法治集體的起源100字

答:一、道德抄的起源
道德起源是襲道德在人類歷史上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外倫理思想史上對道德起源有各種不同著法。宗教神學的倫理學把道德歸結為上帝或神靈的意志和啟示。
二、法治的起源——源自古希臘的「眾人之治」
和不少在現代社會因為西方世界的崛起而廣為人知的概念一樣,「法治」這個概念的起源,也要追溯到那遙遠的古希臘時代,和那位在西方歷史上不可不提的哲學巨人——亞里士多德。雖然近些年有不少研究對古希臘文明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但是這並不影響這些知識是西方學術研究的起點。
亞里士多德認為,由「同等的人交互做統治者也做被統治者」的貴族民主制度「合乎正義」,而在這種制度下被指定出的法律和制度,就是「以法律為治」即法治了。

㈢ 由一個人(或多個人)可以看出集體的道德品質,和領導人的道德品質嗎

不能完全這么說,但是也可以從一個人看出一個集體管理藝術和領導人道德品質。

㈣ 團體格局之下,道德的基本概念是怎樣的

團體格局之下道德的基本概念是怎樣的?就是不觸碰人的底線。

㈤ 一個問題:什麼是自治道德,集體道德,神性道德

人類文化學家RichardA. Shweder等(1997)以嚴肅的態度考察了印度文化的傳統和經典,通過分析南亞文化中與道德相關的主題後,總結出印度文化中有三種道德話語(moral discourse):自治(Autonomy ethics)、群體(Community ethics)和神性(Divinity ethics)。
自治道德主要包括不得傷害他人、權利和正義等道德規范,這些規范使得個體選擇和意志得以實現,這些道德包括通常為西方文化所強調的個人自由、權利等;
群體道德包括個人對群體的責任、尊重等級並與他人合作等道德規范,從而保護社會或團體的整體性,東方文化中所強調的群體主義道德與此相似;
神性道德則包括遵守宗教的規矩和傳統文化要求等,以保證靈魂的純潔性和自然的秩序,避免墮落,如違反宗教教規的行為可能被視為不道德。
Shweder進一步認為,這三種道德同時存在於各個文化之中,只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對不同的道德的側重不同。例如在現代西方社會中,自治道德及其相關的個人主義是最被人們所強調也最顯眼的一種道德規范,而群體道德和神性道德則沒有如此高的地位,但仍然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相反,在印度社會中,自治道德的地位相對於群體道德和神性道德而言,則更不起眼。

㈥ 鄉土中國中團體格局的道德體系有怎麼樣的特點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土中國研究的是根植於中國農村的鄉下人。費孝通先生認為,鄉土社會是地方性的,在這種限制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於是,在人和人的關繫上發生了一種特色,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這種「熟悉」的社會性質阻礙了法律的發生。規矩,即可約束行為;法律,則可大可不必;常識即可應付變化,規律就可有可無了。

中國人有「私」的毛病,費先生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分析。不同於現代西洋的團體格局。中國人的社會結構「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因此,中國人缺乏團體意識,缺乏對權利和義務的共識。作者打了一個譬喻,「西洋的社會有些像在田裡捆柴,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會亂的。在社會,這些單位就是團體」。作者意在表明團體是有一定界限的,不能模糊。所以,「家庭」在西洋社會中是一種界限分明的團體,而在中國卻是伸縮自如的。這是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縮性的表現。在西洋社會里講究權力,而在鄉土社會卻是攀關系,講交情,這也回應了前文鄉土社會是一個熟悉的、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其實聯系現實生活這種狀況依然存在,也許這就是鄉土特色吧。

「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路」。作者說,道德只在私人聯系中才可發生意義。作者將「團體格局」中道德體系和「差序格局」中道德體系的特點進行了對比。「團體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觀念,建築在團體和個人的關繫上,團體是個超於個人的「實在」,每個個人在神面前平等,每個團體分子和團體的關系是相等的」。團體不能為任何個人所私有,於是發生了權利的觀念。而「差序格局」中並沒有一個超乎私人關系的道德觀念,這是因為沒有「團體格局」作為前提。所以「克己、為仁、超己」在差序格局中都是具有伸縮性的。

「團體」組合並不堅強的中國社會中並不容易具體地指出一個籠罩性的道德觀念。因為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是由無數私人關系搭成的網路。從己向外推,以構成的社會網路的每一個都靠一種道德要素來維持,所以在鄉土社會中,沒有確切的價值標准能超脫於差序的人倫而存在

㈦ 私人道德和團體道德的含義

私人道德就是個人品德,即個人的道德品質,也稱德性或品性,是個體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准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傾向與特徵。
團體道德也就是集體道德,具有集體主義的道德。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具體道德要求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無私奉獻、一心為公,這是集體主義的最高層次,是共產黨員、先進分子應努力達到的道德目標。
二是先公後私、先人後己,這是已經具有較高的社會主義道德覺悟的人們能夠達到的道德目標。
三是公私兼顧。
兩者之間的關系:從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強調無產階級的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要求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

㈧ 團體格局中道德體系的特點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土中國研究的是根植於中國農村的鄉下人。費孝通先生認為,鄉土社會是地方性的,在這種限制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於是,在人和人的關繫上發生了一種特色,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這種「熟悉」的社會性質阻礙了法律的發生。規矩,即可約束行為;法律,則可大可不必;常識即可應付變化,規律就可有可無了。中國人有「私」的毛病,費先生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分析。不同於現代西洋的團體格局。中國人的社會結構「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因此,中國人缺乏團體意識,缺乏對權利和義務的共識。作者打了一個譬喻,「西洋的社會有些像在田裡捆柴,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會亂的。在社會,這些單位就是團體」。作者意在表明團體是有一定界限的,不能模糊。所以,「家庭」在西洋社會中是一種界限分明的團體,而在中國卻是伸縮自如的。這是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縮性的表現。在西洋社會里講究權力,而在鄉土社會卻是攀關系,講交情,這也回應了前文鄉土社會是一個熟悉的、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其實聯系現實生活這種狀況依然存在,也許這就是鄉土特色吧。「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路」。作者說,道德只在私人聯系中才可發生意義。作者將「團體格局」中道德體系和「差序格局」中道德體系的特點進行了對比。「團體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觀念,建築在團體和個人的關繫上,團體是個超於個人的「實在」,每個個人在神面前平等,每個團體分子和團體的關系是相等的」。團體不能為任何個人所私有,於是發生了權利的觀念。而「差序格局」中並沒有一個超乎私人關系的道德觀念,這是因為沒有「團體格局」作為前提。所以「克己、為仁、超己」在差序格局中都是具有伸縮性的。「團體」組合並不堅強的中國社會中並不容易具體地指出一個籠罩性的道德觀念。因為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是由無數私人關系搭成的網路。從己向外推,以構成的社會網路的每一個都靠一種道德要素來維持,所以在鄉土社會中,沒有確切的價值標准能超脫於差序的人倫而存在。

熱點內容
國有企業改製法律法規 發布:2025-02-07 16:26:57 瀏覽:380
法學好找女 發布:2025-02-07 15:59:52 瀏覽:96
公司聘用法律顧問一年多少錢 發布:2025-02-07 15:55:39 瀏覽:35
道德一般屬於 發布:2025-02-07 15:50:27 瀏覽:370
民法通則92條 發布:2025-02-07 15:01:48 瀏覽:583
律師擔任法律顧問如何考核 發布:2025-02-07 14:39:47 瀏覽:619
法官詢問證人 發布:2025-02-07 14:31:30 瀏覽:331
最後一次出走社會與法 發布:2025-02-07 14:27:26 瀏覽:224
法律服務所存在的問題 發布:2025-02-07 14:20:24 瀏覽:350
專利侵權管轄法院 發布:2025-02-07 14:15:12 瀏覽: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