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民主法治
⑴ 我們既要講民主又要講法治講組織性和紀律性是否正確分析一下
這幾個之間並不矛盾,民主法治是對社會的要求,組織性紀律性是對黨員幹部的要求。
⑵ 對建設民主與法治社會有何理解
相對公平的經濟地位,和相對公平的政治地位,是實現民主的前提。
現在的教科書及宣傳並沒有把真象告訴你,或者說揭示出來。
假如坐在你前面的人,上億的身家,你能和他講民主嗎?你能和他實現民主嗎?當然,有些錢多的人也民主,那是他的客氣和人格高尚,民主如果建立在對方高尚的基礎上,那真是痴人說夢。
假如坐在你前面的人,是你的領導、是你的老闆,他掌握著你工資多少、升遷和去留,你有資格和他講民主嗎?是不是不想活了?當然有的老闆和領導還是能聽進去你所說的,但那是他的客氣或者說高尚,民主的建立指望他人高尚,那真民痴人說夢。
不要以為美國普選就是民主了,即然民主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打著「我們是99%」的旗號上華爾街遊行?為什麼號稱民主的美國,二打伊拉克、打南聯盟、打利比亞,如今又要打敘利亞,他講民主嗎?他能聽聽敘利亞的人民嗎?說到底,美國對內的民主是假的,對外的民主也是假的。
民主主要是國家的建立者所規定的,同時也是人民自己所爭取的。爭取處於從屬地位,現在我們講民主,但領導不同意,你想民主,除非造反。領導和你講民主,只是他覺得對他有好處,至於對你有沒有好處,對他來講是次要的。
法制實際上的由民主派生出來的,是為了保障統治階級的,是為了治民用的?你想啊,為什麼張青山就那麼一點點錢,就給斃了。按照張青山的標准,當官的恐怕得斃了一半!可你偷個5萬還是什麼的,那可得剝了半張皮。同樣是錢,又為什麼差別那麼大呢?
目前階段,想要民主,要從自己做起,現在還實行人民代表制,凡是有錢的當官的你都把他叉掉,利用QQ群,還是網路,大家另找最下層的人選他做代表,才是我們實現民主的最好辦法。
你看,坐在台上當代表的,不是當官的就是大老闆,他們能替我們說話嗎?
⑶ 「民主與法制」還是「民主與法治」
民主與法制.
民主是名詞,法制也是名詞,"與"字前後所接的詞語性質要一樣.應此"民主與法制"正確.
法治是動詞,意思是用法律治理,不能與"民主"並列使用.
⑷ 中國古代為什麼不講民主法治
法制是講的
王子犯法
與庶民同罪
但皇權高於一切
所以造成法制被壓制
至於民主
中國講究天人合一
講究遵從天命和自然規律
古代高人都是追求此為最高境界
⑸ 以民主與法治的關系為主題200字歷史作文
民主與法治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目標與基本內容。民主與法治既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又存在本質區別甚至相互制約。正確認識民主與法治的關系,有助於正確把握並深入貫徹落實「民主法治15條」的精神實質。
民主與法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
民主與法治本質上分屬於不同的理論范疇。民主一詞源於希臘字「demos」,意為人民,系指在一定的階級范圍內,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民主治國儼然成為近現代政治發展的基本趨勢。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公民依法享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民主自由權利。」從根本法的高度,提出了民主政治要求。而法治則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基本含義可概括為「法律至上、權力制約、司法公正」。作為一種治國方略,「依法治國」在我國1999年憲法修正案中得到正式確認。
民主與法治是現代憲法機制良性運作的雙翼。兩者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統一的。體現為:民主為法治奠定基礎,法治為民主提供保障,這也正是現代民主法治所追求的目標。具體來講,法治將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為民主創造一個可操作的、穩定的運行和發展空間,把民主容易偏向激情的特性引導至理性的軌道,為民主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法治則通過對一切私人的、公共的權力施以必要的法律限制,從而保障公民權利,維護民主秩序;同理,民主也為法治注入新的內容和動力,以民主機制形成的法律制度,更能體現公共利益的導向,使法治為保障人權、自由及促進人們的幸福生活服務。
民主與法治也非絕對的天然盟友。缺乏民主的法治,法律往往淪為工具,法治就不可能真正實現,成為「形式法治」。而缺乏法治的民主,由於缺欠憲法與法律制約,往往借「民主」之名,實施多數人暴政,人權無法得到保障,難免走向另外一種極端。在現代民主法治社會中,以法治支持民主秩序,並藉助民主來完善法治。
綜觀世界各國民主與法治的發展經驗,並不存在絕對普適的制度構建模式。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有發達的法治制度,但卻缺乏民主表達機制。或者有發達的民主機制,但卻未形成完善的法治。中國是個大國,利益格局復雜,加之改革開放正處於推進的關鍵時期,積極穩妥將民主與法治協調推進是一種務實的做法。
⑹ 民主意識是法治素養嗎
黨員的民主意識是黨員自身內在的一種政治素養,這種素養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識結構基礎之上的。為此,黨組織應加大對黨員的培訓力度,教育廣大黨員樹立行使和保護個人民主權利的意識。各級黨組織,要克服以往那種在黨的教育中強調履行義務多、要求行使權利少的現象,堅持不懈地抓好黨員民主意識的再教育;徹底摒棄封建家長制、等級觀念、盲目服從等封建殘餘思想的影響;幫助黨員樹立在黨紀黨規面前人人平等,在參加黨的領導和管理黨的事務的權利上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沒有凌駕於他人或組織之上的權力的平等意識。
民主意識形態輸入方式必須要講究科學化、時代化和人性化。這就要求:
1、要把灌輸與疏導結合起來。把統一思想與尊重差異,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統一起來。有針對性的解決不同黨員群體的思想問題和生活問題,為黨員幹部的言行施以正確的導向。
2、要准確把握時代發展的本質和規律。緊跟時代步伐,緊密結合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國際形勢發生變化的新實際,加強對民主意識形態工作的研究和宣傳,建立起適應時代要求的民主理論體系,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說服力和戰鬥力。
3、民主意識形態輸入方式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趨向。要在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的
原則下,把理論學習與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激發黨員幹部的熱情和自豪感,增強黨的意識形態輸入的互動性和實效性。
⑺ 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治的關系
(一)民主是法制的基礎
1. 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只有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由工人階級和全體人民掌握政權,才談得上制定出體現自己意志的法制。現代意義上的法制,中心環節是依法辦事,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反對超越法律的特權。這種法制只存在於民主政體中,決不能存在於專制政體中。
2. 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一個原則。法制的民主原則是指在立法、執法、守法、法律監督等法制的種種環節上。都實行民主。堅持法制的民主原則是由社會主義法制的本質決定的。
3. 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力量源泉。充分發揚民主,使人民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方面都發揮作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就有成功的保障。
4. 隨著社會的發展,民主不斷完善、健全、發展。相應地,法制也必然隨之發展、健全、完善。
(二)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保障
1. 社會主義法制確認社會主義民主。民主要得以存在、實現和發展.需要法制加以確認、肯定。
2. 社會主義法制規定社會主義民主的范圍。
3. 社會主義法制規定如何實現社會主義民主。一方面法制規定實現民主的程序和方法,為人民行使各項民主權利提供有效措施。另一方面規定對行使民主權利的制約,保障人民能正確地行使民主權利。
4. 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危害民主的違法犯罪行為,這就需要用法來制裁這些行為,使民主得到切實保障。同時,法制也是同官僚主義進行斗爭的武器,通過這種斗爭,保障社會主義民主。
⑻ 民主與法治的正確關系是
一、民主政治與法治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的
從理論上講,民主政治作為一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重要體現,是一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法治作為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民主政治邏輯內容的重要體現。民主離不開法治,法治將為民主服務作為其最終目的,法治根本的作用還是保障公民的權利。所以,法治與民主不可分離,離開民主,法治就成了無本之源;沒有法治,民主便得不到切實保障。從實踐角度講,民主與法治是現代一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兩個重要方面,缺一不可。法治作為政治民主的重要基石,沒有法治也就沒有了政治民主。民主與法治為一體兩面之制度。社會要發展,必須推進民主與法治兩方面發展,缺少了任何一個方面,都會造成民主政治發展的不完善,造成社會的傾斜發展。民主為法治的保障,法治為民主的基石。二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是相互依存來發展的,任何一方發展脫節,都將會影響社會發展總進程。只有二者相輔相成,充分發揮有利影響,減少弊端,才能使二者相互促進,是一國政治發展取得更大進步,為經濟發展、文化發展、生態發展及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必須將民主和法治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既有的制度空間,使民主運轉起來。民主與法治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它們互為條件,不可偏廢。沒有憲法和法律的保障,人們的民主權利就會受到侵害,而沒有民主政治的支撐,憲法和法律則有可能成為專制和獨裁的工具。
二、民主政治是實行法治的基礎
實踐表明,沒有民主政治制度,就很難有可靠的法治。民主政治作為法治實行的基礎條件主要表現為:
(一)民主政治決定了法治的價值導向作用從價值導向的作用講,法治的首要前提是作為治理依據的法律是否合理,是否具有正當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法律在實踐中的實施和應用。亞里士多德在法治上曾提出: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這里所指的良好的法律即是從法治的價值導向作用角度講的,只有本身是合理合法的法律,才能在實施過程中有良好的價值導向作用。法治是依據法律進行治理的活動,相比於「法制」有很大的價值導向作用,如果沒有價值引導作用,即使是依據法律嚴格辦事,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治。如果一個政府僅為了謀取自身利益,不顧人民利益,他可以制定一些是自身行為合法化的法律制度,在依據這些法律制度的基礎上,為所欲為,但僅從法律角度來講其行為是合法的,但這必然不是法治的體現。因為法治不是簡單的按照法律制度來辦事,而是要求所遵循的法律在價值取向上是正確的,是正當的。
(二)民主政治影響著法治實施的有效性法治是依靠法律治理國家的一系列活動。法治不是簡單地依法辦事,但是依法辦事是法治的一個必然體現。可以說依法辦事是法治的必要不充分條件。在不同時代,宣揚法治精神的人們都在不斷強調依法辦事。古代以洛克、盧梭等為主要的代表人物在依法辦事方面都有自己的見解。盧梭①指出:「所以我願意不但國內的任何人都不能自以為居於法律之上,而且國外的任何人也不能迫使這一國家承認他的權威。因為,不管一個國家的政體如何,如果在它管轄范圍內有一個人可以不遵守法律,所有其他的人就必然會受這個人的支配。」古語雲:「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鄧小平也曾②指出:「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通過以上論述不難看出,法律是否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取決於它是否能體現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而法律實施的有效性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律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只有符合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和根本意志的法律,人們才會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習慣去尊重、支持、遵守和維護,這樣才能依法辦事,才能做到法治。作為法治重要體現的依法辦事,不僅是要求廣大人民群眾去遵守,而是對全體社會公民,包括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內。我們所講的民主政治不等同於過去的專制政治。在專制政治的實施中,權力是屬於統治階級的,人民群眾沒有行使權力、並對權力進行監督制約的權利,只能遵守、服從。而在民主政治的實行中,公民在必須履行義務的同時,還享有法律規定的合法的政治權利,可以對政治權力進行監督制約,促使政府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成為依法辦事的執行者,保證政治權力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運行。政治權力的產生、發展及變化都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及政治權利息息相關。孟德斯鳩③精闢地論述道:「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們將要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制定暴虐的法律,並暴虐地執行這些法律。如果司法權不同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權同立法權合而為一,則將對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專斷的權力,因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而為一,法官便將握有壓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個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貴族或平民組成的同一個機關行使這三種權力,即制定法律權、執行公共決議權和裁判私人犯罪或爭訟權,則一切便都完了。」通過上述言論可以得知,西方國家實行的三權分立可以有效地將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相互牽制,到達政治權力的平衡,可以有效防止某一機關或某一團體謀取政治權力,破壞法治。同樣,在社會主義國家,要想實現真正的法治,必須在充分發揚民主的基礎上,使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通過法律的形式得以體現,而且要保證人民擁有民主監督和制約的政治權利,促使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真正做到依法辦事。
三、實行法治是民主政治的保障
民主政治是一國的重要制度,主要表現為人民的主權得到保障。法治則是在良法的前提下,全體社會公民(尤其是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做到依法辦事。顯然,民主政治是內容,而在民主政治的基礎上的法治則是主要的形式,是人民主權得以實現的保障。如果一國民主政治高度發達,而沒有法律的相關約束,那不過是國家在「自由」的名義下隨心所欲罷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最大意志並沒有得到切實保障。我們所追求的自由不是絕對的,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相對的,是在有限范圍內的最大自由。如果人人打著「自由民主」的旗號隨意行事,置國家、集體及他人的合法利益於不顧,必然會助長自私自利的社會風氣,國家所追求的「民主」也將發生偏差,可能會導致暴民政治。同時,法治是促進一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途徑。如果一國在追求民主過程中,在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方面沒有相應的法律規范、方式和程序,公民在政治權利方面沒有相關的法律保障,那將會出現人治大於法治的情況。相反,如果各方面有相對完善的法律規章制度,利用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依、違法必究,將會更好的發展一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總之,民主政治是一國實行法治的前提和基礎,而法治則是一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保障。二者是和諧存在,相互適應,相互促進的有機統一體。
⑼ 關於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觀念的論文
從頭說起抄
我寫過的東襲西總是沒有底稿,沒有給自己留一份,有時會很沖動給自己留下很多相關的資料,似乎天意弄人,久了,它們就是不翼而飛。算了,寫過的就是昨天,讓時間去裝訂收存吧。
以前很喜歡看「看圖說話」,也很想某天會有許多人來爭著看我寫的故事,我是一個愛幻想的孩子,卻不是一個有新構想的孩子。寫的篇幅也不可愛,所以,只能就此作罷。
我是一泓碧水,平靜的水面掩不住內心的狂瀾。或許我正如魯迅先生所寫的那樣「不能徑取,就只能用陰謀和手段了」。每次我都參考某些書籍,借鑒其中的金典語句,美其名曰:「學以致用」,但總會有東窗事發的一天。
後來,漸漸大了,那些內容我都能倒背如流了,老師似乎也沒有什麼更好的創意去編織作文,就這樣,我背著效顰之嫌的罪名,也渾渾噩噩的度過了不少時日。
我還是想有自己的一角天空,這往往又得讓我先學會放棄。什麼都捨不得撒手,會導致什麼都有不得不舍棄,我真的應該慶幸自己還有一點先見之明。什麼時候,我才開始真正作文。
不知不覺,我已學會化妝,將無奈抹上額頭,把平淡畫在眉梢,用思念引幾許感嘆,讓歲月去雕刻憔悴的臉,讓經歷去驗證粗顯的雙手。
⑽ 歷史上哪些事可以說明先有民主再有法治
我是學政治學的,你這個問題引發了我很多的思考,我談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也希望你能批評指正。
我覺得民主和法治的順序很難說清楚。你問這個問題肯定也是針對西方政治的歷史吧,我覺得法國大革命能滿足你說的這個例子。法國大革命是徹底的反封建專制的資產階級革命,剛開始就是「平等、自由、博愛」的口號,強調公民身份公民權利,第三等級占據革命中心顯然是一種民主權利的普及,在盧梭等人思想的指引下,他們過分強調了推翻專制的民主,忽視了營造社會秩序的法律,所以法國大革命在伯克看來已經失控,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暴民政治」「群氓政治」,法國大革命反反復復,一批又一批的政治家被送上斷頭台,流血漂櫓,特別是雅各賓派失去執政地位後的大屠殺,充分說明了「沒有秩序的民主是多數人的暴政」,這和殘酷的暴君統治又有什麼區別呢?要說先有民主後有法律,可以說得通,就是在大革命的近一百年裡,民主推翻封建專制後,推動了很多法律的頒布,但未能真正實現秩序。好處是再也沒有人能真正凌駕於人民之上,即便是後來的拿破崙,他雖然稱帝了,但是他也宣誓效忠憲法,頒布民法典,這是憲政的進步。但我仍然覺得法國大革命不僅僅是偉大的勝利和人類解放,也是一次教訓。
上面的同志提到的《獨立宣言》、1787年憲法,我認為那還不能算是先有民主再有法制,因為真正民主的主要表現形式應該是人民有效地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那個時候這種我們今天意義上的民主還談不上。1787年憲法的頒布,依然依靠的是國家強制力,而非純粹的民主。
還有,你的問題本身雖然很值得深思,但是這個問題有缺陷。你講的民主和法治是思想呢還是實際的制度呢?
我上面談的是制度,如果說你的意思是思想的話,那要另說。
我們都知道,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民主和法治源自於兩個不同的源頭。民主的源頭在古希臘,法律的源頭在羅馬,但是並不絕對。法治思想可以更進一步追溯到自然法思想、「邏各斯」那裡。很難說誰在誰之前,法治最早並不是依靠成文法,很多時候都是一種部落習慣、傳統、宗教禮儀,民主也有很多表現形式。
但是我個人認為,民主和法治是可以也是必須要共同發展的,兩者之間也是可以融合的。比如「憲政」這個概念的提出,就是說法律要建立在我們民眾的公意的基礎上,得到人民的同意,而且人民的意願也在法律中得到了體現,這套法律才有應有的法律效力,這本身就是民主推動法治。然後法律在公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之後,既要限制權力,防止政府侵害民眾利益,政府依法行政,人民的民主權利也得到法律的確認和保障;同時又要依靠強制力維持社會秩序,懲治違法行為,維護社會正義。
歸結起來也就是,只有通過民主程序和人民同意基礎上制定的法律,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才具備應有的法律效力,才能實現法治,不然法律本身就是不合法的,就是一種壓迫,人民就有權不遵守它,有權廢除它。
不知我的論述是否清晰,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