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話語體系
① 中國共產黨定海神針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堅持黨的領導,事關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事關黨和國家的命脈,黨的領導是法治中國建設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定海神針」。黨中央成立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是為了發揮好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從而更好地發揮「定海神針」的關鍵作用,確保黨和國家各項事業能夠在穩定的環境中長久發展。
充分發揮「定海神針」的領導作用,統籌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旗幟決定方向,道路決定命運。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是黨和國家事業不斷發展的「定海神針」。綜觀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的發展歷程,最根本的經驗就是始終堅持黨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集中統一領導地位。把黨的領導真正貫徹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必須體現在實實在在的具體工作中。要堅持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統籌依法治國各領域工作,確保黨的政策主張具體體現在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上;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統籌各方力量資源著力破解當前法治建設中深層次體制、機制難題,推動法治領域改革啃硬骨頭、涉險灘、闖難關,促進社會主義法治邁向良法善治的新境界,在更高層次上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推動理論認識更加深入、制度安排更加完善、政治優勢更加凸顯。
充分發揮「新思想」的磅礴力量,推動法治中國建設。偉大的時代呼喚科學的理論,偉大的實踐催生深刻的思想。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要深入學習貫徹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刻把握其思想精髓,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使其成為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加強對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從中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認識,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視野的法學理論體系和法治話語體系。要以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引,深入推進法治工作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方法手段創新,把理論學習的成果轉化為法治建設的實際成效,匯聚起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偉大實踐的磅礴偉力,展現出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氣象。
充分發揮「關鍵少數」的關鍵作用,實現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有機統一。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從嚴必依法度。黨內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具體行使黨的執政權和國家立法權、行政權、監察權、司法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全面依法治國的方向、道路、進度,對法治建設起到關鍵性推動作用。在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國建設中,抓住重點、扭住關鍵,是一個重要方法論,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核心要義的「十個堅持」中,就提到要堅持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依規治黨深入黨心,依法治國才能深入民心。各級領導幹部要把對法治的尊崇、對憲法的捍衛、對法律的敬畏,轉化為更加自覺地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依法治理經濟,依法協調和處理各種利益問題,避免埋釘子、留尾巴。面臨法治領域改革許多難啃的硬骨頭,主要領導幹部不僅應當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強化對法治的追求、信仰和執守,更要著意提升自身依法執政的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關鍵少數」的關鍵作用,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有力推動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② 張文顯的學術觀點
20世紀80年代以來,張文顯始終以科學地闡釋法律原理、推動法學學科建設、更新社會法制(法治)觀念、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法治國家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為宗旨,開展法學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頗有見地的、在國內學術界和法律界產生較大影響、並在世界法學界產生一定影響的學術觀點。舉其要者有:
1、法理學是法學的一般理論、法學的基礎理論、法學的方法論和法學的意識形態,科學的法理學體系應由法學認識論、法學方法論、法學范疇論、法律本體論、法律發展論、法律運行論、法律價值論、法律社會論等基本內容構成。
2、法在本體上是以權利和義務為基本粒子構成的,法的全部運行過程是以權利和義務為軸心的,法的價值是通過規定和保障權利和義務來實現的。因而,權利和義務是法學的分析單元,法學要實現科學化、現代化、實踐化,必須以權利和義務為核心范疇重構其理論體系。
3、前資本主義法是義務本位法,資本主義法是權利本位法,社會主義法是新型的權利本位法,從義務本位到權利本位是法的發展規律。權利本位的哲學基礎是辯證唯物論,其道德基礎是承擔和履行義務必須以享有權利為前提,其經濟基礎是市場經濟下的產權明晰、契約自由、平等交易和利益均衡機制。
4、法治是有特定價值基礎和價值目標的社會生活方式,法治社會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理性、文明、秩序、效率與合法性的完美結合。
5、由科學精神、市場觀念、契約觀念、權利義務觀念、平等自由觀念和公民意識為要素的理性文化是法治的文化基礎,現代民主政治是法治的政治基礎,商品經濟是法治的經濟基礎。開展理性文化的啟蒙教育,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步入法治社會的必由之路。
6、民法中的人權、物權、自由權和平等權是現代公民權利的原型,民法文化是民主和憲政的文化源泉。
7、政治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其調整對象是各政治主體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政治行為、政治關系以及政治權力的運行程序,其價值目標是實現民主與效率、政治穩定與政治發展的統一。
8、當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實質是調整政治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結構,實現政治資源的合理配置,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
9、法律責任本質上是由於違反第一性義務而引起的第二性義務。
10、法律文化是法律現象的精神部分,即由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結構所決定的、在歷史進程中積累下來並不斷創新的有關法律生活的群體性認知、評價、心態和行為模式的總匯。
11、社會主義法的本質在功能意義上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並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12、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法的精神可概括為:權利本位與人文精神的統合,契約自由與宏觀調控的統合,公平與效率的統合,社會穩定與發展的統合。
13、法哲學的基本范疇包括法、法律行為、法律關系、法律責任、法律價值、法律文化、法律發展、法治等,法哲學的核心范疇是權利和義務,基石范疇是權利。
14、作為科學研究的「範式」,是一種全新的理解系統,即有關對象的本體論、本質與規律的解釋系統、概念系統、基石范疇和核心理論,是一種學術共同體學術活動的嶄新平台,是一種方法論和一套新穎的基本方法,也是一種學術傳統和學術品格(學術形象)。當代中國法哲學研究範式正在發生歷史性轉變,權利本位範式、全球化範式是兩種最富有學術生機的研究範式。
15、知識經濟是以人類知識精華和最新科學技術為基礎,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與使用為主導內容的經濟形態,知識資本、知識資源、知識權利、知識產業、知識創新、知識交易是知識經濟最基本的概念,是經濟運動的表徵。知識經濟必然引發法律概念、法治精神和法律制度的不斷創新。
16、全球化是一個綜合性、全方位的概念,表徵的是人類活動范圍、空間范圍和組織形式的擴大,從地方到國家再到世界范圍,全球化表徵人類社會的綜合性發展趨勢。全球化至少包括經濟全球化、公共事務全球化、人權全球化、環境全球化、法律全球化。法律全球化並不意味著國家主權概念的過時或消失,而只是意味著主權概念的進步和豐富,各國之間的法律仍將呈現多樣性、多元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法學研究應當確立全球化研究範式。
17、依法執政的科學內涵應當是:執掌國家政權、領導國家政權、運用國家政權,尊重、支持、督促國家機關依法行使國家權力,必要時直接參與重大國務活動,是通過法律的執政、法律范圍內的執政、依照法律程序的執政、不違背憲法和法律的執政。
18、和諧社會的建構依賴於法律機制,其中包括:構築民主與共和的法律機制;尊重和保障權利和人權的法律機制;激發活力和創造的法律機制;公正合理協調利益的法律機制;重建確保社會信用的法律機制;維護生態平衡、天人和諧的法律機制;保證輿論引導和輿論監督的法律機制;反腐倡廉、守護認同的法律機制;定分止爭、化解糾紛的法律機制;建構和諧世界的法律機制。
1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始終伴隨著「反封建」、「反極左」、「反西化」的歷史任務,這在世界法治建設的歷史上是十分獨特的現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徵和基本標志應當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民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依法治國與依法執政的有機統一;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建設法治國家與建設法治社會的有機統一;堅持立足國情與面向世界、傳承中華優秀法律文化傳統與借鑒人類社會法治文明成果的有機統一。
20、法哲學的理論體系是由關於法學、法律、法治三大理論板塊構成的。這三個理論板塊,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被分別理解為法哲學的認識論、本體論和實踐論問題:認識論問題體現為反思認識法律現象的主觀活動;本體論問題體現為反思法律這一客觀現象;實踐論問題體現為反思法治這一當代中國最重要的法律實踐經驗。
21、「法治(法制)現代化」這一概念既指從傳統人治社會到現代法治社會的歷史性變革,又指法治(法制)由傳統型到現代型的歷史性轉換;法治(法制)現代化是包括法律制度、法律價值和法律文化在內的意義深遠的變革過程。法律發展是法治現代化的另一種理論表述。法律發展在基本內涵上與法治(法制)現代化是等值的。
22、和諧法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發展目標和理想途徑,也可以說是中國社會主義法治現代化的目標定位。這一目標定位充分體現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代表著我國依法治國方略和建設法治國家目標的歷史走向。和諧法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法治的主旋律和表徵,和諧法治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和諧法治」概念不僅將引領我們轉換法治話語體系,從而提升我們的法治觀念和法治實踐,而且必將豐富和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理想模式、歷史任務和實踐途徑。和諧法治的精髓是良法善治。
23、司法改革的指導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理論基礎是司法民主、司法獨立、司法公正、司法高效、司法權威的理論以及和諧司法的理論。
24、「訴訟社會」這一概念表徵一個社會呈現涉法糾紛急劇增長、訴訟案件層出不窮的態勢。一般而言,如果一個社會每年約有10%的人口涉訴,則該社會即可被認定為「訴訟社會」。據此社會學模型和我國每年進入訴訟及准訴訟的人口比例,可以斷言我國已經進入「訴訟社會」。
25、聯動司法是相對於獨立司法的概念和理念,特指人民法院在行使國家審判權、履行國家審判機關職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過程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依靠黨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政治優勢;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依靠人大的支持排除非法干涉,維護司法權威;主動爭取政府的支持和配合,實現司法權與行政權的和諧聯動;積極促成法院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提升司法公信力;努力實現法院系統內部上下級法院之間、不同地區和行政區域的法院之間、普通法院與專門法院之間的互相配合、互相支持。
以上學術觀點是張文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導下,深刻思考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法制建設實踐,借鑒國內外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其中有的觀點在國內外學術論戰中經受了考驗,得到了廣泛認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③ 法治化建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的現時代,區域法治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意義。而高度重視區域法治發展的理論研究,是建構法治發展的中國話語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實際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國家法治發展與區域法治發展這二者是一個內在關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法治共同體系統,反映了當代中國法治運行的基本狀況。面對著變革時代的區域法治發展這一重大法治議程,有必要從理論、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上,深入研究建設法治中國對於推進區域法治發展的全新要求,努力探尋區域法治發展的多樣性統一的運動樣式。 在這一過程中,關於區域法治發展的概念內涵、基本性質、客觀基礎、總體目標、主體內容、價值依歸、路徑選擇、動力機制、功能類型、文化機理、發展模式、評價指數和方法論等等問題的深入研究,以及對於法治中國進程中的區域法治發展的典型樣本分析和不同區域法治發展的實踐探索的比較考察,將會逐漸形成一個全新的理論分析工具系統,藉以概括與揭示區域法治發展的一般原理和基本規律,進而拓展和豐富中國特色的法學理論體系、法學學科體系和法治話語系統,以期為建設法治中國、推進中國法治現代化奉獻綿薄之力。
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的三個方麵包括哪些
一個是堅持黨的領導,一個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一個是貫徹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權理論。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這三個方面,規定和確保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內在屬性和前進方向。
(4)法治話語體系擴展閱讀
在改革開放以來法治建設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黨提出了關於依法治國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法治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
這個法治理論,科學回答了中國要不要搞法治、搞什麼樣的法治、怎樣搞法治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是指引中國法治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指南針和導航儀。
⑤ 如何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建設
創造了發展奇跡,這是開展學術研究、贏得話語優勢... 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工作、系統... 社會主義法治:鞏固和加強人民民主 傳播學創新
⑥ 「依法治國」所依據的「法」,就是我國社會主義的法律,其中最重要的法律是 [ ] A.憲法 B
憲法。
新思想就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就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將主要內容概括為八個明確,將基本方略概括為十四個堅持,新思想使得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有了最堅定的核心和靈魂,最鮮明的立場和特色。
從本土出發、從實際出發、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地建設中華話語體系,振興中華法律傳統、創建新的法治文明。
(6)法治話語體系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⑦ 如何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同時也是中國法治建設的理論指引。那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意涵究竟是什麼?
從理論淵源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整個發展歷程有一個全面、系統的研究分析,才能總結、吸取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中國化的基本經驗,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道路。所謂馬克思主義法學,是指「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的法學理論體系。一切符合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利益,揭示了法律現象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對人們正確地認識法律現象有所幫助,對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實踐有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的法律思想、觀點和理論(不管它出自領袖的著述,還是出自普通學者的研究)均包括在這個博大精深的知識體系之中」。這樣的概念界定,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認識是科學包容的。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及其理論體系的產生、傳播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和理論全貌有四條主線:一是馬克思、恩格斯及其同時代馬克思主義者的法律思想及其理論體系;二是列寧及其同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法律思想及其理論體系;三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黨的歷屆領導集體及其同時代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法律思想及其理論體系;四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從盧卡奇到後現代思想家德里達的法律思想及其法學理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發展的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法學的關系是繼承和超越的關系,是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關系。各國馬克思主義者都對這個理論體系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學科歸屬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部分,屬於馬克思主義法學學科體系的一部分。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內部結構來看,它涵蓋基礎法學理論和應用法學理論;就應用法學理論而言,它涵蓋立法理論、執法理論、司法理論、法治監督理論、守法理論、黨的領導與法治發展的關系理論等等。就法律體系的結構來看,它包括憲法學理論、行政法學理論、民商法學理論、經濟法學理論、社會法學理論、刑法學理論和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學理論。因此,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要和法學學科體系、法學課程體系和法學教學體系的建設、完善結合起來。
從法治內涵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國情的特殊性與世界法治文明發展的一般性相結合的理論。建設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必須遵循現代法治文明,體現法治的一般規律、普適精神和普遍要求,反映人類社會法治文明的共同成果。法治作為與人治、專制相對立的一種文化現象,有其特定的意義、價值和目的。其中,追求社會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人權保障、權力制約、司法獨立,實現社會的良法善治和人類的「善業」,乃是其根本的意義和價值。中國有著歷史悠久而底蘊深厚的法律文化,但卻缺乏法治文化傳統。法治本身就是一個舶來品,中國近代以來的法制發展,移植和引進的主要是西方法律制度和法治理論體系。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西方法治文明在中國土壤的生存與發展,不是既有西方法治文化在中國的簡單延續或者文化替代,而是要讓法治這棵西方文化的種子,在中國土壤中茁壯成長、結出適合中國人生活需求的甜美果實,而不是一種苦澀酸果。為達此目的,我們既要對西方法治文化有深刻的反思與體認,又要對中國本土文化土壤特別是傳統法律文化有深刻的批判、過濾、傳承、轉換和創新。在反思中對中西方法律文化發展歷程、成長規律、利弊得失有精到的把握,從而達致主體的文化自覺。同時,對西方法治文明繼續持開放態度,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又要對各國先進的法治文化進行合乎理性地識別和選擇。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推進中國法學理論創新,破解中國的法學理論難題,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不生搬硬套外國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一整套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
從理論功能的角度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法治實踐的先導。這是因為: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是在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導引下建立的;法治理論的科學與先進的程度決定著法律制度的文明和良善程度,也指引著人的行為的自覺自由程度。中國法治實踐證明,法治理論的共識認同程度決定著法律制度的實施程度,也決定著人們對法治的信仰程度和守法的自覺程度。從法治價值依歸的角度來看,精神理念的價值與法律制度相比,前者處於更高的位階,因為制度主要體現的是一種工具性價值,而精神理念卻具有信仰性意義。所以,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建設,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不僅對中國的法治實踐起著引領和指導作用,而且也有利於形成中國特色的法治話語體系,有利於中國在世界上逐步掌握法治話語權。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法治建設和法學學科建設的新理論。這個新理論,是既立足中國國情又體現世界法治文明一般規律的科學的理論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理論基礎和觀念指引。建設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必須立足中國國情,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必須把握和平發展的時代特徵,把中國的法治發展之路與中國和世界各國廣泛合作、互利共贏的和平發展道路結合起來;必須立足於社會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偉大實踐,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不斷發展的、永不枯竭的動力源泉。
⑧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
依法治國是最主要的對大家都公平這樣子,讓他站在平等的社會上生活。
⑨ 用心辦案,溫暖司法的行為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有什麼意義
司法文明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尺。不斷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全面總結中國司法獨特的智慧和經驗,認真提煉中國司法的科學理論和話語體系,不斷完善司法制度和司法體系,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文明的優越性。加強司法文明交流互鑒,既積極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又為世界提供中國司法的智慧、經驗、方案,持續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和法治體系在國際社會的認可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