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蟬微
『壹』 小思的《蟬》的全文是什麼
《蟬》—小思
今年,蟬鳴得早。杜鵑花還沒有零落,就聽見斷斷續續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的蟬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
一天,在樹下拾得一病蟬,透明的翅收斂了身軀微微顫抖沒有聲響。它就是在樹上知知不休過日子的小東西。那麼小聲音卻那麼的響竟響徹一個夏天!曾這樣問:何必聒聒?那隻不過是一個夏天罷了!朋友說:知道嗎?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就只有這個夏天它從泥土裡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等秋風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了。
17年埋在泥土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為什麼呢?朋友說:那本來的生活歷程就是這樣。它為了生命的延續必須好好的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要好好的活過。
那是蟬的生命意義!
斜陽里,想起秋風的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聒聒!
『貳』 人教版語文《蟬》原文
蟬[①] 小思
今年,蟬鳴得早。杜鵑花還沒零落,就聽見斷續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蟬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
一天,在樹下拾得一隻病蟬,透明的翅收斂[②]了,身軀微微顫動,沒有聲響。它就是曾知知不休的在樹上過日子的小東西。那麼小,卻那麼響,竟響徹一個夏天!曾這樣問:何必聒聒[③]?那隻不過是夏天罷了!
朋友說:知道么?它等了17[④]年,才等到一個夏天。就只有這個夏天,它從泥土中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等秋風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了。
17年埋在泥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為什麼呢?
朋友說:那本來的生活歷程就是這樣。它為了生命延續,必須好好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
哦!那是蟬的生命意義!
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⑤]了那煩人的聒聒!
1980年6月23日
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後揚的手法,由一隻小小的蟬引發了對生命的感悟。從寫蟬的聒噪,到寫病蟬的微弱、細小,都刻意表現了蟬的惹人厭煩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當知道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就活一個夏天時,本來無足輕重甚至惱人的蟬令作者驚訝起來。何必這樣受苦而又執著?朋友的話揭示了樸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歷程就是如此,為了生命延續,必須好好活著。不管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而已。
結尾作者寫自己被這蟬的生命意義感動著,「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又照應到文章開頭的「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的「煩」字上,但已經從開頭的「煩」變成現在的寬恕,形成一個首尾照應又有變化的完整結構。文雖短而理深厚,言有盡而意無窮。它提示著我們,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叄』 《蟬》原文有哪四個部分
《蟬》節選自《昆蟲的故事》,原文有四個部分:「蟬和蟻」、「蟬的地穴」、「蟬的音樂」、「蟬的卵」。
作者通過對蟬認真觀察15年之後才寫出本文,可見他的治學態度是非常嚴謹的。
普通的蟬喜歡在乾的細枝上產卵。它選擇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鉛筆那樣粗細,而且往往是向上翹起,差不多已經枯死的小枝。
它找到適當的細樹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針斜刺下去,把纖維撕裂,並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擾,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個孔。卵就產在這些孔里。小孔成為狹窄的小徑,一個個斜下去。一個小孔內約生十個卵,所以生卵總數約為三四百個。
(3)道德經蟬微擴展閱讀:
《蟬》是法國作家法布爾創作的文章,出自其作品《昆蟲記》。文章從蟬的地穴、蟬的卵兩個方面講述了蟬的特點。
每年蟬的初次出現是在夏至。在陽光曝曬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圓孔,孔口於地面相平。蟬的幼蟲就從這些圓孔爬出,在地面上變成完全的蟬。蟬喜歡頂乾燥、陽光頂多的地方。幼蟲有一種有力的工具,能夠刺透曬乾的泥土和沙石。我要考察它們遺棄下的儲藏室,必須用刀子來挖掘。
蟬剛把卵裝滿一個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來到這里。雖然蟬的爪可以夠著它,而蚋卻很鎮靜,一點不害怕,像在自己家裡一樣,在蟬卵上刺一個孔,把自己的卵放進去。
蟬飛去了,多數孔內已混進異類的卵,把蟬的卵毀壞。這種成熟的蚋的幼蟲,每個小孔內有一個,以蟬卵為食,代替了蟬的家族。
『肆』 曹植的《蟬賦》的翻譯
唯夫蟬之清素兮,潛厥類乎太陰。在盛陽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實澹泊而寡慾兮,獨怡樂而長吟。聲皦皦而彌厲兮,似貞士之介心。內含和而弗食兮,與眾物而無求。棲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隱柔桑之稠葉兮,快啁號以遁暑。苦黃雀之作害兮,患螳螂之勁斧。冀飄翔而遠托兮,毒蜘蛛之網罟。欲降身而卑竄兮,懼草蟲之襲予。免眾難而弗獲兮,遙遷集乎宮宇。依名果之茂陰兮,托修干以靜處。有翩翩之狡童兮,步容與於園圃。體離朱之聰視兮,姿才捷於獮猿。條罔葉而不挽兮,樹無干而不緣。翳輕軀而奮進兮,跪側足以自閑。恐余身之驚駭兮,精曾睨而目連。持柔竿之冉冉兮,運微粘而我纏。欲翻飛而逾滯兮,知性命之長捐。委厥體於膳夫。歸炎炭而就燔。秋霜紛以宵下,晨風烈其過庭。氣(忄替)怛而薄軀,足攀木而失莖。吟嘶啞以沮敗,狀枯槁以喪(刑)[形]。亂曰:詩嘆鳴蜩,聲嘒嘒兮,盛陽則來,太陰逝兮。皎皎貞素,侔夷節兮。帝臣是戴,尚其潔兮。其後期的作品 .往往通過比興寄託方 法來抒寫受到壓抑、 迫害的不平之感和要 求個人自由解脫的心 情。從《蟬賦》一篇中 即可見一斑。 《蟬賦》的主旨, 融鑄於甚具匠心的藝 術營構之中。 融情於物,物我相映。賦的開頭就直接點出「蟬」的品格—「清素」。緊接著用賦的鋪排的語言來描述這種品格:「潛於太陰」,「游於芳林」,「內含和而弗食」,「漱朝露之清流」。從生活的環境和習性這兩個方面把「蟬」的高潔形象生動地刻畫在讀者面前.「芳林」「朝露」是仿效楚辭的「芳草喻君子」比興手法
『伍』 《蟬》這首詩給我們以什麼啟示請簡要談談你的認識
蟬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品格高尚的人,並不需要那些外在的憑籍,像地位、權勢、吹捧等,他本身自然會有很強的昭示力,能夠聲名遠揚。
《蟬》是唐代詩人虞世南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是首托物寓意的詩。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蟬的棲高飲露、蟬聲遠傳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標逸韻。
三、四句分別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滿張力,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全詩簡練傳神,比興巧妙,以秋蟬高潔傲世的品格自況,耐人尋味。
(5)道德經蟬微擴展閱讀: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
首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徵。「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纓」指代達官貴人。顯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蟬的形象中了。
次句描寫蟬聲之傳播。梧桐是高樹,用一「疏」字,更見其枝乾的清高挺拔,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流響」二字狀蟬聲的抑揚頓挫和長鳴不已;「出」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態形象化了,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與力度。
全句雖只寫蟬聲,但卻從中想像到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句對蟬聲傳播的生動描寫,後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陸』 . 著有<道德經>的道家鼻祖是 ----
老子-原名李耳,著有《道德經》,道教創始人,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
老子的籍貫是楚國苦縣(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厲鄉曲仁里,鹿邑縣境內仍有「老君台」遺址。(另一說法是安徽渦陽,老子東太清宮是渦陽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是佐證老子故里在渦陽的重要證據。)道教信奉之教主,又稱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原為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史記》本傳謂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任周守藏室之史,後辭官,應函谷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西漢初,盛行黃老之學,統治階級奉行清靜、無為與刑名法術相結合的「黃老政治」,解說《道德經》的書亦紛紛出現。《漢書·藝文志》著錄《老子鄰氏經傳》、《老子傅氏經說》、《老子徐氏經說》、劉向《說老子》等數種。老子名望漸隆。東漢時,神化老子的傾向見諸文字。明帝、章帝之際,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雲:「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將老子等同於「道」,成為先於天地的神靈。當時崇尚道術之士,更將老子作為祖師崇拜。陳相邊韶於延熹八年(165)所作《老子銘》謂世之好道者,「以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觀天作讖,升降斗星,隨日九變,與時消息。規矩三光,四象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蟬蛻渡世。自羲農以來,世為聖者作師」。道教自創教起即奉《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尊老子為教主。道士造作道書,多託言太上老君所授。如稱《太平經》由老君於西漢河平二年(公元前27),降於琅琊郡曲陽泉上授與於吉;稱《正一盟威秘籙》由老君於東漢漢安元年 (142)降於蜀之鶴鳴山授與張陵。張陵所作《老子想爾注》中有「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語,更將老子神化為太上老君,並奉為教主。隨著道教的發展,對老子的神化愈甚。如言其出生神異,有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剖左腋而生;言其形貌神奇有「長耳大目……鼻純骨、雙柱,耳有三漏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言其神通廣大有「陶冶虛無,造化萬有」,「歷劫運而長存」,「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等。道教標榜老子與《道德經》,乃出於道教本身和三教對抗形勢的需要。因為道教的思想理論淵源「雜而多端」,需要象《道德經》中那樣的「道」來加以概括。而老子善攝生者無死地的長生思想以及傳說中老子的高壽(「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與道教修道成仙之旨又相吻合。加以秦漢以後,老子被尊為聖哲,受人尊敬,漢初又與黃帝並列,合稱「黃老」,地位極高。復因「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位在孔子之上;「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似猶佛教之始祖。在三教對抗中,崇奉老子,有助於道教同佛、儒相抗衡。 歷代帝王對神化的老子,或立廟祀奉,或加尊號冊封,其中尤以唐代為甚。唐太宗詔稱「朕之本系出於柱史」,唐玄宗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其後一再加封為大聖祖玄元皇帝、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宋真宗繼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柒』 李商隱 《蟬》的翻譯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蟬本來就因棲息於高枝,難得一飽;它鳴叫不停,卻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無窮啊。「以」,因。古人誤以為蟬餐風飲露,所以說「高難飽」。「費聲」,指鳴聲頻頻。
就真實情況而言,蟬並非是因身在高處,不肯飛下來乞食而「難飽」;它的鳴叫聲中也沒有什麼恨意,這完全是詩人自己的理解與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託。「高」,語義雙關,喻指人的品格高潔。
詩人自許清高,不肯屈就,結果只落得生活困頓,這不就是「高難飽」嗎?他曾向令狐綯等當權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理解和幫助,可最終還是不被人理會,依舊無法擺脫仕途坎坷的困境,這難道不是一場「徒勞」嗎?在這里,蟬已經完全人格化了,詩人分明是借其表達自己艱難的身世和處境,所以紀昀說開頭兩句是「意在筆先」。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蟬徹夜悲鳴,叫到五更天,已是聲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斷絕了。可是那些樹呢,依舊碧綠青翠,任憑蟬叫得如何凄苦動人,也是無動於衷,真是無情啊!
蟬聲與樹木的碧綠本來是毫不相乾的,詩人卻責怪樹木的冷酷無情。顯然,這同樣是在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寫自己的哀告無門、受人冷落。曾經有過深交的令狐綯等人本來是可以幫助李商隱的,可是,他們不僅沒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處處排擠打擊他。在這樣的境況下,詩人怎能不怨恨與激憤。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這兩句轉向詩人自敘:我職卑祿薄,到處漂泊,早已丟下的家鄉田園,已是一片荒蕪。
《戰國策·齊策》里有一則故事,桃偶譏笑泥人:「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發洪水的時候,你就完了。」泥人說:「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來了,盡管我會沒了人形,但我還可以被沖回西岸家鄉去。而你呢,你是東國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來,你還不知道漂泊到哪裡去呢?」後來就用「梗泛」來比喻漂泊無定的生涯。「梗」,樹木枝條。「泛」,漂流。李商隱長年輾轉於各地為他人做幕僚,職位卑微,俸祿微薄,故稱「薄宦」。
「故園蕪已平」,從陶淵明《歸去來辭》的「田園將蕪胡不歸」化用而來。陶淵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鄉的田地快要荒蕪了,就辭官而去,歸隱田園,自得其樂。自己也是仕途坎坷,處處碰壁,何不也像陶淵明那樣早日還鄉呢?可是,故園荒蕪,似乎已經沒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進亦難,退亦難!
這兩句在四處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傾訴中,透露出詩人的失意與蒼涼。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這兩句是作者對蟬說的話:多勞你給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樣清寒。「君」,指蟬。「警」,警醒,這里有觸動的意思。蟬在告誡什麼呢?有人說是警告詩人為什麼不及早回頭,早歸故園;有人則認為是提醒詩人保持高潔的操守。
此聯前一句回到詠蟬上來,用擬人手法寫蟬。後一句「君」與「我」對舉,把詠物和抒情結合起來,呼應開頭,首尾圓合。
『捌』 李商隱的《蟬》說的是什麼意思。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蟬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1]
註解
1、本以兩句:古人誤以為蟬是餐風飲露的。這里是說,既欲棲高處,自難以飽腹,
雖帶恨聲,實也徒然。
2、一樹句:意謂蟬雖哀鳴,樹卻自呈蒼潤,像是無情相待。實是隱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職微。
4、梗猶泛:這里是自傷淪落意。
5、蕪已平:荒蕪到了沒脛地步。
詩文解釋
蟬棲身在高樹上餐風飲露,所以難以果腹;盡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鳴也罷,這些都是徒勞的,終究不能擺脫生活的清貧,難飽的困境。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幾近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依然是那樣的蒼翠,並不為蟬的哀鳴而悲傷蕭疏,顯得是那樣的冷酷,沒有一點一滴地同情。詩人在各地當幕僚,是一個官職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處漂流。更何況家鄉田園里的雜草和野地里的雜草已經連成一片了,人走到地里已沒有地方落腳了。蟬的操守高潔正與我的廉正清貧相應。煩勞你蟬君最能讓我警醒,我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也當堅持操守,玉潔冰清,這讓我不免有了歸鄉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