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失范事件
A. 有誰能向我提供一些新聞職業道德失范的案例。
1994年3月,南非記者凱文·卡特拍攝的《飢餓的小女孩》,獲得年度普利策新聞特寫攝影獎。7月27日夜,卡特服一氧化碳自殺身亡。
記者抓拍騎車人雨中摔倒事件
2005年5月9日下午,《東南晚報》攝影記者柳濤背著相機「搜街」。當時下著小雨,天色灰暗,柳意識到要下大雨,而大雨天常容易出新聞。他計劃拍一些照片,反映大雨給民眾帶來的影響。他沿著鳳嶼路向人集中的火車站走。
將到鳳嶼路口,狂風驟雨大作。他到路旁一家酒點門口躲避。同在避雨的一名市民見柳挎著照相機包,就說:「你是記者吧?這路口有一個坑,經常害人摔倒,你們可以報道一下。」這話提醒了柳濤。
他選了一個位置,給相機換上80-200的長焦鏡頭,鏡頭上光後,發現角度很小,電話亭、樹和過往的車經常會擋住視線。他不知道坑到底在什麼位置,小鏡頭可能捕捉不到。
柳又換了一個離路口更近的位置,同時把長焦鏡頭換成12-24的鏡頭,這樣角度比較大,容易捕捉需要的信息。然後又把相機設置成連拍。
行人一個一個從眼前經過,我都用鏡頭留住,但是沒有一個人摔倒。約1個小時過去了,柳有些灰心。他把相機掛在脖子上,一手扶著相機,一手按在快門鍵上。
一個戴白色帽子、打著傘的人騎自行車從眼前經過,突然聽到「嘩」的一聲,他下意識把鏡頭對准那人,右手按下了快門。
隨後他查看自己剛拍的照片,連自己都被鎮住了,那個人不是預料中的從側面倒下,而是向前傾,這種沖擊力效果是可遇不可求的。
柳說沒看清他是怎麼摔倒的,更別說盯著取景鏡頭搶拍。等回過神來,那個人已經慢慢爬起,他的車沒壞,人也沒受傷,朝我望了一眼,就走了。
興奮之餘,他突然回過神來,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柳在附近找了一根約2米長、10厘米粗的棍子,想立在坑內警醒路人,結果木棍無法立穩。經路人提醒,他在附近工地上找了一個修路的提示牌放在路口,這才挎著相機回到報社。
因柳是新華社簽約攝影記者,當晚選擇了一組照片發給新華社。第二天新華社發了通稿。
第二天,雨停了。他覺得有必要做跟蹤報道,於是又來到路口,發現那樣的小坑還有三四個,幸好已經被人填平了。(柳濤接受記者采訪之敘述)
第二天,《東南晚報》刊登了這組照片。編輯在編發這組照片時,「我們考慮到可能會引起爭論,但媒體的責任告訴我們,披露事實以引起社會更多層面及部門的關注,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同時還有警示作用,防止類似的「悲劇」不再重演,它比讓記者站在「問題水坑」前面一個個地提醒人們有效得多。考慮到刊發這組圖片利大於弊,於是在編發時,我們作了編後,提醒人們,小問題不解決,往往會釀出大悲劇。告訴人們應該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的重要性。」(編輯自述)
中央電視台、新華社、北京青年報、東方衛視、新浪網等紛紛就這組照片展開一場關於「職業道德」和「記者良心」的討論。
王某訴張某等侵害名譽權案
1998年7月,王某在上海長征醫院做了變性手術,被原單位解除用工合同,後無奈到甘肅某縣打工。1999年5月,王某約請某市報社記者張某采訪,向其詳細講述了自己做變性手術的前因後果,並提供3000字書面身世材料。張某拍攝了王某照片。張某要求在報道中不使用真實姓名及照片。
張某將采訪材料形成文章,連同照片一起登在市報上。文章中使用了王某的真實姓名,並有張某做變性手術前後心理過程的較詳細敘述、描寫與渲染。此後,張某又將文章投至《現代婦女》。《現代婦女》以《變性人王某》為題於當年第8期發表。
文章發表後,在王某所在縣城引起轟動。王某自稱因承受不了輿論壓力,遂再次失業。
1999年9月,王某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名譽權被侵訴訟,要求三原告(記者張某、市報社、《現代婦女》雜志社)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公開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失。(王某訴稱:「當時我同意發表此文,不料記者張某在文章中用了我的真名,還將照片也登了出來,個人隱私被暴露得淋漓盡致,使我無法工作生活。」)
法院審理認為,被告張某撰寫涉及原告王某隱私的文章公開發表在報刊上,雖經王某同意,但王某對被告張某具體寫什麼、怎麼寫,寫到什麼程度並不知情。被告在沒有將寫成的文章交由原告認可的情況下,公開在報紙及雜志上發表,給原告王某工作生活造成不便,構成名譽侵權。後原告與三被告接受法庭調解,自願達成協議:張某賠償4000元,某市報社賠償6000元,《現代婦女》雜志社賠償5000元。
B. 職業道德缺失現象有哪些
近些年來,我國教師職業道德缺失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這種現象的產生致使我們的學校教育質量受到嚴重影響,當下,我們生活在一個浮躁的社會中。在這個社會中由於人們誠信的缺失,導致了一系列類似於「三鹿奶粉」造假事件的產生;也由於人們道德的缺失,導致了一系列類似於「小月月事件」的發生;更由於人們責任的缺失導致了一系列 類似於「死亡校車」事件的發生。而在這一系列事件發生的同時,教師——作為人類發展的導師也因職業道德的缺失成為社會談論的焦點。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對教師事業的熱愛程度不夠。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第二條規定,教師要愛崗敬業,即: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於奉獻。許多老師在學校上課期間總是敷衍了事,非常不積極,直接影響了中小學教學質量,而他們則一心撲在課外的「生意」上,開各種輔導班、家教和其他的盈利性質的活動上。
2、教師對學生關愛度不夠。從我們的觀察研究來看,許多老師都出現過或多或少的體罰學生的現象,任意打罵,這樣師生關系就嚴重的不和諧,導致師生關系的緊張,比如說2010年9月17日晚,臨溪一所財政學校的一名學生因受到老師變相體罰2個多小時而在21樓跳樓自殺.這些慘烈的悲劇擺在我們面前不得不讓我們深思,思考這其中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
3、教師形象危機。長期以來,人們一提起教師就會聯想到辛勤的園丁和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在人們心中教師就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人們尊敬他,愛戴他。然而現在許多社會人士都對部分老師嗤之以鼻,這就是部分老師不注重自己三觀的改造,比如說,2008年四川大地震的范跑跑,這種事件、這種人都讓我們不寒而慄。
C. 求一些違背新聞道德的事例
近年來,我國新聞界在弘揚新聞職業精神和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容於各種主客觀原因,在新聞傳媒領域引進競爭機制後,一些新聞從業人員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一些喪失新聞職業精神的報道時有出現。如《新聞記者》雜志每年公布的「十大假新聞」,2007年度轟動全國的「毒香蕉」事件和「紙餡包子」事件,四家記者站記者向企業索要錢財、涉嫌敲詐案件等。這些只是缺乏新聞職業精神表現的典型事例,其他一些喪失職業精神和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還可歸結為「有償新聞」、「受賄新聞」、「策劃新聞」、「收受紅包禮品」、「偷拍偷錄侵犯公民隱私權」、「媒介越軌審判」、「虛假低俗廣告」以及「炒作明星緋聞和犯罪新聞」等。這些現象的產生使得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受到嚴重侵害,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形象也遭到嚴重破壞,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
D. 最近幾年的社會道德缺失案例
小月月事件 李剛之子
E. 如何預防師德失范事件發生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要求強化師德考評,體現獎優罰劣,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建立教師個人信用記錄,著力解決師德失范、學術不端等問題;2月,教育部發布《關於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明確對有違反師德行為的研究生導師,實行一票否決;3月,教育部等5部門還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強調將師德教育貫穿教師教育全過程,作為師范生培養和教師培訓課程的必修模塊。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建強指出,很多高校都加強了師德規范建設力度,比如評優晉升師德一票否決制、科研學術道德規范、教學要求規范等。另外,很多學校成立了教師工作部,主要統籌教師的思想引領和管理服務,在解決教師實際問題過程中加強思想引領和制度規范,統籌推進教書育人實效。內容來源於光明日報
F. 最近幾年會計職業道德失范的案例,急!!!!
我也想要19年18年的,哈哈最好是無錫和南京,但是這兩個地方都沒有→_→
G. 近年社會道德缺失事件有哪些
——小悅悅遭碾壓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時30分許,一出慘劇發生在佛上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年僅兩歲的女童小
悅悅走在巷子里,被一輛麵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鍾後又被一小櫃車碾過。而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七分鍾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八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後,一位撿垃圾的阿姨陳賢妹把小悅悅抱到路邊並找到她的媽媽。小悅悅在廣州軍區陸軍總醫院重症監護室,腦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腦死亡。2011年10月21日,小悅悅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在零時32分離世。
拾荒阿姨陳姨救人的過程,恰好被事發地旁邊一間勞保店的視頻監控記錄,這段視頻還包括在陳姨之前路過的18個人。陳姨並不知道,她是第19個路人,前18個,或是視而不見,或是看兩眼然後離開。
第一個人:一名白衣深色褲男子,左右張望後,徑直從小悅悅腳邊經過; 第二個人:摩托車男,看了一眼躺在正前方的小悅悅,一拐彎繞過離開; 第三個人:淺色長袖衣服男,一直盯著小悅悅,然後像躲著走,越來越遠。
第四個人:開著藍色後尾箱三輪車男, 從店鋪門口兩次橫向經過, 對2 米外的小悅悅視若無睹。
第五個人: 踩著三輪車的藍衣男子;
第六個人:另一摩托車男經過;
第七個人:黑衣男子開摩托車經過,不斷回望小悅悅;
第八個人:一名中年女子帶著黃衣小女孩經過,看了幾眼沒有停步; 第九個人:一個穿雨衣的摩托車男子經過;
第十個人:穿著藍色短袖衣的男子在小悅悅身邊來回兩次,除了驚異的目光外再無動作。??
記錄這一切的視頻,來自廣佛五金城20座N63-N64的新華勞保經營部,事發地點恰好就是該店鋪的門前。這間勞保店位於兩條巷道的交叉口,與多數商家一樣,其兩邊的門口上方均安裝了視頻監控。不料,其中一邊的視頻監控,剛好拍下悅悅兩度被碾壓的全過程。
H. 關於校園道德失范現象的作文1200字
道德如燈,照亮人們的成長之路;道德如火,點燃城市之心;道德如甘露,默默滋養人們的心靈。
看到道德這兩個字眼,我不禁想起了這樣一件事,年幼的小悅悅愉快的走在大街上,走著走著,不小心被一輛車給「親」了一口。血像瀑布般似的一下子就噴了出來。而司機只是停了一下,不但沒把血紅色的小悅悅送去醫院,還繼續前行,無情的後輪再次向那柔軟的身軀碾壓!18個人路過,第一位行人,看著小悅悅躺在那冰冷的馬路上,無情的走過;第二個人,無動於衷,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第三位……18位行人過去了,每個人都見死不救,若無其事的過去。他們竟然可以那麼鐵石心腸,無動於衷!幸好有一位撿垃圾的陳婆婆看見倒在血泊里的小悅悅,停下,試圖抱起她。但是小悅悅猶如一灘軟泥陷了下去。那位有著熾熱般的善心的陳婆婆張口吶喊,個個詢問。最終找到了小悅悅的母親,才送她到醫院,遺憾的是,小悅悅因出血過多最終搶救無效而離開這個無情的世界……
此事一報道,立即在全國大江南北引起了高度的重視。大家不禁要問,道德在中國社會究竟怎麼了?誰給那些冷漠的旁觀者找一個理由,社會風氣的墮落,社會主導價值觀的傾斜,還是法制不完善的表現?言之者鑿鑿,聽之者諾諾,似乎人人知其病根,卻難尋症結。各人自管門前雷,不尋他人瓦上霜,事不管己,人人高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些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的至理名言,便是時下所謂眾人的道德觀,價值觀,社會觀,這些真是當今社會的一大悲哀,將無辜的生命無情的推下了深淵。
一條活生生的性命,考驗著道德在每個人心中的分量!那位陳婆婆雖然靠撿垃圾度過餘生,但是她比那些富豪,司機,過路人富有的多!因為陳婆婆有一顆無私善良,救急扶危,默默奉獻之心,她以那不計得失,無私心的雜念要去救人!這一種精神是多麼的崇高,何等的讓我們這些人敬佩,這樣一對比,我想問,這個社會的道德究竟怎麼了?政府所創建的精神文明難道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嗎?不,絕不是,我堅信。這樣的的人只是少數,這樣的事只是少數,但要知道,即使是少數,也讓人心寒啊!也是社會的一個陰暗面啊!
小悅悅事件,不僅是一場交通肇事的逃逸,而且關繫到一個民族的道德的缺失評判。小悅悅用自己純潔的生命,拷量著人們的靈魂,良心。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用良心的尖刀深刻剖析自身的醜陋,通過刮骨療傷之痛喚起社會的警醒。用具體行動呼喚良心道德的回歸,呼喚五常之道的回歸,即仁義禮智信的回歸,讓仁愛、忠義、禮和、睿智、誠信等傳統美德在中華大地上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