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的有無

道德經的有無

發布時間: 2020-12-20 18:49:09

A. 道德經有和無出現在那頁

無在前
同出而異名的意思是無與有本質是相同的,而不是說同時出現.無為天地之始,而有生於無.

B. 道德經有沒有古本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釋文

這是現已出土的最老的版本了

C. 四書五經里有沒有道德經

  1. 四書五經里沒有《道德經》。

  2.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專家的經典書籍。四書又屬稱為四子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經典的合稱,是「六經」、「七經」、「九經」、「十二經」、「十三經」的一部分。

  3.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自認是老子李耳之後,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古代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現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為《德篇》。《道德經》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D. 道德經第一章里的有和無是什麼意思

道之全體本來抄是圓融而不可說的,但是凡夫既然已經迷失了這個本來的圓融,也只好用具有二元分別特點的語言來說。

道之全體本來就圓融而不失明了,但是因為【無明錯認】而虛妄地產生了【能明】與【所明】的二元對待,於是就把那個本來圓融狀態稱之為【無】,或稱為【先天】,也就是【天地之始】;把那個無明的二元對待狀態稱之為【有】,或稱為【後天】,也就是【萬物之母】。其實,所謂的【先天】與【後天】也是站在二元對待的狀態來說的,一旦回歸本來,消融所有二元對待,達致全體,如如自在。

E. 道德經有沒有古本

我喜歡老子對老子《道德經》比較了解希望能幫助現有三版本: 1.現流傳通用(書店賣都版本) 2.馬王堆帛書版本(西漢時期考古發現) 3.郭店竹簡版本(戰國時期考古發現) 有明白請再問

F. 道德經中的「有」和「無」是同出於玄的嗎

寶寶DL02X :你好。
天地開始的時候,沒有實物。沒有形象。這種情形可以稱之為【無】。這就是【專道】的本體屬、宇宙的本源。當【道】產生、創生的作用,萬物就隨之而生。可稱之為【有】。這就是【道】的作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如果可以用語言來表述,那它就不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言詞來命名,那它就不是【常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源的命名。
因此,常從【無】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遠,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在老子的思想體系裡,【道】當然是最重要的了。

G. 道德經中的「有」與「無」是什麼意思

是有形和無形,事物本質是無形的,但是發揮作用的事物是有形的。舉回例,泥土算是無形,但可以把答它做成有形的杯、碟等器具。
能應用到學習中的,比如你掌握一種記憶、學習方法或一套公式(無形),那可以應用到許多具體的學習內容(有形)。李小龍的「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就是體現這種思想。

H. 《道德經》中的「有」與「無」究竟是指什麼

《道德經》中的「有」與「無」究竟是指什麼

「有」與「無」二字,《道德經》乃至其他諸經中時常提到它們,然而今人對此二字的理解卻大有偏差:有的認為是指具體形物的「存在」與「不存在」而言,這個「存在」與「不存在」是由眼、耳等覺知器官所決定的;有的乾脆認為是指「某物看得見」與「某物看不見」而言,譬如將人活著稱為「有」,人死火化了而稱為「無」。對「不滅論」學得好一點的人則認為,無論形物存在與否或人活著與否,其中有一個本質的東西是永遠不會生滅的,所以「有」與「無」是指「形」、「象」而言也。
上述諸說法不能說不對,只是不符合《道德經》乃至其他諸經中的本意而已,那麼其本意是指什麼呢?除了「不滅論」的一層意思之外,本質應是指我人乃至萬物的識心而言也。
看過佛家《楞嚴經》的人都知道,我人的識心並不是那個真正的「心」,那個真正的心是「不知不覺」的,也就是《莊子》中所說的「庸矩知」,也就是「知而不用」;唯有識心才形成了萬物的自身,唯有識心才能識別萬物。譬如一個植物人,既不能說他死了,又不能說他不活著,若說其還活著,何以連人都認不得呢?若說其死了,又何以知道喂他而懂得張嘴呢?可以說,他的識心並未全死,只是識心中的意識心死了而已;如此說來,「有」與「無」則應是指識心中的意識心而言,《道德經》中所說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即是指識心與識心中的意識心兩方面而言也。
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當初只是一派渾沌,忽起一動,於是識心也就隨之而漸成了,此時雖有了點識心但卻未發生作用,此即謂之「無」也。由於這個「無」的作用是後來所產生萬物的第一步,故曰「無,名天地之始也」。那麼此處的「天」、「地」,是否就是指頭上的天與腳下的地呢?非也,此二者也是萬物中的一種而已。如果將那個渾沌之心叫做真心或道心的話,那麼它的一動即謂之「天」,它的一靜即謂之「地」,一動與一靜的作用就漸長了識心,故曰「天地之始」而不曰「萬物之始」也。
因為「有」了識心的作用,所以才產生了萬物,故曰「有,名萬物之母」也。說到這里不免要問,植物人為什麼不認得萬物的呢?你會說「那是因為他沒有了意識」,由此而知,意識心才是我人認識萬物的根元。人類當初並沒有意識心,就連嬰兒也沒有意識心,人類長大了才有了意識心,所以也就能識知萬物了;由此而知,萬物早就存在了,只是我人不識得它們而已,不識得則等同於「無」,識得則等同於「有」,故曰「有,名萬物之母」也。
《道德經》不是在講什麼世界的形成,當然也含有世界形成的原理在;《道德經》也不是在講「如何認知世界」,當然也含有認知世界的道理在;《道德經》主要是講如何使我人恢復道心的,而恢復道心的第一步即是除意識心,繼而除識心,最終達到「五蘊皆空」的精神境界。「五蘊皆空」只算是歸入道體了,但還不能發生道的「妙用」,只有體、用皆具才是完整的道,所以必須「即空即有」也;這個「即空即有」,即是「常無」與「常有」,故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也。

I. 道德經中有與無的關系

道德經廣博宏大,對很多概念和理論並沒有展開深解,很多解釋都是後人根據自己的觀念專來推演的,一千個人其實屬就有一千個版本的道德經注,所以,如果追究老子到底想說什麼,那是書蟲的事,因為道德經的偉大在於其現實意義,所以只能用義譯,同時必須發展地看,
那麼重要的就是,你想從中悟到什麼
斗膽說說我的理解: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有欲徼(因只有此處同時出現了有欲無欲,所以就不按另外的斷句方式了)
拋開主觀成見,(用心感悟,就是提純抽象化),就能了解「道」的精妙本質,而用一般的感官,來觀察「道」的外化表現
有欲,是感官意識,無欲,是抽象思維
這樣應該不用再過多解釋二者的異同和關系了吧

熱點內容
法治文化道德 發布:2025-01-16 01:26:16 瀏覽:733
網路法院宣判 發布:2025-01-16 01:20:30 瀏覽:721
十八屆四中全會一手抓法治 發布:2025-01-16 01:11:56 瀏覽:457
孫斌律師 發布:2025-01-16 01:06:55 瀏覽:432
法院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 發布:2025-01-16 01:04:02 瀏覽:158
雞情法院 發布:2025-01-16 00:07:58 瀏覽:104
楊文案交法院 發布:2025-01-15 23:26:41 瀏覽:568
溫州市城市市容和衛生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3:04:53 瀏覽:128
汕尾市城區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1-15 22:49:34 瀏覽:880
管理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名稱 發布:2025-01-15 22:43:35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