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道德觀
① 蘇秦張儀是怎樣說服各國的有怎樣的過程呢
梁惠王對孟子的提問,正代表了戰國時代的君主是以國家的利益為優先考量,認為這樣才能使國家富強,而不被他國侵犯。所以,後人解釋這一段時,就用了這樣的詞彙——“人心陷溺,唯知有利而已!”
秦始皇劇照
以力服人
春秋時代的霸主,講究的是“道德”。在當時,以力服人是絕對行不通的,正如董仲舒所言:
“春秋之所惡者,不任德而任力……其所好者,設而勿用,仁義以服之也。”
所以,當時各國間的交往是“以仁義服之”,而非“任力”。
② 怎樣理解蘇秦的人生觀
「人生在世,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在天下大亂之際,世風日下、人心詭詐、一切的取捨都以現實的功名利祿為標准,所謂「笑貧不笑娼」正是社會的真實寫照,就連有骨肉親情的父母妻嫂,在你沒錢沒勢時那樣的絕情寡義,一旦你有錢有權了,一個個都曲意逢迎、媚態頓現,而且還直言不諱、赤裸裸地說出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在於你有沒有權勢和金錢.世道如此,安有不追名逐利之人.
蘇秦和所有說客、謀士都是功利主義人生哲學的實踐者,與講究仁義禮智信、追求人生的道德完滿為宗旨的儒家相反,功利主義以現實的功名和利益為人生宗旨和人生價值的根本,為了獲得名利而講求積極進取、勤奮苦練,這種人生哲學也是實踐性極強的行動派實踐哲學,與那些坐談道義的理論家們相反的是,它極重視在現實中積極行動和理論的實踐,或游說在宮廷廟堂之上,或奔走在大國小國之間;既有理論,也有將理論實施的各種行動.
功利主義有時為了名利,甚至不擇手段,蘇秦游說連橫不成,就去游說合縱,在他的心目中,維護哪個國家的利益、站在哪個國家的立場倒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功名利祿一定要得到實現,自己的抱負、野心一定要得到依託的載體.合縱、連橫只不過是蘇秦的手段而已,他的目的還是名利二字.當然戰國時代天下大亂,哪個國家正義哪個國家非正義,誰能說確切呢?由於功利主義人生哲學的實踐性和目的證明手段的功利性,使它的方法論成為一種順應時勢、知機應時、知權善變、努力進取、自強不息的實踐方法論.「頭懸梁,錐刺股」的典故和精神就來源於蘇秦,他堅強的意志和為了抱負拼搏玩命的精神確實值得一代一代人學習,盡管功利主義者有些自私自利,但在正義目的下的個人奮斗精神,充分張揚了人的智慧、個性和氣度,顯示了人之為人的生命的力量和存在的價值,是我們社會應該提倡的.
蘇秦游說時很講究語言藝術,華麗辭藻的堆砌、語言的堆砌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蘇秦對秦惠王游說時先對秦國的整體狀況做了有利於自己觀點的描述,然後說明了一統天下的大體道路,其中對偶、排比運用得很有氣勢,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要知道說話時的文采,對話語的說服力構成將近一半的功效.所謂「言而無文,行之不遠」,就說明了語言如果沒有文采作外衣,那麼傳播力度和傳播面積都會大打折扣.言多必失,但在強調一個事物和圍繞一個論點的語境中,「言多」是非常必要的,言多了才能說服他人.接著蘇秦開始論述「霸道」勝於「王道」、武功勝於文治的優越性、適時性.其中字字珠璣、句句精華、文采飛揚、氣勢磅礴,極具感染力和說服力,可謂中國游說史上的經典之作.雖然秦惠王當時沒有馬上採納蘇秦的主張,但實際上秦國後來的國際戰略方針和一統天下的霸圖,就是沿著蘇秦陳述的戰略和路線而來.
蘇秦所不斷演練的「揣摩」之法,正是縱橫家們的必學經典《鬼穀子》所推崇的「謀之大本也,而說之法也」.揣,指通過揣測、估計、分析、推理等方式對對方作出符合實際的判斷.揣包括揣情和量權兩方面.揣情,是揣測對方的好惡、真偽、趨變等心理狀態,以捉摸對方的內心實意.量權,是指分析對方的強弱、輕重、虛實、通塞等外部條件.摩,悉意試探、誘動之意.揣摩,合而言之,意為反復思考、推求、揣度.分而言之,揣是以已之心度人之腹,測知其內情;摩則為以己之言探人之心使其外露.揣,是主觀判斷;摩,是語言試探.縱橫家們所運用的手段也被稱為「揣摩之術」.
③ 蘇秦是如何說服六國合縱的
蘇秦很想有所作為,曾求見周天子,卻沒有引見之路,一氣之下,變賣了家產到別的國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東奔西跑了好幾年,也沒做成官。後來錢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裡人看到他趿拉著草鞋,挑副破擔子,一付狼狽樣。他父母狠狠地罵了他一頓;他妻子坐在織機上織帛,連看也沒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給他做飯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開了。蘇秦受了很大刺激,決心爭一口氣。從此以後,他發憤讀書,鑽研"周書陰符",天天到深夜。有時候讀書讀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 雖然很疼,但精神卻來了,他就接著讀下去。就這樣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識比以前豐富多了。在有所收獲後,重新出遊。至秦,不被用。正好遇見燕昭王廣招開下賢士,蘇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蘇秦認為,燕國欲報強齊之仇,必須先向齊表示屈服順從,將復仇的願望掩飾,贏得振興燕國所需的時間。其次,要鼓動齊國不斷進攻其它國家,以防止齊國攻燕,並消耗其國力,為此,他勸說齊王伐宋,合縱攻秦。公元前285年,蘇秦到齊國,挑撥齊趙關系,取得齊愍王的信任,被任為齊相,暗地卻仍在為燕國謀劃。齊愍王不明真相,依然任命蘇秦率兵抗禦燕軍。齊燕之軍交戰時,蘇秦有意使齊軍失敗,五萬人死亡。他使齊國群臣不和,百姓離心,為樂毅五國聯軍攻破齊國奠定了基礎。之後,蘇秦又說服趙國聯合韓、魏、齊、楚、燕攻打秦,趙國國君很高興,賞給蘇秦很多寶物。 蘇秦得到趙國的幫助,又到韓,游說韓宣王;到魏,游說魏襄王;至齊,游說齊宣王;又往楚,游說楚威王。諸侯都贊周蘇秦之計劃,於是六國達成聯合的盟約,蘇秦為縱約長,並任六國相。回到趙國後,趙王封他為武安君。秦知道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此後十五年,秦兵不敢圖謀向函 谷關內進攻。
蘇秦先仕於燕,其主要活動是,離間齊、趙關系,以減輕齊對燕的壓力。又和趙李兌共同聯合五國以攻秦,後來他又離燕至齊,受到愍王的重用,但蘇秦仍忠於燕,暗中為燕效勞。他所採取的策略是勸齊攻宋,以轉移齊對燕的注意力。於是燕昭王派樂毅突然出兵以攻齊,齊因措手不及而敗於燕。蘇秦陰與燕謀齊的活動至此而敗露,齊處以車裂之刑,這在戰國晚期是轟動一時的事件,在許多當時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東銀雀山出土的竹簡本《孫子兵法·用間》,裡面有「燕之興也,蘇秦在齊」的話,又如《呂氏春秋·知度》,說「齊用蘇秦而天下知其亡」。這些記載表明,戰國時人都知道蘇秦為燕而仕齊,最後使齊亡而興燕,但他自己也為燕而作出犧牲。蘇秦在戰國晚期名聲頗大,《荀子·臣道》把「齊之蘇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張儀」相提並論。西漢時,蘇秦仍受人稱道,如《史記·鄒陽傳》贊揚他能成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處提到他,並肯定他有知權謀的長處。司馬遷以為蘇秦在「連六國從親」的過程中,顯示出他的才智過人。
④ 蘇秦是怎樣駁斥別人對他的指責的
蘇秦通過列舉尾生、伯夷、曾參的事跡,和一個女僕的小故事,說明如果政治活動受到高尚道德的制約,那麼政治上將一事無成、毫無作為,駁斥了那些道學家們對他的指責,也說明了自己好心沒有好報的處境~
⑤ 關於蘇秦的文章 ...................600字 急
我覺得這兩篇寫得還可以 希望對你有幫助
蘇秦游說六國,以趙為主,以合縱相親為目的。針對不同對象,順應其心意,指陳其利害,或激或勵,或羞或誘,成竹在胸,使六國合縱締約,使秦人閉函谷關達十五年,足見其胸中韜略和研習《陰符》之功效。
蘇秦的說辭,汪洋恣肆,犀利流暢,氣勢磅礴,大有一發不可收束之勢,形成他獨特而雄辯的說辭風格。其說辭或誇張、或描寫、或排比、或比喻,有時形象對比,有時引經據典,有時渲染氣氛,有時動之以情,有時說之以理,不僅使讀者感到蘇秦具有獨抵華屋之下,一攬群小的氣度,而且從太史公的語言藝術中感到美的享受。說六國處,筆不涉同,辭有異彩,一處一樣文法,一處一種情貌,如行山陰道上,使人美不暇接。在濤濤滾滾的說辭之中,間或插入曲折動人的小故事,娓娓道來,相應成趣。既能深入淺出,以彼喻此成為說辭的有機部分,說明深刻的道理,又使文章層巒疊障之中突見一馬平川;急風驟雨過後,又是絢麗多彩的艷陽天氣。文章的節奏也於急驟之中見疏緩,跌宕之中見起伏,誠乃掀天揭地的大文章!
有的段落簡直是小說筆法。如蘇秦出遊,大困而歸,家人的諷刺、羞辱,蘇秦的慚愧自傷,以及發奮自勵,伏讀《陰符》以及對其兄嫂前倨後恭的描寫,都是著眼於典型形象的塑造。通過塑造出的典型形象,讓我們去把握當時社會的炎涼世態和這部分人的人生觀、價值觀。蘇秦說:「……且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前後映照,把蘇秦追名逐利到衣錦還鄉心態、自矜自誇神情,都表現在字里行間了。
其嫂子的作為其實是在激勵胸懷大志的蘇秦,即古語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勵其經骨。
頭懸梁錐刺股講的是蘇秦.蘇秦,戰國時期東周洛陽乘軒里人,字季子。蘇秦是洛陽人,雖然出身寒門,卻懷有一番大志。他跟隨鬼穀子學習游說術多年後,看到自己的同窗龐涓、孫臏等都相繼下山求取功名,於是也和張儀告別老師下山。張儀去了魏國,而蘇秦在列國游歷了好幾年,但一事無成,只得狼狽地回到家裡。
蘇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譏笑他不務正業,只知道搬弄口舌。蘇秦聽了這些嘲笑他的話,心裡感到十分慚愧,但他一直想游說天下,謀取功名,於是請求母親變賣家產,然後再去周遊列國。
蘇秦的母親勸阻說:「你不像咱當地人種莊稼去養家口,怎麼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貴呢?那不是把實實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沒有希望的東西嗎?如果到頭來你生計沒有著落,不後悔么?」蘇秦的哥哥、嫂嫂們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蘇秦知道自己這么多年來很對不起家人,既慚愧,又傷心,不覺淚如雨下。但蘇秦揚名天下的雄心壯志仍然不改,於是閉門不出,取出師父臨下山時贈送給他的禮物——姜子牙的《陰符》,晝夜伏案攻讀起來。
蘇秦經常自勉說:「讀書人已經決定走讀書求取功名這條路,如果不能憑所學知識獲取高貴榮耀的地位,讀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想到這些,蘇秦更加忘我地學習起來。
為了抓緊時間學習,蘇秦還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讀書時,把頭發用繩子紮起來,懸在樑上,如果自己一打盹,頭發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時候,如果覺得自己困了,就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這樣就能保持清醒。這就是成語「頭懸梁,錐刺股」的由來。
⑥ 在史記中評價蘇秦的才能智慧非同一般的人物是誰
歷代名人對武安君蘇秦的評價,立場不同,評價不同
神鉦回響
武安君蘇秦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戰略家,是寒門學子逆襲人生的學習楷模。歷史上,很多名人對蘇秦有深刻的評價,但由於立場不同,所以觀點不同,褒貶均有。
武安君蘇秦
蘇秦(?—前284年),字季子,東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人。師從鬼穀子學習縱橫學,出師後游歷多年,一事無成,潦倒回家。隨後,知恥而後勇,「錐刺股」攻讀《陰符經》,分析天下大勢,提出「合縱抗秦」的戰略思想,游說六國,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被趙國封為「武安君」,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關。
合縱聯盟被秦國瓦解後,齊國趁機攻打燕國,蘇秦又游說齊國,讓齊國歸還了佔領的燕國城池。後來為了助燕到齊國卧底,削弱齊國國力,卻被齊國任命為客卿,由於與齊國大夫爭寵,被僱傭的刺客刺傷。蘇秦死前建議齊王將自己五馬分屍,並懸賞刺客,刺客暴露身份,齊王將刺客誅殺。
下面,我們選取一部分歷史名人對蘇秦的評價,並分析其立場和觀點。
荀子:巧敏佞說,奸詐之臣
荀子
人臣之論,有態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聖臣者。內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難,百姓不親,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說,善取寵乎上,是態臣者也……故齊之蘇秦,楚之州侯(令尹),秦之張儀,可謂態臣者也。——摘自《荀子·臣道》
態臣,即奸詐之臣。是指蘇秦「巧敏佞說,善取寵乎上」,以至於「百姓不親,諸侯不信」。因為荀子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倡導「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所以對蘇秦這些游說於諸侯之間靠「三寸不爛之舌」混飯吃的傢伙們不屑一顧,更對縱橫學派「巧敏佞說,善取寵乎上」的做法深惡痛絕,所以稱蘇秦為「態臣」,這是歷史人物對蘇秦最大的貶責。
司馬遷:長於權變,智慧過人
司馬遷
蘇秦兄弟三人,皆游說諸侯以顯名,其術長於權變,而蘇秦被反間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摘自《史記•蘇秦列傳第九》
司馬遷的評價是站在史學家中正的立場上,既有褒獎,又有貶責。褒獎的是蘇秦的智慧。蘇秦出身寒門,靠自己的刻苦學習和敏銳的政治嗅覺,游說六國,組建了合縱抗秦聯盟,佩戴六國相印,實現了人生抱負。但是,由於蘇秦
⑦ 蘇秦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善於分析,睿智,堅持不懈。
蘇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漢書·藝文志》縱橫家有《蘇子》31篇,早佚。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存有其游說辭及書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見於現存傳世古籍。
坎坷之路:蘇秦家裡以務農為生。早年到齊國求學,拜鬼穀子為師,與張儀同為鬼穀子的學生。 學成後,外出遊歷多年,狼狽而回。 家人都私下譏笑他不治生產而逞口舌之利,捨本逐末。
(7)蘇秦道德觀擴展閱讀:
合縱思想:合縱論是戰國時代政治軍事形勢不斷變化,特別是戰國中後期七雄紛爭導致當時「國際關系」出現重大變化的產物。戰國早期,七雄並立,旗鼓相當,相互制衡。到了戰國中期,秦國厲行變法,銳意改革,兼並巴蜀,國強地險;而六國彼此消耗,七雄並立的均勢格局自此被打破。
說服模式:蘇秦推行合縱戰略,主張「合眾弱而攻一強」,建設一個多國聯盟,因而蘇秦的游說熱情飽滿,不吝辭藻,極盡鋪張渲染,從而形成了特有的游說模式:「利導法」,即分析厲害,擺出優勢,並指出希望與美好前景,以利導之,使對方樂於接受自己的主張。
⑧ 蘇秦真正的立場是幫助秦國還是燕國他激怒張儀又給他錢,到底想讓張儀干什麼
不得不告訴樓主,歷史學家已經證明,《資治通鑒》的這一段有錯誤,張儀和蘇秦並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大概張儀死的時候,蘇秦還未被燕昭王重用。
蘇秦是忠於燕昭王的,他為了燕國打擊其威脅和仇敵——齊國,與燕昭王定下計謀,去齊國作「死間」。也就是個人進入齊國騙取齊緡王的信任,游說齊王作有利於燕而有害於齊的外交決策,所以是冒生命危險的間諜。最終蘇秦的計謀成功,齊國在外交上孤立,遭到五國的聯合打擊,緊接著又被樂毅攻破都城,一蹶不振。蘇秦也因為計謀暴露而被車裂。
⑨ 蘇秦刺骨譯文
原文譯文:
蘇秦是洛陽人,學習合縱與連橫的策略,勸說秦王,給秦王的信有十封以上但都沒有被採納,資金缺乏,窮困潦倒地回家了。到了家,他的妻子不為他織布,他的嫂子不為他做飯,他的父母親也不把他當作兒子。蘇秦於是嘆氣說:「這些都是我蘇秦的錯啊!」於是就發憤讀書。
他說:「哪有勸說國君而不成功的人呢?」讀書快要打瞌睡的時候,拿起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了腳。最後終於聯合了齊、楚、燕、趙、魏和韓國反抗秦國,佩戴了六國的相印。
字譯:乃:於是就。
不為用:沒有被採納。
匱乏:缺乏。
卒:終於。
句譯:
父母不以為子:父母親也不把他當作兒子。
出處:戰國時期國別體史學著作《戰國策》。
(9)蘇秦道德觀擴展閱讀:
作品簡介: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書中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
《戰國策》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游說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
該書亦展示了東周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戰國策》一書的思想傾向,因其與儒家正統思想相悖,受到歷代學者的貶斥。
《戰國策》曾被斥之為「邪說」、「離經叛道之書」。「《戰國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學觀多取道家,社會政治觀接近法家,獨與儒家抵牾不合,因而為後世學者所詬病 。」
作者並非一人,成書並非一時,書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誰。西漢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
吳師道作《戰國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煒有《戰國策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校注》。
⑩ 蘇秦論原文內容
《蘇秦以連橫說秦》講的是戰國時期,著名說客蘇秦見秦王時獻連橫之策,秦王沒有採納,於是蘇秦發奮學習縱橫之術、終於成功當上趙相,並且以功名顯於天下的故事。
【原文】
蘇秦以連橫說秦
出處:《戰國策》
蘇秦始將連橫(1)說秦惠王曰(2):「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3),北有胡貉、代馬之用(4),南有巫山、黔中之限(5),東有餚、函之固(6)。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7),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8),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9),願以異日(10)。」
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農伐補遂(11),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12),堯伐驩兜(13),舜伐三苗(14),禹伐共工(15),湯伐有夏(16),文王伐崇(17),武王伐紂(18),齊桓任戰而伯天下(19)。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20)?古者使車轂擊馳(21),言語相結,天下為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文士並飾(22),諸侯亂惑,萬端俱起(23),不可勝理。科條既備,民多偽態,書策稠濁(24),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25),明言章理(26),兵甲愈起。辯言偉服(27),戰攻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舌弊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於是乃廢文任武,厚養死士,綴甲厲兵(28),效勝於戰場。夫徒處而致利(29),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伯(30),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橦(31),然後可建大功。是故兵勝於外,義強於內,威立於上,民服於下。今欲並天下,凌萬乘(32),詘敵國(33),制海內,子元元(34),臣諸侯,非兵不可。今不嗣主(35),忽於至道(36),皆惛於教(37),亂於治,迷於言,惑於語,沈於辯,溺於辭。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38),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蹻(39),負書擔橐(40),形容枯槁,面目犁黑(41),狀有歸色(42)。歸至家,妻不下紝(43),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嘆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44),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45)。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46),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綉,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於是乃摩燕烏集闕(47),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48),抵掌而談(49),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50)。受相印,革車百乘,錦綉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溢(51),以隨其後,約從散橫以抑強秦,故蘇秦相於趙而關不通(52)。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蘇秦之策。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於兄弟。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故曰:式於政不式於勇(53);式於廊廟之內(54),不式於四境之外。當秦之隆(55),黃金萬溢為用,轉轂連騎,炫熿於道,山東之國從風而服(56),使趙大重(57)。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耳(58),伏軾撙銜(59),橫歷天下,廷說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60)。
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61),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62)?」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63)。」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厚,蓋可忽乎哉(64)?」
(出自士禮居覆宋本《戰國策》。)
【注釋】
(1)蘇秦:戰國時洛陽人,著名策士。連橫:戰國時代,合六國抗秦,稱為約從(或「合縱」);秦與六國中任何一國聯合以打擊別的國家,稱為連橫。
(2)說(shuì):勸說,游說。秦惠王:前336年至前311年在位。
(3)巴:今四川省東部。蜀:今四川省西部。漢中:今陝西省秦嶺以南一帶。
(4)胡:指匈奴族所居地區。貉(hé):一種形似狐狸的動物,毛皮可作裘。代:今河北、山西省北部。以產良馬聞世。
(5)巫山:在今四川省巫山縣東。黔中:在今湖南省沅陵縣西。限:屏障。
(6)餚:同「餚」,餚山在今河南省洛寧縣西北。函:函谷關,在今河南省靈寶縣西南。
(7)奮擊:奮勇進擊的武士。
(8)天府:自然界的寶庫。
(9)儼然:莊重矜持。
(10)願以異日:願改在其他時間。
(11)神農:傳說中發明農業和醫葯的遠古帝王。補遂:古國名。
(12)黃帝:姬姓,號軒轅氏,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涿鹿:在今河北省涿鹿縣南。禽:通「擒」。蚩尤:神話中東方九黎族的首領。
(13)驩(huān)兜(dōu):堯的大臣,傳說曾與共工一起作惡。
(14)三苗:古代少數民族。
(15)共工傳為堯的大臣,與驩兜、三苗、鯀並稱四凶。
(16)有夏:即夏桀。「有」字無義。
(17)崇:古國名,在今陝西省戶縣東。
(18)紂:商朝末代君主,傳說中的大暴君。
(19)伯:同「霸」,稱霸。
(20)惡:同「烏」,何。
(21)轂(gǔ):車輪中央圓眼,以容車軸。這里代指車乘。
(22)飾:修飾文詞,即巧為游說。
(23)萬端俱起:群議紛起。
(24)稠濁:多而亂。
(25)聊:依靠。
(26)章:同「彰」,明顯。
(27)偉服:華麗的服飾。
(28)厲:通「礪」,磨礪。
(29)徒處:白白地等待。
(30)五伯:伯同「霸」,「五伯」即春秋五霸。指春秋時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31)杖:持著。橦(chōng):沖刺。
(32)凌:凌駕於上。萬乘:兵車萬輛,指大國。
(33)詘:同「屈」,屈服。
(34)元元:人民。
(35)嗣主:繼位的君王。
(36)至道:指用兵之道。
(37)惛:不明。
(38)說不行:指連橫的主張未得實行。
(39)羸(léi):纏繞。縢(téng):綁腿布。蹻(jué)草鞋。
(40)橐(tuó):囊。
(41)犁:通「黧」(lí),黑色。
(42)歸:應作「愧」。
(43)紝(rèn):紡織機。
(44)太公:姜太公呂尚。陰符:兵書。
(45)簡:選擇。練:熟習。
(46)足:應作「踵」,足跟。
(47)摩:靠近。燕烏集:宮闕名。
(48)華屋:指宮殿。
(49)抵:通「抵」(zhǐ),拍擊。
(50)武安:今屬河北省。
(51)溢:通「鎰」。一鎰二十四兩。
(52)關:函谷關,為六國通秦要道。
(53)式:用。
(54)廊廟:指朝廷。
(55)隆:顯赫。
(56)山東:指華山以東。
(57)使趙大重:謂使趙的地位因此而提高。
(58)掘門:同窟門,窰門。桑戶:桑木為板的門。棬(quān)樞:樹枝做成的門樞。
(59)軾:車前橫木。撙(zǔn):節制。
(60)伉:通「抗」。
(61)張:設置。
(62)倨:傲慢。
(63)季子:蘇秦的字。
(64)蓋:同「盍」,何。
【白話翻譯】
蘇秦起先主張連橫,勸秦惠王說:「大王您的國家,西面有巴、蜀、漢中的富饒,北面有胡貉和代馬的物產,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東面有餚山、函谷關的堅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戰車有萬輛,武士有百萬,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種出產,地勢形勝而便利,這就是所謂的天府,天下顯赫的大國啊。憑著大王的賢明,士民的眾多,車騎的充足,兵法的教習,可以兼並諸侯,獨吞天下,稱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對此稍許留意一下,我請求來實現這件事。」
秦王回答說:「我聽說:羽毛不豐滿的不能高飛上天,法令不完備的不能懲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驅使百姓,政教不順民心的不能煩勞大臣。現在您一本正經老遠跑來在朝廷上開導我,我願改日再聽您的教誨。」
蘇秦說:「我本來就懷疑大王不會接受我的意見。過去神農討伐補遂,黃帝討伐涿鹿、擒獲蚩尤,堯討伐驩兜,舜討伐三苗,禹討伐共工,商湯討伐夏桀,周文王討伐崇國,周武王討伐紂王,齊桓公用武力稱霸天下。由此看來,哪有不用戰爭手段的呢?古代讓車輛來回賓士,用言語互相交結,天下成為一體,有的約從有的連橫,不再儲備武器甲胄。文士個個巧舌如簧,諸侯聽得稀里胡塗,群議紛起,難以清理。規章制度雖已完備,人們卻到處虛情假意,條文記錄又多又亂,百姓還是衣食不足。君臣愁容相對,人民無所依靠,道理愈是清楚明白,戰亂反而愈益四起。穿著講穿服飾的文士雖然善辯,攻戰卻難以止息。愈是廣泛地玩弄文辭,天下就愈難以治理。說的人說得舌頭破,聽的人聽得耳朵聾,卻不見成功,嘴上大講仁義禮信,卻不能使天下人相親。於是就廢卻文治、信用武力,以優厚待遇蓄養勇士,備好盔甲,磨好兵器,在戰場上決一勝負。想白白等待以招致利益,安然兀坐而想擴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賢明的君主,常想坐而實現,勢必不可能。所以用戰爭來解決問題,相距遠的就兩支隊伍相互進攻,相距近的持著刀戟相互沖刺,然後方能建立大功。因此對外軍隊取得了勝利,對內因行仁義而強大,上面的國君有了權威,下面的人民才能馴服。現在,要想並吞天下,超越大國,使敵國屈服,制服海內,君臨天下百姓,以諸侯為臣,非發動戰爭不可。現在在位的國君,忽略了這個根本道理,都是教化不明,治理混亂,又被一些人的奇談怪論所迷惑,沉溺在巧言詭辯之中。象這樣看來,大王您是不會採納我的建議的。」
勸說秦王的奏摺多次呈上,而蘇秦的主張仍未實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黃金也用完了,錢財一點不剩,只得離開秦國,返回家鄉。纏著綁腿布,穿著草鞋,背著書箱,挑著行李,臉上又瘦又黑,一臉羞愧之色。回到家裡,妻子不下織機,嫂子不去做飯,父母不與他說話。蘇秦長嘆道:「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子不把我當小叔,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我的過錯啊!」於是半夜找書,擺開幾十隻書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書,埋頭誦讀,反復選擇、熟習、研究、體會。讀到昏昏欲睡時,就拿針刺自己的大腿,鮮血一直流到腳跟,並自言自語說:「哪有去游說國君,而不能讓他拿出金玉錦綉,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滿一年,研究成功,說:「這下真的可以去游說當代國君了!」於是就登上名為燕烏集的宮闕,在宮殿之下謁見並游說趙王,拍著手掌侃侃而談,趙王大喜,封蘇秦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車一百輛、錦綉一千匹、白璧一百對、黃金一萬鎰跟在他的後面,用來聯合六國,瓦解連橫,抑制強秦,所以蘇秦在趙國為相而函谷關交通斷絕。在這個時候,那麼大的天下,那麼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謀臣的權力,都要被蘇秦的策略所決定。不化費一斗糧,不煩勞一個兵,一個戰士也不作戰,一根弓弦也不斷絕,一枝箭也不彎折,諸侯相親,勝過兄弟。賢人在位而天下馴服,一人被用而天下順從,所以說:應運用德政,不應憑借勇力;應用於朝廷之內,不應用於國土之外。在蘇秦顯赫尊榮之時,黃金萬鎰被他化用,隨從車騎絡繹不絕,一路炫耀,華山以東各國隨風折服,從而使趙國的地位大大加重。況且那個蘇秦,只不過是出於窮巷、窯門、桑戶、棬樞之中的貧士罷了,但他伏在車軾之上,牽著馬的勒頭,橫行於天下,在朝廷上勸說諸侯王,杜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沒有人能與他匹敵。
蘇秦將去游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聽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掃街道,設置音樂,准備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側著耳朵聽他說話。嫂子像蛇一樣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謝罪。蘇秦問:「嫂子為什麼過去那麼趾高氣揚,而現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說:「因為你地位尊貴而且很有錢呀。」蘇秦嘆道:「唉!貧窮的時候父母不把我當兒子,富貴的時候連親戚也畏懼,人活在世上,權勢地位和榮華富貴,難道是可以忽視的嗎?」
【導讀】
秦漢之際有人雜采戰國至秦朝時期謀臣、策士的政治活動與言論編纂成集,這部集子後被西漢劉向整理成為一部反映當時重大的政治、外交與軍事事件的著作,並定名為《戰國策》。全書依國分類,各自成策,包括西周、東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策,共計三十三篇。《戰國策》的語言流暢奔放,人物形象生動,善用比喻,長於論辯,文學色彩濃郁。不過,為了渲染氣氛,突出情節,文中遣辭往往鋪飾誇張,甚至虛構故事,因而不乏失實之處,不可盡信。
最早為《戰國策》作注的是東漢學者高誘,但傳至北宋已散佚過半,宋人曾鞏為之補充重編,成為傳世之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匯集諸家校本,並附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將《戰國策》標點出版。1985年該書再版,成為比較容易得到的本子。
本文選自《戰國策》的《秦策一》。文章運用明快的議論和犀利的推理,生動地刻畫出一個熱衷名利的投機家形象。戰國之際,雖然號稱七國分立,而其大勢是秦國與東方的齊、魏、趙、韓、燕及南方的楚國之間的對峙。針對這一形勢,當時存在著互相對立的兩種策略,其一,主張秦與六國中的個別國家聯合,以便各個擊破其餘各國,稱為連橫;其二,主張六國聯合一致抗秦,稱為合縱。蘇秦出身貧寒,為了謀求富貴,他始則為秦主張連橫,繼而為六國主張合縱,從而奔走游說於諸侯之間。在他的一敗一成之間,既有狼狽不堪的窘狀,又有躊躇滿志的神氣;在他的一辱一榮之中,鮮明地體現出庸俗的世態炎涼。本文在對話中大量地運用對偶、排比,使蘇秦的議論虎虎風生,氣勢磅礴,一位搖唇鼓舌的策士活脫脫地出現在讀者眼前。蘇秦一類的策士追求的只是衣錦還鄉,誇耀於妻嫂面前,而作者則通過蘇秦的活動與議論,發表了自己對於戰國局勢的看法。
【講解】
戰國時期諸侯林立,爾虞我詐,一批謀臣策士周旋其間,縱橫馳騁,朝秦暮楚,以逞其智能,獲取功名。這篇文章記載了蘇秦始以連橫之策說秦,而其說不行,於是發憤讀書、終於相趙的故事。其中刻畫了當時具有代表性的策士形象。正如南宋鮑彪所說:「(蘇)秦之自刺,可謂有志矣。而志在金玉卿相,故其所成就,適足以誇嫂婦。」(《戰國策注》)為使人物個性鮮明突出,作者移花接木,將蘇秦游說路過洛陽,周顯王「除道效勞」(元代吳師道注)的史實,移植到其親屬身上,以親屬的前倨而後卑,映襯蘇秦的前窘困、後通顯,並以前抑後揚的對比表現,造成諷刺當時世態人情、社會風氣的強烈效果。此外,文中寫蘇秦的說辭,鋪陳誇飾,氣勢充盈,可視為漢賦鋪張揚厲文風的濫觴。
【評析】
此文頗能代表《戰國策》的風格,與《左傳》文風迥異。《左傳》凝練,言簡意賅;《國策》舒放,鋪陳誇張。《左傳》深沉含蓄,耐人尋味;《國策》則馳辯騁說,富於氣勢。此外,本文在語言方面還大量使用排偶句,渲染氣氛,使文氣貫通,氣勢奔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充分顯示了縱橫家的風格。
善於選取典型生動的故事情節來刻畫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一大特點。它並沒有全面地敘寫蘇秦的一生,而是選取赴秦受挫、發憤讀書、游說趙王、位極人臣以及家人前倨後卑幾個典型情節,構成大悲大喜、冷熱懸殊的曲折故事,描繪這位著名縱橫家的獨特經歷與個性。
在謀篇構思上,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來描寫人物,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其一,說秦說趙的鮮明對比:游說秦王,馳辯騁說,引古論今,高談闊論,頗顯辯士的口若懸河之才,結果卻是「書十上,而說不行」。游說趙王,則隱其辭鋒,簡言「抵掌而談」,正面濃墨重彩地描寫他受封拜相後的尊寵。其二,說秦失敗與說趙成功的對比之外,是家人態度的前後對比:說秦不成,家人冷落至極;在趙尊寵,家人禮遇有加。其三,蘇秦自身的形象與心態的對比:說秦失敗後的窮困潦倒的形象與失意羞愧的心境,說趙成功後,以卿相之尊,「炫煌於道」的威儀與得意忘形的心態,栩栩如生。「人生世上,勢位富厚,蓋可以忽乎哉」,一語道出縱橫家們人生追求的肺腑之言。昨天還是「窮巷掘門、桑戶栳樞」的窮光蛋,一夜之間暴富暴貴。更多文言文學習文章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古文觀止欄目。此外,在描寫人物形象的方法方面,與其他先秦散文相比,這篇文章也有所突破。比如,寫他說秦失敗後那困頓狼狽之窘態的肖像描寫,發憤讀書錐刺股的細節描寫,讀書充滿自信的獨白等等表現手法,頗有小說的味道,這在其他先秦著作中是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