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藝術的影響
❶ 如何理解藝術與道德的關系
藝術是沒有道德沒有節操可言的 現在啥都叫做藝術 脫光光叫人體藝術 在大街當眾脫手褲子叫行為藝術 畫的比小朋友畫的還難看的畫叫抽象畫等等等等 藝術這詞已經臭不可聞俗不可耐了
❷ 哲學,道德,宗教,藝術對文學的影響
文學藝術同其他社會意識形式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學和科學影響著文學藝術並作為思想內容包含在文學藝術作品中。由於文學藝術能夠以生動的形象感染人,常常被用作傳播其他社會意識形式的工具。在階級社會中,作者總是站在一定的階級立場上認識、反映和評價生活,文學藝術作品也反映一定階級的利益和願望,必然帶有階級的色彩。不同社會不同階級的成員,由於具有某種相近的生活條件,共同的民族心理,也會有一些共同的美感和藝術愛好。文學藝術的發展以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基礎,同時又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文學藝術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完全同步,文學藝術的繁盛時期不一定是社會經濟的繁盛時期。
❸ 簡述政治道德宗教哲學對藝術發展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與哲學是遠離社會物質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雖然它們與物質存在條件的聯系被一些中間環節弄模糊了,但這種聯系是存在著的。宗教與哲學一樣,都是由社會經濟基礎來說明的上層建築。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時代從人們關於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圍的外部自然的最原始的觀念中產生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宗教經歷了由氏族宗教到國家宗教、世界宗教的發展歷程。無論宗教採取何種形式,都要對上帝、神靈、靈魂和來世生活作出回答。對這些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分別形成了有神論的唯物主義哲學和唯物主義無神論的世界觀。任何一種宗教都是對上帝或其他神靈的崇拜,對靈魂不朽的信仰和對來世生活的追求,因而任何宗教都包含著有神論的唯心主義哲學或這種哲學的萌芽。宗教與哲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宗教的起源與唯心主義的哲學有著天然的聯系。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並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於是就產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維和感覺是寓於人體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從這時候起,人們不得不思考這種靈魂對外部世界的關系,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同樣,由於自然力被人格化,由於智力發展中自然發生的抽象化的過程,最初的神產生了。隨著宗教的向前發展,這些神愈來愈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由於氏族、部落融合以至統一王朝的建立,在人們頭腦中,從許多神中產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觀念。因此,思維對存在、精神對自然界的關系問題,全部哲學的最高問題,像宗教一樣,其根源在於蒙昧時代的狹隘的觀念。哲學家依據他們對思維與存在關系的不同回答分成了兩大陣營。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從而歸根到底以某種方式承認創世說的人,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於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任何宗教神學在回答哲學基本問題時都屬於唯心主義的陣營,任何無神論都屬於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
唯心主義哲學與宗教神學實質上是相通的。唯心主義的實質在於把心理的東西作為最初的出發點,從心理的東西引出自然界,然後再從自然界引出普通人的意識。哲學唯心主義不過是隱蔽起來的、修飾過的鬼神之說。一切唯心主義者,不論是哲學上的還是宗教上的,都相信神靈、啟示、救世主、奇跡創造者,至於這種信仰是採取粗野的、宗教的形式還是文明的哲學的形式,這僅僅取決於他們的教育程度。從哲學的發展來看,唯心主義與宗教神學是一致的。古希臘羅馬哲學的原始的自發的唯物主義不能徹底了解思維對存在的關系,弄清這個問題的必要性引出了關於可以和肉體分開的靈魂的學說,然後引出了靈魂不死的論斷,最後引出了一神教。
❹ 一個藝術家的道德水平是否必然會影響其藝術高度
一個藝術家的能力是她各方面人文素質的體現。道德水平不是評判藝術家的唯一標准,但卻會切切實實影響到她的藝術修為。
我想藝術家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一個高雅文藝的職業。那麼,對藝術家下一個確切的定義是什麼呢?是指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和嫻熟的創造技巧並從事藝術創造勞動而有一定成就的藝術工作者。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總是沒錯的。我相信,心懷道德和善意的人總會走得更遠。
❺ 當代藝術對生活和道德方面產生的影響
當代的藝術是在成熟的藝術上的再創作、再創新。
創作的源泉來自於社會的各個層面,他們互相交織、互相包含又互相排斥。
對生活的影響,舉最簡單的例子:家庭裝修,有中式的、歐式的、日式的、韓式的,還有根據自己愛好定做的等等。他們就像交響樂一樣在生活這個大舞台上展現著自己。
影響道德方面的,表現在: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對宗教的自由選擇也越來越人性化。而宗教的潛移默化有側面的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我們的社會正在向著有序、向上的方向進行著。
❻ 藝術與道德的關系
( 1 )道德與藝術的相互關系。東方美學比起西方美學來,更加重視道德與藝術的聯系。從總體上看,如果說西方美學史上大多是「哲人」對藝術的思考,那麼,中國美學史上多數則是「賢人」對藝術的要求。在先秦典籍中美即善,善即美。但在孔子看來,「善」比「美」更加重要,是更根本的東西,非常重視藝術的社會倫理道德功能。對於音樂,孔子就反對鄭聲,因為「鄭聲淫」;他認為《武》樂雖「盡美矣,未盡善也」,仍然不算上乘之作;只有《韶》樂,才達到了「盡美矣,又盡善也」的境界,堪稱上乘。
道德與藝術的緊密聯系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道德影響藝術。這種影響首先表現在,一定時代和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思想總是要通過藝術作品的主題、題材、情節、人物、思想性、傾向性、內在意蘊等體現出來。任何藝術,不管是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還是建築、繪畫、音樂、舞蹈,總是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的反映,而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人們的道德生活,因此,藝術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內容,通過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來反映人們的道德面貌。著名的「托爾斯泰三部曲」,即《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幾乎都深深觸及倫理道德問題。其次,道德對藝術的影響,尤其表現在作家、藝術家的世界觀和道德觀對藝術創作有重大的影響。藝術是社會生活在作家、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因而在描寫和表現人們的道德面貌與道德生活時,必然要融入作家、藝術家自己的道德評價和道德判斷。
另一方面是藝術影響道德。主要表現在藝術作品對人民群眾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於藝術具有生動、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對道德觀念的評價和道德行為的選擇都具有很大的影響。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藝術對道德的影響,還表現在對於社會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的改變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它是一個以思想啟蒙為中心的文化革命運動。這場運動的主要內容就是宣傳科學與民主,反對舊道德和舊思想,提倡新道德和新思想,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它是一場徹底地反對封建文化的運動。針對當時尊孔讀經的逆流,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發表了大量文章,批駁了以三綱五常為中心的封建禮教,嚴斥儒家的所謂「仁義道德」是「吃人」的教條。文藝方面,以魯迅《狂人日記》為代表的一批藝術作品,不但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劃出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而且對社會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的變化,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藝術與道德之間有著一種特殊的關系,但是,作為兩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它們畢竟有著本質的區別。從范圍來看,藝術不僅可以反映人們的道德關系,而且可以表現人們的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法律關系等等,所以,藝術是從更廣泛的范圍來反映人們的社會生活。從方式來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則和規范來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藝術卻是以形象來具體地描寫、刻畫或表現這種關系。從評價標准來看,道德評價和審美評價之間也存在著差異,前者常常以「善」為唯一標准,後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統一作為標准,形成對藝術作品的道德評價和審美評價的歧異。
還應當看到,並非一切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道德內容,如風景攝影、花鳥畫、器樂曲等,許多都不涉及道德內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對於那些具有道德內容的藝術作品來說,也需要「寓教於樂」,也就是將道德內容有機地融合在藝術形象之中,使其化善為美,具有審美的教育作用,而不能夠乾巴巴地道德說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對欣賞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 2 )藝術中的道德內容。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各種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那些再現社會生活的藝術種類如文學、話劇、戲曲、電影、電視等,受道德的影響然更加明顯。文學作品在這方面的例子可以說是舉不勝舉。從戲劇來看,中外也有大量這方面的作品,尤其是19世紀挪威著名戲劇家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包括《玩偶之家》、《社會支柱》、《國民公敵》等一系列作品,都是著力於再現挪威當時的現實生活,通過對愛情、婚姻、家庭、婦女地位等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的描寫,來剖析資本主義的道德墮落現象和種種社會弊病。
對於非再現藝術種類如建築、音樂、書法、實用工藝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滲入。例如,雖然建築是一種實用藝術和表現藝術,但是中國建築藝術同其它藝術一樣,作為傳統文化體現出特定的倫理道德觀念。音樂作為一門表現藝術和聽覺藝術,不能直接地再現社會生活,但在音樂中也滲透著一定時代和社會倫理道德的因素,因此,中西方的歷代思想家們十分重視音樂的倫理教化作用。
❼ 舉例說明,藝術對道德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藝術對道德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比如說你新學了一門兒美術吧,或者是唱歌啥的。然後可能歌詞什麼對自己有所影響,然後就對道德方面也就有了一種領悟。
❽ 道德與藝術之間的關系
1、何為藝術?藝術就是人們生活的升華,是人生命的延續。最初的藝術都是來源於人們的生產生活的。例如西班牙原始洞穴壁畫,中國最早的詩歌《詩經》,都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也許有一句話國內藝人很愛說「藝術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然也!梵高有一句名言:「只要活著的人還活著,我就不會死。」這不是對他自己的贊美,而是對偉大藝術的贊美,是藝術完美了生命。
中西文化藝術的分別就更難說了。圍繞這個話題可以寫一部書、可以講一堂課, 甚至可以開一門學科、辦一所大學!我實在無法回答你了,因為中西文化有根本性的差別,從形式到內容完全不一樣,當然也可以找到共性。我只能很不負責任地、極概括地說一句中國文化較之西方更含蓄更內斂。
2、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規范自己行為的一種思想意識。當然,並沒有這么簡單,它的形成受社會文化、歷史、宗教背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並且是長期積淀下來的。
我認為中西道德的差別沒有文化之間的差別那麼大。從目前的一些社會現象來看,彷彿西方國家比我們要開放一點,某些地方人們受道德約束少一些。其實並不代表道德規范的差別有多大。更多的社會現象的發生是受國家體制和社會制度影響的,而人性的本質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們厭惡的東西他們也厭惡,我們喜歡的東西他們也喜歡,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但是,人們的價值取向的分別更體現在他們把什麼事物看得更重要一些,對人生生命的理解。我認為這點中西道德的差異與宗教信仰有著極大的關系,你可以在這方面深入研究一下。例如中國人信佛教,相信輪回轉世;西方人信基督,希望主免去他們的罪惡。這就構成對人生理解的極大差別,從而道德區性也發生變化。
3、當然道德更重要了。實際上,我認為藝術與道德不構成絕對的矛盾,在實際生活中也是較少對立的。所以似乎不太存在「為了道德而放棄藝術,還是為了藝術而不理會道德」的問題。但我想指出這樣一個問題:在封建道德下尤為突出,某些藝術家的藝術有超前性,甚至超出了他所生活的年代,不被人們理解,不被道德接受,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然們認識到了他的價值,自然而然矛盾也就不存在了。而這種受到歷史考驗的藝術往往是人類藝術史上的精華,即所謂傳世之作。這種現象在繪畫及音樂領域尤為常見。我想在每個社會時期都有一些藝術現象與社會輿論格格不入,但過一段時間後,它消逝了,不存在了,這樣沒有經受住歷史考驗的,談不上有什麼超前性,也不是真正的上乘藝術,它與道德的矛盾也就不能算是藝術與道德的矛盾了,你說對嗎??
❾ 藝術與道德教育的關系
術教育與德育的關系一直是一個難以說清的問題。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育研究中,美育的育德功能研究占據了重要地位,在當時,藝術教育甚至連整個美育都成為了德育的「附庸」,它們所具有的育德功能更成為了其在學校教育立足和發展的唯一理由。此後的一段時間,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物慾橫流一度導致了精神世界的淪喪,對精神的需求又使得人們進一步地研究藝術教育的育德功能。與此同時,德育美學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近年來,一方面,隨著美育寫進教育方針、藝術教育地位的明顯提升和藝術教育本體審美價值被強調,藝術教育的育德功能開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甚至在一種程度上成了藝術教育者批判的靶子;而另一方面,在「終極關懷」的引領下,人們認為德育不能失去意趣,美學則能賦予德育以精神內涵,從而使德育美學研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在當今的社會轉型時期,理清藝術教育與德育的關系,有助於我們正確應對當前的形勢,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以促進學校教育和整個社會的發展。然而,目前人們對藝術與道德、藝術教育與德育的關系問題還存在著一些誤區,比較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有人認為,確認藝術教育的育德功能會導致藝術教育「德育化」。過去,由於藝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得不到切實保證,很多關心藝術教育的學者和教育工作者便強調藝術教育是向學生進行德育的好途徑,甚至將其歸列於「德育」的范疇,以此來確保和提高藝術教育的地位。這一認識的結果是導致藝術教育的「非藝術化」和「德育化」,使藝術教育成為了德育的輔助手段,藝術教育喪失了其審美本質,從而適得其反地失去了其在學校教育的獨立地位。而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西風東漸,西方哲學文化思潮呈鋪天蓋地之勢洶涌而來,對中國藝術家的創作立場、藝術觀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唯美主義的影響尤甚。持這種觀點的藝術家們在藝術形式的探索中,完全放棄了自己的道德立場,宣揚藝術在道德上的退隱,主張不及物的創作。於是,人們開始否認藝術與道德,藝術教育與道德教育之間的聯系,主張藝術就是藝術,藝術要回歸自身。這種放棄道德評判和迴避道德承諾的思潮也輻射到了教育領域,影響到藝術教育的教育理念,使人們從此絕口不提藝術教育的育德功能,以此來保證藝術教育和美育的獨立地位。而這一認識的結果,則徹底割裂了藝術教育和德育的關系,使藝術教育和德育彼此成了「絕緣體」,從而嚴重弱化了藝術教育所特有的育德功能,加深了青少年一代的道德危機。這等於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不但不利於藝術教育、德育的自身發展,更不利於整個教育的發展。
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藝術教育充其量也就是德育的「附庸」,它只是實現道德人的手段。前面說到,藝術教育最初在學校教育「佔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就是因為其具備的「輔德」功能。早在77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曾說過:「所以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1](p174這一觀點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產生著影響,藝術教育完全被當作一種德育的媒介和手段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比如在1950年底,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與中央音樂學院曾聯合進行過一次全國性中小學音樂教育問題調查,對於「為什麼音樂課必須是中小學的必修課程之一」這個問題,得到的普遍回答是:因為「音樂能陶冶學生新品德,能反映現實,與政治結合,並且在思想教育上比別的課程來得快。」 [2]可見,在那個「唱一首歌就是一堂政治課」的年代,藝術教育只是作為德育的一種手段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人們都自覺不自覺地把這看作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實際上,這種「絕對道德主義」的論調有其深遠的歷史淵源。早在西方中世紀時期,由於基督教思想對藝術的控制和滲透,使得各藝術門類充斥著宗教的象徵意義,一切藝術創造都是為了榮耀主,藝術也直接成為宣揚宗教道德的手段,淪為了神學的奴僕。在我國,這種絕對的道德主義發展的頂端,便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工具論,當時藝術完全成為傳達政治道德說教的傳聲筒。現在,雖然那個政治統帥一切的年代早已離我們遠去,但是絕對的道德主義者並沒有完全消失,仍有人一味強調藝術的功利目的,忽視藝術的自身規定性和特殊性,認為藝術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所以,直到今天,依然有人以為,如果藝術與道德有什麼聯系的話,或者說一定要把藝術教育和德育放在一起比較的話,那麼,藝術教育就只能是作為德育的「附庸」,它們之間就是手段和目的的關系。這種認識的嚴重後果,便是使得藝術教育徒有虛名,既不能發揮出藝術教育所特有的審美育人功能,也無法確保藝術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獨立地位。
要走出以上認識誤區,正確認識藝術教育和德育之間的關系,我們就不能不談到美育。因為,作為全面發展教育方針的有機組成部分,美育和德育是並列的、同一層面的,而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最主要內容和途徑,它從屬於美育。因此,弄清楚美育與德育的關系,自然就理清了藝術教育與德育的關系。
依據這一思路分析,我們認為,藝術教育與德育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藝術教育與德育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相互融合的關系
自古以來,美與善就被看著是融為一體的。在我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就有了指向心性修養的「禮樂」活動,禮樂教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禮」是指道德倫理教育活動,「樂」是指具有審美性質的藝術教育活動。這種禮法、技藝相結合的教育實際上是融德育和美育於一體的教育。在我國的早期音樂專著《禮記•樂記》中也明確指出:「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作為古代美育的樂教,就是一種以社會的道德關懷為內核的綜合性的藝術教育。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說過「善就是美」,亞里士多德也說過:「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為它善。」 [3](p41)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則認為,「審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兒童和青少年審美和道德標準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聯系在一起」。[4](P179)這些都充分說明了藝術教育與德育之間的相融關系。
在現實教育中,一方面,美育和德育都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區別本來就只有相對意義,他們的教育對象和教育目的是同一的,因而它們也是以相融的關系而存在;另一方面,教育對象的審美判斷和道德判斷往往也具有一定的相融性。前蘇聯心理學家就曾對3000名不同國家的兒童作過調查,要求他們畫出最丑和最美的事物,並對自己的畫作出解釋。其中有這樣幾則寫在畫下面的說明:「消防隊員最美:他的頭盔是紅的,他整個人都是美的。消防隊員美是因為他勇敢,他搶救人。」(7歲)「最丑的是機器人:它身上什麼都不是人的。最美的是大自然,可以在草地上開心地玩,作游戲,還可以在河裡劃船。」(11歲)[5](p252)這個調查說明,從心理角度看,人的審美心理和品德心理在主體身上是可以完全相融合同一的;從客體角度看,人們對於美的物體和善的物體的判斷也完全可以是相融合同一的。同樣,在藝術教學中,我們也經常可以發現審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審美主體上產生共鳴的現象。比如學生在欣賞以英雄人物為題材的藝術作品時,會同時產生對藝術形象之美的贊嘆和對英雄人物的敬佩。也就是說,在同一過程中欣賞主體同時產生了審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因此可以說,藝術教育和德育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相互融合、不分你我的關系。
2、藝術教育與德育不是從屬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藝術教育與德育的相輔相成關系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藝術教育能夠促進德育的發展;另一方面,德育也能確保藝術教育發展的正確方向。在藝術教育中,因為審美活動本身具有儲善、導善和立善性,自然也就具備德育的附帶功能。「有了審美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並且最後接受同美的觀念想聯系的道德觀念」。[6](P557)這是被人們所廣泛認同的一面。
而實際上,不僅藝術教育能夠促進德育的發展,而且德育同樣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藝術教育的健康發展。自古以來,藝術創作都是與當時社會的公德和倫理觀念相適應的。沒有了道德倫理維度,藝術很可能會起到消極的、不健康的作用。就比如喪失倫理道德之維的行為藝術,以藝術的名義在人身上烙印、放血,或割人肉、食人肉甚至玩屍體。這樣的行為是毫無藝術性、毫無美感可言的,更無益於教化和人倫。如果將這種所謂的「藝術」搬上課堂,無疑只會加深青少年的道德危機,使教育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所以,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藝術創作都應該考慮作品的道德功能和社會責任,同樣,藝術教育只有在德育的正確指引下,才能更加健康地走下去。
我們認為,德育對藝術教育的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道德觀對於教育對象的審美、立美觀念的影響上。對於藝術教育來說,如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審美觀顯得非常重要。黃濟先生就曾這樣論及「審美觀」:「從美的發展歷程來看,審美教育不外創作和欣賞兩大方面……實現這些任務的前提,又不能離開正確的審美觀的樹立,因為沒有正確的審美觀,不僅談不上欣賞,也不可能有正確的美的創造。」[7](382)而正確的審美觀的確立,除了與良好的藝術學習和藝術修養有關,還與審美主體的人生觀和道德修養有關。正確的人生觀和良好的道德修養能夠幫助審美主體建立起健康向上的審美觀,而消極頹廢的人生觀和惡劣低下的道德品質不僅不能幫助審美主體建立正確的審美觀,相反會使審美主體離美越來越遠,從而走向丑惡甚至是罪惡的深淵。這樣的人是永遠不可能真正理解審美的含義的。正如同樣一座維納斯雕像,猥瑣的人看到的是性感,而有教養的人看到的是藝術形象之美一樣。班華先生就說過:「一個庸俗的、品質低下的人,是不可能作出很好的審美判斷的。」 他進而指出:「美育的任務之一,是糾正不良的趣味,引導學生同各種低級的、庸俗的審美趣味作斗爭。」[8](p340)所以,在藝術教育中適當地滲透德育的內容,不僅不會使藝術教育失去審美的本質,反而能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審美觀,從而進一步加深他們的審美體驗。
3、審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標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審美是實現道德的手段,「以美輔德」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藝術教育也從來都是作為德育的配角,起著在旁邊敲敲邊鼓的作用。而實際上,審美既是促成品德形成的工具和手段,又同樣是道德或理性的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目標。席勒曾在他的《審美書簡》中,一方面指出:「我們為了在經驗中解決政治問題,就必須通過審美教育的途徑,因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達到自由。」「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9](p39,116)而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審美自由是人的精神解放和力量和諧的最高狀態。席勒的這一觀點值得我們深思。在以往,人們都認為,人的發展過程是從自然的人到審美的人,再到道德的人。也就是說,成為有德性、有道德修養的人是人們所追求的最高目標。而藝術和審美一直都是充當著一個中介和橋梁的作用,從而也就使藝術教育成為了德育實現過程中的「手段」。實際上,我們仔細一想就不難發現,通過非功利的審美活動,能夠使人獲得超功利的主體自由,從而使道德得到凈化和提升,幫助人成為道德的人。而道德的人追求的目標又是什麼呢?毫無疑問,道德的人追求的自然是道德自由和精神解放,自然是人生終極的幸福感和價值體驗。而這一目的顯然又直接指向了審美,因為「只有審美的心境才產生自由」[9](p147)現代哲學家卡西爾曾指出,這種審美的自由「意味著我們的情感生活達到了它的最大強度,而正是在這樣的強度中它改變了它的形式。因為在這里我們不再生活在事物的直接的實在之中,而是生活在純粹的感性形式的世界中。在這個世界,我們所有的感情在其本質和特徵上都經歷了某種質變過程。情感本身解除了它們的物質重負,我們感受到的是它們的形式和它們的生命而不是它們帶來的精神重負。」檀傳寶教授也曾肯定地指出:「至境人生和德育的審美特性並非自然的事實,而是道德主體、道德學習主體和德育工作者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10](p175)只是,與從「自然—審美—道德」相比,從「自然—審美—道德—審美」中的審美是更高一階段的審美。這種審美不僅能給人以情感的慰籍,不僅能起到道德倫理的教化作用,更能激發人們對生存意義的感悟、理解、追問,並通過這種形式獲得一種精神的升華,達到人性自由的境界。這種精神上的升騰就如柏拉圖所描繪的當人們見到美時的那種喜悅的感受一樣:「給我們看的那些完整的、單純的、靜穆的、歡喜的,沉浸在最純潔的光輝讓我們凝視的偉大景象,它會在我們心裡產生一種虔敬,敬它如神,這是一種達到最高境界的神仙福分!」[11]p126這就是藝術所具有的獨特的終極關懷的價值和功能。因此,我們可以說,審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標。
綜上所述,我們從對美育和德育關系的探討中進一步廓清了藝術教育與德育之間的緊密聯系,並指出它們是一種相融、相成的聯系。因而,確認藝術教育的育德功能既不會導致藝術教育「德育化」,也不會使藝術教育成為德育的「附庸」,更不會讓藝術教育演變成道德教育。相反,只有理清了它們之間的聯系,才能將它們看成一個整體,才能讓它們最大可能地發揮各自的優勢,為對方,為整個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當然,有一條基本准則我們必須堅守,即真正的藝術教育是作為一種審美的教育,而不是作為一種道德的教育或是德育的附屬教育而存在的。藝術教育要真正發揮出其育德功能,必須通過審美這個中心環節來完成,使學生在獲得審美體驗的前提下同時得到道德的提升。正如斯托洛維奇所說,雖然藝術教育「具有道德意義和政治意義,但是,無論藝術的道德影響還是政治影響,只有當它們有機地編織進藝術的審美效用和藝術效用中,才有可能產生。」[12](p246)也就是說,通過藝術教育育德的過程是間接的、潛移默化的,而不是直接的道德知識的灌輸和說教。只有把握好了這個「度」,才能使藝術教育的育德功能得以正確、有效的發揮。
再者,強調聯系並不能忽略區別,我們既不應認同絕對道德主義的觀點,也不能認同絕對唯美主義的主張。我們說,藝術教育和德育首先是作為各自獨立的學科領域而存在,它們有著自身特有的規定性,無論在教育內容、教育手段還是教育目標上都有著根本的區別。因而,即便我們再多麼強調藝術教育的育德功能或是德育的育美功能,但那畢竟是有限的。他們的區別和局限性表現在:藝術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於「育美」,而德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於「育德」;藝術教育的核心在於「情」,而德育的核心在於「信」;藝術教育用「形象」來表達,其精神內涵具有不確定性和多義性;而德育注重用「概念」去說話,對道德實踐的指向性直接而鮮明;藝術教育由整體人格的達成走向道德角色的完成,而德育通過道德角色的實現完成整體人格的組件;等等。藝術教育育德無法像德育那樣將道德內容概念化和系統化地傳授,同樣,德育育美也無法做到如藝術教育般的形象和生動。所以,任何有關藝術教育萬能論或是德育神話論的現象都是虛妄的、不存在的。
參考文獻:
[1]蔡元培.美育.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2]參見《中小學音樂教育問題初步總結》(調查報告)一文。
[3]引自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4]蘇霍姆林斯基.讓少年一代健康成長[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5]巴班斯基主編.教育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6]盧梭.愛彌爾[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7]成有信主編.教育學原理[C].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8]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主編.教育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9]席勒.美育書簡[M].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18頁
[10]檀傳寶.德育美學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11]柏拉圖.斐德若篇,文藝對話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12]斯托洛維奇.審美價值的本質[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❿ 道德、宗教對藝術發展產生的影響
宗教對藝術發展的影響
在階級社會,宗教與藝術雖然有分道揚鑣地短暫時刻,更多地是互相滲透、共存共榮。在東方和西方的歷史上都曾有一個宗教藝術的時代。宗教對藝術只能起影響作用而不是決定作用。
(1)宗教阻礙藝術的發展
從根本上說,宗教是對藝術的否定。宗教之所以否定藝術,因為宗教與藝術確實存在根本對立的方面:
①宗教是對社會生活的歪曲的反映;而藝術是對社會生活的真實的反映。
②宗教要求對彼岸世界的心靈感悟;而藝術要求對現實世界和世俗感情的形象表現。
③宗教的對象是神,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異化,人們在神面前感到自己的渺小;藝術的對象是全面的社會生活,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們在藝術面前感到自身的力量、智慧和美。
④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鴉片,勸人到彼岸世界去尋求精神的慰藉,它是對人的心靈的麻醉;藝術是生活的教科書,鼓舞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去實現自己的自由創造的本質,它是對人心靈的凈化。
⑤宗教相信自己的對象超自然實體即神靈的真實存在;而藝術卻不相信自己創造的對象的真實存在。
(2)宗教促進藝術的發展
①都是對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
②都蘊含了感情與幻想的成分。
③都是對社會生活的全面反映。
④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撫慰,產生愉悅與希望。
(3)宗教推動藝術的發展表現在
①宗教促使藝術突破教義的局面從而得到發展。宗教為了自身的存在和發展,就必然要利用藝術營造膜拜的氛圍;從感情上感染信徒,也就必然要求藝術表現世俗的情感。
②為藝術提供題材。
③是藝術生產的組織者。
(4)宗教對藝術來說,是一柄雙刃劍
既有阻礙、否定的一面,又有促進、肯定的一面。「宗教藝術」突出地表現了宗教對藝術既促進又阻礙、既滲透又排斥的復雜關系。一切宗教藝術都包含著不可解決的內在矛盾:一方面,宗教要求藝術根據教義創造膜拜對象,如果這樣,宗教就扼殺了藝術;另一方面,藝術要求創造具有審美價值的、表達內心情感的、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如果這樣,藝術就否定了宗教。所謂宗教藝術是游離於此岸性與彼岸性之間、介乎宗教與藝術之間的精神產品,兼而具有宗教與藝術兩種因素。
道德給藝術的發展以巨大的影響
道德與藝術既不是絕對對立的,也不是完全同一的。它們既有本質區別,又相互影響。
(1)動力:當藝術作品表現進步的道德准則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時,往往產生持久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促進藝術的發展。共產主義道德是最先進的道德准則。崇高的、進步的道德准則是藝術發展的強大動力。
(2)阻力:落後的、腐朽的、丑惡的道德准則會阻礙藝術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