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綁架產生原因

道德綁架產生原因

發布時間: 2022-02-03 09:17:36

道德綁架是怎麼回事

所謂的「道德綁架」,可能是在用聖人或超人的標准要求普通人(補充內容:其實內不是聖人的標准,容聖人也不一定掏錢救助所有有困難的人,應該說用是超乎人類和說話人自己的標准,去要求別人,如果做不到,就算是他眼中不道德的行為),用美德來要求道德義務,主要是源於群體思想覺悟低,資源分配不均勻所產生的不平衡心理。 比如,要求一個軍人捨身救人,否則就要譴責,這就是道德綁架;要求一個富人掏錢支持希望工程,這盡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個人不掏就要譴責,這也是道德綁架,因為這並非他的道德義務;要求一個人代表團體去隨機抽獎,如果抽不到就是損害了團體利益就要受譴責,這同樣是道德綁架。「道德綁架」之所以發生,除去人的精神結構不談,根源就是道德判斷的邏輯混亂。希望有所幫助!

㈡ 為什麼會有道德綁架,你身邊有沒有道德綁架案例

要談到道德綁架的問題。
首先得明白一點,道德的根源是血緣天性與卓越智力的雙重結果。

人類與野獸有相同之處,都具有血緣天性。比如說老虎,母虎會撫養幼崽,在幼崽被其他猛獸如公虎、公熊盯上的時候,母虎甚至會以命相搏。而野獸的世界之所以沒有道德,人的世界有,這是因為人有卓越的智力,可以做繁復的思考,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知性、悟性、聰明、洞察力強。
最初,人類世界是沒有道德的,比如子女不會贍養父母,當父母沒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時,會被子女拋棄在荒郊野外,活活餓死或者被野獸啃食。沒錯,人類最初的生活與其他野獸沒有區別。因為血緣天性的作用、頭腦的思考,某個地區的子女們開始不再拋棄年老的父母,而是提供給他們食物,等他們死了以後再將他們扔到荒野。又是同樣的原因,子女不願看見父母的遺體被野獸啃食,於是刨個坑埋葬父母。當這些行為深入人心時,大家心裡便有了某種道德精神指標,只是大家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後來的聖賢則察覺到了這一點,於是將這種道德精神指標稱為「孝」,後來還有「忠」「悌」「忍」「信」等其他的道德精神指標。
但這種精神孤立的道德精神指標又造成了另一個事實,一方壓迫另一方,無德的君主壓迫臣子、無德的父母壓迫子女、無德的兄長壓迫弟弟、無德的丈夫壓迫妻……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這些道德精神指標需要有一個約束,需要一個方向,什麼意思呢?比如說「孝」,做父母的認真撫養並教育孩子,做子女的關心父母的晚年,奉養他們,而不是說因為一個「孝」,做子女的就要為不負責任、品性不好的父母做牛做馬,「孝」不是無節制的愚孝,而是讓父母、子女都好的「孝」,出於這個思考,一個叫孔子的人提出了「義」這種價值觀,孟子加以詮釋。比如說,子貢問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不是上士,孔子說不是,這類人是入門的第三等士。因為「信」也是受「義」節制的,比如我們遇到一個壞人,還對對方死守信用,白白讓對方佔便宜,我們這就叫下德,或者說普通的道德,而非上德,而旁人看到壞人佔便宜,也會有樣學樣做壞人,對我們欺之以方。正如《道德經》所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如果一個人停留在下德的層次,就必然會對他人道德綁架。比如,張三的父母品性敗壞,性情惡劣,導致張三不關心自己的父母。如果李四是個下德之人,只知「孝」而不知「孝義」,看到張三這種行為,他就會感到厭惡,並加以指責,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站著說話不腰疼。如果李四是個上德之人,他不會輕易指責張三,他會先弄清楚張三與父母之間的情況,若張三的父母十分惡劣,他可以理解張三的心情、行為,並可能向張三提出一些能夠改進雙方關系的建議。
說了以上的內容,想必我們有了這個認識:
道德永遠不會消亡,除非人不再有血緣關系,不再有卓越的智力,而這是不可能的。而這世上的人不可能全都領悟到上德之境,智慧圓通,處世游刃有餘,總有下德、無德之人,故而道德綁架也將永遠存在。
順帶提一下,人之初,是血緣天性的性本善也好,還是先天沒有道德修養的性本惡也好,這兩種說法都是對的,經常看到有些人糾結這個,並將兩種觀點對立,孟子、荀子表示:你們開心就好。
至於道德綁架的案例,那可就太多了。今年一個女同學的三姨請她家過去吃年飯,她的這位三姨只跟她媽打了電話,沒有通知她爸。她爸覺得她三姨不尊重自己,所以拒絕前往,於是乎我這位女同學就和她媽媽一起去了。後面幾天她爸一直生悶氣,尋找由頭與女兒扯皮,終於在大年初三吃飯的時候,雙方發生口角之爭,她爸一怒之下把飯桌掀了,氣得住進了醫院。家裡的親戚前來探病,她爸為了面子自然不會說實話,只說是被女兒氣的,於是親戚們或明或暗都在指責我這位同學。
最後還有一句話:
道德綁架只能綁架有一定道德修養的人,道德修養太差或者道德修養太好的人是不可能被道德綁架的。這就是說,你們想道德綁架某個人的時候,先看看對方的道德修養水平。唉,我好想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把人都教壞了。

㈢ 什麼是「道德綁架」!

簡單來說,道德綁架,是指人們以道德的名義,利用過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標准要求、脅迫或攻擊別人並左右其行為的一種現象。
基本特徵:在用聖人或超人的標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來要求道德義務。
根源:群體思想覺悟低,資源分配不均勻所產生的不平衡心理。
具體原因:對方道德水平不高;爭取資源利益;落差、心理不平衡;故意惡心……等。
人群范圍:常見於親戚、朋友、周邊陌生人之間。
具體要素表現:親情、孝道、對你好的善意、朋友標准、公共美德、個人付出回報不對等、個人願望喜好、同輩群體對比(類似鄰居家的父母、孩子)、假裝弱勢群體(小孩、老人、孕婦、殘疾)、用集體利益(公共善)壓制個體、用社會惡的反例壓迫對方。
道德綁架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插隊,吐痰,乞討的要錢,這類行為本身道德低下,人們本能會拒絕,但他們會以「急事兒」「弱勢群體」「公德心」「別人都這樣」等反駁,插隊這個事,其實可大可小,大的話就是它侵犯的不是你個人的權利,而是集體的權利,道德就這個時候,就應該站出來,把不道德揪出來,公示於人。
道德綁架的兩種界定:
一、如果對方道德水平低下,行為上觸碰了道德底線,違背了道德標准(比如破壞公物,毆打老人欺負弱小,公共場合抽煙,違法行為等),損害了他人利益,這時候正義的人們應該理直氣壯用道德批判、審判他,這種不是道德綁架,而是捍衛道德,讓正義發光。
二、如果對方在道德標准范圍之內,沒有違背法律,也不損害他人利益或是為了保護自身利益的情況下的不作為,可以被理解和接納(比如不讓座、不下水救人等),但是應該在自我良心上受到譴責。
道德綁架的厲害之處。在於他用正義、道德、集體的力量「壓制」個體,他的出發點無論對錯,代表的都是正義的大多數,所以,一般個體在正面反駁時比較困難,只能默認、忍氣吞聲,進而失去辯解的機會和期望。
認清道德和道德綁架的本質——
道德是一種修養,它是對善與美的渴望與追求,不同於並高於法律,它本身不具備「責任」「義務」的屬性,它只是一種評價標准,更多用來自律他律,不像法律一樣具有審判功能和強制性質。在不違背法律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道德不必提供任何「義務」,不用擔負任何「責任」,妄圖用道德要求對方做點什麼,犯了邏輯錯誤:道德是評判的,不是用來做點什麼的。
道德綁架的幾種混亂邏輯——
,強制一種因果關系,即道德就是義務,你就應該去做,去執行。
,用集體給人套上一層枷鎖,這樣就成了多數人對付少數人,而被綁架者往往會有口難辯。
,扣上罪惡或不道德的帽子,綁架者往往會利用這點,給當事人扣上「你這個人很壞,沒道德,沒素質,沒同情心」等帽子。
那些擅長道德綁架的人對於不讓座者或落水不救者,其態度就是:你不讓座就是沒道德,就是個大惡人,就應該受到集體的批判和社會的懲罰。其實每個人都願意在力所能及范圍內遵守道德或社會公德,讓我們氣憤的是那些拿道德做擋箭牌,攻擊別人人格綁架別人道德的人。他們的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更可恥可恨。
如何應對道德綁架?
,轉移矛盾
如果有人對你進行道德綁架,你可以把矛盾或事件的焦點轉移,比如把道德綁架者、事件的糾結之處引到其他人物或其他事件上,最好是無關輕重的小事上,以減少矛盾的激化程度,減低人們對自身的過度關注。
比如,不想讓座可以裝睡,可以拿行李做武裝,這些是逃避戰術。如果有人問,你咋不讓座?我會反擊說:整車該讓座的人那麼多,幹嘛讓我讓?把矛盾轉到整車人,以整體壓制對方。還有就是父母逼婚,這種事父母往往會有孝道壓制,干涉子女情感生活,如果你直接拒絕就會被認為是不孝,這種情況應該把矛盾點轉移掉,不要糾結於孝順與否,結婚與否與孝順沒有必然邏輯,只要繞過孝順這個矛盾,很多問題就好解決了。再有就是朋友借錢(這個話題,哲學詩畫一想到就一肚子苦水,算了,還是不說了),直接反駁
生活中我們不能把所有人都想成好人,那是很愚蠢的。對待道德綁架和惡意攻擊,你要學會說no,最好是當場嚴詞拒絕,然後絕地反擊,拿犀利的語言和事實的鐵證暴擊對方,當場戳穿對方的那點伎倆,讓他不攻自破的同時,還能使其感到無地自容,害怕你(有些人就得給點教訓,不然他的欺軟怕硬的性格就會冒出)。
比如,有些人插隊,你說他時他反而說有急事,這種情況你就可以直接反駁說,大家都很忙誰不急呀!再比如,過年時有些親戚總愛打聽你的收入,你就可以直接說,最近閑著呢,沒上班,在做自己喜歡的事,然後反問他或她:你有自己的追求或喜歡的事嗎?如果他(她)說有,話題就岔開了,如果他(她)說沒,那就給他(她)講講理想或夢想是什麼樣的。
,條件限制
有些情境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單線問題,答案只有是與否,這時候可以嘗試條件限製法。就是在是與否之外加上限定條件,看看有沒有其它可能性、替代性、限制性,具體做法是:我不馬上回答,先給這個問題限制一些條件,滿足為是,不滿足為否,兩利相衡取其重,兩害相較取其輕。目的是為了搶先佔領道德制高點。
比如,你正在充電,對方跟你借數據線,此情景,只有借與不借兩種。不借對方說你小氣,借吧,不知道對方啥時候還,如果提前要回來,對方仍可能說你小氣,這時就要進行條件限制,以便有效遏制道德綁架。比如告訴他,我可以借給你,但只能借20分鍾,或者讓你充20%的電,能用就行等等。條件提前給他限制好,讓他先有心理預期,有了這些,後續就會變得簡單。

㈣ 道德綁架到底是什麼

一別人認為我應該做的事我沒有做就會受到他們的譴責,這就是所謂的道德綁架。

㈤ 道德綁架行為產生的根源是什麼

就是一個人心靈的扭曲。我個人覺得喜歡道德綁架的人的心理絕對是扭曲的。他喜歡道德綁架,他本身可能就是一個不道德的人。換句話說也就是受到的教育不夠。

㈥ 為什麼會存在道德綁架

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我認為是三觀的不同,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用自己的標准去強加於別人,便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變成了「己所認為,強加於人」。這是出現道德綁架的根本所在。

㈦ 道德綁架的事情越來越多,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記得前段時間在網路上看到一個新聞,在高鐵上,一批剛從軍校畢業的學員,幾乎占滿了整個車廂,那些沒有買到坐票的乘客就開始嘟囔著,為什麼當兵的不給他們讓座。

身邊還有人在附和,說「你以為當兵的都會想電視劇中演的那樣,給你讓座嗎?」。

等到五分鍾後,車行駛後,他們全部都站了起來,給那些沒有座的乘客讓座。

很多人看到這個新聞,都說:軍人也是人,憑什麼要給你這種巨嬰讓座。

那些乘客,對軍人們就是道德綁架,他們心裡想著:既然你是軍人,那就應該給我們這些尋常老百姓讓座。

道德綁架到你應該去做這件事,比如:尊老愛幼,公交車上讓座位,有老人明明身體特別硬朗,你偏偏要讓人家去讓位給你,不讓你還會被罵成不尊老,是社會上的敗類。

然而在現實中,有了太多的道德綁架,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

《詩經》有雲:「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指的是友人之間,相互贈答,禮尚往來。

而到了今天,往往有人根本不會講究投桃報李,而是只喜歡一味地索取,細想一下,你是否經常聽到這樣的話——

反正你有錢,那就多捐點唄;

反正你順路,就上下班蹭你的車;

你應該這樣子呀,因為你很有實力

在婚姻生活中,如果有女人因為男人的出軌、家暴等行為想要離婚,那些自己婚姻都不怎麼樣的女人,肯定會勸她不要離婚,為了孩子也應該忍忍。

這樣的女人覺得:反正我過得也不好,都能忍,憑什麼你要離婚?要受苦久一起受苦。

那些喜歡用道德綁架的人,是因為覺得道德綁架太好用了,只要拿出道德,就能將一個人打敗。

其實一個人有了見識和成就之後,是不會道德綁架別人的,因為他們知道道德綁架到底是什麼樣的感覺。

道德綁架者們大多是那種沒有自我,沒有追求的人,他們既沒有見識,也沒有成就,只能靠著道德綁架,來滿足自己的心理。

大家也不必害怕道德綁架,都是因為你的優秀,才讓對方無可奈何,最後只得用道德綁架來打擊你。

在社會中,道德綁架的事件真的有很多,這是不可避免的,你得學會寬容,才能讓自己生活的更舒心。

千萬別想不開和那些道德綁架者認真,因為認真的話你就輸了,只有承受住這些,你才能更快的走向成功之路,在不遠的前方,還有和你同樣優秀的人,在等著你。

請不要道德綁架,這樣真的很累。

舉手之勞,說起來簡單,可若是每天都需要你來一波舉手之勞呢?

抱歉,我的手舉得夠久了,很累,勞煩您抬抬自己高貴的手。

㈧ 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的道德綁架

我覺得之所以會出現道德綁架,應該是三觀不同的原因吧。因為每個人對待事物的做法和看法都不一樣,有些人就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別人身上,然而其他人也並沒有犯法,所以只能用道德綁架了。

現在社會,如果你在公交車上不給老人讓座,就會被指指點點說不尊重老人之類的,他們完全不會考慮你是否身體不適。我覺得道德綁架有的時候殺傷力真的太強了,輿論完全可以淹沒一個人。



熱點內容
勞動法是雙休 發布:2025-02-07 13:12:28 瀏覽:841
律師外語 發布:2025-02-07 13:07:13 瀏覽:950
南寧工傷保險條例 發布:2025-02-07 12:24:46 瀏覽:648
法院證詞 發布:2025-02-07 12:07:51 瀏覽:757
欠條的法律效力幾年 發布:2025-02-07 11:57:28 瀏覽:827
法學張曉晨 發布:2025-02-07 11:41:41 瀏覽:449
城區法院纏 發布:2025-02-07 11:29:53 瀏覽:6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995 發布:2025-02-07 11:22:18 瀏覽:643
1953年新婚姻法的宣傳 發布:2025-02-07 11:06:53 瀏覽:119
2017婚姻法關於房產 發布:2025-02-07 11:06:10 瀏覽: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