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科學立法的時代性

科學立法的時代性

發布時間: 2022-02-03 10:00:48

❶ 黨的十八大如何體現了科學立法原則

科學立法不僅包含了對立法質量的要求,也包含了完善立法、為執法司法守法提供法律依據的意蘊。科學立法本身也要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及時制定、修改法律法規,不斷健全法律制度。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立法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逐步建立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2011年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根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1年10月27日發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白皮書,截至2011年8月底,中國已制定現行憲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規706部、地方性法規8600多部,涵蓋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的法律部門已經齊全,各個法律部門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經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比較完備,法律體系內部總體做到科學和諧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在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推進科學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要求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完善法律體系,需要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 努力使每一項立法符合憲法精神。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這是對立法工作的重大要求。立法符合憲法精神,主要是要做到:(1) 一切法律法規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我國實行的是統一而又分層次的立法體制,在不同層次的法律規范中,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 制定、修改法律法規要以憲法為根本依據。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具有最大的權威性、穩定性,是制定、修改法律法規的基礎和依據。(3) 制定、修改法律法規要體現貫徹實施憲法的要求。憲法規定了一個國家的性質、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等重大問題,但要落到實處,還必須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作出進一步具體規定。完善憲法相關法,健全憲法實施的法律制度,是完善法律體系的重大任務。

2 充分發揮立法的引領推動作用。法的功能和作用一般可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規范功能,二是社會作用。法的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之分的觀點,是由英國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家拉茲首先提出的。立法的引領推動作用,更多或者主要體現在法的社會作用上。歷史經驗充分證明,法對行為方式的養成和社會生活的引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轉變發展方式的任務相當繁重,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的壓力非常大,法不僅是實踐經驗的總結,更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引領改革,推動發展。發揮立法的引領推動作用,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立法決策與改革決策相銜接、相同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先立法、後行動,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成為社會一體遵循的法律規則,真正將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3 切實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按照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的要求,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應當重點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民主政治建設、促進文化事業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治理體制創新、保護生態環境等領域,著力研究和推進立法工作。建議重點加快制定基本醫療衛生法、慈善事業法、公共圖書館法,制定、修改土壤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食品安全法等,引領推動相關領域改革;加強財政稅收立法,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在2020年前,全部將國務院根據授權制定的稅收方面的行政法規制定法律;制定行政機構編製法、行政程序法、行政收費法、國家公務人員財產申報法,修改立法法、有關組織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等,完善國家機構設置、運行監督程序和反貪污腐敗等方面法律制度;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文化產業促進法等,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和文化產業發展;制定社會組織法、社區矯正法、社會救助法、電信法,修改刑法、軍事設施保護法等,完善社會管理和公共安全方面的法律制度。

4 更加註重法律法規的修改完善。法律體系是動態的、發展的、開放的,它需要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推進而不斷完善。立法工作要把握改革要求、發展變化,統籌做好立、改、廢、釋工作。及時對現有法律法規修改完善,是完善法律體系的一項重要任務。要通過法律法規修改、廢止和立法的解釋等方式,及時對現行法律法規進行補充完善,努力使法律制度適應發展變化的現實情況。要建立法律法規定期清理工作制度,適時開展法律法規清理工作。

5 積極探索法的編纂工作。法的編纂又稱法律編纂、法典編纂,是指「將現存同類法或同一部門法加以研究審查,從統一的原則出發,決定它們的存廢,對它們加以修改、補充,最終形成集中統一的、系統的法」。法的編纂有助於推動法制統一,促進法的體系完善,有助於實現法的科學化、系統化。在中國古代,唐朝《永徽律》就是在《武德律》、《貞觀律》兩部法典的基礎上編纂的;在大陸法系國家,《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就是經過編纂而成的法典;在美國,有經過編纂而成的統一的聯邦刑法典、商法典等。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可以在總結過去立法經驗,改造、統一、簡化有關同類法的基礎上,編纂《刑法典》、《民法典》、《商法典》。法典編纂的時機已經成熟,法典編纂的時代已經來臨。

❷ 科學立法什麼立法依法立法

民主立法。

將立法目標和要求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任務之中,要實現內立法目標和要求,必須法治思想容為指引,不斷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立法。我國民法典不僅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寫入總則,在諸多具體規則中也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的成功典範。

(2)科學立法的時代性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立法決策體制機制。有立法權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立法主體,是立法決策和立法協調主體。不過,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和委員長會議(或主任會議)在立法決策和協調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擴大提出法律法規案的主體范圍。有權提出法律法規案的主體不積極、不主動,而有利益表達訴求的主體又沒有提出法律法規案的權力,因此適當擴大提出法律法規案的主體范圍,有利於適應利益主體多元化的需要。

❸ 科學立法的主要舉錯有哪些

第一,法律形式的相對吸納化。法律形式是立法面臨的首要問題,所謂法律形式是指一國法律的淵源以及這個淵源所能夠包容的法律規范形態。對人類社會法律進程有較大影響的有兩個法系,即經常提到的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這兩個法系的區別在諸多方面都有所表現,最大的區別在法律形式方面。大陸法系以成文法的形式為主,而英美法系則以不成文法形式為主,二者在法律形式上的這種區別使兩大法系各自具備了相對的質的規定性。然
而,隨著人類法治技術的不斷提高,兩大法系的法律形式亦在相互感染和交叉。正如梅利曼所分析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和司法機關作出的判例之間的區別,往往將人們引入歧途。 美國一個典型的州所具有的生效法規起碼不少於一個典型的歐洲或拉丁美洲國家。如同大陸法系國家一樣,法規在美國同樣具有法律效力,差別僅在於它有賴於法官根據立法精神加以解釋和適用。而且,美國的成文法規的權威高於司法判例,並可取代相抵觸的司法判例(憲法性問題除外),但反之則不能。所以,法規數量的多少以及權威的大小,不是區分大陸法系和普通法系的有效標准。有無法典存在,也不是區分兩大法系的依據。加利福尼亞州所有的法典比任何一個大陸法系國家還多,但它並不屬於大陸法系。大陸法系的絕大多數國家固然有法典,但是在多數普通法系國家中,系統化的法典也充斥於各個法律部門。從外表上看,這些法典與歐洲或拉丁美洲國家的法典無異。另一方面,就大陸法系國家本身來說,也不一定都有法典。匈牙利和希臘早在民法典頒布前就屬於大陸法系,但匈牙利直到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以後才有了民法典,希臘首次頒布民法典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事情。因此,法典形式並不能成為清楚地分辯大陸法系與普通法系的標志。」這只是對兩大法系相互交織這一客觀事實的描述。中國雖然沒有明確指出屬於大陸法系,但是,在中國的立法傳統中都深深刻畫著大陸法系的印痕。基本上不承認非正式法律淵源之外的行為規則是法律的淵源。這種將法律形式絕對化的狀況是不利於立法科學性的。有學者就認為法律的形式經過了習慣法、成文法、公理等不同的發展階段,而當代社會的法律形式則應當是所有能夠正當調整人類社會關系並能被吸收到法律中來的所有行為規范的大融合。具體地講,要實現科學立法就必須使法律形式能夠相互吸納。當然,法律形式的相互吸納除了上述涵義外還包括其他方面。例如,調整公權利的法律典則與調整私權利的法律典則的吸納,在此方面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例如,有關契約的規則技術被運用於行政法規則之中就是例證。法律之間的相互吸納若從法哲學的角度分析則是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一個革命性變化。 第二,立法邏輯的自下而上化。立法的邏輯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個進路。也許,在一國的立法中兩個進路是相互交織運行的,但是,一方面,這兩種立法邏輯的命題是成立的,即從理論上對這兩種立法邏輯作出概括並不是沒有根據的。另一方面,一個國家在立法中總會從這兩個立法邏輯中選擇其中之一。在正常情況下,兩種立法邏輯的存在並不是一個偶然的沒有相應背景的孤立的產物,而是有著非常深刻的社會背景和哲學依據,「當教育尚未普及,知識惟偏於上層階級之時,知文字者惟有貴紳,故其結果以難解之文章語句為高尚而尊之,以通俗平易之文章語句為淺近而賤之。專制時代之立法者,固無論矣,即至立憲時代之後,亦往往襲其遺風,凡詔敕,法令及其他公文,皆用古奧難解之辭以保持法令之威嚴。且事實上,人民又常尊敬能知其所不知之人,故對於用艱深文字發布之命令,常懷畏敬之念。有時立法者欲誇示其學識,而故意用古奧文字以草法令者,亦復不少。」可見,不同的文化背景會導致不同的立法邏輯。在文化尚不發達的情況下,選擇的應當是自上而下的立法邏輯,而在文化較為發達的情況下則應當選擇自下而上的立法邏輯。當然,最為主要的是政權體制的特性,在政權體制相對集中化的政治格局之下,選擇的是自上而下的立法邏輯,而當政權相對民主的情況下則選擇自下而上的立法邏輯。中國由於在國家結構形式上實行單一制,在中央和地方的分權上實行集中統一的權力行使制度,因此,中國立法邏輯長期以來應當說是以自上而下為主。中國重大的立法決策來自於國家政權體系之內,甚至於來自於國家政權體系中的相對高層。法律案的形成是由各個管理部門以法案的形式提出的,而社會公眾的提案則相 對較少。法律文件的形成也基本上在政治體系之內,例如<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7條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當於每年年初編制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前,向國務院報請立項。國務院有關部門報送的行政法規立項申請,應當說明立法項目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依據的方針政策和擬確立的主要制度。」第8條規定:「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根據國家總體工作部署對部門報送的行政法規立項申請匯總研究,突出重點,統籌兼顧,擬訂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報國務院審批。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行政法規項目應當符合下列要求:(一)適應改革、發展、穩定的需要;(二)有關的改革實踐經驗基本成熟;(三)所要解決的問題屬於國務院職權范圍並需要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科學立法科學性的實現路徑之一便是選擇自下而上的立法邏輯,就是說立法決策、立法案的形成首先從下層開始,最後再予以集中,這其中的道理是毋須再作論證的。
第三,立法視野的全球化。法律的本土化與全球化是中國在加入WTO之際引申出來的一個法律哲學問題,與其說它是一個法律問題還不如說它是一個法律制度中的價值選擇問題,因為接受上列兩個不同的命題對一國立法的進路乃至於法律規范體系的實效會產生根本性影響。即是說,若接受了法律本土化的命題,那麼,在立法中將以歷史傳統、民族文化等為根本點。反之,若接受了法律全球化的命題,那麼,在立法中將以人類社會的先進文化和先進的法律調控理念為根本點。關於法律本土化與全球化的爭論至今還沒有結

❹ 結合民法典的出台,談科學立法、民主立法

立法本身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科學,更是關涉國計民生的國家權力行使活動,這就要求立法反映人民的意願,實現民主立法和科學立法的有機結合。從兩者的關繫上看,民主立法是主導,科學立法是關鍵。立法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行使人民賦予其的國家立法權的活動,立法活動本身及其結果必須要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這是對立法主體性的首要要求,在此基礎上需要科學合理確定人民權利義務及其與國家權力之間的分配關系。可見,沒有民主立法,科學立法就會成為空談,就無法真正體現公權力服務於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要求。
我們先談談民主立法。立法首先要秉持民主立法的要求。民之所欲,法之所系。我們的法律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體現,所以立法的程序和結果都必須體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回應人民群眾的基本要求。為此就必須要在立法過程中廣泛徵求民意、匯集民智,達成最廣泛的共識。應當說我們在民主立法方面已經有比較完善的立法程序設置。最典型的做法是將法律草案在媒體公布向全社會徵求意見,我們的《勞動合同法》草案就徵集了20多萬條意見,《個人所得稅法》修訂草案徵集了30多萬條意見,實際上此種做法在國際上也是很先進的。我曾經和美國通用公司在中國的分公司法律部負責人討論過這一問題,他說美國國會在制定法律時也從未將草案向全社會公開,而只是在國會進行辯論,大多數民眾並不了解法律草案的基本內容,所以立法仍然是議員們的事情,他認為中國的做法值得美國學習。強調民主立法,就必須要使立法去行政化和利益集團化,因為無論是部門立法還是受利益集團影響的立法,都不是真正的民主立法。在美國近幾十年來有關金融衍生產品的量化和市場監管的法律法規,之所以能夠出台,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華爾街利益集團游說的影響,以至於引發嚴重的金融危機,這對我國立法也是一個教訓。再比如,美國槍支管理失控,槍擊案不斷,對民眾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威脅,但有關管理槍支的立法始終無法通過,除了憲法的障礙之外,最重要的還仍然是強大的利益集團的影響。我們現在已經意識到了部門立法的弊端,也應防止利益集團對立法的不當影響。使法律真正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匯集民智不斷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徵求民意的過程也是一個法律普及的過程,是對民眾參與民主生活的有益訓練,其對於法律的順利實施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在民主立法方面,《物權法》作了很好的示範,該法在通過以後之所以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也與其在制定過程中廣泛地吸取民眾的參與有很大關系。在這個過程中,有幾點經驗尤其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一是充分尊重專家學者的意見。在物權法制定的前期,一般是立法機關委託專家提出草案建議稿,作為立法的重要參考。由於專家建議稿裡面有立法理由書,這也為立法提供了一些前期准備。尤其是在立法過程中,針對物權立法中的一些重大疑難問題,立法機關委託專家進行專題研究,從而對這些問題有了充分的理論鋪墊。二是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使法律草案能夠反映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聲音。例如,關於小區車位車庫的歸屬問題,立法機關就充分聽取了業主、開發商、主管部門等的意見,盡管各方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是不一致的,但對最終規則的形成,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三是向全民公布草案、徵求意見。當草案比較成熟時,通過向全民公布,徵求意見。2005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草案)》向社會公布,短短一個月內,全國人大法工委就收到了群眾意見11500餘件,8月11日,全國人大法工委將7月27日至8月10日媒體以及群眾來信提出的主要意見進行了分類整理,在互聯網上進行了公布,作為立法中的重要參考,從而將討論引向深入。我覺得在物權法起草過程中,最讓我感動的是:物權法草案公布以後,有大量公民積極建言獻策,提出立法建議。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國正在不斷推進民主立法的進程,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國公民參與國家立法事務的熱情不斷高漲。尤其令我感動的是,其中一位盲人通過盲文的形式提出了長達數萬字的建議,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我相信,物權法是我國民主立法的一個良好寫照,為今後立法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益經驗。這些經驗實際上是立法機關開門立法、民主立法,最大限度聽取民意的充分體現,這為我們未來民法典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在強調民主立法之外,還要注重科學立法。科學立法要求立法反映客觀規律,符合實際的需要。在金融危機爆發前,曾經有一種理論認為,有關市場的法律規則應當根據市場自身自發的法律秩序來構建,純粹應當根據所謂「試錯」的規則來不斷調試,而不能完全依賴於立法者的理性,因為立法者的預見性是有限的,所以它的理性是極其有限的,是常常會犯錯的。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美國近幾十年來,在資產證券方面通過了一系列法案,不斷放鬆監管,鼓勵各種金融衍生產品的自由交易,以至於形成了嚴重的次貸危機。但是,德國很早就頒布了資產證券法,該法案還是嚴格按照市場的規律對金融產品的交易進行了干預,從而避免了危機的發生。這就說明完全否認立法者的理性而將立法完全交給市場,也是不妥當的。因為立法者雖然不能預見到未來的一切,但是立法本身是一門科學,立法者能夠按照科學的要求,准確把握社會經濟的規律、對未來的發展作出一定前瞻性的預見,並且能夠引導市場秩序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發展,而不是盲目地交給市場這個無形的手去控制。我國近幾年在科學立法方面,立法機關也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一是對立法立項的科學評估,即哪些立法議案應當獲得立項,必須經過科學分析。同時在立法過程中也要進行科學評估,確定客觀情況是否已經發生變化,該法在通過後是否會滯後。二是在執法檢查中對立法進行評估,發現現有法律在適用中的問題,為以後的立法提供建議。三是廣泛徵求專家學者的意見,甚至將一些法律事先委託專家學者擬定建議稿。四是加強立法的前期調研工作,在立法過程中通過前期調研能夠充分發現立法的需求。這些做法其實都是為了准確把握立法的客觀規律,然後將之反映到立法過程中去。
從整體上說,民主立法和科學立法之間是不矛盾的。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它們之間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沖突。例如,在破產立法中,勞動債權是否可以優先於抵押權,引發了激烈的爭議。如果要徵求民意,大多數民眾可能要求,勞動債權要優先於抵押權。而從科學立法的角度來看,抵押權優先於勞動債權,不僅符合法學原理,而且,有利於鼓勵交易,最終有利於社會的整體發展。所以,我認為,對民主立法和科學立法來說,兩者不可偏廢,前者強調立法要反映民意,但民意不一定都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又要通過科學立法來准確把握這些規律,努力提高立法的質量。
科學立法是確保立法質量的關鍵,當然,在科學立法過程中我們還存在很多不足,我認為要注重科學立法,還應該注意如下幾個問題:一是立法既要保持其適度抽象,又要保持其可操作性。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差異很大,法律如果規定的過於具體化就有可能影響其在一些地區的實際效果。但是如果仍然奉行「宜粗不宜細」的做法,法律就會缺乏可操作性,不能發揮其實際的效果。二是在矛盾沖突中作出決斷。現在立法普遍會存在一種「擱置爭議」的做法,凡是爭議較大的問題,就採取了迴避的態度,認為對這些問題的規范時機尚不成熟,在立法中避而不談。我認為立法不能迴避社會矛盾,正像彭真同志所指出的,立法就是要在矛盾焦點上「打杠杠」。在一個利益多元化的時代,立法機關要勇於和善於對社會生活中的利益沖突作出妥當的決斷。三是要解決好法律的前瞻性和穩定性的問題。立法既要注重時效,不能脫離現實,總結現實的經驗,同時,立法也要有一定的超前性。我們強調,法律必須是經驗的反映,但是,法律是對實踐的經驗總結,而不能完全等同於實踐做法。在我國的轉型階段,立法沒有前瞻性,就容易導致法律的滯後性,這必然要求不斷進行法律的廢、改工作,從而有損法律的權威。四是立法既要注重本土性,又要注重國際性。立法應當總結人類社會的規律,吸收國外的先進立法經驗。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對有關經濟領域的法律規則,我們不可能游離於國際通行規則之外,我們要積極參與國際立法並努力爭取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同時,我們對經濟領域中的一些先進規則應大膽借鑒。當然,對一些婚姻家庭等固有法領域的規則,仍需保持我們的優良傳統和生活習慣做法。五是應當注重對立法之後的實效評估。法律的出台並不意味著立法工作的結束,還要關注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實效。要充分關注有些法律沒有發揮實效的真正原因,有的法律出台後就很快被束之高閣,沒法有效發揮對社會生活的規范作用,這就需要我們認真評估並找出問題所在。同時,這也為以後的立法積累經驗、總結教訓。
法治的重要內容是良法之治。立法工作應該是一項非常嚴肅的、科學理性的工作,同時又是一個廣泛吸納民意的民主過程。只有將民主立法與科學立法結合起來,才能真正保證立法的質量、實現良法之治。

❺ 科學立法的內涵

科學立法的內涵包括:科學立法科學性的構成要件、科學立法科學性的組織因素、科學立法科學性的實現路徑等作了較為系統的探討。認為科學立法科學性的主體要件是立法權的專屬性、主觀要件是立法過程的有準備性、客體要件是立法事實的法調整性、客觀要件是立法行為的程序性;要實現科學立法,法律形式的相對吸納化、立法邏輯的自下而上化、立法視野的全球化、立法案形成的專業化、立法效果的社會反饋化都是不可缺少的。
科學立法是指立法過程中必須以符合法律所調整事態的客觀規律作為價值判斷,並使法律規范嚴格地與其規制的事項保持最大限度地和諧,法律的制定過程盡可能滿足法律賴以存在的內外在條件。此定義表明科學立法要符合它的內在條件,即與其規制的事項保持契合,立法要與外在條件保持一致,是各種內在與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科學立法科學性涵義的進一步細化可以採取肯定法和否定法兩種不同的方法,由於肯定法在情況下還難以合理全面地概括其科學性之涵義。
科學立法的科學性是對經驗立法的否定。法律與自然的和諧是立法必須予以注意的,而能夠使立法與自然和諧的便是立法中的科學性。法律既是一種人文現象,又是一種自然現象,立法在非科學運行的情況下所倡導的是法律與人文現象的契合,而不倡導或者沒有意識到法律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十五條 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
國家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❻ 科學立法是什麼

科學立法的意思是制定法律一定要科學,要符合實際。

❼ 民主立法與科學立法的關系

故事一:立法在新時期分了這么幾個階段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偉大的歷史轉折,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那時的立法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數量到質量一步步走到今天。
從1978年底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前,這個新時期的立法工作有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79年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從五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至七屆全國人大期間,加快制定一批實踐急需的如刑事的、民事的、國家機構的和其他方面的基本法律,探索構建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第二階段,是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八屆全國人大加快經濟立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
第三階段,是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明確要求到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九屆全國人大初步形成,十屆全國人大基本形成,到2011年初,十一屆全國人大宣告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門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十二屆和十三屆全國人大的立法進入了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新階段。
另外一個重要特徵,新時期法制建設方針是16個字,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進入新時代,新的法治建設方針也是16個字,即「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我參加過幾部支撐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法律的起草和審議,深感立法不易,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易,而要良法善治、實現全面依法治國更是不易。

故事二:民法先後啟動五次,民法通則在通過前還歷經了三個回合的交鋒
先講一下新中國民法典編纂的歷史沿革。新中國成立後,制定民法經歷民法——民法通則——民法總則——民法典,曲折坎坷,漸行漸進。民法起草工作先後啟動五次。第一次是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五四憲法」通過不久,即組織民法起草。據當時參與起草的當事人西南政法大學教授金平回憶,他在中南海里為民法的起草一直工作到1957年,起草小組擬出了民法典第一稿(個人資料統計443條)。此後,由於反右斗爭擴大化,被擱置。第二次是1962年,民法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議程,並於1964年完成了草案(試擬稿)(個人資料統計262條),後因「文化大革命」「無法無天」而停止。第三次是197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重新啟動,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465條)。當時,由於我國剛剛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制定一部完備的民法典條件還不具備,先制定了民法通則。第四次是2001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再次啟動,2002年12月提交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民法草案(1209條)。經討論,仍確定繼續採取分別制定單行法的辦法。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以後,先後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民事法律規范體系,為編纂民法典奠定了較好的法律基礎和實踐基礎。第五次是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務。2016年6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初次審議了民法總則草案,經常委會三次審議,去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民法總則。按目前工作安排,加快編纂民法典各分編,已於2018年8月整體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經常委會分階段審議後,爭取2020年將民法典各分編一並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通過,從而形成統一的民法典。
1.制定民法通則首先遇到民法與經濟法立法方向、定位之爭。當時制定民法通則,曾經發生過民法與經濟法之爭,不是小爭論而是一場大爭論。改革開放伊始,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快經濟發展。當初要吸引外商來投資,一些地方領導見了外商就拍胸脯,你到我這里來投資,我可以給你稅收優惠、土地優惠等,但外商有擔心,今天你領導在位拍胸脯,過兩年你走了我找誰。對外開放外商要求法制保障,領導人重視經濟立法,不少高等院校設立經濟法系,經濟法很熱門。當時,有人把凡是涉及國家經濟方面的立法都稱為經濟法,認為民法只能姓「民」,只能管「民」事行為,限於公民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經濟法應當姓「國」,管的是「國」事行為,如法人(企業)及它們之間的財產關系。特別是1981年通過的經濟合同法冠以「經濟」兩字,已故的張佩霖教授曾言:合同法是民法的心臟,而現在我們的心臟被經濟法拿走了。這場爭論從1979年開始,一直持續到1986年民法通則頒布。其間,1985年民法通則草案徵求意見時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❽ 如何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

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立法必須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遵循經濟規律版、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堅持求權真務實、有效管用,切實增強法律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注意防止產生法律「好看不管用」的現象。認真貫徹實施修改後的立法法,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堅持並健全法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機制,更加註重發揮人大代表參與起草和修改法律的作用,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繼續做好立法評估工作,努力做到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應。

❾ 科學立法的基本概念

所謂科學立法是指立法過程中必須以符合法律所調整事態的客觀規律作為價值判內斷,並使法律規范容嚴格地與其規制的事項保持最大限度地和諧,法律的制定過程盡可能滿足法律賴以存在的內外在條件。此定義表明科學立法要符合它的內在條件,即與其規制的事項保持契合,立法要與外在條件保持一致,是各種內在與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科學立法科學性涵義的進一步細化可以採取肯定法和否定法兩種不同的方法,由於肯定法在目前情況下還難以合理全面地概括其科學性之涵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規定:「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一規定非常明確地將科學立法作為完善中國法律體系的一個價值判斷標准。那麼,究竟應當如何解讀科學立法就成為法治實踐和理論界不能迴避的問題。

❿ 全國人大是如何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

制一統,就是各法律之間協調。
科學性就是要聯絡我國的實際,要科學借鑒他國個歷史的立法經歷。
公眾性就是堅持立法公眾,包括立法成員公眾,立法過程公眾,一直承受人民監視

熱點內容
南寧工傷保險條例 發布:2025-02-07 12:24:46 瀏覽:648
法院證詞 發布:2025-02-07 12:07:51 瀏覽:757
欠條的法律效力幾年 發布:2025-02-07 11:57:28 瀏覽:827
法學張曉晨 發布:2025-02-07 11:41:41 瀏覽:449
城區法院纏 發布:2025-02-07 11:29:53 瀏覽:6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995 發布:2025-02-07 11:22:18 瀏覽:643
1953年新婚姻法的宣傳 發布:2025-02-07 11:06:53 瀏覽:119
2017婚姻法關於房產 發布:2025-02-07 11:06:10 瀏覽:562
民法典解讀講座 發布:2025-02-07 10:40:24 瀏覽:384
勞動法對工種的分類 發布:2025-02-07 10:31:10 瀏覽: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