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社交

道德與社交

發布時間: 2022-02-03 13:37:52

A. 不愛社交是非道德行為嗎

不愛社交不是道德問題,是性格比較孤僻造成的,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B. 社交網路上指道德底線

如果說社交網路有底線,那就是法律邊緣是底線。現實中社交網路的底線是因人而異的,人們對交往對象的要求不同,對道德的定義不同,所以反應在社交網路的道德層次也不同。比方,有的人空虛無聊膚淺,在微信里把各自的祖宗推到前台,相互謾罵和侮辱。這些人的道德是沒有的,只有他們自己的發泄和快感。比如,有「把持」的人碰到一個青樓女子,那自戲粗魯猥褻的語言何談道德!所以,除了法律紅線,就沒有道德底線,只有是否接受,只有自我選擇。

C. 什麼是社會公德(社交禮儀作業)

社會公德是一種存在於社會中間的道德,就是人們為了維護我們社會的利益而約定俗成的我們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的行為規范。社會公德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根據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如遵守公共秩序、講文明、講禮貌、誠實守信、救死扶傷等。它對維系社會公共生活和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作用。社會公德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我們的行為。只有遵守社會公德的人,才會被人們所尊重。那些違反社會公德的人,將被人們所不齒。

D. 怎樣與人交際

社交能力與社交經驗的關系如此密切,如果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人們的日常社交生活也會得到改善。人們不單可以減少與別人發生沖突,亦可以令自己和別人有更愉快的交往經驗。 有些人認為社交能力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或屬性。譬如,一個社交能力高的人天生較外向、善於交際。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變社交能力實比移山更為艱難。多數的心理學家並不贊同這種看法。反之,他們認為只要能辨認出可以預測社交能力的因素,便可以設計一些課程來培訓這種能力。 要有效地提高社交能力、可循兩方面入手,一是對社會情境的辨析能力,一是提高對其他人心理狀態的洞察力。 對環境的辨析能力要有效地達到社交目標,便要因應情勢而作出相應的行為。社交環境瞬息萬變,交往的對象亦有不同的特質,要適應不同社交環境、人物,便非要有精銳的觀察和認知能力不可。 對環境的辨析能力是社交能力的一個重要部分。一個人如果能夠對情境間的細微不同之處加以區分,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環境的變化而做出合宜的行為,以適應不同性質、千變萬化的環境。 這種"因時制宜"的說法,並非只是近代西方心理學所提倡。其實在中國古代典籍中亦常被提到。例如《中庸》說:"國有道,共言足以興國;國無道,其默足以容。"這便說明了進諫及保持緘默都是合宜的處事方法,但朝臣採取那種方法才可產生較理想的後果,卻取決於他們身處的國家是有道還是無道之國。又以本章開頭提及的楊修為例,他是個機智的才子,但他所服侍的主公曹操是個性格多疑的人。楊修自恃聰明而多次道破曹操的心意,故招來殺身之禍。若他的主公是個寬宏大量,知人善用的人,楊修不但不會被殺,反而會被委以重任。雖然有人會慨嘆楊修生不逢時,但若以"因時制宜"的說法,楊修似乎只顧一時言語之快,卻忽略對方(曹操)的思想性格,因而說出一些合乎事實但不合對方心意的話,白白地把性命斷送了。由此可見,要成功地達成社交目標,便要審裁客觀情勢的變化,因時變通,以適應各種各類的社交情境。 在一項研究中,我們採用了一些虛構的處境,然後問受測者在這些處境中會有什麼反應。其中兩個處境是: (1)你很怕見牙醫,但現在卻要到牙醫那裡修補牙齒。 (2)你被一群持械的恐怖分子脅持在一所公共大樓內。 人們在這兩種情境中,均可以選擇細心地觀察周遭的危險訊號。譬如,在第二個處境中,可以留心恐怖分子有什麼武器。他們也可以盡量分散注意力,不去注意一些會令自己緊張的危險信號。當然,在見牙醫的處境中,主動地監察危險信號只會令自己更緊張,肌肉收得更緊,痛苦愈多。但在被脅持的處境中,留心危險信號可以提高逃生的機會。接受測試的人當中,有些人較能辨析兩種情境的不同,在見牙醫的處境中選擇分散注意力,在被脅持的處境中選擇觀察環境。有些人的辨析能力則明顯較低,在不同的情境中也選擇觀察環境。 我們的研究也顯示:辨析能力愈高的人,社交能力也愈高。他們在與父母、師長、朋友和不喜歡的人交往時,較能完成交往目標,並較能改進雙方的交情。 亦有證據顯示,辨析能力高的人,他們會遇上較多愉快的交生經驗,而他們也較少出現抑鬱的情緒。 需要強調的是,"因時制宜"並非指盲目跟隨形勢變化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亦不是指盲目順應對方的旨意。 辨析能力高的人不一定是社交變色龍,只懂得盲目附和。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目標,而這些目標也可以是一些利他的目標(例如替某醫院籌款)。辨析能力高的人,在追求這些目標時,懂得審時度勢,既能夠完成自己起初不願捐款的人解囊相助,並讓他們覺得捐款後心情愉快,這便是辨析才能的應用目標了。 對別人心理狀態的洞察力 洞察別人的心理狀態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環。一些人看到別人的行為時,不嘗試去了解對方做事時的處境和感受,便馬上從別人的行為去判斷對方是一個怎樣的人。這種重判斷而輕了解的取向,是社交能力發展的一大障礙。 在我們的研究中,曾向受測者描述一個人的行為,然後請他們將這個人的資料轉述給另一位受測者聽。在轉述過程中,有些人自發地加入了一些對故事人物的性格和道德判斷(例如"他是一個賤人"),而有些人則主動地對故事人的的內心世界加入剖析(例如"因為他想取得律師資格,所以對有權勢的人所做的壞事視若無睹")。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也測量了受測者與父母、師長、朋友和不喜歡的人交往的成果,發現越傾向性格道德判斷的人,他們的社交能力便越差。反之,越傾向作內心剖析的人,他們的社交能力也就越高。 既然主動地作性格判斷和道德評價對社交能力的發展有礙,而嘗試了解雖人的內心感受對社交能力有利,那麼如何可以降低前一種傾向而加強後一種傾向呢? 我們的研究指出,一個人對性格和道德的看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有些人覺得懷可和道德是不可改變的個人素質,相信每個人也有固定不變的道德水平和性格。因此,在與人交往時,他們的注意力便集中於從別人的言行舉止,來推斷對方具備哪種性格。

E. 分析現代社交禮儀與職業道德有什麼關系

社交禮儀與職業道德也有很緊密的關系,遵守基本的禮儀是你社會素養的表現

F. 對道德的理解和認識

1,道德抄倫理產生於人襲的交往與社會性,道德必然來源於人的活動與交往
2,道德分為道德認識(最更本),情感(對道德行為產生的感情),道德行為
3,道德的影響因素很多,大致來說,
外因:社會風氣,家庭,自己的社交群體,
內因:認知(包含認知失調,認知定勢)受教育水平

G. 個人的道德修養與人際交往的互動關系

古人說,「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你不學「禮」,就沒法在社會中立身。
那麼,什麼是禮儀呢?簡單地說,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范,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
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更是城的臉面,更是國家的臉面。
所以,學習禮儀不僅可以內強個人素質、外塑單位更能夠潤滑和改善人際關系。
作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我們身在社會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變化之中。我們這一刻討厭別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別人討厭的對象。這些無非都是「不拘小節」的行為所致。
當我們身為遊客的時候,總是依著自己的興致,隨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亂寫亂塗;當我們是民的時候,又是對隨地吐痰、亂寫亂畫的現象深惡痛絕。
當我們和同學相處的時候,總會埋怨同學的「不拘小節」,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的說話、借東西;而我們自己又往往懶得去理那些「小節」。
當我們乘坐公共汽車的時候,總是為能搶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擠到、踩到別人的時候從不屑於說對不起;當我們被人擠到或踩到的時候,總是對對方不說聲抱歉的話而耿耿於懷甚至拳腳相加;當我們是老人的時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車上,總是渴望能有人為站立不住的自己讓個座。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精神需求層次和自我認知價值的越來越高,就越來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無疑問,在當前的形勢下,禮儀已不是個別行業、個別社會層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在家裡,如果家長能夠帶好頭;在學校,如果師長能夠帶好頭;在單位,領導如果能夠帶好頭;在窗口單位,窗口工作人員如果能夠帶好頭……推而廣之,要在全中國推廣、普及文明禮儀,如果首都一千多萬能夠帶好這個頭;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毫不疑問,我們的文明禮儀推廣和普及工作,就會更加容易。那麼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就會和物質文明建設一樣,取得飛速發展。我們十三億的精神面貌,必然會煥然一新,人們都會生活在友好、寬容、關愛、溫馨的社會氛圍中!
文明禮儀,強調的是「尊重為本」。
想讓別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人。
那些陋習,圖的是一時之快,丟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嚴。 一個連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別人還會尊重你嗎?
在人際交往中,禮儀不僅可以有效地展現一個人的教養、風度和魅力,還體現出一個人對社會的認知水準、個人學識、修養和價值。禮儀是一種潛在資本,如果能夠恰當地運用,將取得顯著的效果。
禮儀是禮節、儀式的統稱,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和方式來表現的自律、敬人的完整行為。它由一系列具體的禮節所構成,是一個表現禮貌的系統而完整的過程。禮儀是一個人的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形式美,是人心靈美的外在體現。
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禮儀是一個人的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禮儀現於對交往禮節的認知和應用.
從道德的角度來看,禮儀是為人處世的行為規范的標准做法,行為准則.
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禮儀是人際交往中適中的一種藝術,也可以說是一種交際方式.
從民俗的角度來看,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事必須遵守的律已敬人的習慣形式,也可以說是定俗成的待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簡言之,禮儀是待人接物的一種慣例.
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禮儀是一種在人際交往中進行相互溝通的技巧.
德國大詩人德說過:「一個人的禮貌是一面照出自己肖像的鏡子。」古希臘哲人郝拉克利特也說過:「禮貌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可見,一個人講禮貌是何等的重要。
偉大的文學家、哲學家赫爾岑曾經說過:「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禮儀,它比最高智慧比一切學識都重要。」一個沒有素養,誠信,謙恭的人是不受歡迎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並非誇張知識的無窮力量,更多的是說明求知過程可以學會更好地做人。人具有社會性,體現在公眾面前的,首先是高尚的文明,得體的禮儀,這是每個人融入別的圈子,被受眾接納的基本要求。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基礎,也是我們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水準,是現代人們工作所具備的基本素質,沒有了文明,社會將不再和諧;沒有了禮儀,生活將不再美好,那我們縱然擁有先進的科技,提高生活也將是句空話。所以,擁有良好的文明禮儀,是現在社會每個人所必須具備的。
樹立良好文明在於細節,塑造風尚依靠點滴積累。文明意味著遵守秩序和維護規則,意味著求真、為善、愛美的人性價值追求,意味著尊重他人、尊重勞動的道德要求。物質文明可以依靠科技發展去鍛造,而精神文明則要靠我們每個人的言行舉止去塑造。
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塑造我們的心理結構,支配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在這一點上已得到大家的認可,但傳統的傳承依靠的是什麼?如果說它在本質上是一種觀念、價值,那麼它可以融入現在、直達未來的那部分子集,亦存在於與之相適應的載體和表現形式中。在繼承、更新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禮儀就是最具生命力的發展模式。
這是個多元化個追崇個性的社會,去年津津樂道「草根文化」,穿鼻孔,露股溝,美其名曰秀秀個性——我的生活我做主,也算是一介草根對塑造「草根文化」的一出貢獻吧!殊不知這是草根中的爛渣。今年來了個追捧「山寨文化」,山寨明星,山寨,山寨春晚,這其實活脫不是戴上盜版的替代光環呢?觀念無時在變化,生活方式在不斷轉變,錯綜的環境,迷離的人群,人性也在隨著其自身的環境,身份,角色等因素不斷地改變,並適時適景著落,並滋生出新的價值觀。我們,作為個體,能否不流離主流,不偏失傳統價值,不被陋習感染呢?現在我們反感別人,明天或許又會成為別人厭倦的對象,這些無非都是些看似「不拘小節」的陋習行為或觀念或作風所致。不要小看自己所處的小環境,它往往是正常社會的縮影,細節可以體現一個人的教養程度和品德素質。曾有人完整的列舉出與現代都形象極不協調的10種社會陋習:一是大搖大擺橫穿馬路,二是擁擠混亂無序乘車,三是隨地吐痰便溺,四是亂扔亂倒垃圾,五是婚喪嫁娶陋習難改,六是燒紙算卦迷信盛行,七是強強欺行霸,八是亂寫亂畫到處塗鴉,九是偷盜行騙之風屢禁不止,十是破壞公物現象時有發生。捫心自問,我們是否充當過以上10種「生活情景劇」中的主人公呢?相信大多數人不知不覺中就扮演著這些角色。
中國人具有「臟、亂、吵」等特點,更有中國特色的「窩里斗」,不守規則等陋習。漠視「小事」的習慣,導致形象受損,尤其在國外,個人行為在外國人面前,代表的是國家的形象。所以近年小部分國人在國外的不文明舉止,直接導致整體中國人的國際想像受損。另一方面,社會價值觀念的改變,一些人們開始掙脫傳統思想的禁錮,自私自利的慾望開始極度膨脹,為了個人目的而不惜去損害別人,相互算計,甚至破壞公平規則,正常生活秩序的行為也時有發生。長此以往,再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及時倡導文明禮儀之風氣,我們對得起老祖宗幾千年塑造的「禮儀之邦」的美稱嗎?
孔子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具有顯著的表徵意義,它體現出普遍的社會價值。所以古人以「禮」為立身之本。在古人看來,人有禮方能免於粗野,成為文明人。正如荀子所說:「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偽,庸眾而野。」想讓別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別人。那些陋習,圖的是一時之快、丟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嚴。一個連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別人還會尊重你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做一個文明人必須拋棄「成大業不拘小節」的自我放縱的觀念。小節不為,大業何成?「文明行為不僅具有利他的特徵,也關涉人格尊嚴,更具有為己的歸宿。」 「禮」的另一方面的內容是規范社會交往。古人雲:「有禮者敬人,而敬人者人恆敬之。」同樣,「有禮者讓人,而認人者人恆讓人。」人人皆相互禮讓,人際關系就能和諧、協調。只有遵循禮的規范,一個人才能提高道德修養,並且在社會交往中做到游刃有餘。

H. 什麼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

首先當然要守法;在社交中談吐要有禮貌,要守信,有責任感。

I. 社交和道德一樣嗎

您好,社交是建立在道德基礎上面的,俗話說近朱者赤,您的道德約束著你的社交行為 。多喝品德好的人交朋友,朋友可以不聰明,但是一定對你真心,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願意幫你。

J. 思想品德社交禮儀中的abc是什麼意思

《禮儀展風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七課第二框

作者及工作單位
劉龍剛 全椒縣襄河中學

教材 分析

本課所依據的課程標準是「我與他人的關系」中的「交往與溝通」部分。「內容標准」規定:知道禮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與技能,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

《禮儀展風采》由兩目內容組成。

第一目「因禮儀而優雅」。教材講了三層意思:(1)關於禮儀一般。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著力點在對學生個體的要求。(2)個體禮儀的具體要求。(3)按禮儀要求去做。

第二目「社交禮儀ABC」。教材講了四層意思:(1)社交禮儀一般。(2)社交禮儀的養成。(3)正確對待傳統禮儀。(4)與不同民族的人交往的禮儀。

學情 分析

1、 本課教學,學生有很大的實踐操作空間,因而要注重活動,淡化說教。要充分利用活動資源,在生動活潑的場景中讓學生自主探究,從中感受和體驗文明禮貌的魅力。

2、 禮貌與禮儀問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要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從禮貌與禮儀的視角領悟其中的深刻道理。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禮儀,知道禮儀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並懂得禮儀的作用。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多媒體演示和自我表演、角色體驗等方法,並結合多種形式的活動,以形式探究,體驗為主,以講解為輔,使教學過程既生動活潑,又充滿理性。在活動中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社交禮儀,並能夠在不同的情境中加以運用。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內心願意做講禮儀的人,並積極展示自己的優雅禮儀。

教學 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懂得待人接物的一般禮儀及與中學生有關的禮儀規范,並能熟練掌握社交的一般禮儀。

2、 教學重點:理解禮儀的道德意義。

請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熱點內容
欠條的法律效力幾年 發布:2025-02-07 11:57:28 瀏覽:827
法學張曉晨 發布:2025-02-07 11:41:41 瀏覽:449
城區法院纏 發布:2025-02-07 11:29:53 瀏覽:6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995 發布:2025-02-07 11:22:18 瀏覽:643
1953年新婚姻法的宣傳 發布:2025-02-07 11:06:53 瀏覽:119
2017婚姻法關於房產 發布:2025-02-07 11:06:10 瀏覽:562
民法典解讀講座 發布:2025-02-07 10:40:24 瀏覽:384
勞動法對工種的分類 發布:2025-02-07 10:31:10 瀏覽:262
吉林省司法改革 發布:2025-02-07 10:23:22 瀏覽:376
成都西同律師 發布:2025-02-07 10:21:42 瀏覽: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