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道德經還是道德經
❶ 道德經是佛教的還是道教的
《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著作,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從《道德經》中的思考:
與《聖經》不同,《道德經》關於天地萬物來源的描述是抽象的。《道德經》的創世論中,沒有具體講到人的來源,而是將人視為萬物中的一個類別,將人的來源籠統放入了天地萬物的來源之中。但與《聖經》創始論相同的是,《道德經》認為萬物源於一個本源的超越性的創生的力量。
這個終極的力量,《道德經》稱之為「道」,也稱之為「天之道」,上天之道。天之道,意味著「道」的本源在「天」,「道」為「天」的力量和秩序的表現。「道」為客觀自然的規律和秩序,「天」是能動的創生和主宰的力量。在這個意義上,宇宙萬物和人,皆源於「天」。
❷ 道德經是屬於道經嗎
《道德經》是道家的,不是儒家的。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
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2)是道德經還是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❸ 論語和道德經哪個影響更大
道德經影響大一些,道德經派生了楊朱學派,法家學派,黃老,老莊等。道德經中以奇用兵,兵器不祥也符合孫子兵法的主張,萬物抱陰而負陽符合陰陽家,與縱橫家也有聯系。
❹ 道德經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4)是道德經還是道德經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❺ 《道德經》是道家的還是儒家的
《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著作,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5)是道德經還是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經的產生時代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的守關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
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經
❻ 《道德經》和《老子》有什麼區別
沒有區別。《道德經》和《老子》是同一本書。
《老子》又稱《道德經》,它成書於我國春秋末期,作者是老聃。這是一部充滿智慧的著作。《老子》一書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內容極為豐富。在書中,老子以其獨有的視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萬物的本源、國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學和政治問題。
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著名哲學概念,成為中國哲學的基石。《老子》包含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它開辟了研究天道人倫的道路,關注天人關系,為後世學者所推崇。
《老子》一本書,雖然只有5000多字,但內容之豐富,恐怕很少有書可以與之相比。所以任何對它的概括和描述,都只能掛起來。這就是為什麼我讀它從不厭倦。
(6)是道德經還是道德經擴展閱讀:
1、著書出關
大約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魯哀公十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准備出函谷關去四處雲游。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雲游,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
2、死後加封
相傳老子長壽,大約於公元前471年死於秦國,享年一百零一歲。《莊子·養生主》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胡適認為,老子至多不過活了九十多歲。
公元666年(唐高宗乾封元年)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公元1013年(宋真宗祥符六年)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❼ 萬經之首是易經還是道德經
「道德經」雖然很「散」,不過古代散文的概念是從六朝始的,但是按照現在的散文概念(除小說、詩歌、戲劇之外的文學形式),似乎可以算上散文。
❽ 道德經是老子寫的嗎
是的。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是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❾ 四書五經厲害還是道德經厲害
《道德經》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在世界范圍內,《道德經》也受到許多大家的推崇。德國哲學家尼采稱贊老子思想:「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著名的哲學家、《哲學的故事》作者和歷史學家威爾•杜蘭特則表示「在思想史中,它的確可稱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奇書。……或許,除了《道德經》外,我們將要焚毀所有的書籍,而在《道德經》中尋得智慧的摘要」。可以說把《道德經》成為東方聖經毫無誇張之嫌。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
❿ 《道德經》與《德道經》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道德經》與《德道經》區別為:時代不同來源、不同、順序不同。《道德經》與《德道經》都包含《德經》和《道經》,都是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一、時代不同
1、《道德經》:《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
2、《德道經》:《德道經》是近代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
二、來源不同
1、《道德經》:《道德經》由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
2、《德道經》:《德道經》由熊春錦先生以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為底本,以帛書乙本和郭店楚簡出土的竹簡本為校本,廣泛考證石刻本、河上公本、龍興碑本、王弼本等之優劣,查證原貌,澄清流弊,恢復了《老子》「德經」為上「道經」為下的原旨,編纂翻譯而成的書籍。
三、順序不同
1、《道德經》:《道德經》的順序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
2、《德道經》:《德道經》的順序為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10)是道德經還是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