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
『壹』 請教哈耶克的《法,立法,自由》
QQ群搜索「第一書群預備群」我們奧派很多。,可以幫到你。
『貳』 辯論賽:法律與自由哪個更重要
「最好寫出一辯發言詞、一辯小結詞和自由辯論詞」
我的天,連「自由辯論詞」都要?!
看來,在樓主眼中,「自由」,確實一點分量都沒有啊,呵呵……
如果想要成套的辯詞的話,我恐怕要令樓主失望了
——我一直覺得,如果不是自己的辯詞,在比賽中讀出來,簡直就像讀課文。自己都不能體會到其中的精義,如何還能打動評委和觀眾?
我也不去復制什麼長篇大論,我只盡心幫您——用我自己的思考,用我自己的原創:
我覺得,如果把「法律」和「自由」放在對立面,那麼,正中對方下懷。
對方一定會准備許多「法律」限制「自由」,「法律」妨礙大眾生活之類的例子,來論證「自由價更高」
我倒是覺得,「法律」,其實就是為「自由」而生的。
「法律」的存在,就是為了維護更多人的「自由」
真正的「法律」,再被制定的時候,必然已經考慮了「自由」的因素:
有的時候,「法律」看似不通人情,看似妨礙了「自由」,其實,仍然是為了保證真正的「自由」
比如,美國,很強調「新聞自由」,結果,非常多的真實案例:大盜搶.劫了銀行,綁.匪劫.持了人質,新聞媒體大量現場直播,把警.察的所有行動部署全部通過電視直播了出去,結果,總是使得綁匪對警.察的行動了如指掌,人質的生命,以及警.察的生命,都遭受到更大的威脅……
可見,不受法律約束的自由,有的時候,反而損害了真正的自由……
尊重法律,重視法律,其實就是在尊重自由,保護自由
因此,當「自由」暫時受到「法律」的約束的時候,請先克制自己的「自由」,
因為,法律,保護的是更多人的自由……
==============
【加寬油條】 兄的論述非常精彩,作為正方,確實應該提及:
法律源起於自由,但保護的,不僅僅是自由
尊重法律,不僅是尊重更多人的自由,更是尊重大多數人的生命、理想,以及其它許多重要的東西
『叄』 法律的目的不是廢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護和擴大自由是誰說的
洛克說:「法律的目的不是廢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護和擴大自由……哪裡沒有法律,那裡就沒有自由。」
『肆』 哈耶克關於自發秩序的論述出現在哪些書里呢急!!
《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與自由》、《致命的自負》以及一些論文集。可以參閱鄧正來教授的相關論著,很詳盡。
『伍』 哈耶克所謂的「自發秩序」在非市場經濟之中是否存在
自由主義理論與其說是一種哲學,不如說是一套根植於西方傳統的現代意識形態。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是締造這套意識形態神話的代表性人物,自發秩序論占據了他的自由主義理論的核心位置。如果我們誤以為自由主義就是對「自由」觀念的正確理解,未經反思地接受其自由主義理論,就會導致認識上的謬誤。
1
自我調節的市場機制是一種烏托邦
哈耶克的自發秩序論不僅為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提供了理論基礎,而且是自由主義法治觀的核心。哈耶克認為,穩定的社會秩序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然是由不同的制度構成,這些制度錯綜復雜,卻又井井有條。它們的形成和演變依靠一種獨特的運行機制,既不源於發明,也不出於人為設計,而是眾多分散的、偶然的個體行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哈耶克看來,這種自發形成的秩序無疑是最好的社會秩序,因為它是自然形成的,遠遠超出了任何個體智慧所能達到的程度,卻又可以從人們的日常努力中生發出來。自發秩序一旦形成,就應當讓其自由地發揮作用,不應受到任何外在權力的干預。自發秩序論為理想的社會秩序提供了基本框架,被自由主義者們奉為圭臬。然而,這樣一個運轉良好的自由社會只是哈耶克臆想出來的產物。
哈耶克認為,法律在規范意義上就是一種自發秩序,法律本身從來不是像立法那樣被「發明」出來的。早在人類的語言發展到能夠被人們用來發布一般性命令之前,個體便只有在遵循群體規則的前提下,才會被接納為群體中的成員。所以,法律在立法者制定它以前就已經「自然地」存在了。如果要在歷史上尋找自發秩序的模型的話,哈耶克為我們提供了兩個典範:一個是自我調節的市場機制,另一個則是英格蘭的普通法。除此以外,哈耶克從未提供其他範例來證明其自發秩序論。然而,一個絕對自我調節的市場概念,已經被哈耶克的同時代人、經濟史家波蘭尼(Karl Polanyi)證明為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就連哈耶克在芝加哥大學的同事奈特(Frank Knight)也對這套自由市場理論不滿,他認為「市場本身推不出自由,最大的謬誤就是把自由競爭與自由混為一談」。這樣一來,英國普通法就成為自發秩序論唯一可能的典範。
2
普通法並非部落法自然演化的結果
作為一個島國,英國具有相對封閉的地緣空間。這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錯誤的印象,彷彿英格蘭的法律是在不受外界干擾的狀況下,從最原始的部落習俗逐漸發展成熟的。這一看法經不起實證檢驗,如果我們仔細考察一下英格蘭法律的發展史,不難發現哈耶克混淆了歷史事實。英國普通法雖然源於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部落習俗,然而在歷史上經歷過兩次重大變動,否則,部落法絕不可能演變成普通法。
宗教是影響普通法形成的重大因素。在皈依基督教之前,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部落法基於下列因素:關於戰神的部落神話,對親屬和領主的忠誠,以及對榮譽與血親復仇的崇尚。皈依基督教以後,福音取代了諸部族的神話,對上帝的信仰取代了對領主的忠誠。可以說,基督教的觀念全面瓦解了部落法的基礎,從根本上扭轉了其發展方向。
這些基督教特徵表明,宗教是法律規則的重要來源。如果沒有基督教對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自發秩序」進行干預,就不會有記載法律的文字,不會有職業的法律人士,不會有專門的法律著作,更不會有專門的司法制度。這樣一來,習慣法根本不可能從部落習俗中脫離出來,因此,習慣法絕非部落法自然演化的結果。然而,哈耶克的自發秩序論完全沒有回應宗教因素對其理論的挑戰。
3
普通法的形成離不開王權的干預
從習慣法向普通法的演變,乃是王權進行干預的結果。普通法(Common Law)是由英國王室法庭實施於全國的普遍適用的習慣法,其形成離不開王室法庭的作用。在亨利二世以前,英格蘭的王室法庭與普通的領主法庭並沒有實質性區別,准確地說,王室法庭在本質上是全國最大的領主所開設的法庭。英格蘭的不同領地有眾多規則,紛繁駁雜的規則相互沖突是很常見的。
在亨利二世之前,國王們都不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套普遍適用於所有領地的習慣法。亨利二世之所以追求這樣一套普通法,同他建立中央集權的王權國家的追求密不可分。在他看來,向全國頒布統一的普通法,是鞏固和擴張王權的主要手段,這使得王室法庭的特殊性變得顯著起來。在建立巡迴的王室法庭之後,王室法庭和領主法庭都有資格成為自由民的一審法庭。相對於領主法庭,王室法庭有一些優勢使其脫穎而出。向王室法庭上訴可以推翻一般領主法庭的裁決,從而削弱領主法庭的權威。這不僅是亨利二世,也是自諾曼征服以來歷代英國國王所希望看到的。因此比較穩妥的結論是,普通法的確立本身是王權戰勝封建領主的結果。
哈耶克的信徒們或許可以辯護說,一旦普通法體系建立起來,之後的演變則是自發形成的。即便如此,具體的法律裁決仍然很難避免政治權力的干預,公平的規范化秩序需要權力的保障。如果國王不情願執行針對貴族的法律,或者心有餘而力不足,就演算法律的程序再完善,其合法性也會受損。如果沒有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作為支撐,普通法非但不會形成,而且形成之後也得不到有效執行。
對於其他社會秩序而言,法律體系僅僅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然而,哈耶克出於對自發秩序的偏好,刻意誇大了這種獨立性,從而割裂了法律同宗教和政治等其他社會力量的有機聯系。這樣一套自發秩序論在理論上並不成立,在歷史上也從未存在過。因此,哈耶克的自發秩序論不是從英國法律制度發展的真實歷史中得出的結論,而是建立在曲解歷史事實之上的謬論。
『陸』 法律與自由的重要性
我推薦你看一下哈耶克的這篇文章,應該對你有幫助的,下邊是網址和節選
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id=2212
人們往內往認為容自由主義偏重於強調自由而忽略了正義問題,所以有了自由至上之名,民主主義偏重於強調平等,特別是經濟上的平等,而忽略了個人自由的基本前提,所以有了社會正義的幻象。但在哈耶克看來,自由與平等的二元矛盾並不是根本性的,其背後的自由與正義的關系才是最要緊的,他通過一種建立在普通法之法治秩序中[1]的自由正義(liberal justice)觀念解決了這個問題,法律、自由與正義在他的理論中不再是分立的,或對立的,而是互動的關系。當然,哈耶克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又是在一個否定性的價值背景之下展開的,以他之見,只有否定性的法律規則才提供了一個否定性的自由與正義。
『柒』 哪位介紹一下哈耶克和其著作
奧地利裔英國經濟學家。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 。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先後獲維也納大學法學和政治科學博士學位 。20世紀20年代留學美國 。先後任維也納大學講師 、奧地利經濟周期研究所所長、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教授、德國弗萊堡大學教授等。1938年加入英國籍。
哈耶克早期以研究貨幣和經濟周期理論成名,提出貨幣投資過度理論。他認為經濟周期的根源在於信貸變動引起的投資變動。銀行信貸的擴大刺激了投資,一旦銀行停止信貸擴張,經濟就會由於缺乏資本而爆發危機。他相信資本主義經濟本身有一種自行趨於穩定的機能,反對國家對於經濟生活的干預。他把70年代資本主義滯脹的出現歸罪於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政策。哈耶克一直反對社會主義,反對計劃經濟,認為社會目標是個人目標的總和,社會目標不能抑制個人目標。而社會主義貶低人的個人目標,而遵從於社會的目標,限制了利己的動力,計劃經濟中的集中決策沒有市場經濟中的分散決策靈活,所以社會主義不可能有高效率 ;而且社會主義違背人性,計劃經濟導致政府極權,是「通向奴役的道路」。他還反對西歐社會民主黨和英國工黨的社會改良措施。他的自由主義思想在西方國家學術界有重要影響。 1974年他與瑞典經濟學家繆達爾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著有《貨幣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物價與生產》、《資本純理論》、《通向奴役的道路》、《法律、立法與自由》、《貨幣的非國家化:共存貨幣理論與實踐的分析》等。
弗里德里克·A·哈耶克(Hayek)於1992年3月23日去世,享年92歲。他可能是20世紀最偉大的古典自由主義學者。雖然他1974年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但他的學術貢獻卻遠遠超出經濟學范圍。他畢生發表了130篇文章和25本專著,涵蓋的范圍從純粹的經濟學到理論心理學,從政治哲學到法律人類學,從科學哲學到思想史。在這方方面面,哈耶克絕不是玩票,而是見解卓著。他對我們至少關於三個領域的理解作出了重大貢獻:政府幹預、社會主義的經濟後果及社會結構的發展。我們恐怕再也看不到如此對人類科學興致廣泛的學人了。
1899年5月8日,哈耶克出生在維也納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博士學位也是從維也納大學獲得的(1921-1923)。20世紀初由門格爾的《經濟學原理》所開創的奧地利經濟學派已經由波姆、威塞爾及米塞斯等人發揚光大。哈耶克在維也納大學就讀時,曾聽過米塞斯的課,他發現米塞斯的反社會主義的觀點深合他的胃口。威塞爾是一位費邊社會主義者,他的思路一度深深吸引哈耶克,哈耶克成了他的學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米塞斯1922年出版的徹底批判社會主義的著作最終把哈耶克從費邊社會主義思潮中拉了出來。
理解哈耶克對經濟學和古典自由主義的巨大貢獻的最好辦法是從米塞斯的社會協作研究範式的角度來分析。米塞斯是一位偉大的理論體系構造者,是他給哈耶克提供了研究範式。哈耶克成了偉大的解剖家和分析家。他畢生的努力,其實都可以看作是把米塞斯未明言的思想清楚地表達出來,把米塞斯勾畫的輪廓變得豐滿,以及回答米塞斯未及回答的問題。哈耶克是如此評價米塞斯的:「對我知識影響最大者莫過於米塞斯。」哈耶克與米塞斯的這種關系在哈耶克關於社會主義問題的著作中表現的最明顯。其實得自分析社會主義的洞察力滲透在他的全部學術思想中,從商業周期理論到社會協作思想。
哈耶克在維也納大學期間並未與米塞斯謀面。在畢業後才由他的老師威塞爾把他引介給米塞斯。從此開始了哈耶克與米塞斯的合作。在一個政府機構中,哈耶克在米塞斯手下幹了五年。1927年,哈耶克成為他們二人共同組建的經濟周期研究所所長,該所旨在從理論和經驗角度探討經濟周期。
根據米塞斯的《貨幣和信用理論》(The Theory of Money and Credit,1912),哈耶克詳盡地分析了資本合作的技術問題及信貸政策的制度性細節,在隨後的研究課程中則研究了貨幣理論和商業周期理論。哈耶克的第一本著作是《貨幣理論與商業周期》( Monetary Theory and the Trade Cycle ,1929), 分析了信貸擴張對於一給定經濟體資本結構的影響。這本書出版後,Lionel Robbins就要求他到倫敦經濟學院舉辦講座。這次講座最後就結集出版為他的第二本著作《奧地利學派的商業周期、價格與生產理論》(Austrian Theory of the Trade Cycle," Prices and Proction ,1931),1974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就提到了這本書。1930年到1931年間在倫敦經濟學院的這個講座大受歡迎,32歲那年,他被倫敦大學看中,任命他為Tooke經濟科學與統計學教授,至此,哈耶克已達到經濟學職業生涯中的頂峰。
米塞斯-哈耶克的商業周期理論廓清了關於商業周期的「無數錯誤」。很可能由人為的維持低利率造成的信貸擴張會誤導商人,使他們熱衷於冒險,而不管是否能夠贏利。信貸擴張給出的錯誤的信號經濟活動參與者的生產和消費計劃的失調。這種失調首先會表現為某種"繁榮", 緊接著就由於生產的節奏(time pattern)要適應經濟中儲蓄和消費實際的節奏而發生 "泡沫破裂"。
『捌』 哈耶克的自由保守主義社會公正觀
哈耶克的自由保守主義思想介紹
2009-08-23 20:05
哈耶克(F.A.Hayek,1899-1992)是英國籍奧地利政治思想家,當代西方自由保守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他的思想形成於20世紀30-40年代,堅持了數十年,直到70年代後期才為人們關注和接受。早在30年代,他就同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發生激烈論戰。但是,當時凱恩斯主義盛行,他只能屈居下風。1944年,他發表了代表作《通向奴役之路》,猛烈批評凱恩斯主義和蘇聯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哈耶克的思想是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他以自由為其思想的核心,強調個人自由和自由競爭。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論證和發展了古典自由主義的理論,同時又充滿了保守主義的情緒,因此被稱為自由保守主義思想家。
一、對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批評
首先,哈耶克認為蘇聯社會主義及其計劃經濟與法西斯主義在性質上是一回事。他說,社會主義是一種新的奴役方式。社會主義許諾給人們更大的自由是不可能的,它必然導致法西斯主義。社會主義就意味著計劃經濟,而計劃經濟反對競爭,用計劃代替競爭是錯誤的。
其次,社會主義拒絕承認個人目的至高無上,是典型的極權主義。社會主義所講的公共利益、集體利益都是不存在的。在計劃經濟下,個人自由必然受到壓抑。
再次,集體主義的計劃經濟必然與法治背道而馳。在這種體制下,當局進行決策時必然要對各種人和集團的利害進行比較,由某個人來決定哪些人的利益比較重要。這與法治精神是相違背的。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與政府有意識地實行平等是相互沖突的,必然導致對法治的破壞。
總之,哈耶克認為,經濟上的集中必然導致政治上的極權。計劃管理幾乎涉及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只能使個人的自由喪失,引起權力的集中和濫用。所以,計劃經濟就是通向奴役之路。
二、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哈耶克認為,普遍存在於社會和人類思想之中的習俗或習慣是人類文明的真正來源。社會的秩序或規則是自生自發的,不是人的理性制定的。人的理性對這些規則並不能完全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服從。
社會和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自身的慣性,它是不可能靠人的全面設計來運作的。雖然個人可以運用理性,但每個人的知識是不完全的。人處於相對無知的狀態,要想把握整個社會的全部知識是不可能的。正因為人的無知,人才有探索和求知的自由。同時,人也有遵守社會規則的義務,因為只有遵守規則才能達到一定的目的。
三、自由與平等
哈耶克認為,自由主要是指個人自由。自由是一切價值的根源,是一切道德價值得以發展的基礎。個人只有在自由的狀態下,才能去追求不同的目標,或用不同的方法去追求同一目標。這是一個實驗、比較和競爭的過程。所以,自由和實驗、自由和競爭是一致的。人類的進步,是自由的結果。
個人自由、自由競爭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私有制是自由最重要的保障。他說,「只是由於生產資料掌握在許多獨立行動的人手裡,才沒有人有控制我們的全權,我們才能夠以個人的身份來決定自己要做的事情」。如果取消私有制,財產落入某個人或全社會的手裡,那就必然危害自由,走向極權。
哈耶克認為,平等非常重要。真正的平等是機會平等。每個人在市場競爭和其它場合都享有同樣大小的參加機會、被挑選機會和獲勝的機會。機會平等和自由競爭是一回事。國家和法律都應使人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去從事各項活動。
平等不是指收入或財產上的平等。世界上沒有所謂絕對的、普遍適用的公平和平等。如果自由競爭使收入分配不公平,那麼國家干預的結果只會造成更大的不公平。自由競爭造成不平等是必然的。如果通過國家手段來實現收入或財產的平等,只會帶來效率的重大損失。
四、法治
哈耶克認為,要維護個人自由,防止極權,只有實行法治。法治是自由國家與專制政府最顯著的區別。
法治的意思是,「政府在一切行動中都受到事前規定並宣布的規則的約束。這種規則使得一個人有可能十分肯定地預見到當局在某一情況中會怎樣使用它的權力,並可根據對此的了解來計劃他自己的個人事務。」法治的要點在於,留給執掌強制權力的執行機構的行動自由,應該減少到最低限度,以防止政府採取特別的行動來破壞個人的自由。
哈耶克說,有些人認為政府或國家領導人依據法律辦事就是法治。其實,「合法」和「依法辦事」並不是法治。問題在於這種法律是根據什麼來制定的,是在什麼條件下制定的。極權主義者也可以立法,也可以通過法律將獨裁和專制合法化。
因此,法治與自由競爭是不可分的。只有在維護自由和競爭的條件下,制定法律並加以執行,才是真正的法治。在自由和競爭受到損害的情況下,可能有法律,卻不會有法治。合法的不一定符合法治精神。
五、國際秩序
哈耶克認為,實行計劃經濟必然導致國際摩擦,造成國際間猜忌與不和。因為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都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而不考慮對其它國家的危害,而且計劃經濟會限制人員與貨物的流通。
在國際社會搞經濟計劃會引起更大的問題。因為計劃規模越大,對各種目標優先順序的意見越不統一,依靠強權實行統一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國際范圍內實行計劃,只能是赤裸裸的強權統治。
因此,需要有一種權力可以制止各個國家有害於鄰國的行動,必須有一套規定一個國家可以做什麼的規則,還要有一個能夠執行這些規則的機構。這個機構可以按聯邦制原則來建立。它無權指揮每個民族國家如何行動,但必須能夠制止他們損害其它民族國家的行動,並且嚴格遵守法治原則。
哈耶克說,國際范圍內的法治必須保障國家不對個人施行暴政,同時保障新成立的超級國家機構不對各民族國家施行暴政。我們既不要建立一個無限權力的超級國家,也不要那種自由國家的散漫聯合體,而是自由人國家的共同體。可以搞一些區域性的聯邦,再逐漸擴大。
網友淥園評價:
哈耶克「自發的拓展秩序」有些大道無言的味道,他反對人為的制度設計,崇尚自發的社會秩序或規則,這些都是構成每個民族文化傳統中的一部分,也深透到經濟層面。計劃經濟的確應該是人類理性主義過度發展的一個極端表現。人類對自我能力的認知過於膨脹,以為人類可以設計一個運轉良好的社會和經濟制度,這只是人類認識歷史中的一個小階段而已。一個相對美好的制度是可能存在的,但是絕非人為設計的,而應該是在人們的不斷努力下經過漫長的過程自然而然的實現的。從某種意義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參與這個創造過程中的一分子。所以,我們應該是積極的,有為的,而且是樂觀的。
有人說,自由的基本前提有二,一是個人有選擇的自由,二是有自由地實現其選擇。竊以為說得很好。自由應該有多種備選項,而且每一種選項都能夠自由的被實現。這才是真正的自由。在此種意義上,有人無恥地濫用了自由的涵義,稱中國的礦工有選擇的自由,是的,他們有選擇死的自由,是病死餓死還是被礦山吞噬的自由。所以,我們要警惕,有多少丑惡借著美麗的聲名而行。例如,希望工程,例如扶貧,例如形象工程。
『玖』 什麼是正義——羅爾斯之說
第一次知道羅爾斯,是大二上學期去圖書館,求知的慾望使我貪婪呆在圖書館,恨不得把圖書館的書籍都看完。在看多了文學和歷史書籍以後,覺得這種東西太膚淺了,沒什麼意思。我又愛和辯論,辯論來辯論去,別人一抬出馬克思,所謂矛盾兩面性,唯心唯物主義,特別是黑格爾的那句名言「現實的就是合理的」(我幾乎恨死這句話了),我就手足無措,不知言語了,所以決定我一定要突破自己,搞懂什麼是哲學,什麼是唯心唯物。自己本是一個學工商管理的學生,沒有任何政治學功底和哲學功底,那段時間只要看見「學術名著」這幾個字就眼冒紅光,心裡想這個東西是要看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看見了羅爾斯的代表作《正義論》,那時候看應奇的介紹說這本書是20世紀自由主義的扛鼎之作,我心裡想,我只要搞懂了什麼是正義之後,和別人辯論就不會迷茫無知了。 我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和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放在一塊讀,腦子好使的時候就看《純粹理性批判》,這本書太深奧了,腦子沒有極佳的狀態幾乎看不下去,閑余的時候就看羅爾斯的《正義論》,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也太不知天高地厚了。不過現在不怕了,有了比較深厚的康德和哲學功底,看起來也就輕松多了。 羅爾斯為什麼起《正義論》(the theory of justice)這個題目,我一直很疑惑,這個題目很有點標題黨的意思,起名叫正義論,而談的只是作為公平的正義,所以書名應該叫《公平正義論》比較恰當。思想家都有一個通病,比較偏執,他認為他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最了不起的東西,他們思考一個東西往往是帶著疑問去看東西的,什麼是道德,什麼是正義,由這些問題引導著他們思考,而至於他們是怎麼思考的,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他思考道德的時候也許思考的只是道德的一部分,但是他要執著的認為這就是全部的道德。羅爾斯也是這樣,他思考的只是公平正義,卻把這些當做正義的,這樣做的結果所能引來的只是無數次的思想爭論。所以說,思想家應該真誠,知道什麼就知道什麼,不了解就不了解。不能像維特根斯坦那樣看不懂「有限的無限」這樣的黑格爾詞彙,就指其為語言游戲,看不懂我們就說看不懂,這有什麼大不了的,要真誠的去對待思想。 所以後來的正義兩原則:①每個人都有權擁有與他人的自由並存的同樣的自由。②對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作如下安排,即人們能合理地指望這種不平等對每個人有利,而且地位與職位對每個人開放。這兩原則只是公平原則,當其立這個正義原則是多麼可怕,彷彿救世主來臨了一樣。作為一個自由民主主義的堅定信仰者,我從不敢輕易說自由主義就是正義的,別人會問我:「你憑什麼?」抑或他們會問我:「正義是什麼?」我立馬就得怔怔的站在那兒,想想我這個蘇格拉底談論該從何出口。當人們問我,你何以堅持自由民主主義,難道那不是正義的你才堅持嗎?我會告訴你,那不是所謂正義的,而是覺得你應該這樣來判斷事情,眾生應該是平等獨立的,沒有人有靠公共權力壓迫他人的權利。人是生而自由的,你可能說我說謊,我沒見過一個人生而自由,我只想告訴你,每個人生來是應該幸福的,而每個人的幸福只能自己來判定,所以人的自由是必不可少的。 羅爾斯自為康德的信徒,卻不惦記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的告誡,正義只能是形式的,任何經驗的質料都會使正義限於經驗下,而達不到本質上的完滿。而羅爾斯竟然讓社會財富分配成為達到正義的手段,這是我永遠無法接受的,這是《正義論中》最大的敗筆,正是這個敗筆,使當代社群主義學者,自由意志者對其發動一種猛轟,麥金泰爾從美德方面發難,瓦爾澤從正義的領域多元追問,諾齊克從財富的盜竊性方面質疑。(我諾然一想,美國人的政治真是太物質化,太功利化,且不說亨廷頓那幫子政治科學學者,連做政治哲學都免不了。所謂商業立國的國家儼然如此,美國的文化真是西方文化里相當粗俗的。——八卦) 當年看到那幾個經濟曲線來論證財富分配應該向最不利群體傾斜,我把書一拋,不屑一顧。羅爾斯這本書幾乎無時不刻不忘記批評邊沁和密爾的功利主義,我想這是羅爾斯寫這本書的出發點所在,可是他在批判功利主義卻使自己眼光狹隘化了,功利主義是一個很模糊的理論體系,所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實踐上應該怎麼操作,誰也不知道。而且在一個自由人權都得到保障情況下,功利化所擁有的只剩公共空間了,平常人們願意功利化或者道德美善化,那是個人的事情,功利主義管不著。功利主義在公共空間中最大的效用是使當前的利益最大化,也即經濟學所講的把蛋糕做大,以利於人們物質的更多分配。羅爾斯從此地引進了一個政治的創造性思維,即著名的無知之幕。 每個人不知道自己的出身,性別,年齡,民族,也即每個人不知道他自己是誰,他只是一個單純的主體,將人普遍化以建設公平政治體系,並假設一系列的狀態來為無知之幕展開,這個毫無疑問是深受康德先驗哲學的影響,或者他說的也就是康德即將要說的。而由無知之幕推出來的公平體系,也必然會照顧到大家的平等地位,在分配方面也盡量照顧到全體成員。後面的分配公平體系是羅爾斯自己弄出來的,我覺得康德是不會如此講的,說道理楚楚動人,讓我也不禁贊嘆。可是我們忘了,一個老婆婆可以很動情和我講道理,然後使我動情而失去判斷的理智,但是我們一定不要中羅爾斯的動情之毒。我們可以在分配方面照顧好各大群體,但並不代表這就是應該的,就好像我很有錢,很多人沒飯吃沒衣穿,我可以做慈善,但並不代表我就一定要這樣做,這樣用道德逼著人去做其實就是一種強迫。 羅爾斯要批判功利主義的什麼,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功利主義你並沒有批判倒,只是你覺得功利主義由某種缺陷,譬如說你說功利主義的當前利益最大化會有可能導致後代的不幸,對於這一點羅爾斯深深抓住,並從道德上進行批判。可是羅爾斯我們必須記住的是,有可能方面另外還有另外一個有可能,當前的利益最大化也可能給後代帶去巨大的幸福,幸福可能也過於不幸。 羅爾斯,我們必須要和你商談的是自由是一種消極的價值,而不應該用積極自由的價值來建設道德圍城,人可以和你一樣充滿道德憐憫心,休謨說,道德來源於情感,我表示贊同。但是記住,不要被道德情感迷住了理智方才是正道。哈耶克在《法律,立法與自由》早已經宣布,正義只是一種幻象,而所謂正義永遠是消極性的。不過,我一直很納悶,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你們怎麼沒有發生大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