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評論性

法治評論性

發布時間: 2022-02-03 17:04:35

1. 個人對法治觀念的認識300字

通過前一點時間的學習,本人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認識。

理念是行動的指南。建設法治社會,必須牢固樹立和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法治社會建設,
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
堅持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
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
依法治國就是把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緊密結合起來,
實現民主的制度化、
法律化,
從而保障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
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維護和實現人
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確立和實現以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的最具權威價值的取向,堅持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的基本行為准則的觀念,嚴
格依法辦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國基本
方略在我省的具體實踐。建設法治社會,必須不斷推進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國的理念體現
在各個方面、貫穿於各個環節、落實到各項工作。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要堅持執法為民。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
這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在法治上的
體現。要確立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來自於人民的理念,把實現、維護和發展廣大人民群眾
最根本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立法、執法、司法的各個
環節上體現尊重和保障人權,做到為人民執法、靠人民執法,保證把「權為民所用、情為
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要求落到實處。

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要堅持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基
本特徵,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在建設法治社會的實踐中,要把公平正義作為制
定法律和進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據,從源頭上防止社會不公正現象的出現與擴大,並在執
法、司法活動中堅持合理合法、及時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則,建立保障公平正義的防線;
把公平正義作為協調社會各個階層相互關系的基本准則,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
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

2. 法治的重要性300字

生活在西方的我們如今看中國,它正非常努力地讓其法律與法的精神接軌,走向法治歸宿。我們在英格蘭創造了法治,它一直很好地服務於我們。祝願你們的努力能夠取得成功,對於世界的幸福、財富、自由來說,意義非同小可。
中國的情況不一樣,而且英國已經實行法治這么久了。中國有不同的傳統,也有不同的道路,如何在中國實現法治?
我要說的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我對中國實行法治非常有信心。
舉個例子。深圳30年前只是一個小漁村,30年前如果你問:「我們能在30年中把這個小漁村變成一個人口達1000萬,高樓林立,整個世界都會為之矚目的城市嗎?」人們肯定會回答「不可能」。但是看看現在深圳的情況,就是這樣的。
同樣,35年前你問一個中國人,說「可不可以在中國發展市場經濟?」人們肯定會告訴你「不可能,我們沒有這個傳統」。在中國的國情下,這也是不可能的。但看看深圳的現在,無論黑貓、白貓,市場經濟在中國發展得還是不錯的。
所以,我對中國的法治非常有信心。下面,我來回答一個最難回答的問題,陪審團可否在中國得到實施?
在很多社會中,陪審團是可以實現的。英國陪審團的流程和理念,就是一旦有人被控有罪,就會在社會上選出12個人到法庭上來聽證。在充足的聽證後,他們會到庭外對案子進行討論,然後回到庭上判定被告是有罪還是無罪。
這種情況,的確在英國是有效的。但在其他的國家,這個經驗並沒有用得很好,比如在日本就不行。這有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原因。在1930年左右,日本嘗試實行陪審團制度,結果很快就廢棄了。在日本根本行不通,原因是日本人不擅長做決定。法國人做決定也是比較困難的,他們不喜歡評論別人,或對別人的事情做判斷。所以,在日本如果實行陪審團制度,可能要經歷好幾年才能做出一個決策。
但在中國,陪審團很有希望行得通。因為陪審團制度需要幾個條件,比如民眾受過比較好的教育,有比較好的經濟能力,而且對司法系統有著比較好的理解,他們就可以作為陪審團的基礎來源。現在,中國人民越來越富裕,有越來越多的大學,中產階級層不斷擴大,為陪審團制度提供了非常好的實施條件。一旦有了好的陪審團制度,法治的實現就不是特別大的問題了。
但這種法治上的改變是比較大的轉型,不可能在一兩年甚至5年內就可以完成。中國的經濟改革用了30年,才達到了今天的成就。實現法治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但我也很樂觀,隨著中國人民的財富的增長,經濟能力、教育水平的提高,這非常有希望實現。我遇見的中國人都很有思想,很理性。給我留下印象的是,這些人為彼此負責,非常出色。
因此,我認為很多中國人已經具備了這種能力,去把社會推向法治,也具備潛質推行一個有效的法治體系。
比較難的問題,是權力尤其中央權力機關與法律間的關系,以及法律究竟是由比較精英的人還是由人民來制定?當然,權力機關包括中央的權力部門把權力下放是很難的事情。但可以看到,現在中央都在討論如何將權力下放。以前這種事情是難以想像的,今天已經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我們也看到,需要各種各樣的新政策去適應經濟的發展。在這種條件下,只有給人們更多的自由,經濟才能更好地發展。所以,想讓中國這個有漫長文明歷史、有復雜國情的國家向前發展,只依靠中央權力是不夠的,必須要把權力下放,才能建立比較和諧、成功、幸福的社會。
現在從中央的討論以及預備實行的政策,已經看到了高層逐漸想把權力下放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公民教育水平的提高,經濟能力的加強,對司法體系的了解與運用進一步成熟,就非常有可能使人民的權利與權力獲得平衡,法治實現本土化成長。

3. 評論'潛規則"與法制社會的關系

「潛規則」盛行是一種反法制現象,是我國長久以來人治社會的餘毒。「潛規則」遵循的是權力至上、金錢萬能和人情第一,堅信權大於法、錢大於權。這嚴重影響社會公平,給「無權無勢」、沒「關系」、沒「背景」的普通大眾帶來更多焦慮,是建設法治社會的大敵。
如今,一些人不管遇到什麼事,總喜歡託人情、找關系。不這樣做,他們就覺得不踏實,就會很焦慮。這已經成為一個典型的社會問題。求學就業,尋醫問葯……但凡生活中遇到難題,都離不開「關系」:找同學,托朋友……這往往讓人心力交瘁。
由於「潛規則」奉行者相信通過潛規則可以擺平任何事情,一旦遇上「麻煩事」,他們首先想到的是托關系、走後門,通過權力、金錢、關系來擺平,而不是依法、依規辦事,通過正常的渠道去解決,故潛規則的市場很廣。
「潛規則」盛行是一種反法制現象,是我國長久以來人治社會的餘毒。在一個法治社會里,法律是一切人包括政府官員的最高行為准則,而「潛規則」恰恰要把體制內的事放到體制外去解決,堅決不按法律和規則辦事。它遵循的是權力至上、金錢萬能和人情第一,堅信權大於法、錢大於權。這嚴重影響社會公平,給「無權無勢」、沒「關系」、沒「背景」的普通大眾帶來更多焦慮,是建設法治社會的大敵。
「潛規則」大行其道,首先是因為我們的規則存在著漏洞。人們習慣性地「找關系」,說明社會規則有漏洞可鑽。在社會轉型期,有更多的真空地帶讓人情可以被當做交易的籌碼,人們更加傾向於「暗箱操作」、不守規則。其次,是因為社會上存在著「潛規則」文化。講人情、論關系在中國源遠流長,這跟歷史、文化等都有關系,短時間內很難改變。明知道「潛規則」違法,但操作者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能擺平往往意味著個人或者單位的能量,擺平一件事,不管這件事是多麼惡心的事,一些人都可以拿來吹噓。最後,還與權力失去監督有關。一些公權力的掌握者,一旦占據了一定的位置、擁有了一定的權力,就自以為無所不能,能擺平一切事情。而一些先富起來的人,在經濟上富裕的同時,道德素養、財富品質卻沒有跟上,在巨大的財富面前迷失了自己,以為用錢可以擺平一切事件,顯得狂妄而無知。
要讓「潛規則」失去市場,關鍵是要加強法制建設,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用嚴密的法律來彌補和修復社會規則中的漏洞,讓投機者無機可乘;其次,要對公權力加以嚴格的限制和監督,使公權力的運行置身於公眾和社會的監督之下,以陽光的操作和程序驅散擺平的黑暗,鏟除滋生擺平的土壤。最後,還要加強公民法治教育,引導公眾樹立法律至上、規則第一的理念,使法治文化代替「潛規則」文化,讓「潛規則」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4. 推薦幾個評論性的電視節目

  1. 《今日說法》

    《今日說法》誕生於1999年1月2日,是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第一檔全日播法制欄目,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欄目。欄目秉持「點滴記錄中國法治進程」的理念,以「重在普法,監督執法,促進立法、服務百姓」為宗旨,全力打造「中國人的法律午餐」。欄目收視排名長期穩居央視前列,影響力持續增強,《12.4年度法治人物頒獎盛典》、《小撒探會》等特別節目鑄就高端品質,使欄目實現了更大的社會動員能力和普法功能。

  2. 《焦點訪談》

    《焦點訪談》於1994年由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部創辦,節目定位是:時事追蹤報道,新聞背景分析,社會熱點透視,大眾話題評說。自開播以來,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各界觀眾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它以深度報道為主,以輿論監督見長,是中央電視台收視率最高的欄目之一,多次獲中國新聞界最高獎項。欄目平均每天收到數千條來自觀眾通過電話、信件、傳真、電子郵件、QQ等方式提供的收視意見和報道線索。

  3. 《新聞1+1 》

    《新聞1+1》是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一檔「時事新聞評論直播節目」,每期節目從時事政策、公共話題、突發事件等大型選題中選取當天最新、最熱、最快的新聞話題展開評論分析。《新聞1+1》還打破了傳統的新聞播報方式, 採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聞評論員的雙人談話模式,後改為只由一位主持人主持,即「新聞+評論」模式。主要由白岩松、董倩主持,第一時間跟進評論直播,深入解析新聞幕後錯綜復雜的背景脈絡,還原新聞全貌、解讀事件真相,更力求以精度、純度和銳度為新聞導向,呈現給觀眾最質朴的新聞。

5. 初中道德與法治評論題答題格式是什麼

答是必須寫,有問必有答,①寫自己觀點(想法)②根據事實來寫(道理)③也可以糾正錯誤點。(建議)

6. 如何評價法治優於人治

法治的優越性是抄相對於人治而言襲的,而這種優越性主要體現在:第一,法律是集體智慧和審慎考慮的產物;第二,法律沒有感情,不會偏私,具有公正性;第三,法律不會說話,不能象人那樣信口開河;第四,法律藉助規范形式,具有明確性;第五,實行人治容易貽誤國家大事,特別是世襲制更是如此;第六,時代要求實行法治,不能實行人治;第七,實行一人之治較為困難,君主的能力和精力畢竟有限;第八,一人之治剝奪了大家輪流執政的權利。

7. 怎麼寫法治中國的評論

中國的法律是改革開放後十年才具體修建的很年輕很不完善,而且有兩條大違背明主的法律非法集會和擾亂公共秩序

8. 題目為『』依法評論文明評論『』的作文

作文評語 位置:首頁>作文>作文評語>《關於文明作文的評語…》回正文

關於文明作文的評語
學習啦【作答文評語】編輯:冰芝發布時間:2016-09-09

文明是歷史以來沉澱下來的,文明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文明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您分享的關於文明作文的評語,希望對您有幫助!

關於文明作文的評語精選
1. 想像奇妙,既源於生活,不失生活的真實,又高於生活,開闊讀者的視野,充滿了藝術魅力。
2. 事件過程描述詳細具體,內容雖多但顯得有條不紊、井然有序,體現了作者清晰的思路與謀篇布局的能力。
3. 外貌描寫生動形象,人物容顏逼真、穿著恰當合體,宛如反映人物性格的一面鏡子,真是所謂「相由人生」。
4. 環境描寫客觀真實,環境為人物的性格服務,更好地解釋了人物性格形成過程中的來龍去脈。
5. 神態描寫生動傳神,寥寥數語,將人物的性格特點勾勒得一覽無遺,人物的言談舉止具有了鮮明獨特的個性。

9. 怎麼評價欄目《法治在線》

中央電視台的節目《法治在線》,將以往的法律新聞節目中的以情動人轉變為以法動人,將法理與情理結合,體現出新聞與法律的人文關懷性,這是具有獨創性的。

《法治在線》欄目還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其鮮明的現場感和新聞時效性。節目中播出的都是真實發生且最近發生的事件,讓觀看者們都能切實感受到的身邊事,這樣的事件才最具有價值性和教育警示性。或許是你生活中未曾注意過的一個小的錯誤觀念,但其實會鑄成大錯,這時《法治在線》節目的重要性就能體現出來了。深入淺出的講理講法,讓普通老百姓學法用法,真正學會用法律武裝自己,掃除法盲。

10. 談談你對法治和人治的看法

人治是社會發展地下的標志,在人治的狀態下,人民不會得到真正的公平與正義。
法治是人治的進級專階段,是更高的形態。他的達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但是根據法律強制性的轉變,法治階段我認為還能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是低級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法律中再也沒有人為的因素,初步體現出公平、正義的要求,是優秀的。人們在法律的規范下,自覺的進行著自己的社會行為。可以說,這個階段,法律的強制性仍然是從外部去規范人們的行為。
第二個是高級階段,法律已經融入道德之中,人們在進行社會行為時,自發的、下意識的從內心產生合法的評價。法屬律的強制性從外部規范人的行為轉變為了人們在實行行為前的帶有強制性質的內心評價。
個人粗淺看法,尚未成熟,請指證。

熱點內容
民法典解讀講座 發布:2025-02-07 10:40:24 瀏覽:384
勞動法對工種的分類 發布:2025-02-07 10:31:10 瀏覽:262
吉林省司法改革 發布:2025-02-07 10:23:22 瀏覽:376
成都西同律師 發布:2025-02-07 10:21:42 瀏覽:936
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二十字 發布:2025-02-07 10:10:22 瀏覽:811
法規英文動詞 發布:2025-02-07 10:09:40 瀏覽:324
首頁社會正文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2-07 10:08:08 瀏覽:476
法律碩士要事先選定學校 發布:2025-02-07 09:50:03 瀏覽:629
標准輸入法官方 發布:2025-02-07 09:49:23 瀏覽:449
失德之害領導幹部從政道德警示錄下載 發布:2025-02-07 09:49:22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