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的由來

法治的由來

發布時間: 2022-02-03 21:19:06

法治原則的歷史由來

現代意義的法治始源於西方,最早可追溯自古希臘。古希臘人把尊重法律和自由並論為實現他們的政治理想——城邦生活的和諧(「善」)的兩個基本政治准則,主張自由就是人只受法律約束,法律比人還要有權力。

畢達格拉斯最早提出「人治不如法治」之說。古希臘偉大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在其代表作《政治學》中明確主張:法律是有道德的文明的生活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是導致城邦「善」的一個條件。

在此基礎上,他認為法治的基本要素在於「法治」應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有應該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他認為法治優越於人治,他說:「凡是不憑感情治事的統治者總是比憑感情治事的人們優良,法律正是沒有感情的。」

因此,「誰說應該由法律來遂行其統治,這就有如說,惟獨神祇和理智可以行使統治;至於誰說應該讓一個個人來統治,這就是在政治中混入了獸性的因素。」亞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論對西方法治傳統產生過久遠深刻的影響。

羅馬人的法治觀直接導源於希臘文明,他們不善於思辯,但卻精於行動,輝煌的羅馬法成為羅馬人高聳的紀念碑。西塞羅所謂的「我們是法律的僕人,以便我們可以獲得自由」成為一句不朽的名言。


(1)法治的由來擴展閱讀

原則的適用

第一,合理借鑒人類在建構和發展法治文明中的優秀成果

從發生學的角度而言,法治固然要體現國別性、時代性和階級性,但它更應體現人類在追求進步和發展過程中的共同智能,因此對那些後法治化的國家來說,如何充分吸取先法治化的國家的經驗與教訓,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

第二,重視習慣規則。

現代法治發展所面臨的共同環境是:國家與社會日益混同,傳統意義上的公法與私法界限

法治原則逐漸模糊,與條文法相對應的「活法」(living law)和"內部規則"(inner law)逐漸復活。這就使我們有必要重新反思和審視立法者的"製法"理性。

馬克思認為:立法者不是在創造法律,不是在發明法律,而僅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關系的內在規則表現在有意識的現行法律之中。真正的法律規則只能在特定的情景中發現,系統地創造一整套法律規則的任務超出了人類的理性能力。

第三,正確處理民主和法治的關系。

現代國家在法治化建設的過程中,通常也把民主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社會發展目標。這是因為民主在滿足社會的合法性訴求,體現正義和公平,制約國家權力和促進公民參與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民主本身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她既可指一種制度形態和政體形態,又可表徵公民享受的權利和自由,還可指一種多數表決為基礎的程序操作機制。從功能主義的視角來看,民主並不代表一種絕對的善,她既可發揮正向度的作用,也可發揮副向度的作用。

⑵ 法制宣傳日的由來

早在1985年,我國就制定第一個五年普法規劃,到2001年,我國又把每年的12月4日定為全國法制宣傳日,以期更好地在全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樹立法制觀念。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的《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於在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四個五年規劃》中確定: 將我國現行憲法實施日即12月4日,作為每年一次的全國法制宣傳日。

我國各地、各部門以「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為契機,在每年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通過舉辦座談會、書畫展、網上論壇,印發宣傳資料,在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製作播出專欄、專版、專題節目等多種形式,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傳播了法律知識,弘揚了法治精神,促進了社會和諧。

「12·4」全國法制宣傳日正逐步成為我國公民熟悉法律、認知法律、維護權益的有效載體,成為展示中國法治建設成就,樹立我國良好法治形象的重要窗口。

(2)法治的由來擴展閱讀:

各年法制宣傳日主題

2001年:增強憲法觀念,推進依法治國。

2002年:學習宣傳憲法,推進民主法制建設。

2003年:依法治國,執政為民。

2004年:弘揚憲法精神,增強法制觀念。

2005年:弘揚憲法精神,構建和諧社會。

2006年:落實『五五』普法規劃,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2007年:弘揚法治精神,推進依法治國。

2008年:弘揚法治精神,服務科學發展。

2009年: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2010年:弘揚法治精神,促進社會和諧。

2011年:深入學習宣傳憲法,大力弘揚法治精神。

2012年:弘揚憲法精神,服務科學發展。

2013年: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共築偉大中國夢。

2014年: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服務教育科學發展

2015年:弘揚憲法精神,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

2016年:大力弘揚法治精神 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2017年: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維護憲法權威

⑶ 依法治國中法字的由來及意義

依法治國中法字的由來:古羅馬時期皇帝的各種建制和皇帝所頒布的詔令、喻旨。

依法治國中法字的意義:憲法(constitution)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適用於國家全體公民,是特定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條件綜合作用的產物,集中反映各種政治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確認革命勝利成果和現實的民主政治,規定國家的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即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的原則和國家政權的組織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內容。

監督和保障憲法實施的意義是:

  1. 有利於鞏固和發展國家的根本制度

  2. 有利於健全法制

  3. 有利於真正發揮憲法的作

⑷ 中國法律如何起源

中國法律產生的途徑
1.刑起於兵
中國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的過程,亦是不同的氏族部落不斷征伐的過程,戰爭使原始氏族和部落慢慢統一,戰爭在造就國家的同時,也產生了刑。其實戰爭本身就是最大的用刑,而最初的刑的適用征戰對象。後來隨著氏族內部階級的分化和矛盾的加深,刑慢慢的適用於違反內部禮義的人,刑就有了一般社會規范的意義。
2.法源於禮
(1)禮產生於祭祀,在祭祀過程中,儀式得到強化和系統化,隨著階級的分化,祭祀的儀式因等級不同而不同,此時禮成為確定不同等級的標志。隨著等級的劃分,上層階級演化為統治階級,他們藉助政治勢力將禮上升為調整人們社會關系的規范。
(2)至此,禮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實質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內涵,直至周公之禮禮得到規范化和系統化,從而成為中國古代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稱。
(3)禮是中國古代法的重要淵源,中國古代法的最初表現形式主要以禮表現出來。
三、中國法律起源的特點
1.刑起於兵
2.禮法結合
3.宗法統治
4.民族融合
5.成為專制工具
6.民族融合
7。早熟性

⑸ 法律的由來

自從人類社會產生以來,人類就不斷探索法律是如何產生的,從古希臘到後現代,眾多法學家提出了不少權威性的學說,大體上有以下幾種學說:(1)法律是根據最古老的,一切事物的始源自然的產生。(2)法律是由神明賦予人類的。(3)法律是人類社會生活、工作等活動中相互定立契約而產生的。在三種學說中我個人傾向於第三者。
古希臘的智者,哲人們在套所自然和人類自身的發展進程的過程中,提出了法律產生於自然,為城邦、國家的產生,發展進步提供了合理化的理論基礎。在整個中世紀,由於基督教思想的統治和羅馬文化的影響,加上日耳曼民族的入侵,在歐洲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以基督教神學為基礎的,所以中世紀的神學家、哲學家等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自然法思想,同時給它披上了一件神學的外衣。,在相當長時期內提倡上帝主宰一切,政治隸屬於宗教,人法依附於神法君權授命於教權。由此產生了自然法學說和神學說。
以上兩種學說的產生歸根結底是由於人類對自然的無知和知之甚少,而我所贊同的觀點,主要從社會歷史發展和人類自身的角度來分析法律的產生。
法律具有社會性,它生於人類社會的發展,為人類發展服務。「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法律恰恰是適應利益調節的需要而產生的,法律的變化和發展根源於利益關系的變化發展,歸根到底根源於人們利益要求的變化和發展,法律制度實質上是一種利益制度。人類社會有兩個領域,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法律產生於這兩個領域,特殊的私人利益關系的總和構成市民社會,普遍的公共利益的總和構成政治國家。法律初現於市民社會,當私有制產生人們從物物交換發展到商品交換,生產、交換、銷售、消費在人們的生活、工作中無時無刻不發揮作用。而在生產、交換、銷售、消費這一環節中往往會出現不誠信、不公平、不合理的現象,為杜絕或是遏止這一環節出現的問題,維護各階層人們的利益,社會生產必須用一個具強有力的工具加以約束人們的行為,這就為法律的產生提供了經濟和社會基礎,契約剛開始成為約束各個人的工具,成為了法律產生的物質載體,一個個契約慢慢有機的結合積累,法律也隨之出現於市民社會,任何時代的歷史活動都是由無數單個的具體個人的社會活動構成,個人作為歷史活動的主體是整個社會歷史活動主體,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說過:「河水不會河源倒流,人們不會逆著利益的浪頭走。」當無數單個的具體個人的利益聚合在一起的時候,為避免利益間的沖突矛盾,維護公共利益,就需要一個代表普遍社會利益的權威出現,這時契約便使一個順應歷史,人民需要的國家——一個代表普遍公共利益的並具強制執行力的組織及其組織規范提供了產生的條件。通過人們相互間的契約定立,國家變孕育而生,國家要對這一個社會起到管理、調控和穩定,就必須有具約束限制性的工具來規范人們,這時國家與他的人民之間就必須形成一種契約關系,即我制定,你和我都遵守的契約關系,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規范,一種法律,這就是生於政治國家的法律。
不管上述我所提到的法律是產生於市民社會或是政治國家,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法律是人類在人類社會生活、工作等活動中相互定立契約而產生的。

⑹ 中國法律的起源是什麼

中國古代法律的起源簡單地說,就是「刑起於兵,法源於禮」。

(一)刑起於兵
一方面,「師出以律」,中國古代最初的刑起源於軍事戰爭,最早的法脫胎於軍事中產生的軍法。另一方面,「兵獄同制」。軍事戰爭需要及時處置敵人、俘虜或其他違法犯罪行為。某些軍法同時就是定罪量刑的刑法
黃帝「五刑」:「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型用刀鋸,其次用鑽,薄刑用鞭折」(《國語·魯語》)苗民「五刑」:蚩尤時代,「苗民弗用靈,惟作無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尚書·呂刑》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尚書·呂刑》)
皋陶象刑:所謂象刑,一種觀點認為;象是象徵之義,象刑是讓人穿著不同色質的衣巾服飾,象徵處以不同刑罰;以示恥辱與懲戒。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象是畫像之義,象刑就是繪制受刑人身著不同衣巾服飾的畫像,象徵處以不同刑罰,以公之於眾引為鑒戒。飾的畫像,象徵處以不同刑罰,以公之於眾引為鑒戒。
(二)法源於禮
1.禮產生於祭祀,在祭祀過程中,儀式得到強化和系統化,隨著階級的分化,祭祀的儀式等級不同而不同,此
時禮成為確是等級的標志。隨著階級的劃分,上層階級演化為統治階級,他們藉助政治勢力將禮上升為調整人們社會關系的規范。
2.至此,禮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實質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內涵,直至周公之禮,禮得到規范化和系統化,從而成為中國古代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總稱。
3.禮是中國古代法的重要淵源,中國古代法的最初表現形式主要以禮表現出來。

⑺ 「法制」這個詞彙的由來

引證解釋

  1. 法令制度:《管子·法禁》: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漢賈誼《新書·制不定》:仁義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 清何琇《樵香小記·鈞金束矢》:夫聖王之世,法制修明,豪強縱暴,有舉其官者矣,安用訟哉?

  2. 統治階級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和根據這些法律制度建立的社會秩序。

  3. 中葯學術語。即如法炮製。指按中葯傳統炮製法(相沿成習,為葯業共同遵守的方法)加工中葯材。


⑻ 「法治」概念最早由誰提出

法治最早應該源於夏商時期的理官。後形成法家學派。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內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容派, 《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刑名之學,經過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科學,涉及社會改革、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幣、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
法家思想作為一種主要派系,他們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這就足以見得他們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盪的主要統治手段。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

⑼ 法制宣傳日的來歷

1982年12月4日,我國現行憲法正式通過並頒布實施。2001年,國家將這一天定內為「全國法制宣傳日」容,並在全國舉行了大規模的法制宣傳活動,對我國人民的普法宣傳活動起了很大的效果。此後,「法制宣傳日」作為我國的法制的「節日」,每年度我國都要舉行相關的法制宣傳活動。將12月4日命名為「法制宣傳日」,而非「憲法日」,是因為憲法與刑法、民法訴訟法等一樣都需要宣傳。

國際上許多國家都把自己國家通過、頒布或實施憲法的那一天確定為「憲法日」,以示紀念。德國、西班牙、墨西哥、挪威、丹麥、俄羅斯、波蘭、保加利亞等國家,或把「憲法日」規定為「國民的節日」、「全民的節日」,或作為法定的「休假日」。韓國「憲法日」這天,股市休市。其作用都是為了進行全國普法宣傳,讓各國公民更多更深刻地了解本國的憲法,接觸法,體驗法,有利於提高公民對憲法的關注度,也可以激發公民積極參與「普憲」活動的熱情,讓公民認識到法律是自己權利的保障書,能夠保護自己的權益不受侵犯,保護人民不受自己國家的侵犯。

⑽ 法治起源於什麼時候

一般認為:「『法治國家』起源德國。法治國的概念據認為起源於康德的一句名言:『國家是許多人以法律為根據的聯合。』

熱點內容
法律碩士要事先選定學校 發布:2025-02-07 09:50:03 瀏覽:629
標准輸入法官方 發布:2025-02-07 09:49:23 瀏覽:449
失德之害領導幹部從政道德警示錄下載 發布:2025-02-07 09:49:22 瀏覽:263
四川大學訴訟法考研 發布:2025-02-07 09:16:01 瀏覽:66
新婚姻法女性不婚 發布:2025-02-07 09:15:15 瀏覽:516
遲到罰款是否違反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5-02-07 08:46:07 瀏覽:824
辯論賽依法治國 發布:2025-02-07 08:40:02 瀏覽:80
南京司法鑒定中心 發布:2025-02-07 08:39:27 瀏覽:956
銀行貸款不還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7 08:27:03 瀏覽:498
婚姻法測題目加答案 發布:2025-02-07 08:00:00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