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兒童道德感

兒童道德感

發布時間: 2020-12-20 19:10:32

Ⅰ 兒童的道德發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影響兒童道德發展的五個因素:

心理學家研究兒童道德行為, 發現影響道德行為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下列五項:

1智力:智力與兒童之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之間的關系甚為密切,兒童心理學家
柯爾柏認為,較為成熟的道德判斷,需要成熟的抽象推理能力作為基礎,抽象的運
思能力是高尚的「泛人類倫理道德」之主要條件。研究發現,十六至十八歲的中國
青年,其道德判斷與認知發展間的關系是55%。另一研究亦顯示,智力較高的兒童,
其道德判斷發展的階段亦較高,而誠實行為與智力間的相關亦在39%左右,均顯示出
密切的相關。
2性別:關於男女在道德發展上有無性別差異的問題,學者們之研究結果頗不一
致,有些外國的研究顯示出男學生之道德判斷較女學生為高。而一些關於中國兒童
的研究,則顯示並無明顯的性別差異存在。
3親子關系:無論道德知識、道德情緒及自我控制的意志力的培養,都是從家庭
中開始,父母平時的教誨,獎勵與懲罰的控制方式,管教方法與態度,行為示範等,
對於兒童的抗拒誘惑,罪咎感態度,以及是非善惡的判斷,均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目前我們所了解的是,溫暖的家庭氣氛,和諧的親子關系,關懷與愛護的父母態度,
有助於親子之間的認同傾向,是發展道德良知的最佳環境。誘導型紀律方式強調說
理,促使兒童了解其本身行為對於自己或他人所產生的影響,有助於自我反省,加
強罪咎感之情緒制裁力量;而權威型的紀律方式,注重硬性規范與強制執行,強調
嚴厲懲罰與威脅,因此兒童因懼怕而服從,而非真正洞察行為之過錯,結果反而削
弱了罪咎感的制裁力量,此外,父母約束方式不一致,則有減弱兒童抗拒誘惑力量
的傾向。
4友伴關系:為了發展道德良知與遵從社會規范,兒童的社會經驗亦甚為重要,
其中尤以友伴關系為甚,它能使兒童體驗到更多的平等互惠之取予關系,在友伴參
與的活動中,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有兩方面對於兒童道德發展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是兒童友伴共同制定游戲的規則,這種新的經驗,使兒童了解規則是由人們共同制
定,在特殊的需要與協議下是可以更改的,另一方面由友伴交往之經驗中,使兒童
逐漸了解每個人均有不同的意見,彼此之互相影響,因而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的改變,
對規則產生新的認識,並增進了解他人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均為成熟的道德判斷與
行為所必須具備的。此外,與友伴交往兒童亦能逐漸修正其自我中心傾向,發展合
作、容忍、同情、利他、誠實無欺的行為。
5社會文化背景:泛文化研究的結果顯示出,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在道德判斷
的發展上,均依發展的階段循序漸進,唯發展的速度及道德的內容則受文化的影響
而有所不同,例如與美國兒童比較起來,中國兒童較為相信隱含的正義、懲罰的集
體責任,及因果報應的觀念。道德行為諸如誠實、利他、打抱不平等,更易受環境
的影響。

Ⅱ 簡述小中大班幼兒道德感發展的特點

小班幼兒的發展特點:

一、動作迅速發展。

二、幼兒對教師有強烈的依戀感情,並嚮往得到教師的贊賞和認可。

三、處於直覺行動思維階段。

四、行動容易受情緒支配。

五、喜歡模仿,辨別是非的能力差。

六、開始關注同伴,社會性得到初步發展。

七、語言發展快,愛說話。

八、感知覺發展迅速,觀察力有待發展。

中班幼兒的發展特點:

一、運動技能進一步發展。

二、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性。

三、強烈的好動活潑。

四、交往能力有所發展,能自動結伴交朋友。

五、游戲能力發展很快,游戲情節豐富。

六、認識能力提高。

七、詞彙增加。

大班幼兒的發展特點:

一、身體發展迅速,動作協調。

二、語言能力增強。

三、情緒情感的調節能力逐步加強。

四、責任感增強。

五、好學樂問。

六、個性初具雛形。

七、社會性有很大發展。

(2)兒童道德感擴展閱讀:

道德感與倫理感一體相關,道德感由倫理感轉化而來,這種轉化的過渡環節,就是倫理的「實體感」內化為個體的「得道感」。道德的真諦是「得道」「,得道」的內涵是對倫理的實體性的分享及其在個體意志行為中的外化,是個體內在的實體性。

「得道」是由倫理感向道德感轉化的中介。在這里,道德之「道」一方面由倫理之「理」轉化而來,另一方面,它又揚棄了倫理實體抽象的普遍性而獲得個體內在的實在性。

例如對符合道德行為准則的行為,即會產生滿意、愉快、心安理得等內心體驗;反之,則會產生憤怒、厭惡、羞愧等內心體驗。這類內心體驗就是道德感。

道德感按其形式可分為:

1、直覺的道德情緒經驗,它是由於對某種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

2、與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系的情緒體驗,它是通過人的想像發生作用的一種情感;

3、意識到道德理論的情緒體驗,它是可以清晰地意識到道德要求為中介的情感。

Ⅲ 小班,中班,大班兒童的道德感發展是否一致有何不同

當然不一樣了,因為小孩子每長一歲,大腦發育都會有不同很多,然後接觸的事情思考能力都不同很多。

Ⅳ 幼兒的道德感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如何培養

幼兒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階段,作為幼兒教育者要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實際情況,把家庭、幼兒園二者有機結合對幼兒實施品德教育。
1.德育從家庭中做起
家是幼兒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溫馨和睦的家庭使幼兒健康成長,父母的言行舉止是幼兒學習的榜樣。因此德育應從家庭做起,從"我"做起。
1.1 德育從"我"做起。幼兒學習主要的學習方式的模仿,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觸的就是父母,朝夕相處,父母對孩子道德的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德育應從家庭做起,從"我"做起。爸爸媽媽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榜樣如:作為爸爸媽媽回到家主動與家人問好,尊敬老人等,避免在幼兒面前吵架、說粗話等。加強自身的道德素質,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幼兒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讓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1.2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親子關系是幼兒接觸的第一個人際關系,親子關系影響著幼兒人格的發展,影響著幼兒的社會人際關系,影響著幼兒個性的發展。幼兒品德教育的內容主要是發展幼兒的社會性和發展幼兒個性等。德育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核心和向導力量,可見親子關系是幼兒德育的重中之重。
1.2.1 創設良好的家庭關系:父母相親相愛,和睦相處,正確的處理自己情緒情感,盡可能的在孩子面前表現積極、樂觀的情緒。同時,作為父母應該尊重、理智的的愛孩子。給幼兒營造一個溫暖、舒適的家庭氛圍,讓幼兒的行為、習慣、興趣等人格得到健康的發展。
1.2.2 給予理智的愛:孩子是家長的寶,如今大部分孩子是獨生子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在當今的家長中更加體現,多少的孩子甚至是小小班的孩子都被家長們送進畫畫、舞蹈、鋼琴等各種培訓班。也許很多家長認為這就愛孩子,可是他們它們卻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忘記問一句"寶寶,你要什麼"。這要不僅扼殺幼兒玩的天性,限制了他們的人際關系,還讓幼兒產生各種不良的情緒、抵抗父母等各種不良的行為。作為父母應該為幼兒尊重幼兒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同時也要理智回應幼兒的要求。在生活中主動親近和關心孩子,經常和他一起玩游戲或創造幼兒交往的機會如:帶幼兒走親戚、到朋友家玩等。這樣不僅能夠發展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同時可以利用這機會鼓勵幼兒與他人接觸、交談,進行文明禮貌的教育。
2.德育從幼兒園做起
義大利幼兒教育專家蒙台梭利曾經說過:"我們的教育不是為了孩子上學作準備,而是為了孩子將來生活作準備。"3-6歲的幼兒是各種心理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幼兒園的教育正是我們為孩子將來生活作準備的重要時期,也是我們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的關鍵時期。
2.1 創設良好的德育環境。環境是教育的重要資源,幼兒園是離開家庭後的第一大大環境,幼兒園的教育幼兒終生教育的基礎,良好的環境幼兒健康成長,良好的德育環境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環境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品德。因此,幼兒園應該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對幼兒實施有效的品德教育。
2.1.1 根據年齡段創設不一樣的環境:幼兒園為幼兒創設
各種德育的環境,讓幼兒產生濃濃的愛祖國、愛家鄉之情。讓幼兒不僅可以認識自己,還可以認識其他的同伴,同時鼓勵幼兒大膽地介紹自己,促進幼兒的自我認識的發展、促進幼兒個性的發展。
2.1.2 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每當星期一的早晨在東肖中心幼兒園可以聽到動聽聲音,看到一處美麗的風景,那是我們老師在組織生氣儀式,那是我們在為文明小衛士頒獎。老師的聲音總是那麼的親切、溫和,小朋友的笑容總是那麼的純真可愛。正是教師那親切、溫和給我們的而孩子創設了良好的心理環境,讓幼兒在幼兒園里感受到安全感、感到舒適.
2.1.3 加強教師的綜合素質:幼兒教師是幼兒除了父母外的第一啟蒙老師,也是幼兒道德教育的關鍵時期的實施者,教師的自身綜合素質隊幼兒的品德行為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為幼兒園讓幼兒教師經常參與各種有關自身素質的培訓學習,讓我們一線教師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選擇符合幼兒各年齡階段的教材對幼兒實施道德教育。
2.2 在游戲、生活中進德育。《幼兒園工作規程》第四章:幼兒園教育原則中指出,合理地綜合組織各方面的教育內容,並滲透於幼兒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中,充分發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遇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結合此原則,在小班教學中把德育滲透於游戲中和各領域教學活動中如:在社會領域中開展《我愛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我愛自己》等各種有關德育的內容,在語言領域中開展兒歌《老師愛媽媽》,藝術領域中開展《我有一個家》等有關道德教育的內容。同時從早上接到幼兒到幼兒離園的一日活動中,引導幼兒文明的游戲、主動與人問好、文明吃飯、文明睡覺等等各項活動中。把德育滲透於一日活動中,滲透於游

Ⅳ 如何培養孩子的道德感

一、明理激情法。
任何一種道德現象,只有當少年兒童對它形成了正確的認識之後,才有可能化為情感和意志,從而外化為行為和習慣。例如:每次組織學生觀看了感人肺腑的影片後,我都要讓學生寫下自己的觀後感,然後利用班會課或晨會課組織學生進行激情洋溢地演講。這樣,學生們會從感性的精神體驗中,得到一種理性的啟迪和升華。當然,對於學生品德、行為上出現的一些過失、錯誤,必須先要調查清楚其中的緣由脈絡,注重疏通思想,提高認識。實踐證明,只有將深刻的道理分解了,化在典型而樸素的事例當中去,以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做到「入腦」、「入心」,才能引導他們自覺地認識問題,自覺地去履行道德規范。
二、情境陶冶法。
所謂「情境陶冶」,就是通過創設良好情境,充分發揮情感所獨有的感染魅力,以豐富動人的情感去感染、熏陶受教育者的心靈,使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其品德。這種教育既無強制性的措施,也難有立竿見影之功效,但能對受教育者產生潛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自然效果,給其品德發展以深遠影響。例如,在對後進生的教育中,我注意從細微的關懷入手,致力於以情動人,誠懇相待,尊重信任他們的人格與自尊。實踐證明,以關懷取得信任,以關愛溝通感情,從而達到思想上的一致,是很重要的,也是十分可取的。另外,我還注意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建設良好的班級文化,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強調: 「要讓學校的每一面牆壁都說話。」這是一個比喻,實質上是要求學校注重建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氛圍。例如:我在教室的牆壁上,整齊地貼著我班在學校各種競賽活動中獲得的獎狀,這些榮譽時刻都激勵著全班學生為班集體增光添彩。
三、集體教育法。
人是社會之人,任何人都不可孤立生存。他的思想、品行總是無法擺脫集體的制約和影響。一個組織完備、存之有效的集體,應該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手段。堅強、親合的集體無疑是巨大的教育溫泉。健康、和諧的集體生活與親密無間的成員關系,對於個人思想意識的熏陶乃至個人的成長都會產生積極的擴散力和感染力的。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珂對集體教育的作用也曾給予很高評價:「不管用什麼樣的勸說,也做不到一個真正組織起來的、自豪的集體所能做到的一切。」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我總是注重組織學生開展各種生動活潑的活動,以此來引導學生朝著一個奮發向上的共同目標前進,增強班級凝聚力。例如:開展各種體育運動、歌詠比賽、每年慶「六一」的廣播體操比賽、才藝展示、游園活動等。在這些集體活動中,有嚴密的組織紀律,有健康的群眾輿論,有成員相互間的監督和幫助,這種集體影響的力量是任何個人教育所不能比擬的。
四、自我教育法。
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義,他反復強調:「自我教育是學校教育中極重要的一個因素,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很多後進生由於在學習上或品德上長期表現不佳而產生焦慮、畏懼等情緒,為了消除這些情緒造成的壓抑、緊張心理而採取逃避、退縮、消極甚至自暴自棄的行為。在對這些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僅僅依靠外部的教育影響是不夠的。因為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內因才是第一位的。我們必須在曉之以理的基礎上,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激起他們的成功期望和自豪感,由此引導學生擺脫低落情緒和羞慚自卑心理,主動跟不同類型的友伴接近,積極參與競爭。另外,在組織學生開展活動時,應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主體意識,讓每個學生都意識到自己是活動的主人,提高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就是將學生主體的消極被動變為積極自主性;將學生對教育的抗拒、抵觸、被動接受變為認同、理解、主動接受;將學生意識中朦朧的、自發的參與活動的需要變為強烈的、自覺的需求,並在這種需求的驅動下,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挖掘學生的最大潛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道德品質的培養,不可能通過個別、單一的方法來實現,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需要我們結合學生的個體實際,科學地綜合運用各種教育方法,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改進、創新,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長足的進步。

Ⅵ 3-6歲的幼兒有沒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這些情感呢

這是兒童教育問題!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有了恥辱感了!這個時候正是樹立是非觀念意識的最佳時機!千萬不可錯過!

Ⅶ 如何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道德感的人

所有的父母都為孩子設立了目標,但對許多人來講,沒有什麼比培養一個好孩子──一個能明辨是非、一個有同情心和按道德准則行事的孩子更重要的了。道德是一種難以捉摸的人格品質,父母怎樣才能把它注入孩子的心田呢?圖弗斯大學心理學家大衛?愛爾坎說:「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道德感的人的方法就是自己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如果你誠實、正直、有修養、有愛心,你的孩子就會學著去做。」
在如今生活節奏飛快的世界裡,給孩子們樹立的明確的角色榜樣很少,而兒童暴力行為卻很普遍。因此,培養一個有道德感的孩子又成為人們的迫切要求。
父母們越來越意識到:即使非常小的孩子,也能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芭芭拉?霍德博士認為,l~2歲的孩子明白做事是要遵守規則的,但通常在大人的監督下才能遵守這些規則。2歲後,他們開始遵守規則,即使大人不在場的時候。
專家們一致認為要使孩子有責任感,他們就必須具有辨認是非的情感意識和認知意識。然而,你必須明白無論你怎樣努力,你都不可能強迫你的孩子成為一個有道德感的人,但你可使他走上正確的路。
下面是專家提出的建議。
1.注意以身作則
什麼樣的品質對你最重要?你希望孩子怎樣,那麼你就怎樣去做。約翰夫?海根是美國兒科學研究會成員。他說:「如果你在社區做志願工作,並帶孩子一起去,那麼他們自己就會那樣做;如果你摔了一跤,並隨口說了一句臟話,想一想當你的孩子摔跌時,他會說什麼呢?」
2.給予表揚
芝加哥兒童醫院的心理學家科麗?斯基摩爾說:「要突出表揚你希望看到的那些好行為。」兒科專家戴倫建議說:「不要批評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把屋子弄得亂糟糟的,而是要對屋子裡整潔的角落給予表揚。切記:要審慎地使用『不』。」
3.利用可教育的機會
加德那和兩個孩子在一家商店門前發現了一張10美元的鈔票。加德那講了這錢的價值後,孩子們同意把錢交給店主,萬一失主來找可以還給他。父母們也可以用著名的寓言《狼來了》或其他的故事來說明道理,教育孩子。
4.看孩子們所看到的
波士頓大學道德與人格發展研究中心的主任凱倫?鮑林說:「如果孩子們沒有受到監督而去觀看暴力或淫穢的電視節目,他們在如何對待他人方面很可能就會獲得某些錯誤的觀點。孩子們是易沖動的,需要別人的指點才能形成好習慣。」
5.允許孩子做選擇
父母可以讓孩子幫著挑選出一個公平的懲罰措施,比如說不讓看電視。聖路易斯密蘇里大學的人格教育教授馬爾文?博克威茨說:「這樣做使他們了解到他們的說話權受到重視。允許孩子做選擇──即使是有關午飯吃什麼的小事──也會使他們在將來能做出合乎道德的選擇。」麥德姆是一家網上病人信息中心,其主編南希?迪肯說:「如果他們在2歲時還不知道是選擇花生醬還是果凍,到14歲時他們怎樣才會做出是否喝酒的決定呢?」
6.幫助孩子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
芭芭拉·霍德建議道:如果一個孩子打了他的新出生的弟弟或妹妹,那麼就設法讓他回想那新生兒受傷後的樣子。父母可以說:「天啊!那一定會疼的。要是別人對你這樣,你會怎樣?」若孩子發現了一隻泰迪熊,要鼓勵他們自問:如果他們丟了自己心愛的玩具,他們會傷心到什麼程度?要是有人送回來,他們會高興到什麼程度?聽老師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是一回事,而照著去做卻是另一回事。

Ⅷ 小班幼兒的道德感往往是由成人的評價引起的主要指向什麼行為。

就是復小朋友的道德制感是他做的某個舉動,你表揚他鼓勵他,他就潛意識記住這個舉動是好的,並形成行為規范。比如他看到地上有垃圾,主動去撿,成人應該表揚他,跟他說亂扔垃圾不好,破壞環境,通過正面評價告訴小朋友什麼該做該保持

Ⅸ 兒童的道德感在於大約在幾歲以後開始逐漸發展

兒童在3歲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歲後,隨著兒童交往的發展,成人不斷對兒童的行為提出要求,使他們逐漸掌握了各種行為規范,道德感也逐漸發展起來.

Ⅹ 簡述兒童道德情感發展的主要內容

小學兒童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新的集體生活中發展起來的。班集體和少先隊集體在小學回兒童道德情感的形成和發展上答起著主要的作用。兒童在集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和實現共同的目標,逐漸意識到個人和集體、和祖國的關系,並在學習等日常活動中產生了愛國主義情感、集體榮譽感、義務感、責任感、正義感等。我國心理學家對小學兒童的道德情感的發展趨勢進行了研究,主要涉及愛國主義、良心、榮譽、義務和幸福等五個道德情感范疇,並將道德情感的發展劃分了五個水平:(1)自然的、直接的情感;(2)由對直接的個人得失的預測引起的情感;(3)不是個人意願,而是按照社會反應行動的情感;(4)不管自願與否,由必須遵守道德行為准則的外部作用力引起的情感;(5)以已被內化並結合成為自我的抽象道德觀念為依據,不僅是自覺的,而且已成為一種激勵的力量。

熱點內容
國家和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16 05:57:13 瀏覽:423
國際經濟法判斷題 發布:2025-01-16 05:29:31 瀏覽:739
兩會民法典草案 發布:2025-01-16 05:25:29 瀏覽:542
刑事訴訟法對應的實體法是 發布:2025-01-16 04:38:02 瀏覽:286
武進法院拍賣公告 發布:2025-01-16 04:28:07 瀏覽:760
中介收據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16 04:05:03 瀏覽:413
司法解釋的效力等級 發布:2025-01-16 03:59:08 瀏覽:624
民法典生態破壞責任 發布:2025-01-16 03:40:05 瀏覽:460
基層黨員組織條例 發布:2025-01-16 03:40:04 瀏覽:271
公司注銷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6 03:02:42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