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論語
❶ 論語和道德經 哪個更經典
說「經典」,顯然《道德經》畢竟那是老子被要求下,總結畢生感悟凝練成的語言,完整而准確,可稱「典」;《論語》只是筆記整理,只是後人奉為經典,因為思想高度而已,現在不會有人拿本筆記朗誦的吧。。。
但如果「經典」只是說哪個的高度更高的話,那沒法說了,主張都不同,看個人的哲學傾向了,毋庸置疑的是,二者都是本派思想的源頭,都是祖師級的經典
❷ 論語、道德經
道德經原文 http://gb.taoism.org.hk/taoist-scriptures/major-scriptures/pg3-2-1a.htm《道德經》譯文 http://hait.chu.net/fjyy/wh/ct/200806/10086.html論語譯文 http://..com/question/8247809.html?fr=qrl論語全文 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us/lunyu.htm
❸ 怎樣對比論語與道德經
孔子的《論語》理論是以社會現象為基礎進行研究的,所以說孔子的研究思想是社會主義的。老子的《道德經》理論是以自然現象為基礎進行研究的,所以說老子的研究思想是自然主義的,所以《道德經》的哲學理論也是自然主義的。其中多半是自然辯證法,他把自然規律用到社會的治理中來,所以與《論語》的理論存在一些不同。
1、對仁、儀、禮的看法的不同。
孔子的研究目的是為了實現社會文明,所以他對社會各階層人的社會行為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統稱為「禮」和「仁」。「禮」包括:下對上的禮貌,人們之間的禮貌,還有對死去前輩的祭禮。「仁」的內容很廣泛,《論語》陽貨第十七中提出,「仁」包括:「恭、寬、信、敏、惠。」就是對上級要恭敬,上級對下級要寬容,人之間要互相守信用,做事要有能力,政府官員要多給予百姓創些實惠。《論語》衛靈公第十四中還提出「仁者有勇」「殺身成仁」的說法。
老子的《道德經》的哲學理論是自然主義的,他把自然規律用到社會的治理之中,所以他對仁、義、禮的看法與《論語》中的論述大不相同。《道德經》論德第三十八整篇都是反駁仁、義、禮的理論,「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就是說:上德的人不彰顯德,是為真有德,下德的人不失機會的彰顯德,因此不真有德。上德的人無所作為且無心作為,下德的人有所作為且有心作為。上仁的人有所作為但無心作為,上義的人有所作為且有心作為。上禮的人有所作為但無人響應,於是他就強拉人家來遵循禮義。如此,失去道以後才有德,失去德以後才有仁,失去仁以後才有義,失去義以後才有禮,禮這東西是忠信的薄弱,是禍亂的開頭。所以先知者不過是道的浮華,且是愚昧的開始。
2、對百姓的管理思想不同。
《論語》為政第二中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說:用政令來教導,用刑法來懲治,民眾苟免於刑罰但缺乏廉恥;用德來教導,用禮來整治,民眾有廉恥而且敬服。《道德經》用虛第五中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說:大自然並不用仁、慈、愛,只用自然法則(道),把萬物當作祭祀用的草扎狗(或草和狗)這種輕賤之物(09《辭海》第313頁);聖人也不講仁、慈、愛,只講社會法則(道),把百姓當作草扎狗(或草和狗)這種輕賤之物。淳德第六十五中又有:「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甚多智。」是說:古代善於身體力行,踐道的君主,不是用道來使老百姓精明機詐,而是用道來使老百姓渾補愚拙。老百姓的難以管理,就是因為他們聰明過了頭。安民第三中又有:「常使民無智無欲。」是說:永遠使老百姓沒有知識,沒有慾望。
因為老子與孔子的主張不同,所以在春秋時期,社會上形成了儒學者與道學者的分歧。《史記》中記載「社會上信奉老子學說的人就貶斥儒學,信奉儒家學說的人也貶斥老子學說,主張不同的人,彼此說不到一塊去」。
❹ 道德經和論語那個值得看
如果復說哪個是基礎制,易經是群經的基礎,是中華文華的基礎.易經有天道,地道,人道.何謂道,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道德經,只是易理的一部分,得謙退之道而已.論語重在為人處世的哲學,從政之道,然對於天文地理卻少有見地.然而,易經雖說基礎,卻也最高深.悟通或許不易,但悟性足夠高的人,卻也不難,感而遂通天下也.說來說去,還是覺得道德經較易入門吧.我也是先讀這個的.開始雖然不太懂,但裡面很多話也是以前似曾相識的,比如,大智若愚,大道無形,上善若水,功成身退,禍福相倚等,也是比較親切的.然後再看易經,易經先粗看一下,再重點研究大象傳,系辭上下,序卦傳等.估計易經學會要用一年以上的.如果上面兩個搞得差不多了,論語其實也很容易了.
❺ 詩 書 論語 道德經哪個是孔子著的
詩是指詩經,是孔子編的。
尚書作者據說是孔子,准確不詳。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們編的
道德經是老子寫的
❻ 論語是《道德經》的嗎
《論語》是儒家思想文化代表作。
《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代表。
❼ 解析《道德經》、《論語》的權威有哪些
可以讀一讀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和《老子他說》,很精彩!
❽ 道德經與論語讀哪個好
都可以讀的,沒有哪個好
《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中國現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紀念老師,憂慮師道失傳。並由子夏開創了章句的讀法。故漢儒曰:章句發明始於子夏。
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1] 所作的哲學著作。在先秦時竹簡《文子》稱《上?經》、《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漢景帝尊為《道德經》[2] ,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
古代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現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為《德篇》。《道德經》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❾ 道德經和論語的區別
這兩部著作來的不同點在:自
其一,成書的背景不同。
《道德經》是老子在周朝從政當史官以後,應函谷關關令尹喜相邀,對自己一生的經歷系統總結。
《論語》是孔子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對自己的人生經歷、學識以及自己的思考,與弟子們的對話記錄。
其二,成書的內容不同。
《道德經》是老子從哲學的角度,闡明世界的起源,自然、社會、人生等內在的運行規律及意義,高度抽象、高度概括
《論語》是孔子從人生的修養角度,闡明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明確具體,但富有哲理,特別強調要加強個人的自身修 養,講仁、義、禮、智、信等等。
❿ 道德經里最精闢的論語
展開全部
應該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說的再好,往往也難以盡述事物本來的奧妙或樣貌,更何況本來就玄奧難識的道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