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之孝
㈠ 孝道是什麼,道德又是什麼呢,
孝道:
傳統孝觀念的主要內容
養親與敬親
養親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於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成人,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孟子曾提出不孝的五種情況,即「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下》)在這五種不孝的情況中,有三種均為「不顧父母之養」,這也可以從反面證明養親是為人子的基本義務。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奉養的義務,更重要的是子女對父母有敬愛之心。孔子對「敬親」特別重視,而且把能否敬愛父母作為人與畜、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傳統孝觀念中,敬親是比養親更高層次的孝。只有上升到敬親
順親與諫親
敬親,不僅表現在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為上事之以禮,而且更為深層的是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意志,唯命是從,所以常看到孝順連用。「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禮記.祭統》)這里的畜即順之意。「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順就是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志辦事,凡事以父母的標准為標准。 但如果認為,只要是長輩的,無論在一切情況下都是對的,並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絕對服從,顯然是片面的。那麼當父母長輩有過錯時,子女應怎麼辦呢?儒家倫理給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諫諍。孔子主張「事父母幾諫」(《論語.里仁》)即委婉勸諫。孟子也曾說:「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孟子.告子下》)就是說,子女對父母的過失,違背道義的行為不怨,不諫,甚至盲目順從,就是不孝。
傳宗接代
傳統孝觀念認為人在結婚之後必須生子,生子育孫能使家庭以至整個宗族得以穩固和延續,使先祖得以祭祀。完不成這一重任,就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對祖先最大的不尊。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離婁上》)《孝經.聖治章》也說:「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即使奉養父母錦衣玉食,但終無後人再續家門,讓父母死不瞑目,古代孝子會感到無限遺撼,感到愧對父母。可見傳宗接代觀念在古代是報答、安慰父母的一種方式和情結。
喪親與祭親
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它表達了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傳統孝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孟子曰:「養生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孟子.滕文公上》) 「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禮記.祭義》)從以上可看出傳統孝觀念非常重視「事死」的。 「事死」也就是古人說的喪親。曾子將喪親之孝概括為「慎終追遠。」慎終是父母死亡的喪葬行為,追遠是父母死後的祭祀禮儀。可見,子女表達喪親之孝的形式就是喪葬和祭祀,也就是說父母或長輩去世後要舉行葬禮和祭禮。
立身、立功,以顯父母
孝,乃百善之先,百德之首。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幾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須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體。因為「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禮記.祭義》)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意思是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如果毀傷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毀傷父母的遺體,就是不孝。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立言、立功, 「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開宗明義章》)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為的是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中庸》)。為的是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為父母、為家庭取得榮譽,延續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范圍內的最高要求。
道德:
以下原詞條釋義僅僅是對行為規范意義上的道德的一種理解: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能健康和諧、人才會健康幸福、自然界才會長足存在。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需要發展。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
也是遵循不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能長久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
我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查找道德的定義,沒有很恰當的解釋,經思考、請教好多前輩,終於得到以上結論,拿來共同教育後人。
道:道就是明事理。
德:德就是付出。
道+德:籠統的講就是有素質。
實質上,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說人一生下來只有本能(有不少本能會危害其他人的生存),而不知約束自己。所以,所有人都需要對本能的外在約束和內在約束,外在約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的本能中企圖傷害他人等對人類社會有大的危害的方面;所以,需要內在約束(也就是道德)來約束本能中雖不違法,但亦會對他人(甚至是人類社會)造成危害的行為。
所以,道德就是社會規范對人的本能的制約,換句話說,人一生下來就有以任何方式傷害甚至殺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無道德」),道德也就是繼法律之後制約這種本能,減小這種傷害的工具。
㈡ 道德包含孝順嗎
肯定包含啦!!!不是說 百善以孝為首嗎!!!善就是道德!,孝順就是最好的道德!!!!
㈢ 有一種品德叫孝順記敘文 600字左右
孝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認為我就是一個有孝心的孩子。首先,我會做好自己。我認真學習,每天一回家就先把老師布置的作業寫好,遇到難題盡量想辦法自己解決,比如查字典、上網路等等;生活上,我的獨立能力較強,比如我從一年級開始就自己上下學,現在周五放學我能一個人乘公交車回老家。其次,爸爸媽媽們平時工作較忙,我不僅自己能照顧自己,還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比如倒垃圾、掃地、燒飯我都行,每個星期六,家裡拖地的活就是我包乾的。爸爸媽媽常說:好好學習,好好生活,獨立自主,讓爸爸媽媽少操心,就是最大的孝心。
另外,關愛老人也是有孝心的表現。因為老人們用自己的青春年華為家庭和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每到周末,我和爸爸媽媽就一定會回老家去看望爺爺奶奶,和他們聊聊天,一起享受天倫之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還會利用假期去附近的福利院去看望孤寡老人。還記得9歲那年我組織假日小隊去敬老院。那天,我和同學買了水果來到敬老院,先把水果分給老人們吃,然後開始幹活。我們拿起大掃帚在庭院里掃地。那時,正是>秋天,落葉滿地都是,但是我們用力把它們掃成一堆,然後一趟一趟地把它們倒到垃圾桶里,直到把庭院打掃得乾乾凈凈才離開。雖然我很累,但心裡卻很快樂。
㈣ 什麼是道德
道德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能健康和諧。人才會健康幸福。自然界才會長足存在。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不違背自然發展,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是遵循不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能長久發展,和諧共存。道和德統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我從80年代開始查找道德的定義,沒有很恰當的解釋,思考請教好多前輩,終於得到以上結論。拿來共同教育後人。德;德就是付出。什麼是道德?因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人們最終的追求是幸福,所以道德就是為了維護我們的幸福而逐漸約定俗成的一些行為規范。從物質和意識的領域來理解,信仰就是一種意識,道德就是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從真理的概念來理解,信仰就是正確的意識,道德就是正確的行為。如果我們站在個人的角度來講:什麼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為是的信念。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為。因為人是時代的產物,因為物質決定意識,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盡相同,所以,人與人的信仰是不盡相同的。當你幼小熏陶於清真教的教化中,那麼你的信仰就是真主了;當你幼小受教於天主教的感化里,那麼,你的信仰就是上帝了;如果你幼小污染於金錢銅臭之環境,那麼,金錢就是你的上帝了。因為人的信仰不同,所以人們的道德觀也就不盡相同,所以人們的道德行為也就不盡相同,所以社會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這就是不和諧社會的根本原因。相反,如果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仰,都崇尚一些共同的道德,那麼,我們的世界必然會是一個和諧的世界。物質決定意識,所以,一個脫離了生存危機的人的崇高信仰,不是天生俱來的,而是從優良的教育中學來的,是從愛的熏陶中萌發的,是在適合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崇高的信仰,來自於一個偉大的時代,來自於偉大的社會——幸福主義社會。物質決定意識,所以我們的信仰和道德應當服從於客觀規律,服從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為地球是人類的搖籃,大地是人類的母親,所以,呵護地球,保護自然就是愛我們的家,就是愛我們的母親,所以讓地球更和諧地存在應當是我們最崇高的理想,因為他關繫到我們人類的千秋萬代。歷史地看,封建社會是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和諧的社會,因為它存在著高等人與低等人的矛盾,但它與自然卻是相對資本主義社會和諧的多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是平等的社會,但它與自然卻是極為地不和諧,濫砍濫挖,亂捕亂殺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大自然已被現代社會給破壞到了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危險程度,而我們還在高呼著GDP萬歲,自由萬歲!現代的人類,你們太不道德了,你們對不起祖先,對不起我們的子孫。
道德定義 道德應該是合於天理的行為規范。由於人類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動態規律,來主導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因此,隨著天理動態層面的提高,道德的標准即隨之提高。在《博弈聖經》中說道:「優先預測悲劇後作出的忍讓是道德。」優先預測勝利前作出的競爭是博弈。競爭與忍讓基本對立,博弈與道德基本對立。贏在博弈,就缺失道德;贏得道德,就缺少博弈。領導人的行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決策優先,道德是對抗默認。超智慧的領導人知道多少忍讓,又何時競爭。他們總是尋找戰略主題,制定規則,讓他人競賽。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有些時代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人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詞源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道德的定義與道德觀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 道德的階級性——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指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行為規范。它是統治階級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創造的精神產物。目的是使被統治者自願的放棄自己的利益,心甘情願的接受統治階級的奴役。因此階級社會的道德往往是一種最卑鄙的雙重標准,對於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行為規范。統治階級往往把自己的利益等同於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要求被統治者的個人利益無條件的服從虛幻的集體利益(即統治階級的利益),甚至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個人的生命。
中國——中國道德從上古發展而來,傳說中堯、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經》,到漢朝傳為《五經》,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孔子發展的學說,被稱為儒家學說,以後儒家又將《五經》發展為《十三經》,這些儒家經典學說,成為中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盡管各個時代中國社會的道德觀並不完全符合孔子儒家思想,但儒家學說是歷代中國社會道德觀的依據。道德是判斷一個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規范。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國家,要「以德以法」,道德和法律互為補充。同時,法律反映立法者的意志,順應民意的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條文,反映了社會道德觀念在法律上的訴求。道德具有普適性,對整個社會的所有人,不論身份,全皆適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大學》:「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之有階級、等差,各國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於天賦人權之說。吾國之言平等,則基於人性皆善之說。以禮之階級為表,而修身之平等為里,不論階級、等差,人之平等,惟在道德」道德是人們評價一個人的一個尺度。一個人若違背社會道德,比如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那麼人們就會給他負面的評價,造成他沒有好的名聲,從而對他形成一種來自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約束他的行為。另一方面,對很多人來說,道德是個人良心的自覺遵守,無需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制約。人們對一個人的道德評判,主要來自於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行。所謂「有言者不必有德」,口頭上標榜仁義道德的不必定真的有仁義道德,因此人們往往「聽其言而觀其行」然後作出評判。個人對道德的意見,對己對人,有寬容者,有苛求者。中國文化中多有提倡對自己嚴格、對他人寬恕的思想。子曰:「厚以責己,薄以責人。」韓愈:「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中國傳統道德基本概念——四維:禮、儀、廉、恥。四維的說法,最早載於《管子》。《管子》牧民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五常:仁、義、禮、智、信。漢章帝建初四年以後,「仁義禮智信」被確定為整體德目「五常」。五常不僅是五種基礎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並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仁和義是儒家文化中兩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謂總體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觀。離開了仁、義,忠、孝、禮、樂等等都失去了意義。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義相比其他價值觀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仁、義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為證,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孔子:仁者,義之本也;義者,仁之節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子言:「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韓詩外傳》:「愛由情出,謂之仁,節愛理宜,謂之義。」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仁 —— 子曰:仁者,愛人。仁之廣義,涵蓋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恭、寬、信、敏、惠」。「剛、毅、木、訥,近仁。」「仁者,其言也訒。」「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並非遠不可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無理性、無原則或者軟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必有勇。」義 —— 子曰:「義者,宜也。」朱熹:「義者,天理之所宜。」義者,理義、道義、正義、公義。子曰:「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四字:忠、孝、節、義——忠、孝在中國社會是基礎性的道德價值觀。《孝經》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則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興於夏,「夏道尚忠,復尚孝」。忠 —— 《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禮記•表記》中載孔子言:「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愛,有忠利之教...恥費輕實,忠而不犯」,《左傳•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於民」。孔子講君臣關系的側重點,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此處「忠」指臣忠於君,而在後世帝王時代,這種含義幾乎演變為「忠」的唯一含義。孫中山曾說:「古時所講的『忠』,是忠於皇帝...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傳•昭西元年》:「臨患不忘國,忠也。」 忠,本指人與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謂之忠」,故忠「非專指臣民盡心事上,更非專指見危授命,第謂居職任事者,當盡心竭力求利於人而已」孝 —— 《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從身邊之最近處做起的人間關系德目,被稱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經》中,子曰 :「教民親愛,莫大於孝」。「孝之為義,初不限於經營家族。」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主主義》一文中指出:「《孝經》所言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內涵是子女對父母的孝。《禮記》:「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最首要的含義是尊親,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在說孝,往往指子女贍養父母、晚輩贍養長輩,其實,尊敬先於贍養。至於祭祀祖先,祭享之禮,「其事似近於迷信,然尊祖敬宗實為報本追遠之正務」[4]。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三達德:智、仁、勇——三達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達德,所以行之者一也。」縱欲、禁慾和天理欲求到了宋代,朱熹針對當時的人慾氾濫和奢華風氣,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又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認為追求山珍海味、三妻四妾是違背天理的人慾,而通常飲食、一夫一妻則是天理[5]。在先儒中也有類似思想,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載告子言:「食、色,性也」,《禮記•曲禮》:「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飲食男女的欲求,天經地義,滿足符合天理的欲求而又不縱欲。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到了現代,孫中山提出中國固有的八種道德,他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說:「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這些舊道德,中國人至今還是常講的。但是,現在受外來民族的壓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勢力此刻橫行中國。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八德和四維,合稱「四維八德」。道德底線——你可以不高尚,但是不能無恥。要做到這個要求,就必須遵循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則,這就是道德底線,誠實守信即誠信、互利、平等、責任,不損害對方的利益等。比如,你可以不處處為對方著想,但是你不能損害對方應該得到的權益。
㈤ 什麼是孝道為什麼說"孝順"是人格,品質,道德修養
奉養父母長輩的准則叫「孝道」。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是忠。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志。忠孝是聖人提出來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動物尚且知道感恩父母,如果人不知孝道,豈非是畜生也不如了!
㈥ 關與孝順與道德
如果父母把你生下來就不管你了,那你也活不到今天,如果你認為她們生下版你就必須護養你的話,那權你就錯了,她們生下你護養你,那是她們愛你,因為你是她們的孩子,她們為什麼要生下你,就是想老了之後有人照顧下,你知道農村有句話是怎麼說的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父母的希望也是你能把家族繁衍下去,如果一個人沒有孝道,那跟獸類有什麼區別呢?
㈦ 孝順和道德到底要選哪個
![](http://www.economiclaws.net/images/loading.jpg)
特別喜歡尼采說的一句話:任何道德背後都隱藏著赤裸裸的利益算計。
所以我覺得孝道不是綁架,是赤裸裸的算計。
要求子女孝順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懶,另一方面是古人將生孩子看作一種投資。
投資的意思是說古時候生產資料是比較匱乏的,如果生一個兒子不能做到養老的話,那寧願不生,剩下的糧食存起來明年接著吃。但是養一個兒子的話可以保證自己在幾十歲以後還有的吃。
而懶的意思就更容易理解了,一個體力正常的男性大約工作8周就可以做到全年有糧食吃,老人體力下降,工作16周可不可以?老人們說,不可以,因為我年齡大了,我就應當被養著,白吃白喝。占年輕人的便宜,你看日本今天的老齡化就是這樣。
在這兩個原因之外,我覺得還有一個不大重要的因素,就是「孝」本身和「忠」一直綁定在一起,忠是要對得起皇帝這個「大爸爸」,那「孝」自然就成了「小爸爸」,既然是國家的統治基礎,應當就是非常明目張膽的綁架了。
㈧ 道德經中的孝!!!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專;
譯文屬: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譯文: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朴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參考資料:http://chu.yangtzeu.e.cn/lao/index.html
㈨ 結合中華傳統倫理道德「孝」,聯系實際談談應如何孝敬父母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中國這個「孝」字它是個會意字,上面是個老,底下是個子,沒有代溝。這是一體,上面還有上面,後面還有後面,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它顯示這個。 真正學過孝的人,做不正當的事情,內心有愧,對不起祖宗。對不起祖宗,他怎麼敢做這些違法的事情? 一個人,如果孝心一開,智慧的門就開了,就會以利他之心生活,智慧大門開了,財富大門就開了,和諧大門就開了。 我們知道,孝里頭最重要是「順」,順很難!如果父母所作所為不合情不合理,我們怎麼順?是不是要順?在中國古代,舜王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舜王的母親是後母,他親生母親過世了,後母討厭這個孩子。後母生了一個兒子,生一個女兒,總想把舜除掉。舜自己也曉得,但是他沒有覺得父母有過失,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鄰居都打抱不平,他去跟鄰居說:你們不應該這樣做,我的父母沒有過失,過失在我。完全反過來天天反省、天天改過,三年把他的父親、後母一家人統統感化。中國古人常說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頑石都能感化,那人怎麼會不能感化?舜做三年之後,全家被感化了,鄰里鄉黨都被感化了,當時的國王是堯王,堯王聽說有這么一個人,召見他之後,把王位讓給他,這是行孝盡孝的好榜樣。 中國過去自古以來,帝王有宗廟,一般平常百姓有祠堂,春秋祭祀祖先,清明一回,七月十五一回,這是提倡孝道具體的表現。團結一個家庭,團結一個宗族,團結社會,團結國家,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中國這個國家民族在世界上能夠延續五千多年,而且一直維系著大一統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了。靠什麼?就靠這個力量。這個力量沒有了,我們的民族大概也不會有太長的時間。 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萬惡淫為首」,這句話里的含義太深。「淫」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比較廣,你做任何事做過了都叫「淫」。一旦做過了就會傷害到他人與自己,論語上講:過猶不及,「過」與「不及」是一回事,如何將事情做到恰到好處,這個太難。第二個意思專指淫慾,其中混雜了強烈的自私與佔有欲。正常人都會對異性產生過嚮往之心,但淫慾是六道輪回的根本,沒有淫慾就不回有「眾生」,就不會有眾生的「起心動念」,地藏經上說:閻浮緹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罪。楞嚴經上說:菩薩見欲,如避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