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簡述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簡述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2-02-04 10:02:31

⑴ 簡述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一、道德與法律的涵義1.1依我個人對道德的認識為它做個簡單的定義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從古至今不斷發展而來的,並且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而積累並逐步提高它的作用,它是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並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1.2道德的深層含義道德在我國起源很早,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老子就著成了《道德經》,這是一部很出色的著作,這么多年來,仍然受世人的推崇!(1)「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度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這是老子《道德經》中的第五十一章,可以看出在春秋戰國時期,老子就認識到了道德的尊貴,並提出了以德育人的觀念。可見道德在我國起源是非常早的,它對於社會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2)馬克思認為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不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都有道德的存在,它在社會了展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道德是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產生的一種無形的思想意識,隨著這種社會關系的不斷變化,道德觀念也有著相應的變化,這就是所謂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1.3法律的定義法律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按照「制定法律」和「認可法律」兩種形式來頒布的一系列"行為規則",即規定人們什麼能做,什麼禁止做,什麼必須做。規定了公民的權利和義務。1.4法律的社會屬性法律就是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法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從主觀方面來看,法律是約束人們的一種有明文規定的行為准則,它是國家意志和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從客觀方面,它又受到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因素的影響,是根據社會生活中的不好現象而制定的一種對全國公民具有一定約束力的條文。二、道德與法律的聯系道德和法律都是治理國家的兩種最有用的無形「武器」,它們共同起作用維護社會治安,使我們的社會有一個安寧祥和的面貌,促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讓國家文明和文化素養得到不斷的提高,體現一個國家的整體文明程度。2.1道德和法律在維持社會穩定上的聯系道德比法律出現得早,正因為在人們意識中有了道德這一種觀念,人們才會自覺的去遵守法律,並逐步形成了以守法是合乎道德要求以不守法是違背道德要求的這樣一種社會格局。道德促使了法律和穩定施行,而法律又讓道德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廣泛的傳播,二者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不僅法律約束人們的行為,而道德也在無形的在約束人們地行為,讓人們去做合乎道德規范而又不違反法律的事。2.2道德和法律在約束人們行為上的聯系法律的形成有兩種形式:即「制定法律」和「認可法律」。法律的制定都也是綜合考慮了道德而制定的,也不與道德觀念相沖突,它更不違背原有的道德觀念,根據道德要求而最終成立相應的法律條文。而「認可法律」是國家的立法機關根據實際需要,對某些已經存在的風俗習慣、道德規則、宗教教規等加以確認,賦予其法律效力,使之成為法律。它主要是以當前社會中存在的某些道德觀念加以法律化,使之權威化,對全國公民都時起到作用,以達到最大的社會效應。2.3道德與法律所引起的社會效應上的聯系在現實的社會中,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道德和法律,道德和法律在人們心中早已根深地固了,它們共同成為人們的一種思想觀念,二者所引起的社會效應也是不可估量的。2.4道德與法律的本質聯系(1)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2)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之一。(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三、道德和法律的區別3.1道德和法律在形成上的區別法律是由國家立法機關依照「制定法律」和「認可法律」兩種形式來確立的,並且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它對全國所有公民一樣有效,沒有人擁有特權,在它面前人人平等,且法律一般是由明文規定的。相反,道德則是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自發形成的一種無形的思想觀念,主要由社會輿論、習俗和人們的信念的力量來維護,且它不是對所有人都起作用,只是人們道德素質的一種體現形式,沒有明文規定。3.2道德和法律在消亡上的區別法律是在國家的基礎在存在的,所以當一個國家不存了時,那麼這個國家的法律也就自然而然的不存在了,法律是有國界的,它也可以是由國家相應機關單位廢除;而道德呢則不然,它不會因為國家的滅亡而消亡,它只可能在社會的不斷進步中而慢慢的發生變化,隨著時間而慢慢的消亡和新增。3.3道德與法律在評價標准上的區別道德評價具有「揚善懲惡」的特點,其評價對象包括了「善行」與「惡行」,而法律評價所針對的主要是違法犯罪行為。在通常情況下,違反法律的行為必定違反道德,而違反道德行為未必都違反法律,道德評價的標准比法律的評價標准更高。3.4違反道德與法律造成後果上的區別許多道德規范表現為一種抽象的原則與信念,違反道德規范的後果是行為人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以及行為人自身的自責、內疚、懺悔。而違反法律則不同,違法人是要受到相應法律處罰的,由國家相應機關按照法律明確規定給予違法人相應的法律處罰。3.5道德與法律在本質特徵上的區別道德是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它主要是以個人為主體來認識和調節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的,且道德具有特殊的穩定性,它也具有判斷對象的特殊性,調節范圍的廣泛性。而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律的實施方式是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法律具有普遍約束力,法律的內容是規定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並且這些權利與義務是由國家確認和加以保障的。總之,法律和道德在維護社會安定上是密不可分的,但同時它們也是相互獨立的。[參考文獻]老子著:《道德經》第五十一章。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人民法院庭長著:《道德與法律的關系》。google教案課件:《什麼是法律》。

⑵ 思想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什麼

道德與法律是相互聯系的。

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動的。

思想道德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要靠今天的未成年人去繼承,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要靠今天的未成年人去創造。未成年人的素質如何,決定著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和前途命運。

教育培養未成年人,不僅要大力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體能健康素質,更要大力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是。

針對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特點,積極探索新世紀新階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規律,堅持以人為本,教育和引導未成年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⑶ 簡述思想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即法律是對人最低限度的要求,而道德是對人更高層次的要求。一個人的行為如果完全符合道德規范的要求,那他是不用擔心會受法律追究的。相反一個人違反法律,他一定違反道德。

⑷ 思想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什麼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一)法律和道德的聯系:

1、目的一致,道德和法律都是行為規范,都是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二者都是重要的社會調控是手段。兩者在根本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2、內容轉化,道德一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維護社會秩序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是必須遵守的道德。另一類是有助於提高人的精神素質、增進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較高要求的道德,是應當遵守的道德。前者通常上升為法律,也是法律所調整的內容。

3、功能互補,道德在調整范圍上對法律具有補充作用。有些行為不宜由法律調整或者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同時,法律在約束力上對道德具有補充作用。相比法律,道德的約束是軟約束,因此,重要的道德轉化為法律,就可以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

4、相互促進。法律對傳播道德具有促進作用。法律的實施,往往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觀念的培養。

因為法律與道德的評價標准雖有不同,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一致或相近的,而且更為明確,所以法律的實施對道德觀念的培養可以起到強化促進作用。同時,道德對法律的實施也具有促進作用。遵紀守法通常是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增強道德觀念有助於人們自覺守法。

(二)法律與道德的區別:

1、生成方式:法在生成方式上往往與有組織的國家活動相關,由權威主體經程序主動制定認可,具有形式上的建構性。道德在社會生產生活中自然演進而成,不是自覺制定和程序選擇的產物,自發而非建構是其本質屬性。

2、行為標准:法有特定的表現形式和淵源,有肯定明確的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因而具體確切,可操作性強;同時,其被任意解釋和濫用的餘地小,容易排斥恣意擅斷。道德對行為的要求籠統、原則,標准模糊,只具一般傾向性,理解和評價易生歧義。

3、調整方式:法律一般只規范和關注外在行為,一般不離開行為過問動機。道德首先關注和過問內在動機,不僅側重通過內在信念影響外在行為,且評價和譴責主要針對動機。

4、運行機制:法是程序性的,程序是法的核心。法以權利義務為實質內容,所調整的關系往往具有交涉性,因而就特別需要程序提供交涉的方式和途徑,提供製度性協商和對話的機制,以使選擇和決定能被交涉中的各方認同和接受。

道德的中心在於義務和責任,在道德領域,義務不對應權利,也不以權利為前提,因而,不存在以交涉為本質的程序;再者,道德以主體內省和自覺的方式生成和實現,也使道德與程序無關。

5、強制方式:法與有組織的國家強制有關,通過程序進行,針對外在行為,表現為一定的物質結果。道德主要憑借內在的良知認同和責難,即內在約束。

(4)簡述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擴展閱讀:

Pinto,福特70年代出產的一種小型車,一度非常流行。但是後來發現位於車後座的油箱存在問題。在少數碰撞情況下,油箱會爆炸,並導致有些人重傷或死亡。

其中一個受害人把 Ford 起訴,在案件審理中,人們發現原來福特很早以前就已經知道油箱存在缺陷,但是他們做了成本效益分析,來決定是否值得加裝一個特殊的保護裝置來保護油箱,防止它爆炸。

他們測算的結果顯示:增加每部Pinto的安全性要花的費用是11美元,總共1250萬部Pinto車改裝的費用是1.37億美元。

而收益的計算則是:180人死亡,每個死亡賠償20萬美元;180人受傷,每個受傷賠償6.7萬美元;2000輛撞壞的車需要修理,每輛花700美元,所以總共收益是0.5億美元。

這樣看來,收益遠小於成本,所以他們沒有安裝保護裝置。當Ford的這份成本效益分析計算表出現在審判中時,陪審團異常憤怒,給出了福特公司1.25億美元的天價賠償。

雖然該案最終的結果是加州桑塔-阿納法庭在判決時沒有採納陪審團的決議,而是將懲罰性賠償減至350萬美元,但這依舊是一筆數目不小的懲罰。

陪審員被激怒,可能是他們認為一家公司給人類的生命定價是不對的,20萬美元也實在太少了;也可能是他們無法接受一家公司竟然為了追求利益而無視消費者的生命安全。

不知道福特公司在依據當時法庭判例給出20萬美元一人的定價時,有沒有考慮過自己是否願意放棄生命,以換取20萬美元?

理性人假說告訴我們,作為經濟決策的主體都是充滿理智的,既不會感情用事,也不會盲從,而是精於判斷和計算,其行為是絕對理性的。而在一項經濟活動中,主體所追求的唯一目標就是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從福特呈現給陪審團的「成本效益分析計算表」我們可以看出,公司通過精確的計算得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應該做出的選擇。

但是它卻忽略了行為背後的倫理道德,無視消費者的生命,以單純的計算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最後理直氣壯的告訴全世界這是公司的最優選擇,犧牲180人的生命,可以為公司節約1億美元的改裝成本。

⑸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與區別

道德與法律的聯系:法律、道德都是行為規范,都是為規范人們的行為而規定的行動准則。

1、法律需要道德的奠基和撐持

道德的產生先於法律,古今中外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無不是以特定民族和國家的倫理道德為基石,並力求與道德相適應,相協調的。一個真正的法律制度必然蘊涵著道德精神。法律的實施不僅靠國家強制力的保證而且要靠群眾在輿論上的支持。

2、道德的實施需要法律的強制保障

人們道德自律的增強不僅要靠教育,而且要靠法治。為道德立法有利於促使人們逐漸形成道德自律。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1、產生和形成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

道德是靠傳統習慣、社會輿論通俗約成的,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2、實施的范圍不同

法律是對全社會成員的普遍要求,法律不僅僅是屬於道德的事情,當然有些事情是道德范疇,也是法律范疇。

道德不是對全社會成員的普遍要求,因為有一些道德是特定成員提出的,如職業道德。

3、保證實施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道德則是非強制的,它完全依靠傳統習慣、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

4、處罰的方式不同

違反法律必須受到法律的強制制裁。

違反道德將受到社會輿論和人的內心良知的譴責。

5、法律和道德的調整范圍不完全相同

法律是具備一定權威性,是要求每個人都遵守的,如果制定過於嚴格的話,那麼人們容易造成違法,並且也不現實。

道德的調整范圍幾乎涉及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生活上,有些東西無法確定一個統一的、可操作的模式。

⑹ 論述道德和法律的關系

一句話,道德是不同社會和不同社會意識形態下人與人,人與社會形成成的普遍社會規范,法律是調解這種規范的工具。
以前好像回答過,你在看看。

⑺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和聯系如下:
一、道德與法律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權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綜上所述,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有這辨證統一的關系,他們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不可分割。

熱點內容
婚姻方面的法律服務熱線 發布:2025-02-07 07:16:02 瀏覽:671
2017法律碩士10月聯考 發布:2025-02-07 06:42:54 瀏覽:967
騰訊控制立法 發布:2025-02-07 06:31:03 瀏覽:894
婚姻法在在線 發布:2025-02-07 04:52:59 瀏覽:751
酸洗刑法 發布:2025-02-07 04:52:58 瀏覽:894
以下不屬於傳統婚姻法的特徵 發布:2025-02-07 04:47:57 瀏覽:551
俄羅斯司法學院 發布:2025-02-07 04:46:31 瀏覽:449
婚姻法測 發布:2025-02-07 04:40:49 瀏覽:31
轉包土地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7 04:18:36 瀏覽:449
英語專業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5-02-07 03:36:24 瀏覽: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