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
⑴ 根據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好孩子階段」屬於什麼階段
好孩子屬於習俗階段。比前習俗階段再發展一個階段。
⑵ 在柯爾伯格道德判斷發展階段論的觀點中,只根據行為後果是否受懲罰來判斷對錯的兒童,其道德判斷發展水平
答案:A
柯爾伯格道德判斷發展階段論的觀點認為,只根據行為後果來判斷對錯的兒童,其道德判斷發展水平處於懲罰和服從取向階段
⑶ 請運用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對小貝告狀行為分析
柯爾伯格把皮亞來傑的對偶故事法改為道源德兩難故事法,在道德判斷的發展方面鑒別出了6個階段。他將這些階段劃分成3種道德水平: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和後習俗水平。
每一水平又包括兩個階段,即三水平六階段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1)前習俗水平。階段1: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階段2: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2)習俗水平。階段3: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定向階段。階段4:遵守法規和秩序定向階段。
(3)後習俗水平。階段5:社會契約定向階段。階段6:普遍原則定向階段。
⑷ 柯爾伯格的品德發展階段理論的主要內容是
1)品德的發展是認識發展的一部分。(2)道德判斷能力與邏輯判斷能力的發展有關。(3)應用「道德兩難論」方法研究品德的發展。
⑸ 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的發展六階段
水平來1 前道德水平 階段1. 懲罰源和服從的定向(行為的後果作為是非標准) 階段2. 樸素的利己主義的定向(以個人需求的滿足與否決定事情的好壞) 水平2 習俗角色遵從的道德 階段3. 好孩子定向(取悅於別人就是好的) 階段4. 維護權威的定向(維護現有的法律和社會秩序,盡職盡責就是好的) 水平3 自我接受的道德准則的道德水平 階段5. 墨守法規和契約的定向(社會價值和個人權利作為是非標准) 階段6. 個人的良心和原則的定向(是非是一種個人依照普遍原則所確立的哲學)
⑹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分為哪幾個階段
科爾伯格提出的二通道的發展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是按照個體道德判斷結果的性質分類的)如下:
1.前習俗水平(出現在幼兒園及小學低中年級)這以水平的兒童的道德判斷著眼於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和自身的利害關系,包括兩個階段:
(1)、服從於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 (懲罰和服從的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以懲罰與服從為導向,由於害怕懲罰而盲目服從成人或權威。道德判斷的根據是是否受到懲罰,認為凡是免受懲罰的行為都是好的,遭到批評、指責的行為都是壞的,缺乏是非善惡的觀念。
(2)、相對的功利主義的道德定向階段(工具性的相對主義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對行為的好壞的評價首先是看能否滿足自己的需要,有時也包括是否符合別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把這種關系看成類似買賣的關系,認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習俗水平(小學中年級以上)
這一水平的兒童的特點是:能了解、認識社會行為規范,意識到人的行為要符合社會輿論的希望和規范的要求,並遵守、執行這些規范。包括一下兩個階段:
(3)、人際和諧(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兒童以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導向,對道德行為的平價標準是看是否被人喜歡,是否對別人有幫助,是否會受到贊揚。為了贏得別人的贊同,當個好孩子,就應當遵守規則。
(4)、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兒童以服從權威為導向,服從社會規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守法。
3.後習俗水平
該水平的特點是:道德判斷超出世俗的法律與權威的標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則和良心為行為的基本依據。包括以下兩個階段:
(5)、社會契約的道德定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認識到法律、社會道德准則僅僅是一種社會契約,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變的,一般他們不違反法律和道德准則,但不用單一的規則去評價人的行為,表現出一定的靈活性。
(6)、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個體判斷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規則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帶有普遍意義的道德原則:如正義、公平、平等、個人的尊嚴、良心、良知、生命的價值、自由等為依據。
⑺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速記口訣是什麼
三水平六階段。
三水平
1.水平I
處於這一水平的兒童對文化的規則和標記中的善惡是非回觀念十分敏答感,但卻是根據行為的實質結果或權利來解釋標記的。
2.水平Ⅱ
這時個體已內化現行社會規則,即認為規則是正確的,能順從現行社會秩序、且有維護這種秩序的內在願望、行為價值是以遵守規則的經濟為依據。
3.水平Ⅲ
在本水平中,道德決策取決於平等社會中全部成員一致認可,的那些權利、價值和原則。
六階段
階段一:懲罰與服從階段
階段二: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易階段
階段三:相互性的人際期望、人際關系、人際協調階段
階段四:社會制度與良心維系階段
階段五:至上的權利、社會契約或權利階段
階段六:普遍性倫理原則階段
拓展資料:
發展階段理論是道德認知發展論的理論核心。勞倫斯·科爾伯格自1958年在博士學位論文中對其作了首次闡釋後,不斷修正,直到1983年他把所有研究成果整理為三大文集時還在進行修改,可見其治學之嚴謹。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研究,雖沿用皮亞傑的方法,但目的卻不像皮亞傑那樣旨在了解兒童對行為是非的道德判斷,而是藉助道德兩難的問題情境,希望了解兒童作出行為是非道德判斷後如何說明其判斷的理由。
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網路
⑻ 皮亞傑和柯爾伯格道德理論的異同
1.皮亞傑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論
(1)品德的發展與兒童認知的發展階段是版一致的,認知的發展權決定著道德發展的階段
(2)總體趨勢:他律到自律
(3)四階段:1.自我中心階段(2 歲~5 歲)?權威階段(6 歲~8 歲)?可逆性階段(8 歲~
10 歲)?公正階段(11 歲~12 歲)皮亞傑認為,品德發展的階段不是絕對孤立的,而是連續發展的.
2.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品德發展具有固定順序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兒童和青少年逐漸由一個階段進入另一個階段,
要達到任何階段都需要通過前面幾個階段,而且後續階段高於前面階段.
在道德判斷的發展方面鑒別出了六個階段.他將這些階段劃分為三種道德水平:前習俗水平、
習俗水平和後習俗水平.
⑼ 皮亞傑和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對教育的啟示。
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及其對教育的啟示
一、道德發展階段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柯爾伯格據不同年齡兒童進行道德判斷的思維結構提出了道德發展階段性理論,被廣泛的運用於現代學校的德育研究與教學,被譽為現代學校德育的「開山之父」。他運用「道德兩難」故事法來推斷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將個體的道德發展劃分為三水平六階段。
1、前俗水平
兒童的道德觀念是純外在的,是為了免受懲罰或獲得獎勵而順從行為准則,包括2個階段:
第一階段:懲罰和服從定向。兒童根據行為後果判斷行為是好還是壞以及嚴重程度,服從權威或規則只是為了避免處罰,沒有真正的准則概念。
第二階段:工具性的相對主義定向。兒童為獲得獎賞或滿足個人需要而遵守准則。人際關系被看作是低級對等的關系,不在把規則看成是絕對的、固定不變的東西,能部分的根據行為者的意向來判斷過錯行為的嚴重程度。
2、習俗的水平
兒童為了得到表揚或維護社會秩序而服從准則,規則已經被內化。因此,行為價值是根據遵守那些維護社會秩序的規則而達到的程度。
第三階段:人際協調的定向階段。能根據行為的動機和感情評價行為。尊重多數人的意見和慣常的角色行為,避免非議以贏得贊賞,重視順從和做好孩子。
第四階段:維護權威或秩序的定向。這個階段兒童注意的中心是維護社會秩序,判斷一個行為的好壞,要看他是否符合維護社會秩序的准則。
3、後習俗水平
又稱「原則水平」,特點是道德行為由共同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則支配,道德標准已經被內化為內部的道德命令了。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定向。道德推理具有靈活性。他們認為法律是為了使人們和諧相處,可以通過共同協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變,認為反映大多數人的意願或最大社會福利的行為就是道德行為。
第六階段:普遍道德原則的定向。他們認為應運用適合各種情況的道德准則和普遍的公正原則作為道德判斷的依據,背離了自選的標准或原則就會產生內疚感。
二、對教育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點
1、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提高兒童的道德判斷能力,培養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把道德判斷的原則直接教給人們的方法並不可取,因為道德認知的變化乃是人們遭遇到某種道德上的沖突而引起的,所以,教育者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被教育者注意到真正的道德沖突,思考用於解決這種沖突的理由是否恰當,發現解決這種沖突的新的思想方法。
2、兒童的道德發展是有階段性的、漸進的,因此,在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時,應隨時了解兒童所達到的發展階段,根據兒童道德發展階段的特點,循循善誘地促進他們的發展。
3、社會環境對人們道德發展有著巨大作用,因此在學校中要樹立良好的公正群體氣氛,這是道德教育必要的條件。柯爾伯格是現代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的創立者。這一革命性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道德僅僅是社會道德灌輸教結果的傳統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