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與法治的沖突
Ⅰ 如何理解民主與人權的沖突
(1)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是為廣大勞動人民所享有的民主。
(2)社會主義自由解決了資本主義自由無法解決的最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實際行使自由權利問題。
(3)人權作為權利的一般表現形式,是社會的產物。人權的基礎是生命的生存和發展。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生存權和發展權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權。
(4)社會主義的民主、自由和人權本質上優於和高於資本主義,但其充分實現需要一個歷史過程。
Ⅱ 法治與民主究竟是一種什麼關系法治是和什麼樣的治理方式相對立的能不能籠統
法制與民主都是我國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民主需要有法制保障,而法治需要民主的支撐。與法制相對立的是人治。社會越文明,法治越嚴明。
Ⅲ 民主之間的沖突是啥
民主之間的沖突是自由與拘禁之間的矛盾,自由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執行的,人們特別追求現世的幸福,拘禁就是要約束人們的行為,不觸碰法律的底線
Ⅳ 民主與法治的關系
民主與法治的關系是向互保證的,民主可以讓人們干自己喜歡乾的事情,法治是對民主起到維護的作用,保證了人民追求自由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追求才行,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
Ⅳ 民主與法治的關系是民主優先還是法治優先
(一)民主是法制的基礎
1. 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只有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由工人階級和全體人民掌握政權,才談得上制定出體現自己意志的法制。現代意義上的法制,中心環節是依法辦事,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反對超越法律的特權。這種法制只存在於民主政體中,決不能存在於專制政體中。
2. 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一個原則。法制的民主原則是指在立法、執法、守法、法律監督等法制的種種環節上。都實行民主。堅持法制的民主原則是由社會主義法制的本質決定的。
3. 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力量源泉。充分發揚民主,使人民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方面都發揮作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就有成功的保障。
4. 隨著社會的發展,民主不斷完善、健全、發展。相應地,法制也必然隨之發展、健全、完善。
(二)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保障
1. 社會主義法制確認社會主義民主。民主要得以存在、實現和發展.需要法制加以確認、肯定。
2. 社會主義法制規定社會主義民主的范圍。
3. 社會主義法制規定如何實現社會主義民主。一方面法制規定實現民主的程序和方法,為人民行使各項民主權利提供有效措施。另一方面規定對行使民主權利的制約,保障人民能正確地行使民主權利。
4. 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危害民主的違法犯罪行為,這就需要用法來制裁這些行為,使民主得到切實保障。同時,法制也是同官僚主義進行斗爭的武器,通過這種斗爭,保障社會主義民主。
民主只是一種確保權力掌握在多數人手裡的政治機制,它並不能自動實現「正確使用權力」這個最終理想。而要讓後者得到真正落實,前提必須是對公民自由權利的保護,這就離不開獨立與健全的法治。
因此,法治應當是優先於民主的更為本質的東西
Ⅵ 古代羅馬政治民主與法制的關系
古羅馬的政治制度以西方學院派,與一般歷史派區分還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王政時代(奴隸制原始部落國體)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
王政時代:
前8世紀至前6世紀史稱王政時代。先後有7個王,氏族部落組織尚完整存在,統治階層包括王、元老院、庫里亞會議(羅馬稱胞族為庫里亞,每10個氏族組成一個胞族,後為百人隊會議取代)。後來又出現了貴族與平民之分。
第一王羅穆盧斯在前753年建立羅馬城。前4王是羅馬人公社的軍事首領,後3王是伊特拉斯坎人塔克文王朝的君主。前6世紀中葉的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改革,標志著羅馬國家的產生。王政時代最後一位王高傲者塔克文暴虐無道,被憤怒的羅馬人趕走,傳說於前509年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
羅馬共和國時代:
在共和時代的早期,平民與貴族的斗爭進行了2個世紀。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451年,頒布了十二銅表法,廢除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志著羅馬法的誕生。前326年,取消了債務奴隸制。
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小國家。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3次布匿戰爭,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建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這一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會矛盾。前2世紀30年代~前1世紀30年代,史稱內戰時代,先後爆發了西西里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起義。形成了破產農民與大地主的斗爭,無權者與當權者的斗爭,騎士派與元老派的斗爭。並且在前133年至前123年期間發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馬略(Gaius Marius)當選為執政官並開始實行軍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無地或少地公民湧入軍隊。
前90年,為了爭取羅馬公民權,義大利人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
前82年,貴族派支持的蘇拉率軍佔領羅馬。次年,迫使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終身獨裁官,開創了羅馬歷史上軍事獨裁的先例。前60年,克拉蘇、凱撒、龐培秘密結盟,共同控制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同盟。前48年, 尤利烏斯·愷撒先後打敗另外兩人,被宣布為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於前44年3月15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凱撒死後,羅馬內戰又起。前43年,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家5年的合法權力 ,史稱後三頭同盟。隨後屋大維將另外兩人打敗,於前27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國宣告滅亡。羅馬從此進入羅馬帝國時代。
羅馬帝國時代(包括寡頭統治):
奧古斯都創建的政治制度,史稱元首制,其實就是共和名義的帝制。他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積極的改革,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並且對外擴張,使帝國北疆達到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
奧古斯都死後,其養子提比略繼位,從此開創了皇位繼承製。從前27年開始到192年這一時期被稱為前期帝國時期,包括3個王朝: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和安東尼王朝。這一時期社會相對穩定。安東尼王朝皇帝圖拉真(98年-117年)在位時,帝國版圖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南有埃及、迦太基,北達萊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經濟空前繁榮。
192年,安東尼王朝最後一位皇帝被殺,羅馬出現了近百年的混亂時期。史學家將193年塞維魯王朝建立,到235年這段時期稱為後期帝國時期。始於安東尼王朝後期的社會、經濟和軍事危機,在公元3世紀達到空前規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劃出一個三世紀危機時期(193年~ 284年)。這一時期,戰亂頻仍,皇帝更迭頻繁,奴隸和隸農的起義遍及各地,3世紀60年代在高盧開始的巴高達運動,對統治階層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威脅。
284年,近衛軍長官戴克里先由軍隊擁立做皇帝,取得帝國政權,改元首制為多米那特製(即君主制),正式採用東方君主的統治形式和禮儀。並實行了許多改革,史稱戴克里先改革。其後繼者君士坦丁一世廢除四帝共治制,於324年成為唯一君主,皇權得到加強。330年遷都拜占廷,更名君士坦丁堡。313年,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後,戰亂又起。狄奧多西一世曾一度實現帝國的統一。395年狄奧多西一世死後,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兩部分。
在西羅馬帝國,經濟不斷出現危機,人口減少,田地荒蕪,城鄉蕭條。410年,西哥特人佔領羅馬。452年,匈奴王阿提拉進兵義大利。455年,汪達爾人再陷羅馬城。先後建立起西哥特王國、汪達爾-阿蘭王國、勃艮第王國和東哥特王國等蠻族國家。476年9月,日耳曼人入侵,其雇傭兵首領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位君主羅慕盧斯·奧古斯圖盧斯,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東羅馬帝國一直延續至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
以上為現在公認的羅馬政治制度區分法。
Ⅶ 民主與憲政是和諧共生還是沖突均衡
民主與憲政並非一致,民主是一種形式,而憲政則是一種制度;憲政的核心價值在於個人自由,而民主則著重於政權歸屬。憲政的精髓是「有限政府」,即政府應當受到約束,以避免侵犯民權;這並不涉及政府是否經過民主程序產生,例如17世紀立憲時期的英國。只有民主而沒有憲政,則民主往往淪為「多數暴政」或民眾被少數人引導操縱。憲政的存在,在制度層面上最大程度減少民主的無序性和盲目性,並保護少數群體的人權,使得民主不被扭曲。
憲政的關鍵詞是「自由」,民主的關鍵詞是「平等」。
————來自維基網路
Ⅷ 共產主義理論與民主法制有什麼沖突
共產主義理論是社會高度進步\物資足夠富餘,社會成員人人平等,分配原則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社會,
Ⅸ 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治是相互對立的關系。對不對
社會主義民主需要由法治來保障!這不是對立!沒有法治就是人的專治,那時還說什麼民主?
Ⅹ 大學生如何正確處理民主與法制的關系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是相輔相成的,法制健全了,才能保證人民有民主的權利,只有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才會保證法治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