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玄妙
A. 出自《道德經》中的上一句是什麼清心是很玄妙的事,無法衡量,你覺得清就是清,
茶不是用來解渴的,而是用以清心的。清心是很玄妙的事,無法衡量,你覺得清就是清,別人覺得你沒清,你也說不清,清心是說不清楚的事。茶很具體,葉子、水、火、茶杯、舌頭……心很玄乎,「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茶葉、水是形而下的,大地般自然、原始。茶是形而上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清心寡慾。喝水只有「天」,直接作用於身體,不養心。
茶水也是水,樹葉泡過的水而已,但此水不是彼水,可以清心了。茶不是物,也不是心,它是天人合一的茶。
茶這個字,只有中國有,它的意思絕不同於英國人喝的紅茶,也不同於日本人的茶道,前者是唯物主義,後者是觀念。
日本人悟出茶與道相關,茶裡面有道。道是要靠心去體悟的,茶將道物化,你可以通過體驗、經驗去悟道。養心才可以悟道。喝茶是通向道的一條小路。道與真理不同,真理要追求、分析、學習,不喝茶也可以獲得。道不行,需要體悟,道總是在當下,在世界與人生的現場。中國文化講究的是入世,「生,好物也;死,惡物也。好物,樂也;惡物,哀也。」茶則是對這種世界觀的一種當下的反駁、瞬間的疏遠與叛離。樹葉和水泡出來的詩意,一杯下去,令人超然物外,淡泊忘機。真理可以總結出來,脫離具體人生,廣為傳布,放之四海而皆準;道卻不可說,無法學習,只可體悟。
喝茶不是學習,是生活、把玩,道就在其中。悟道的說不出來,只是品茶,再品茶。最好的茶泡出來沒有多少顏色,看著是清水,喝起來有味道,這是茶的最高境界。日本人對茶誠惶誠恐,但升華為茶道,喝茶就成了對真理的追求,所以日本的茶道看上去,總是嫌做作。喝茶講的是人皆可以清心,人皆可為聖人嘛。每個人都可以泡茶,修敬無階。
B. 曾仕強教授的道德經的玄妙什麼時候更新出來
我太了解了,
C. 道德經的內涵是什麼
《道德經》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版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權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D. 《道德經的玄妙》有沒有出版
還沒有 至少在網上書店還找不到
E. 不知道曾仕強教授的《道德經的玄妙》有沒有出版
網搜未見有這本書的出版信息和淘寶網也未有出售,估計還沒有出版。
F. 如何體驗到老子在《道德經》里所說的玄妙之門
作為國學經典的的《道德經》,許多人都看過,也有很多人建議我們去讀去看,看過的人都說老子所作的《道德經》非常的玄妙,很多小夥伴都不知道玄妙在什麼地方,我們應該怎麼去看去解釋這些玄妙的內容。
在道教創立的起初,老子就被冠上創始人的身份,並且被尊稱為太上老君,而他所作的五千言更是被當做教派的經典。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雖然經過了歷朝歷代的更替,很多內容也被改動過,但也不乏那些玄妙的內容,讓我們讀起來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那麼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道德經》裡面的那些玄乎玄乎的內容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很多的讀者都看不同,為什麼老子要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還說這個玄之又玄,是眾妙之門。那麼老子說的這個玄,很多人都說這個是修仙的一種法門,無法描述出來的一種狀態。但是小編的拙見認為,這個玄妙的意思還是需要與上下文聯系起來理解,「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個徼是發展的方向,這個動作的趨向的意思。老子認為,人對任何事情都沒有慾望的時候,用身心去體驗那種無欲無望的感覺,就會讓人覺得很自在,很逍遙。因為這個妙字,是由一個女和一個少字組合的,意思就是看到美麗的少女的那種讓人心曠神怡的感覺,也有人認為老子想說的是想要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慾望,那就去看看少女,是否還會有感覺,有沒有想要追求的趨向,這種感覺很奇怪,所以說玄之又玄,想說又說不清,都沒有辦法用言語形容出來。
也許老子是在告訴我們,人只有到了無欲的時候,不被慾望所驅使的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到他所要說的玄妙。同時老子也告訴我們,如果想要知道什麼是玄妙,不妨放下所有的慾望,清凈無為,當金錢名利所有人性的慾望在你面前都無法動搖你一絲一毫的時候,那所有的東西在你看來就只剩下慾望的方向了,你會看到這個慾望是如何驅使你往哪個方向,你就靜靜的看著慾望蠢蠢欲動卻不為所動。這樣看起來是不是很玄妙,所以老子才說,這就是眾妙之門。
G. 道可道,非常道,大道玄妙。求下聯,解對,不能用道德經的
題目上聯:道可道,非常道,大道玄妙
試接下聯:佛亦佛,多神佛,阿彌陀佛。
H. 道德經的意義是什麼
古代思想家、先泰時代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所著《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它所反映的認識論極具豐富的社會經驗。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我尤為喜歡和崇尚老子提出的宇宙觀、社會觀和人生觀,它教我認識生活、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道可道,非常道。」「道」很難用語言來表述,它並非人們平常所說的道。「玄而又玄,眾妙之門。」「道」玄妙、深奧、高遠,空虛無形,但的確存在於廣漠的空間,它發揮的作用無窮無盡,永不枯竭,「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大道似水。」「一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江海能成為百川河流所匯聚的地方,是由於它處在低下的位置,故成百川之王。最普涌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老子以水喻「道」,使我們看到「道」的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知它乃大度包容,不棄涓流;它與世無爭,淡泊功利;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充塞於浩茫天地之間,可謂「大音若希」,「大象無形」,令人敬畏。
《道德經》勸人向善,導人守信。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這是說善待別人就得到善良了,可以使人人向善;信任別人就得到誠信了,可以使人人守信。老子是講他本人,也是在提醒人們善待他人,信任他人,他人也就會善待自己,信任自己。
老子還勸人拒絕世俗之喧囂,守護淡泊之美好。《道德經》中反復出現「朴」字,如「見素抱朴」、「復歸於朴」、「返樸歸真」、「敦兮其若朴」。「朴」字的概念為純真、素樸、自然。「嬰兒」一詞甚至也是「朴」之概念的解說。如:「復歸於嬰兒。」「一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一個純厚朴實、鎮定持心、內心世界豐富的人,應該以嬰孩般單純、無邪心境空明,寧靜,質朴,少私寡慾,不為功名利祿所困擾,不被寵幸、聲色所誘惑,超凡脫俗,不為物累,過一種寧靜恬淡的生活。
《道德經》十二章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是以聖人為目,故去彼取此。」繽紛的色彩令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叫人舌不知其味。聖人但求填飽肚子而絕不追求聲色之娛,提出人應該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時下現代文明長足發展,但許多人心態扭曲,道德觀、價值觀嚴重傾斜。老子的教誨無異於一劑靈丹妙葯,有利於醫治人心浮躁、動盪不安,仍具現實教育意義。漫長的時間流逝了,而(道德經)橫跨歷史時空流傳至今,它教誨我們改變「原我」,重塑自我,完善、超越自我,修性養心,謹慎,嚴肅,善事融和,曠達,灑脫,努力求真求善求美,實現人生應有的價值。(張成業)
(資料來源:《老人報》)
I. 玄妙之門的《道德經》 第一章 眾妙之門
老子第一次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的哲學體系的核心。它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微妙玄虛。它的涵義博大精深,可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也可從文學的方面去理解,還可從美學原理去探求,更應從哲學體系的辯證法去思維。它不具有任何質的形式,是一種神秘原精神實體。因此說這一章是《道經》的總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