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8歲獨立法律
㈠ 為什麼美國法律規定子女沒有義務贍養父母
在美國,沒有要求兒女贍養老人的全國性法律,全部50個州中即使在有法律規定要求子女在年老的父母無法照顧自己的情況下贍養他們的30個州,也幾乎從來沒有實施過,州政府強迫兒女為沒錢的父母出錢的想法,幾乎得不到任何社會和政治方面的支持。用我們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很難理解,有人歸於這是兩個國家文化傳統差異造成的,其實在我看來主要是社會福利制度不同。如果讓中國的子女選擇,可能大多數人並不認為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或為父母花錢養老是件自願的事。
美國法律專家認為這樣做的理由是:
一、人口地理分布廣,很多兒女都不住在父母身邊,因此為贍養老人造成了很多實際困難;
二、一半婚姻以離婚告終,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在孩子年幼時沒有和他們生活在一起,難道孩子在父母年老時有義務照顧他們?
三、如果要求子女贍養老年人,會使子女家庭的收入減少,如果夫妻有一方給自己父母寄錢,還可能使另一方不滿,從而造成家庭矛盾,使夫妻關系緊張。
(1)美國18歲獨立法律擴展閱讀:
美國,老年人可以將自己的房產「倒按揭」,即將自己的房產與商業機構達成協議,在有生之年由商業機構支付生活費,待去世後房產所有權歸商業機構。在美國,老人沒有義務給子女留下任何遺產,如果錢財用完,主要依靠社會福利制度和稅收來滿足老年人的需要,例如州政府,特別是聯邦政府通過各種現金、補助金、養老院和住房補助以及食物券等向老年人提供幫助,美國的養老院數量多,人數多、管理也相當規范。
㈡ 如何評價美國85歲「全球網紅」魯斯·巴德·金斯伯格呢
魯斯·巴德·金斯伯格是美國史上第二位女性最高院大法官,以爭取男女平權登上大法官高位,在大法官任上以敢於直言著稱,成為風靡美國的全名偶像。
致力於男女平權的著名女法官
魯斯·巴德1933年3月15日出生紐約的一個普通猶太人家庭。
作為家中唯一的掌上明珠,母親對她期望很高,教導她“既要做一個淑女,也要保持獨立。”
在魯斯高中畢業前,母親因為癌症去世,18歲的魯斯以優異的成績考上美國常青藤康奈爾大學。
丈夫馬丁不幸在臨畢業最後一年,被診斷出身患睾丸癌,金斯伯格幫丈夫做學習筆記,鼓勵丈夫和疾病抗爭,還要照顧在新生的女兒。
為了照顧比她早一年畢業在紐約工作的馬丁,金斯伯格最後一個學年轉學到哥倫比亞大學,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然而,因為她是女性,她當時幾乎找不到工作,面試了12個單位都無人聘用她。
幸而學校一位教授大力推薦,她才獲得了一份聯邦法官法律秘書的工作,後來金斯伯格發揮她的學霸優勢,從治學入手,跑回母校哥倫比亞大學當法學教授,1972年成為獲得該校終身教職的女性,輾轉多年才獲得作為律師辯護的資格。
深受男女不平權困擾的金斯伯格,創立了美國第一本專注女性權利的法律雜志《女權法律報道》,專門盯住最高法院的女性權利案件進行辯護。
她在6次女性權利辯護中贏了5次,成為美國女性運動在法律界的領袖。
她贏的最著名女權官司是“里德訴里德案”,
母親薩莉.里德的兒子在探訪父親西斯爾.里德時開槍自殺,由於西斯爾申請獲得兒子的保險賠償,薩莉對兒子的死亡原因有所懷疑,向法院申請自己成為兒子的財產管理人,卻遭到所在州法院否決。
因為當時的州法律規定:在此類爭端處理中,“必須男性優先,而非女性。”
在金斯伯格的辯護下,指出這個判決違背公民平等原則,成功扭轉了州法院對此案的判決,這個案件在美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1980年,金斯伯格擔任華盛頓特區巡迴法官。
㈢ 美國法律的民法
美國民法包括的范圍很廣,除若干州有單獨的民法典外,一般包括許多有關契約、侵權、財產、繼承和婚姻家庭方面的制定法和判例,統稱為私法。多數州援照英國舊法,胎兒即享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應為其設財產管理人。多數州規定年滿18歲的公民即享有行為能力,未及此年齡者可就生活必需訂立契約,成年時可單方加以解除。
一、契約法
主要是判例法。19世紀末才開始制定某些統一的成文法,主要是商業方面。例如,適用於37州的《統一買賣法》(1906),適用於各州的《統一流通票據法》(1896)。20世紀50年代,有關契約的制定法陸續增加,其中最重要的是《統一商法典》(第2篇)和《消費者信貸保護法》(1968)等。美國沒有分章羅列各種契約關系的契約法,只有關於契約訂立、解除、無效和契約的內容、形式等一般原則的規定;不過,在部分法典內有專門適用於某種契約,如保險、代理、承攬等的特殊規定。美國重視必須以書面形式訂立的契約與不必一定以書面形式訂立的契約的區分。前者包括超過500美元的買賣契約、不動產契約、履行期限超過一年的契約、承諾在兒女結婚時轉移財產的契約,以及遺產管理人承諾以自己財產支付死者債務的契約等;不過,買賣契約可以以部分履行或收受作為成立的依據,不動產契約可以以買受人的進行修繕、遷入或支付部分房價作為成立的依據。不以書面形式訂立的契約必須有契約成因,即以交易為內容,因而無償贈與雖可在事實上履行,卻不能作為契約成因,不產生請求權。與英國法不同,美國承認有利於第三者的契約的效力,該第三者有請求履行的權利。
二、侵權法
沿襲自英國法,即民事侵權行為的受害人得提起損害賠償之訴。美國關於侵權的成文規定主要見諸州法,聯邦並無統一立法。故意侵權行為除保留英國法原有的傷害、侵佔財產、非法拘禁等外,增加了一些新項目,如干預隱私(竊聽、擅自使用他人照片等)以及生產危險商品等。過失侵權必須過失與損害有因果關系才負賠償責任,過失又必須是有違照管義務,其大小視行為人專業資格而定。例如工程建築師的義務高於建築工人。如受害人也有過失,即比較其大小,雙方分擔責任,相應減少賠償額。在違反契約造成損害時,受害人可提起違約之訴或侵權之訴,一般多選擇後者,因為侵權賠償包括無形的損害在內。美國目前的侵權訴訟求償程序復雜,訴訟往往曠日持久,耗費巨大,不利於收入微薄者。有的州為簡化訴訟,已開始實行所謂無過失責任,即不必證明行為人有過失,亦能獲得損害賠償。
三、財產法
是美國法中較復雜的法律之一。來源於英國封建時期地產法的一些概念與原則,與現代資本主義的一些財產原則相結合,所有權、抵押權、典質權和留置權等又相交錯,形成比較復雜的法律規定。與英國法相比較,其地產購置的登記程序比較復雜,產權的取得往往需要經過許多法律手續,因而,出現了產權保險制度。擔保利益包括不動產抵押和動產典質。多數州規定承押人只對抵押物享有擔保利益,而抵押人仍享有法定產權;但有少數州規定,法定產權在抵押期間歸承押人所有,在全部清償後產權方歸還抵押人。美國還規定有營建和修理留置權,在債務人未清償以前,營建人或修理人對財產享有擔保利益。
四、繼承法
是美國法中比較發達的一部分。規定有嚴格的遺產管理制度:動產在分配給繼承人以前,必須交由遺產管理人管理;不動產在理論上可直接移交繼承人,但實際上也經過一段管理。管理人的指定、許可權和報酬等都有詳細規定。不動產的繼承依財產所在地法,動產的繼承依被繼承人最後住所地法,因而遺產處理往往涉及不同州的法律。法定繼承的順序和份額,有些州作了明確的規定。不少州還規定從遺產中給配偶和子女保留住房或一筆最低限度的撫養金,不在清償遺產債務之列。遺囑繼承的程序較為嚴格,多數州規定需有三人見證,本人簽字,經法院登記才有效。配偶間的財產有單獨財產、共同財產和合營財產之別,各州法律規定不盡相同,在繼承時往往發生復雜的法律問題。
五、婚姻法
或稱家事法,各州有其不同規定。目前多數州規定廢除所謂「普通法婚姻」;而且不承認婚約的法律拘束力。各州一般都列舉可以要求離婚的理由。原來實行一方過失原則,1970年加利福尼亞州頒布新離婚法以後,許多州陸續仿效,改采感情破裂原則,進一步擴大了離婚的可能。離婚管轄比較復雜。各州對離婚前的住所要件規定不一,財產處理原則也不盡一致,所以在不同州起訴,結果往往相異。而且,離婚訴訟一般為屬事管轄,而扶養訴訟則為屬人管轄,所以往往不能同案解決,並經常需要在不同的州審決。
六、殘疾人法
《美國殘疾人法案》(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簡稱ADA)於1990年7月26號簽署生效。這項立法被視為保護殘障美國人民權的一個重大勝利,在使用社會服務設施,出入公共場所和就業等方面給殘疾人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條件。殘疾人法案因而改變了千百萬人的生活。
七、民事訴訟法
民事訴訟程序 與英國法無多大區別,採取辯論制,獨任審理,部分訴訟、特別是侵權訴訟等由陪審團裁斷,法官作判決。 刑事訴訟程序與英國法差別較多,舉其大者有:①被告人訴訟權利的保障上升為憲法原則。②若干州保留大陪審團審查重 罪起訴的制度。②非法取得的證據不得採納。④認可並大規模使用所謂「答辯交易」(Plea bargaining)方式。
㈣ 在美國,18歲(成年了)對他們意味著什麼
在美國,那來些畢業後仍和父自母住在一起的人,絕對是一種『恥辱』。這是我們對美國的刻板印象?還是事實如此?隨著美國經濟的下滑,這種情況有什麼新變化?這才 是美國翻譯Noah根據New.com.au上的數據調查和Quora上美國網友的回答,給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美國人的『獨立精神』。
1。 投票數據
我們先來看一組美國網站上的投票數據。
Giantbomb.com發起了一場以:『你多大時搬出父母家的?』為題的投票活動。
(父母家???聽起來好傷心。小編現在還把『父母家』當自己家。。。Well。。。)
如下圖所示,共有356人參與投票。
結果顯示,18歲時搬出的佔比最高,達到17%。
加上『17歲』和『<16歲』這兩組,18歲以前(含18歲)離開父母家的佔到了25%。
也就是說,四分之一的人18歲之前就搬出父母家自己住了。
另外,如果我們計算一下24歲前搬出父母家的人所佔比例,數字是76%。
我們姑且把24歲看作大學畢業的平均年齡,那麼可以推斷:有76%的人在大學畢業後即搬出父母家,獨立生活。
㈤ 在美國是不是18歲後就會與父母斷絕關系,獨立生活
糾正一下不是斷絕關系而是停止撫養,因為十八歲已經能分辨好多事成年人了
㈥ 美國主要有哪些重要法律
1791年12月15日 信仰、出版、集會、示威自由
2 1791年12月15日 攜帶武器的自由
3 1791年12月15日 軍隊不得進入民房
4 1791年12月15日 免於不合理的搜查與扣押
5 1791年12月15日 正當審判程序、一罪不再理、無罪推定、徵用私產需賠償
6 1791年12月15日 刑事案件接受陪審團審判的權利
7 1791年12月15日 民事案件接受陪審團審判的權利
8 1791年12月15日 禁止過度嚴厲的刑罰和罰款
9 1791年12月15日 憲法未列明的權利同樣受保護
10 1791年12月15日 憲法未賦予政府的權利都屬於各州和人民
11 1795年2月7日 限制聯邦法院對各州的管轄權
12 1804年6月15日 總統選舉辦法
13 1865年12月6日 廢除奴隸制度
14 1868年7月9日 國籍、處罰程序、眾議員選舉、叛國罪、國債,所有公民享有平等被保護權
15 1870年2月3日 所有公民不得由於膚色、種族的區別或曾被強制勞役(即曾身為奴隸)而受到選舉權的限制。(不包括性別)
16 1913年2月3日 國會對所得稅的徵收權
17 1913年4月8日 代表各州的聯邦參議員必須直接選舉
18 1919年1月16日 禁止在美國國內製造、運輸酒類(後被第21條廢止)
19 1920年8月18日 公民的選舉權不因性別而受限(即賦予女性選舉權)
20 1933年1月23日 規定總統任期、國會議事程序
21 1933年12月5日 廢除第18條修正案
22 1951年2月27日 總統最多連任一次
23 1961年3月19日 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指派總統選舉人的辦法
24 1964年1月23日 選舉權不受稅收限制
25 1967年2月10日 總統與副總統的繼任規則
26 1971年7月1日 保護18歲以上公民選舉權
27 1992年5月7日 禁止隨意改動議員薪酬
㈦ 為什麼法律規定18歲才算成年
所謂成年,其實無非自我感覺和他者的眼光兩個標准而已,如果一個人能做到自我感覺已經成年,同時在他人眼中也像個成年人的樣子,他究竟是幾歲其實根本無關緊要。但真正能做到這樣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現代社會在成年標准上可謂非常之混亂,字典上對「成年」的解釋是:指人發育到已經成熟的年齡,這似乎是個生理的概念,以水果來對比的話,瓜熟蒂落,更多意味著性的成熟,開始具備繁殖力,這個年齡不好推定,一些國家的法定婚齡只需要十來歲,而最年輕的媽媽據說只有八九歲。大多數國家法律規定18歲以上才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應該服兵役,可以考駕照、購買酒精飲料以及享有其他一些權利,同時履行相應的義務,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也許算得法律上的成年標准。不過,18歲的孩子,通常還在念高中或剛剛考上大學,這個法律上的成年往往只是象徵意義的,在父母、師長眼中,他們確乎還是沒長大的孩子,甚至男女間過於親密的交往都會被冠以「早戀」的罪名而橫遭阻攔。
當然,前些年流行過一個詞叫「早熟」,也就是說現在的孩子懂事越來越早,懂的事越來越多,也許今天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反而更像一個成人,靠肉體所做出的事和憑心智所說出的話足以讓保守派瞠目結舌。他們大可以自豪地宣稱自己早就比成年人還成年,確實,又有什麼標准能夠約束人的提前成熟呢?這算一個極端,另一個極端則是新近的現象,很多而立之年的傢伙賴在父母家中享福,不願意出去工作,不願意麵對艱難的生存考驗,寧可當一個永遠不長大的寶寶。由此看來,成年與否至少可以有生理、心理和法律三個大概的標准。但這幾個標准有的過於剛性,有的過於模糊,「成年與否」始終是現代社會難以概念化的一個問題,不問則已,一問必難兩全。
成熟或幼稚是人的性格,無論「小大人」,還是「老頑童」,都與成年與否無關。拋開我們總結出來的三大標准不談,還有辦法進行「成年與否」的判斷與自我判斷嗎?美國芝加哥大學最近開展了一項調查,結果是:大多數美國人認為,成年必須包括完成學業,有全職工作和開始養家糊口等幾個基本條件。一個人步入成年要經歷7大轉變,這些標志性事件按重要性排列先後是——完成學業;獲得一份全職工作;開始養家糊口;經濟獨立;與父母分居;結婚;生孩子。根據這個調查推算出的成年年齡平均在26歲左右。這倒並不奇怪,現代人讀書的時間遠遠超過了古人的十年寒窗,如果完成本科學業是成年的必要條件,那往往就得在22歲以後了,都市裡的年輕人結婚很晚,生孩子就更晚,26歲能完成這一套已經很值得誇耀了。
這個調查顯示出成年是個漸進的過程。在別人的眼中,怎樣才算一個成年人,確實並不完全由生理年齡決定,而是由這些一件一件的事情堆積而成的。每完成一件事,在成年的樓梯上就多走了一級,這套判斷標准還算是比較實用。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成年標准便是「成年禮」,中國古代的成年禮是冠禮,貴族青年在20歲行冠禮,標志著成年,《禮記·冠義》中甚至認為:「冠者,禮之始也」,可見其重要的象徵意義。日本有個「成人節」,是在一月份的第二個星期一,通常是1月15日左右,年滿20歲的男女青年舉行成年儀式,據說便是從唐朝傳過去的冠禮的延續。其他如伊斯蘭教和猶太教古老的「割禮」、某些少數民族的「成熟禮」等等,也可算作由儀式來確定成年的標准。南太平洋萬那杜島的一些部落用藤索縛腿從幾十米的高塔上往下跳來標志成年,這個儀式後來演變成為一個風靡全球的極限運動蹦極,這意味著在部落人的眼中,成年人必須具備足夠的勇氣。
「成年與否」也許可以由這五大標准來綜合判斷,生理的、心理的、法律的、實用的和儀式的,我們很難說哪個更重要。但有點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從18歲到26歲,還有其間一個重要的20歲,成年的年齡范圍居然可以如此寬闊。轉過頭來想一想,所謂成年,其實無非自我感覺和他者的眼光兩個標准而已,如果一個人能做到自我感覺已經成年,同時在他人眼中也像個成年人的樣子,他究竟是幾歲其實根本無關緊要。但真正能做到這樣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㈧ 為什麼美國法律規定子女沒有義務贍養父母
摘要 第一點,是美國根深蒂固的獨立文化,子女18歲成年後,就要自立門戶,獨立生活,父母完成了養育義務,不像中國人,成家立業之前都要依賴父母,甚至娶媳婦、找工作這事也都成了父母的任務。
㈨ 美國子女對父母有贍養義務嗎
在美國法律規定上子女沒有義務贍養父母,這是因為基本上國家會為退休的人提供保障,而且美國人理所應當地覺得國家應該為他們承擔一些責任。
從文化上講,美國的教育是傾向於獨立性,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引導他們慢慢走向獨立的,以此培養他們的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性格,大多數的父母一般不會教育孩子要怎麼樣成功。於他們而言,幸福和快樂是更重要的。父母不會告訴孩子說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們的孩子,他們不會寄希望於自己的兒女身上,不會想到讓他們長大成人之後去贍養自己。 他們從小養成了獨立的精神,所以,他們不會靠父母,不會靠兒女,不會依靠任何人。他們對子女的追求不是如何成功,而是能夠獨立自主,健康快樂地生活。這是最主要最深層的原因。
美國的全退休年齡是六十七歲,當然了,也可以在六十二歲的時候就申請提前退休,但是他的社保金是會受到影響的;也有少數的可以在五十多歲就退休的。即使這樣,有很多退休之後的美國人其實是並不習慣過悠閑的生活或者是由於經濟的原因,於是他們又會重新地走進職場。
美國老人獨立還表現在很多其它的方面。甚至有一些我國人民不能理解的一些身體有殘疾的老人獨自居住的問題。其實在美國,這是很正常的,這是美國人的獨立精神。其實有很多美國的兒女是非常願意照顧他們父母的,但是大多數的老人不願意被照顧,他們不願意因此而失去自立,他們認為這是失去了尊嚴。美國人是以獨立為驕傲的。
美國老人不需要子女贍養除了追求獨立以外還因為政府有很多的幫助老人的福利和計劃。這使得他們並不需要子女的贍養。
拓展資料
在美國,子女18歲成年後就獨立在外闖盪,他們寧願租房或買房,也不願與父母同住。美國法律沒有規定子女必須贍養父母,不過,美國的子女大都對父母比較孝順。
參考資料
美國贍養——人民網
㈩ 誰在美國當律師或者懂美國法律的詳細的說說,美國人滿了18歲就被父母趕出家庭,那他們以後買了房子就可
首先,美國人年滿18歲不會被趕出家庭,這是誤傳,首先美國父母不會這么絕情,成年後和父母同住的也有的是,只不過比例上比中國少一些罷了,當然,美國人即便與父母同住,獨立性也比很多國人要強一些,這是另一個話題。
第二,美國不採用戶籍制度,只進行民眾出生和死亡登記,法律支持公民自由遷徙和移民,因此搬家遷址不需要變更身份。美國對公民的身份管理中,社會保障號所起到的作用更大一些,但其中不包含任何強制性的地域信息,每個人都可以自由流動。
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就是要求每位公民有一個全國統一、不會重復的社會保障號,任何有收入的18歲以上美國公民都必須有社會保障號,主要用於僱主向稅務系統申報雇員的納稅情況,同時也是除護照和駕照外重要的身份標識。還有很多家庭為了申請教育免稅和享受醫療保險等服務,在孩子一出生就會為其申領社會保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