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新教徒道德

新教徒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2-05 00:27:00

㈠ 什麼是清教徒的道德修養觀

清教徒並不是一種派別,而是一種態度,一種傾向,一種價值觀,它是對信徒群體的一種統稱。清教徒是最為虔敬、生活最為聖潔的新教徒,他們認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喚」。認為每個個體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反對神甫集團的專橫、腐敗和繁文縟節、形式主義。他們主張簡單、實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清教徒時代,人類史上才真正出現了職業這個概念。當時的職業一詞是calling。Calling是呼喚、呼叫的意思。Calling,含有「召喚、神召」的意思,意即上帝在天上呼喚你、命令你該有何種行為。這個詞義中無疑含有宗教意義:職業即是天職,是上帝安排的任務,這是職業的最初定義。在清教徒的理解中,職業就是一件被冥冥之中的神所召喚、所使喚、所命令、所安排的任務,而完成這個任務,既是每個個體天賦的職責和義務,也是感謝神的恩召的舉動。如上帝曾召喚亞伯拉罕作虔誠且 富有的君王,他憑著信心最後成就了召喚,成為富甲萬國、繁衍眾多的君王。現在,上帝也召喚清教徒開拓北美的疆土,把在美國國度上的創業視為天職。他們也肯定現實生活,與出世厭世的觀念相反,他們認為:「世界就是我們的修道院」(加爾文語)。而塵世中的工作是我們修道的方式,是上帝安排的任務,是神聖的天職。每個人要入世修行,將自己在世間的工作和生活作好,就是在修行和敬拜,就是在盡一個人的本分。他們也肯定了營利活動,認為人是上帝財富的託管人,作為託管人,有天職將財富增值。正像一位名叫普勒斯頓的清教徒領袖在他的著作中所寫:「若有人問如何能曉得神在他身上的旨意,我的答案很簡單:只要看看神賜給他的產業便成。」清教徒是創業精神的代言人,他們認為人開創產業必須要禁慾和儉省節約。他們限制一切縱欲、享樂甚至消費行為,將消費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產性投資和擴大再生產上,如此必然導致資本的積累和產業的發展。不是縱欲和貪婪積累了財富,而是克制和禁慾增長了社會財富。清教徒崇尚商業和工業活動,在商業中誠實守信、珍視信譽、決不坑蒙拐騙,清教徒企業家不僅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且具有對社會的回饋意識,擔當社會責任、扶持社會公正,為社會公益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承擔了巨大的公共事業義務。清教徒對一切充滿了信心,無論從事商業貿易還是生產耕種,都具有排除萬難、獲得非凡成功的勇氣和信心,他們善於創造和創新,不斷地開拓和征服。他們身上值得人們學習的可貴精神非常之多。

㈡ 清教徒與新教徒的概念怎麼理解,兩者關系怎麼樣

基督教新教六大教派

基督教新教六大教派除了有共同的信仰外,還有不同的地方:(1)路德宗(Lutheran Church)又稱信義宗,是宗教改革後出現的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對以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的統稱。它強調「因信稱義」 ,《聖經》的權威高於教皇;信徒憑《聖經》直接與上帝交通,不必通過教會神職人員作中介;不服從羅馬教皇管轄;教會的組織形式可因地制宜。路德宗於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時期出現於德國,後來主要傳布於德國北部和北歐各國。18世紀隨著德國移民傳入美國。在基督教近代傳教運動中,路德宗也傳到亞、非、拉地區。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
(2)加爾文宗(Calvinists)又稱長老宗、歸正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以加爾文的宗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的統稱。它強調信徒因信仰而得救;《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源泉;相信上帝預定論,即人得救全憑上帝的預定,自己無能為力;基督只為「選民」而死;不相信聖餐中的餅酒是耶穌的肉體和血,反對嬰兒受洗;屏棄祭台、聖像、祭禮;主張由教徒推選長老和牧師共同治理教會。加爾文宗於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時期產生於瑞士,後來逐漸傳布到荷蘭、法國、英國、東南歐國家和北美等地。在基督教傳教運動的過程中,它又傳入亞、非、拉地區。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
(3)安立甘宗(Anglican Communion)亦稱聖公宗,歐洲宗教改革時期產生於英國,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使國會通過法案規定英國教會不受羅馬教廷管轄,國王為教會最高首腦,聖公會為英國國教。它自稱與公教、正教同為古老教會,保有使徒親自傳下來的主教制度和正統教義;支持宗教改革;在禮儀萬面承襲了羅馬天主教會的傳統,但也受到加爾文宗等教會很大影響。在英國殖民擴張活動過程中,安立甘宗逐步傳到北美、亞洲、非洲和大洋洲各國。19世紀後,安立甘宗傳入中國。1949年以前,它一直是中國基督教(新教)的重要宗派。
(4)衛斯理宗(Wesleyans)又稱「循道宗」,是以該宗創始人英國約翰·衛斯理宗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統稱。該宗於18世紀產生於英國。它提倡遵循各種道德規范;認為傳統傳教活動不足以應付現存社會問題,主張改良社會,著重在下層群眾中開展傳教活動;宣傳內心的平安喜悅即幸福。衛斯理宗主要分布於英、美、加拿大等國。鴉片戰爭後,它傳入中國,稱美以美會或監理會。1940年,中國的衛斯理宗各派系聯合為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
(5)公理宗(Congregationalists)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16世紀後期產生於英國。公理即「公眾治理」之意,主張各教堂獨立自主,由教徒公眾治理,以民主方式推選牧師;不贊成設立統一管理機構,只設聯誼性機構;各教堂體制與禮儀由該堂信徒自已決定。獨立教會由教徒群眾管理。公理宗一般堅持《聖經》是信仰的權威,強調個人信仰自由。它於17世紀隨著英國移民傳入北美,在英語國家影響較大。]9世紀初傳入中國。
(6)浸禮宗(Baptists)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於17世紀初產生於英國和流亡於荷蘭的英國人當中。它反對給嬰兒施行洗禮,認為受洗者必須達到能夠理解受洗意義的成年期才能領受洗禮,並主張受洗者必須全身浸入水中,以象徵受死埋葬而重生;強調各教堂獨立自主,不受政府或其他教會干預。浸禮宗在英國和美國的影響較大。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從美國南方傳來中國的教會稱作「浸信會」。

清教徒(Puritans)是基督教新教中一派,是16一17世紀英國加爾文派的信徒,主張以英國國教形式從上層深入進行宗教改革運動,要求清除國教會中保留的天主教舊傳統、繁瑣禮儀和教規;同時反對君主專制,厭惡王公貴族奢侈游樂生活,提倡教徒過簡朴生活,因而被稱為清教徒。清教主義遂成為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旗幟。由於清教徒的社會政治成分復雜,在他們中間分化出溫和派和激進派。溫和派(長老派)代表大資產階級和上層貴族的利益,擁護君主立憲,不主張脫離國教會,只希望用加爾文主義進行改革。激進派(獨立派)代表中、小資產階級、中小貴族、城市貧民和鄉村農民利益,擁護共和政體,主張政教分離,反對溫和派的妥協,要求改組國教會,建立由信徒共同管理的獨立自主的教會。16一17世紀間,激進派清教徒猛烈抨擊英國國教制度,因而受到王國政府的打擊和迫害。不少激進派清教徒因在國內無立足之地而逃往異國。
引自網路

㈢ 美國精英大部分是新教徒--道德上有約束------中國的精英大部分是無神論者--道德上就不好說了

是資是社本就沒有什麼不同。道德也跟這個無關。信仰和政治有關。

㈣ 信佛教的大多都是一群虛偽小人,好吃懶做,賴皮,流氓,沒文化,沒科學常識,沒道德,沒世界觀,價值觀

首先我承認我不是非常了解佛教,我相信本身是好的。但我身邊有一對夫妻信佛,男的是我們總監,女的是我們同事,感覺他們很虛偽,男的很有心計,腹黑型,爭利的同時還要虛偽的偽裝,對於他控制不了的人就小肚雞腸的背後說壞話。另外部門資源都傾向給他老婆,賺錢(好像女的母親生病了),給我們分資源好像是很施捨一樣,其實他是總監,平分資源很正常。他老婆無自我思考的處處維護他,處處聽他的,被他那些不實際的想法都快弄瘋了,想工作,帶孩子,經常失眠,還被他罵,很多時候強顏歡笑,討好對他老公能有利的人。然後平時接到推銷電話,態度極其惡劣,人資同事檢查工牌對人家發飆,然後發現情緒不好,就開始寫佛經平復自己。我就覺得很奇怪,信佛會讓人這樣嗎?要不就在這塵世爭個痛快,要不就修行夠高與世無爭,成全他人。何必這樣虛偽呢!

㈤ 康德的道德觀中,是否認為:道德就是為了履行義務的行為

康德的道德觀中,道德就是為了履行義務的行為。

1、人物簡介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是唯心主義、不可知論者,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定者。

㈥ 道德與宗教信仰有必然關系嗎

有聯系啊,當然有聯系了,參見《孟加拉YSL要求絞死無神論者》,《愛爾蘭天主教與新教徒正掐的歡》,參見《中世紀燒烤指南》,《鴉片營銷寶典》,《黑奴旅行記》,《美洲土著拆遷史》,《美國大麻合法化》,《論作為神職人員如何菊爆小男孩》等等。。。
記得採納啊

㈦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主要有哪些內容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內容精要:《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共分兩個部分,即上、下兩篇。以下簡要介紹一下該書的主要內容與學術觀點。

第一部分即上篇,「問題」包括第1~3章,是對全書所要論述的問題的提出。正文前的「導論」是整個序列研究的導言,說明其研究目的,這里不作介紹了。

第一章,「宗教派別和社會分層」,分析宗教與經濟的關系。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工商界領導人、資本佔有者、近代企業中的高級技術工人,尤其是受過高等技術培訓和商業培訓的管理人員,他們絕大多數都是新教徒。而且,資本主義愈自由,這種情況就愈明顯。其原因可以從所受的教育來分析。

第二章,「資本主義精神」,論述這種精神的實質。美國政治家本傑明·富蘭克林關於資本主義精神曾有精闢的論述。他的論述可以概括為這樣一種倫理:個人有增加自己的資本的責任,而增加資本本身就是目的。人被賺錢的動機所左右,把獲利作為人生的最終目的,這種獲利並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這就是資本主義精神的首要原則。

第三章「路德的『職業』概念」,說明該書的研究任務。

「職業」這一概念在德語中是「Beruf」,在英語中是「Calling」,也可稱為「天職」或「神聖」。這個概念的產生是路德宗教改革的結果。它包含了對人們日常活動的肯定評價。個人道德活動所能採取的最高形式,應是對其履行世俗事務的義務進行評價。這就使日常的世俗活動有了宗教意義,並在此基礎上首次提出了職業的思想。職業思想便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應許的惟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們以苦修的禁慾主義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個人在現世里所處地位賦予他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他的天職。但是這種觀念並不是資本主義精神本身。該書要以加爾文、加爾文派和其他新教派別的著作作為起點來研究古老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間的關系。

第二部分即下篇「禁慾主義新教諸分支的實踐理觀」,包括第四章、第五章,論述了各新教的基本觀點及其對資本主義精神形成的作用。

第四章「世俗禁慾主義的宗教基礎」,分析了一些主要宗教的教義及其演變過程,共分析了四種主要教派。第一,加爾文派。這是基督教新教主要派別之一,這是以加爾文的宗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派總稱,產生於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期,把《聖經》作為信仰的惟一源泉,主張上帝預定論。

第五章「禁慾主義與資本主義精神」,分析了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即如何從禁慾主義新教的基本宗教觀產生出資本主義精神。新教的倫理觀認為,只有當財富使人游手好閑時才是一種不良之物。在財富作為履行職業義務意義上說,獲得財富不僅在道德上是允許的,而且在實際上是必行的。這就說明了現代專業化勞動分工的合理性。同時,把某種理論解釋為天意,就說明了商人活動是合乎道德的。新教對禁慾主義的解釋與資本主義精神是密切相關的。

總之,在新教所影響的范圍內,它的世界觀有利於一種理性的資產階級經濟生活的發展。它在這種生活發展中的影響是最重要的、一致的。它哺育了近代經濟人。在構成近代資本主義精神乃至整個近代文化精神的諸基本要素中,以職業概念為基礎的理性行為這一要素,正是從基督教禁慾主義中產生出來的,這是該書的中心論點。

㈧ 17-18世紀的歐洲文化有什麼特點其與美國盎格魯新教徒文化比較有何聯系和異同點

17-18世紀的歐洲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在歷史上我們通常視為黑暗的前夕。這時的歐洲大部
分國家還處於專制主義盛行的君主制政體之下,國王在部分國家擁有無上的權利,如法國
波旁王朝的路易十三、路易十四包括後面的路易十五,德意志普魯士霍亨索倫的弗里德里
希二世都信仰「朕即國家」,大搞中央集權。他們不僅控制了國家的政治權利、經濟利益
,還將手伸到了意識形態,他們要求國民普遍接受舊時代的思想、限制知識分子和資產階
級的言論自由,也受到嚴格的控制。值得一提的是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治對社會思潮的遏制遠小於歐洲大陸。西歐的國王們不僅信仰「朕即國家」,他們還宣稱「君權神授」,此時在整個西歐上空,天主教的權威和影響力仍不容小覷,雖然在一個世紀以前,歐洲進行了轟轟烈烈、風雲激盪的宗教改革,但是之後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又持續了若干年,最後在17世紀中後期,天
主教依然占據統治地位:法國皇帝路易十四廢除了「南特赦令」,開始迫害新教徒,天主
教卷土重來;英國國教和天主教在教義上無本質區別,某些條款還十分嚴厲;馬丁·路德
影響的很多地區恢復到天主教時代,德意志蘭除了北部少數地區,天主教是主流;義大利
更是如此,直接在教皇國的輻射下,天主教十分牢靠。

而美國文化有這么一段文字描述:
《我們是誰?美國身份的挑戰》「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塞繆爾·亨廷頓( Samuel Huntington)著

你是否對美國身份感到過困惑呢?亨廷頓將給你提供幫助。在亨廷頓看來,美國身份既不是種族意義上的,也不是民族意義上的,也不是建立在一套法律和民主原則基礎上的。如果你認為只要擁有了美國護照,就成了美國人就錯了。亨廷頓解釋說美國身份是由文化來定義的。美國人就是文化上的盎格魯-新教徒。如果你覺得自己是美國人,從文化上說,你就是盎格魯-新教徒。在某些情況下,這個原則也可以用在黑人穆斯林身上。

有些盎格魯新教徒自視甚高、不可一世。他們喜歡標榜自己是正宗的新教徒。但是他們錯了。實際上,盎格魯新教徒文化的主要特徵是許多人共有的,照亨廷頓的說法,就是「說英語,信仰基督教,相信宗教義務、英國的法制觀念、統治者有責任、個人有權力、不順從國教的新教徒價值觀和個人主義,工作道德,相信人類有能力和責任在地球上創造出一個「山上的城市」。

黑人也不應該將文化和種族背景混淆。雖然膚色是黑的,他們在文化上是盎格魯新教徒。非洲裔美國人和任何別人一樣幾乎同樣有英國的個人權力概念,法制觀念,工作道德。比如,前國務卿鮑威爾。「人們看到鮑威爾是個黑人,同時也看到國務卿,退役的四星將軍,取得迅速勝利的戰爭中的軍方領袖。若從國際角度來看,他也是布希政府外交政策中極力推行多極化主義的急先鋒。」鮑威爾是十足的盎格魯新教徒。

如果不是因為近期有些模糊的情況存在,美國身份的定義非常明顯根本不需要重復。按照亨廷頓的說法,美國身份在六十年代之前一直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到了六十年代,一連串瑣碎的次要的身份認同和邪惡的、缺乏忠誠的跨國身份開始讓美國身份倒下。「美國星條旗處於旗桿的半截處,其他旗幟飄揚在美國身份的旗桿的最上方。」從那以後,情況越來越糟。

㈨ 新教徒與清教徒的概念和歷史

清教徒 (Qingjiaotu) 16世紀下半葉從英國國教內部分離出來的宗教派別。16世紀上半葉,英王亨利八世與羅馬教皇決裂,進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為首領的國教會(聖公會),但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義和儀式。60年代,許多人主張清洗聖公會內部的天主教殘余影響,得名清教徒。他們接受加爾文教教義,要求廢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減少宗教節日,提倡勤儉節忍,反對奢華縱欲。因其要求在聖公會內未能實現,自70年代起,脫離聖公會,建立獨立教會,選舉長老管理宗教事務。清教教義反映了資產階級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道德標准,以及通過教會改革推動政治變革的願望。17世紀上半葉,信奉清教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國王的沖突愈演愈烈,導致英國革命,亦稱清教徒革命。內戰期間,議會廢除主教制度。1843年在威斯特敏斯特牧師大會上清教徒分裂為長老派和獨立派,後者主張地方自願結合的宗教團體獨立,反對凌駕於此之上的長老制度。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後,清教徒受到迫害。1688年光榮革命後,議會通過《寬容法》,允許不信奉國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教會。但對清教徒擔任公職仍有所限制,到1828年政權才對清教徒完全開放。

㈩ 想出家當道士,求懂的給個正經的建議

你去網路貼吧道門吧看看,那裡有些召人帖子。就在省內先找找全真派宮觀
首先你要明確你是去哪一個道教協會出家,然後可以聯系那個道教協會詢問有關事項,現附武當山道教協會的條件,其它道教協會應該差不多,但是具體事項還是要親自去問
武當山道教協會現在收錄新教徒的入教條件和步驟:

(2009年規定)

1:五官端正,要有良好的社會表現。

2:有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

3:必須經父母或親人同意出家。

4:年齡在18-40歲之間。

5:持有身份證和當地公安機關的證明介紹信。

6:自帶一年的生活費和日常用品。約1200元。

7:經主管人事的會長審核同意後接受考驗。 註明:新教徒首先會被派往條件艱苦的地方接受考驗,以磨煉心性。 新教徒在一年中得學會早晚壇功課,三官經,祖師經的念,唱,敲,打, 還得學會太極拳。 在一年後考驗合格方可錄用,作為正式出家道人。

武當山暫時還沒有對外傳授道學的機構,要在武當山學道就得出家.(2008年規定)

在武當山出家條件是:
入教者五官端正,要有良好的社會表現。
入教者必須出家修行。
持有身份證和當地公安機關的證明介紹信,帶上一年的生活費和日常用品。
新教徒首先會被派往條件艱苦的地方接受考驗,以磨練心性。
新教徒在一年中得學會早晚壇功課,三官經,祖師經的念,唱,敲,打。另外要學會武當太極拳。
在一年中考驗合格方可錄用,作為正式出家道人。

現在武當山道教協會的收新教徒規定:

1、熱愛道教,信仰虔誠,個人自願,親屬同意,五官端正,身體健康。
2、年齡在18---35歲之間,文化在高中,中專以上,以證書為憑。(有廟觀需要的特殊技能人除外)出具有縣級公安證明,證明無違法犯罪行為。有身份證,戶口本復印件及相關手續。
3、凡被吸收的新教徒,經過安全審查合格後報會長決定。必須經過1--2年的考核。考核期間協會只提供食宿,沒有報酬、假期。出現問題,遣送出廟。
4、考核期間新教徒學習內容為早課,晚課,三官經,祖師經,北斗經念唱,法器使用,道教基本規矩和知識,《道德經》、《太上感應篇》背誦。學習和遵守《道協規章制度》,太極拳,劍,自選各一套,共三套。
5、考核期滿,先經道眾評議通過後才能文化考試,全部考核過關,滿發後才能成為正式道人舉行入道儀式。
6、新收教徒考核期間嚴禁拜師,違者結束考驗,離廟。
7、原在武當山常住守要求回山人員,原表現好,沒犯錯誤,經道協研究同意後,按新教徒標准執行。
8、外地要求掛長丹道友,經道協研究同意,按新教徒標准執行。(特殊技能除外)

如果你想要出家:那先要想好你是想當全真道,還是正一道.
全真道:清心寡慾,長期住廟
正一道:就是有一個修道的心,但是和平時上班的人差不多.
當然這只是簡單的說法.至於詳細的,那就很多,很長.
全真道出家呢,一般要以下幾點:
到廟之前,你得准備好三證:居民身份證、居委位及鎮以上的有效證件(證明你是一個身世清白之人)、還有就是家人同意本人出家的同意證書(這個得鎮以上機關蓋章簽字才有效)
然後就是到廟還得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核觀察,看你的耐心定力,是否是真心的出家。
中國道教協會有關規定如下,供您參考
要看進正一還是全真,這是道教的兩大派,規定不太一樣
關於對國外正一派道士授籙的試行辦法
( 2001年12月28日中國道教協會六屆二次理事會修改通過,
2005年6月24日中國道教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修訂)
第一條 根據《宗教事務條例》、有關法律法規及中國道教協會(關於正一派道士授籙規定》,為滿足國外正一派道士宗教信仰的需求,繼承傳統、完善教制、提高道士素養,特製定本試行辦法。
第二條 對國外正一派道士授籙的道教宮觀(以下簡稱宮觀),由中國道教協會確定。

第三條 宮觀對國外正一派道士舉辦授籙活動,應報授籙方案和申請授籙者的相關資料。由省級道教協會報請省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後,並報中國道教協會核准備案。
第四條 宮觀對國外正一派道士舉辦授籙活動,由中國道教協會指導。授籙申請表、籙牒,由中國道教協會印製,授籙籙壇頒發。
第五條 國外正一派道士申請受籙,應具備以下條件:
(1)熱愛道教,信仰純正,品行端正,持守規戒;
(2)皈依「道、經、師」三寶,有道教傳統師承法派,拜師入道三年以上,身心健康;
(3)熟悉道教基本知識,能依科習誦各階經誥;
(4)了解道教科儀規范,能從事一般的齋醮儀典活動。
第六條 申請受籙程序:
申請人填寫一式三份申請表;
申請人所在國家或地區道教組織(或道教界知名人士(及本人度師保舉推薦。舉辦授籙宮觀審查並由省級道教協會報請中國道教協會核定,同時報省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第七條 申請授籙道士在接到授籙書面通知報到後,經舉辦授籙宮觀依照本辦法第五條規定審核並進行培訓合格後,方可入壇受籙。
第八條 國外正一派道士授籙活動在每年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舉行,報名授籙日期截止為每年的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時間一般為三天,授籙人數不超過200名。
第九條 經籙品秩分別為: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經籙》,通《早晚功課經》,誦《道德經》、《度人經》;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經籙》,通正一諸經;加授《上清三洞五雷經籙》,通上清經;加升《上清三洞經籙》,通三洞經。受籙道士的法職道位依《天壇玉格》給憑。
第十條 受籙道士初授三年後可申請升授,升授八年後可申請加授,加授十二年後可申請加升。申請提升經籙品秩者,須通習相應品階經書,由籙壇大師考察復核,憑道德功行依律循序晉級;
凡申請升授、加授、加升者,須經中國道教協會審核並報請國家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第十一條 舉辦授籙宮觀提名的籙壇傳度、監度、保舉三大師,經中國道教協會確認後由舉辦授籙宮觀禮聘。
第十二條 受籙道士經傳度合格後,授予籙牒。籙牒只作為正一派道士經過授籙傳度和從事齋醮活動的憑證。
第十三條 舉辦授籙的宮觀,可按傳統向受籙道士收受相應的資費。資費標准由中國道教協會核定。

第十四條 受籙道士嚴重違犯規戒,由舉辦授籙的宮觀表奏除名,向中國道教協會備案。

第十五條 違反本試行辦法,未經批准,擅自對國外道士舉行授籙活動、印發籙牒的宮觀,其授籙活動及所發籙牒均無效,並追究宮觀主要負責人責任。
第十六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正一派道士和僑居國外的中國正一派道士在內地宮觀受籙,參照本試行辦法辦理。
第十七條 本試行辦法由中國道教協會負責解釋。
第十八條 本試行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關於全真派道士傳戒的規定
( 1989年9月16日中國道教協會四屆五次常務理事會修改通過,
2005年6月24日中國道教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修訂)
第一條 為加強道教自身建設,繼承道教全真派傳戒儀軌,嚴持教義和規戒,具足正信,純正道風,依據《宗教事務條例》和中國道教協會《章程》,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全真派道士受戒具備的條件:
(1)皈依「道、經、師」三寶,有傳統的師承法派;
(2)愛國愛教,遵紀守法,威儀整潔,身心健康;
(3)年齡須在20歲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出家住觀三年以上,蓄發、大領,能習誦《早晚功課經》,本人自願,經所在宮觀考察同意;
(4)必須持有身份證明和當地道教協會及所在宮觀的推薦證明信,由所在省級道教協會審核推薦。未成立道教協會的地區,可由所在宮觀推薦,報上級道教協會審核。
第三條 全真派傳戒活動,由中國道教協會組織指導,傳戒宮觀承辦。
第四條 宮觀舉辦傳戒活動,須徵得所在地省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由該省級道教協會報中國道教協會核准後,報請國家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第五條 承辦傳戒的宮觀,須具備以下條件:
(1)經過政府登記的道教活動場所;
(2)組織健全,管理嚴謹,道風純正:
(3)有德高望重的方丈任傳戒律師
(4)有舉行傳戒科儀活動的能力;
(5)有傳戒活動所需的殿堂、齋堂、寮房等法務、生活設施;
(6)有頒發給受戒道士的法器和經典;
(7)有傳戒活動必需的資費。

第六條 傳戒宮觀提名的戒壇證盟、監戒、保舉、演禮、糾儀、提科、登籙、引請八大師,須經中國道教協會確定後由傳戒宮觀禮聘。
第七條 戒壇八大師應具備的條件:
(1)愛國愛教,遵紀守法;
(2)已經領受三壇大戒;
(3)持戒精嚴,熟悉道教傳戒儀軌;
(4)通達典籍,能開導後學;
{5}出家入道十年、受戒三年以上。

第八條 申請受戒的全真派道士,須填寫中國道教協會印製的申請表,依本規定第三條由中國道教協會審查合格後,方可入壇受戒,統稱戒子。
第九條 全真派傳戒分為授大戒和授方便戒兩種。戒子親臨戒壇接受傳度,稱為受大戒;不臨壇的受戒道士,統稱受方便戒。
第十條 常住宮觀多年而年老體弱及其他特殊原因不能臨壇的全真派道士,可以受方便戒。
第十一條 全真派道士受方便戒,依照本規定第三條要求,經中國道教協會核定,由戒壇按儀軌辦理。

第十二條 傳戒以《初真戒》三皈、五戒、十戒、女真九戒為基礎。參照《中極戒》,《天仙戒》為備存戒條。
第十三條 凈戒牒只作為全真派道士經過傳戒(包括大戒和方便戒)傳度的憑據,由中國道教協會製作,傳戒戒壇頒發。
第十四條 宮觀傳戒按傳統程序進行,時間一般不超過三十天。
第十五條 戒子應向舉辦傳戒宮觀交納相應資費,資費標准由中國道教協會核定。
第十六條 戒子放棄道教信仰或嚴重違規犯戒者,經省級道教協會核准,由當地道教協會收繳凈戒牒,並報中國道教協會備案。
第十七條 違反本規定,未經批准擅自舉行傳戒活動、印發戒牒的道教組織和宮觀,其傳戒活動及所發戒牒均無效,並追究道教組織和宮觀主要負責人的責任。
第十八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及國外全真派道士在內地宮觀求戒,除具備本規定要求的受戒人員條件外,還須攜帶有效證件以及其所在地有關道教團體、宮觀的介紹信,由中國道教協會審定,並報請國家宗教事務部門備案後方可人壇受戒。
第十九條 本規定由中國道教協會負責解釋。

熱點內容
英語專業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5-02-07 03:36:24 瀏覽:45
深圳市勞動法電話 發布:2025-02-07 03:29:16 瀏覽:38
防金融詐騙法律知識網路競賽題 發布:2025-02-07 03:15:24 瀏覽:830
律師函來了後果嚴重嗎 發布:2025-02-07 03:04:25 瀏覽:153
邊緣性人格障礙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7 02:17:09 瀏覽:585
兒童道德發展包括兒童的發展 發布:2025-02-07 02:09:47 瀏覽:631
道德信念有 發布:2025-02-07 01:37:14 瀏覽:863
端正執法司法理念大討論活動 發布:2025-02-07 01:31:25 瀏覽:312
勞動法不能上夜班 發布:2025-02-07 01:24:16 瀏覽:565
李佳行政法精粹 發布:2025-02-07 01:14:10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