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全國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和工作重點在

全國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和工作重點在

發布時間: 2022-02-05 03:16:45

Ⅰ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其基本要求是什麼

全面推進復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可制用十六個字來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1、有法可依就是制定出完備的法律,使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章可循。

2、有法必依就是法律制定出來後,必須遵守和執行。

3、執法必嚴就是嚴格執法,它要求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行使國家行政執法權和司法權。

4、違法必究就是對一切違法犯罪行為都要遵照"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給予懲處。

依法治國是依據法律治理國家,法律就是一個尺子。

(1)全國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和工作重點在擴展閱讀:

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Ⅱ 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

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
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首先要建設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司法公正,四是堅持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

Ⅲ 什麼是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

十八大報告強調,在當前中國政治建設和政治發展中,「法治是 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 義法治國家」,「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 作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 和自由」。到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依法治國基本 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 切實尊重和保障」。這是對我國深入推進法治建設的當前目標和中 長期目標的科學定位與合理規劃。為此,當前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是:第一,在全社會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識。深入開...

Ⅳ 全面依法治國的著力點是

建設法治政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和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同時,中央成立了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標志著全面依法治國的決心和信心,對提高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權威性、有效性和實效性,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以及促進依法治國與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統籌推進具有積極的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關於「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提出了一系列新論述新戰略新方針,將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方略之一,要明確新時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和著力點,才有利於加強現代法治國家建設,為踐行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項事業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一、新時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1)有利於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被提出來以後,就標志著黨和國家將其作為戰略目標推進,對國家治理領域的全面法治化實現具有積極的作用,對國家全面法治化治理和社_法治化全面治理意義非凡。從理念上來看,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黨和國家通過定位設計提出來的一項基本方略,明確提出要全面厲行法治,並指出了關於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治理理論、目標、模式和制度等。從內容上來看,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涉及到社會和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關繫到國家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治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等各個領域提供了法治保障和制度安排。從方式上來看,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作為治國理政方略發揮作用的,是黨依法執政提出來的本質要求,關繫到國家和社會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的推進和成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主要內容、重要途徑和基本方式,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提供了重要保障。 (2)有利於現代法治國家的建設。首先,從現代法治國家的本質來看,是基於法治的框架下來說的,旨在保障全體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權利的維護,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權利的落實。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以法治手段來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工作的基本要求。其次,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具有積極的作用。公平正義,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衡量標准和價值尺度,也是現代法治國家的本質體現。再次,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為實施和強調「無法外特權」提供了保證,任何權力都必須受到法律約束,法外特權是不可能存在的,這對權力的監督制約具有積極的作用,從根本上來說這也有利於全面依法治國。 (3)有利於人類社會法治文明進程的推進。新時代法治與現代化進程之間是密切相關的、不可分離的,對人類社會法治文明進程的推進至關重要。我國社會正在由傳統向現代深化轉變,建設現代法治國家對全面法治現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牢固把握中國具體國情,把握法治中國建設的規律,堅持以歷史擔當和使命為導向為人類社會法治文明和社會法治現代化提供中國戰略和方案。
二、新時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著力點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堅持以憲法為核心建設和推進。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
科學立法,要把握和尊重立法以及法律發展的規律,這是立法技術的最新水平;民主立法旨在保障公民參與立法的權利,制定的法律在最大程度上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願和意志,確保立法程序公開、公正;依法立法在立法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體現在立法原則上所發生的變化;依法立法就是一切法律制定都必須以憲法等法律法規為依據。新時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需要遵循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基本程序,要堅持以憲法為核心,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是良法、善治的根本基礎,也是新時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著力點。 (2)法治政府建設。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另一個著力點就是法治政府的建設,這是推進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促進執法的公正文明與規范。法治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標志著現代政治文明,全面依法治國需要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堅持嚴格執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堅持以憲法和法律為准繩,重點推進嚴格執法,真正意義上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法治政府建設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息息相關,相應地需要不斷簡政放權,著力優化服務,在社會廣泛關注的政府權力主要問題上下功夫,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各級政府立足於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進一步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增強新技術在政府領域的應用,確保政府服務一切是為了便民利民,政府各項辦事都是在依法依規的基礎上進行的,同時也要做到政府信息的開放透明,想方設法確保政府所提供的服務優質高效。 (3)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加強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是作為一項重要任務進行,旨在促進司法責任制的全面落實,創造良好的環境讓公民切實感受到法律的公正性與社會公平正義。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從根本上來說是進行司法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也是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提出來的基本要求。要完善與司法體制改革相關的配套措施,進一步提高改革的系統性、聯動性,加強司法職務的系統化序列管理,落實與司法相關的人財物統管制度,加強職業保障等,為司法人員職業尊嚴提供基礎,為他們的履職安全提供保障。要規范司法權力,還需要促進司法績效評價的深化,廣泛運用現代科技到司法體制改革領域中,全面提高司法的效率和公信力。
來源:職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Ⅳ 全面依法治國著力點是什麼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重大治國方略選擇,對於全面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具有積極推動作用,也有利於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保障和基礎支撐。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關鍵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解決好全社會的信法問題,也就是信任法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問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在全社會形成信法、尊法、守法的氛圍。當前我國存在大量信訪現象,實質上是群眾信訪不信法的問題,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群眾通過法律手段維權意識還不夠強;另一方面也有法律途徑還不夠順暢,法律權威還不夠彰顯,群眾不願通過法律手段去解決自身面臨的難題。在當前我國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時期,推動全社會從上到下全面信法守法,對於穩定改革預期、穩定社會秩序、穩步推進改革十分關鍵。要實現全民全面信法守法,就要認真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各項工作,特別是要統籌搞好立法、執法領域各項工作,以積極有效的法治實踐在全社會各領域弘揚法治精神,彰顯法治權威,並大力開展普法教育,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讓法治之花遍開於中華大地各個角落。
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完備的法律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建成,基本層面法律制度已經形成,以後的立法工作重點在於補充、細化、完善。針對新時期條件下社會運行特點、價值取向、公民需求等,進一步完善民法刑法行政法經濟法等領域的相關法律規定,形成類似於法典性質的法律規范體系,使法治社會的毛細血管也能凸顯出來,社會規范化管理更加細密有致、有章可循。立法要真正秉持公正公平的立場,立符合社會道德、公正良俗之法,為每一位公民提供各安其業、各守其分、各展其才、各得其所的制度保障和轉換提升通道,破除部門、地方和既得集團利益,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取向和要求。立法中要規范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提供切實有效的制度保障,行政手段的運用要有利於維護經濟秩序和順應經濟規律要求。
以嚴格執法確保法律實施,彰顯法治權威。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執法是體現法律生命力和彰顯法治權威的重要一環。目前我國法治建設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執法領域的問題,這也是基層群眾信訪不信法的重要原因。執法領域的問題,一方面是由於執法部門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原因,另一方面也存在違法成本低,違法點多面廣,執法標准不統一、界限不明確等原因。針對這種情況,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法律在於執行這條生命線法則,全力保證法律的全面准確施行,形成違法者受處罰、守法者得好處的良性社會輿論和利益導向機制;另一方面,在推進執法中也要充分考慮到群眾守法的客觀需要,盡一切可能為群眾守法創造必要條件,避免群眾守法難現象的發生。比如,食品安全是全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目前對於各類食品的安全標准及添加劑等有些規定不是十分明確,相關生產銷售企業特別是與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零售攤點不知安全標准,市場監管者也未提供相關檢測服務,導致銷售者和購買者均處於懵懂無奈狀態,也導致執法實踐中出現事前不告知、事後處罰的現象。
優化完善國家機關績效評價考核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將帶來對國家機關績效評價考核體系的模式再造。多年來各級黨政機關把發展經濟作為第一要務,在實踐中存在著過分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導致出現了經濟建設一騎突進,其他如環保、生態、民生等領域存在不協調不配套的問題,由此帶來在法治建設領域中,對於高污染、高排放企業由於能帶來GDP的增長而在行政執法中網開一面,對於涉及與當地經濟發展有重大關系的案件進行行政干預,實行地方保護和部門保護,這樣不僅使法律無法得到真正全面實施,損害了法治的威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國范圍內統一開放大市場的形成。隨著依法治國的深入推進,可以預見會帶來行政模式的某些轉變,行政機關會更加註重業務和責任分工,更加註重事中事後的監管,從而實現層級管理、有序行政。

Ⅵ 依法治國的重點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Ⅶ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是什麼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法治政府建設是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對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建設具有示範帶動作用,要率先突破。

依法治國實際上代表我們就是要走一條法治的治國之路,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之路。這實際上包括了公民的守法,國家的科學立法,政府的依法執政,司法的公正司法,再有就是加強法律監督,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依法治國的重點應該是重在治權,為了重在治權,我們既要強調權力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比如享有公權力的部門之間要互相的監督和制約。

全面依法治國的意義和作用: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Ⅷ 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是什麼

依法治國的基礎和前提是:法制。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1、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這是依法治國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國的首要環節。

2、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黨、國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民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執法,難點和重點也在執法。

3、執法必嚴,是指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4、違法必究,就是要嚴格追究違法犯罪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這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證,是法律威嚴的重要體現。

黨的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建設法制中國為目標,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與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

中國有句俗話:「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針對法律制度缺乏的問題,中國的法制建設首先從立法開始。現在,中國已經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主要領域都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可以說依法治國的基礎已經具備。輔以「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和「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等制度要求則可落實依法治國這一治國方針,實現——法治中國的奮斗目的。

(8)全國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和工作重點在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在日新月異的改革時代,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義,折射出社會和諧發展對法治的更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黨面對新形勢的鄭重宣示。

「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是黨對人民的庄嚴承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要以人民的期待為導向,以法治鞏固人民主體地位、維護人民合法權利;在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中,把法治精神融入規范社會行為的核心價值觀,為建設法治中國打牢群眾基礎,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注入澎湃動力。

Ⅸ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是什麼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是,依憲治國是核心、科學立法是前提、嚴格執法是關鍵、公正司法是防線、全民守法是基礎、依法執政是保證,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靈魂。我國的法治建設將呈現出一種全方位、全覆蓋的大格局與新氣象。

(9)全國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和工作重點在擴展閱讀

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覆蓋了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四個方面的工作部署,即突出依憲治國是核心、科學立法是前提、嚴格執法是關鍵、公正司法是防線、全民守法是基礎、依法執政是保證,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靈魂。

1、科學立法是前提。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

2、嚴格執法是關鍵。嚴格執法主要包括6大方面,即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以及全面推進政務公開。

3、公正司法是防線。要完善司法體制、,科學配置司法職權,建立科學的權力運行機制,健全人權司法保障制度。

4、全民守法是基礎。要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十八大24字新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熱點內容
英語專業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5-02-07 03:36:24 瀏覽:45
深圳市勞動法電話 發布:2025-02-07 03:29:16 瀏覽:38
防金融詐騙法律知識網路競賽題 發布:2025-02-07 03:15:24 瀏覽:830
律師函來了後果嚴重嗎 發布:2025-02-07 03:04:25 瀏覽:153
邊緣性人格障礙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7 02:17:09 瀏覽:585
兒童道德發展包括兒童的發展 發布:2025-02-07 02:09:47 瀏覽:631
道德信念有 發布:2025-02-07 01:37:14 瀏覽:863
端正執法司法理念大討論活動 發布:2025-02-07 01:31:25 瀏覽:312
勞動法不能上夜班 發布:2025-02-07 01:24:16 瀏覽:565
李佳行政法精粹 發布:2025-02-07 01:14:10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