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法治的經典典故
Ⅰ 關於關法治的小故事
一天,學生小麗放學以後,正在校門口等她媽媽來接她回家。這時,一名陌生男子騎著自行車到小麗身邊,說:「你在等媽媽接你回家是嗎?」小麗點點頭。那名男子接著說:「你媽媽在單位里正開會,讓我接你回家。」小麗聽這人說得有板有眼的,沒有半點猶豫,就跨上了自行車。但是,當車子騎出去不遠,小麗發現不對了--回家可不是這條路!啊!她知道上當了,大聲地哭道:「放我下車,我要回家!」喊聲驚動了行人。行人圍攏過來,問明了情況,將騎車人扭送到派出所。原來,此人是專門拐賣兒童的罪犯。【反思】:現在社會上有騙子、壞人。他們抓住小學生年紀小、單純、易於上當的特點,用一點小恩小惠或叫你干壞事或騎到外地拐賣你,或騙到幽靜的地方侮辱你,或作為人質敲詐錢財,這樣,小朋友的身心受到傷害,還危及生命,給家長帶來痛苦傷心,使學校老師擔心。我們學生一定要學會自我保護,遇事動腦不上當受騙,不要讓壞人得逞。對來路不明的陌生人,要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聽信花言巧語,不輕易行動。遇事可請老師、家長幫忙。我們在外面是隨時可能遇到壞人,在家時也不能放鬆警惕,遇到陌生人多長個心眼,不要上當受騙,因為壞人是無孔不入的。
Ⅱ 誰有關於法治的故事
魏人商鞅,以一番變法圖強的宏論,
打動秦孝公,官拜佐署長,授命主持秦國的變法。
面對上上下下,或懷疑、或觀望、或反對的目光……
商鞅為法樹威出手不凡,
南門徙木、賞賜給予奴隸,一舉取信於民。
殺甘龍、責太子,法令如山,一殺而涉滿朝權貴。
法行數年、國家大治、民風大變,
人人勇於攻佔、怯於私鬥,秦國的羽翼豐滿了。
但商鞅也因觸犯權貴、結怨於太子,而為自己的未來埋下了危機……
Ⅲ 關於法治的經典事例有哪些
1、陳毅制定「入城守則」
1949年5月24日夜裡,上海街頭響起半夜激戰的槍聲。第二天,天蒙蒙亮,市民們小心地打開一點門,從門縫里望出去,只見馬路兩側,整齊地躺滿了抱著槍,合衣而睡的解放軍戰士,市民們感到奇怪,「這些軍隊怎麼和以前不一樣的呢?」
不一會,市民們開始走出家門。他們看到戰士已經起來了,有的在洗漱,有的在吃飯,吃的是饅頭、鹹菜。於是,不少市民拿出熱水瓶,給戰士們倒開水。戰士們笑嘻嘻地搖著頭,謝絕了。
天大亮了,「解放軍露宿街頭」,「解放軍秋毫無犯」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上海,市民蜂擁上街頭,歡迎人民子弟兵,慶祝上海獲得新生。
原來上海大戰役打響前,陳毅就讓秘書長起草了《入城守則》,為接管上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Ⅳ 有關法律的古代故事
1、鍘美案
陳世美家境貧寒與妻子秦香蓮恩愛和諧,十年苦讀的陳世美進京趕考,中狀元後被宋仁宗招為駙馬。秦香蓮久無陳世美音訊,攜子上京尋夫,但陳世美不肯與其相認,並派韓琪半夜追殺。韓琪不忍下手只好自盡以求義,秦香蓮反被誤為兇手入獄。
在陳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蓮被發配邊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殺她,幸為展昭所救。展昭至陳世美家鄉尋得人證祺家夫婦,半途上祺大娘死於殺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證物證,欲定駙馬之罪,公主與太後皆趕至阻擋,但包拯終將陳世美送上龍頭鍘。
2、鼠獄
張湯是杜縣人。他父親當長安縣丞,有一次出門去,張湯當時是小孩,父親就讓他在家看門。父親回家後,看到老鼠偷了肉,就對張湯發怒,用鞭子打了他。
張湯掘開鼠洞,找到偷肉的老鼠和沒吃完的肉,就舉告老鼠的罪行,加以拷打審問,記錄審問過程,反復審問,把判決的罪狀報告上級,並且把老鼠和剩肉取來,當堂最後定案,把老鼠分屍處死。
他父親看到這情景,又看到那判決辭就象老練的法官所寫,特別驚訝,於是就讓他學習斷案的文書。
(4)關於法治的經典典故擴展閱讀
不少人經過「考證」說陳世美其實是清朝順治年間的進士陳年穀(號熟美),是被冤枉的,還說陳年穀的兩位同學報復誣陷,把陳熟美編成了戲曲中的陳世美。說來也巧,陳熟美和劇中的陳世美都是「均州人氏」。
在清朝之前的明朝,萬曆年間有一位自稱錢塘散人的安遇時,留下了一本書叫《包公案百家公案》,那時的書里第26回《秦氏還魂配世美》就有了均州人陳世美中狀元不認妻子兒女的故事,和豫劇《包青天》劇情的前半截極為相似。
大家只要網路一下《包公案百家公案》,就能看到這本明朝的書。只是這部書里沒寫鍘陳世美,是發配陳世美,包公戲曲受《三俠五義》影響改成鍘陳世美。
Ⅳ 有關法制的小故事
扶起跌倒的老奶奶,卻被老奶奶訛詐,在路上有上了年紀的人借故不會用手機來請教,借過手機發現是壞的,反而唄誣陷。有陌生阿姨迷路讓小學生給指路卻是誘騙學生的販子。最後故事的結局就寫上想起老師的教導和普及的法律只是及時識破,這些故事都是現實中發生頻率很高的,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希望你提高警惕
Ⅵ 中國古代依法治國的典型事例
1、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申不害提出,韓非加以發展的「術治」
術治的中心思想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韓非子·定法》)。他們認為「法」是公開的,「術」則是藏在君主心中、暗自運用的,君主掌握這種統治術,就可使「群臣守職,百官有常」,鞏固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這是保證「法」的實施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3、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策略,所以治國是無為而治的第一應用。為了貫徹無為而治的方針 ,各級政府官員既要拋棄各種政績主義和形式主義,也要拋棄「為人民謀幸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
寬刑簡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戚,盡量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務工作即可;同時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屬,讓下屬去完成各項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
(6)關於法治的經典典故擴展閱讀:
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左右,管仲為齊國相,提出了「以法治國」的主張,他說:「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法治的信心。他憑借「以法治國」的治國方略,使齊國大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不僅強調「以法治國」,同時也注意建設道德體系,使法治與道德教化相結合。他以「禮義廉恥」為最基本的道德規范體系,並且上升到關系國家存亡的地位,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從管仲起,到韓非綜合法家思想提出「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歷時已數百年。在這期間,法家的思想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成為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法理學。
網路-商鞅變法
網路-無為而治
網路-術治
Ⅶ 關於法治的經典事例
清朝末期,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規定了臣民的義務和權力 中華民國建立時,頒專布了臨時屬約法,那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對袁世凱的權利進行了約束。還提出了五權分立,國民的權利等等。 在1922年,國民政府收回了部分關稅自主權,在1943年完全...
Ⅷ 法律典故
竊杯女子的故事——中國古代法律中的情感之法
www.arkoo.cn 2006-5-3 19:13:13
作者:小凡
今天讀在到比較法學者高鴻鈞的著作《現代法治的出路》時,在「情感之法和理性之法」一節中了解到一個被記載在《宣和遺事》中的故事。小凡打算把它寫下來和朋友們一起分享。
它講述了宋徽宗趙佶如何法外施恩的趣事。宣和年間,宋徽宗下令元宵節前後皇城對平民開放。人們可以在大街上燃放焰火與鞭炮,還可以連續幾天觀游燈展,京城真是熱鬧繁華到了極致。元宵節當天就更熱鬧了,天子在宣德門上觀燈聽戲曲,百姓則在城樓下的大街小巷上狂歡,每個人還可以領受到宮廷的賜酒一杯。正當趙佶為皇城一片與民同樂的景象而高興的時候,有人來報告稱有一名女子,她品用完了御賜的美酒後還想把金杯占為己有。她也被警覺的侍衛押送宋徽宗面前接受處罰。
宋徽宗見那女子表現鎮定,問她是否知道自己的盜竊行為違反大宋律法。聰明的女子誦《鷓鴣天》詞回答了宋徽宗。「月滿蓬壺燦爛燈,與郎攜手至端門。貪看鶴陣笙歌舉,不覺鴛鴦失卻群。天漸曉,感皇恩。傳宣賜酒飲杯巡。歸家恐被翁姑責,竊取金杯作照憑。」這段詞說了些什麼呢,我試著給大家做翻譯。
她聰明地為自己辯解道:「今夜明亮的月亮懸照在夜空,精緻的花燈也十分光彩耀眼。今天我和夫婿手拉手一起去觀燈,一路上有說有笑,一直逛到了宮殿南正門,小女子因為迷戀貪看那些白衣女子表演的歌舞,想不到我們被人群擠散了,自己平時很少出門,一時間又找不到回家的路,一個人在人群里轉來轉去,眼看天就要亮了,正在焦急無奈間,突然聽到傳宣說皇帝嘗賜每人一杯酒,於是我也擠上前去爭得一杯喝了,並將金杯揣入懷中,原因是害怕回家被翁姑責問,想以此作個證明。」面對皇帝的威儀,一般的小女子大概早就魂飛魄散,跪倒求饒。可是這女子竟然從容誦出《鷓鴣天》。結果徽宗大喜,以金杯賜之,衛士送歸。
就這樣竊杯女子憑借機敏和才華,把一場可能讓自己和家人名譽掃地的危機不但頓時化解,而且還留下這樣一段佳話和一首委婉自然充滿民間趣味的詞。
鷓鴣天
月滿蓬壺①燦爛燈,與郎攜手至端門②。貪看鶴陣笙歌舉,不覺鴛鴦失卻群③。天漸曉,感皇恩。傳宣賜酒飲杯巡。歸家恐被翁姑責,竊取金杯作照憑。
【作者簡介】
據《宣和遺事》載:此詞作者為宋徽宗時,元夕觀燈之女子。
【注釋】
①蓬壺:即蓬萊。古代所說為仙人所居。
②端門:宮殿南面正門。
③鴛鴦失群:夫妻分散。
【評解】
《詞林紀事》根據《宣和遺事》載:宣和間,上元張燈,許士女縱觀。各賜酒一杯。一女子竊所飲金杯。衛士見,押至御前。女誦《鷓鴣天》詞雲雲。徽宗大喜,以金杯賜之,衛士送歸。
詞中記述宣和年間,元夕觀燈的盛況。上片寫京都的繁華。元宵節日,燈宣交輝,歌舞騰歡,笙樂通宵。下片寫觀燈女子飲酒竊杯的一段月話。這首小詞,反映了當時都市生活的繁華,也反映了當時的佳風之盛。通篇以一個民間女子的口吻,寫得婉轉自然,頗具詩色。
顛倒黑白——謀殺夫弟之惡稟
主要案情是有兄弟甲乙,甲早逝,其妾何氏為水性楊花不安分之人。何氏欲與小叔乙私通,但乙遠遠避開何氏,搬到牛棚中住。但何氏一 晚潛入叔之住處欲偷歡,苦於叔陽具不舉,何氏憤然之下將叔陽具剪去,叔大夢中嗥然一聲而死去。後來有人報到官府,縣令要判定何氏殺叔之罪。何氏用積蓄千兩銀子送給一訟師諸福寶,求為其開脫。諸福寶在狀詞中為其辯到:「竊孀婦何氏,不幸亡夫,氏志操柏舟,情甘守寡……乃叔也不諒,惹草沾花,氏鑒於事變倉皇之起……當在千鈞一發之間,不剪不節,不節不剪。橫暴之來,無策自全,神慌情亂,下此辣手……」
水性揚花、下手狠毒的何氏在訟師的筆下卻變為為守貞操而不得已下手的忠婦,無辜而死的小叔變為惹草沾花、死有餘辜之惡人,但一切 已是死無對證了。訟師的這刀筆確實是顛倒黑白、含血噴人的惡毒文字。
在訟師當中,當然也是有潔身自好,敢於鳴不平求正義之人。如一訟師路遇一土豪把一個村婦活活踢死,土豪拿出十兩紋銀作償命資。訟 師路見不平,代擬一狀詞,寫到:「……夫身有紋銀十兩,已可踢死一人,若家有黃金萬鎰,便將盡屠城?草菅人命,由此可見……」訟詞寫得鏗鏘有力,充滿正氣,把土豪的凶惡橫暴淋漓盡致的勾畫出來。
「筆能殺人,亦能活人;文可行善,亦可為惡」,刀筆始終是操縱在人手裡,以直為直或是以曲為直,取決於人心的曲直。
Ⅸ 我身邊的法治小故事有哪些
新疆乎圖壁縣6年級秦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