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實證法學
❶ 我國法律是實證主義還是非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法律體系
❷ 什麼是實證法學
實證法學是相對於規范法學而言的一種法學方法,通俗將來就是主要研究法是什麼,規范法學研究法學應該是什麼,實證法學也有自己的學派,就是以奧斯汀、凱爾森、哈特等人的分析實證主義,認為法與道德無關,該學派派系很多,難以詳盡。
❸ 法律實證主義 法律非實證主義 自然法學 綜合法學 這4個概念是什麼關系求指教~
樓主提的是個法學學派的問題,自認為網路的回答灰常專業:引用如下,也作為自我學習專。
法律實證主屬義:主張法律是人定規則,在法律和道德之間,沒有內在的和必然的聯系。
「 自然法認為在法律和道德之間存在著本質的關聯性,而法律實證主義則認為,法律的有效性和道德、公正無關。
對於實證主義來說,「法是什麼」僅僅依賴於「什麼已經被制定」和「什麼具有社會是實效」。而自然法堅持在定義法的概念時除了權威性制定要素和社會要素之外,還必須要以內容的正確性作為最主要的定義要素。」
綜合法學派主要觀點為:法律是形式、價值與事實的特殊結合,社會的、歷史的、政治、經濟以及科技的發展等因素影響著法律的制定與實行。
❹ 法律是什麼 實證主義 非實證主義 法經濟主義
屬於實證主義,偏權威性制定。具體比如強調,法律是統治階級的意志,是國家暴力機關保障實行的等,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法律的暴虐和無知。
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的西方哲學派別。又稱實證哲學。它產生時間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由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始祖A.孔德等提出。1830年開始陸續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實證哲學教程》是實證主義形成的標志。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稱為老實證主義,20世紀盛極一時的邏輯實證主義稱為新實證主義。
❺ 實證法學派和分析法學派的聯系和區別是什麼
首先要強調的是,自然法學派,分析實證法學派和社會法學派的三分法本來既不全面也不準確。許多我們熟悉的法理學家都沒法用這個三分法來概括和歸納,比如從19世紀的梅因、斯塔姆勒,20世紀的富勒、拉德布魯赫、德沃金、昂格爾、波斯納等等。如果非要勉強做類型化的概括,那麼自然法學派主張的核心是「真正的」法律並不是某個國家的某一條具體法律,而是存在於更加超然的地方。法律並不受限於某時某地變動不居的觀念和意見,法律的內在規則和原則是普遍適用的甚至是永恆的。比較有意思的是,離我們較遙遠的近代自然法學派認為自然法的內容是可以完全通過人類的理性進行理解和推導的,反而是不少二十世紀復興自然法學派的理論家有著更加明顯的天主教背景,比如馬里旦和菲尼斯。最簡單粗暴的總結是,自然法學派認為法律必然包含了某種實質性的內在價值,比如公平和正義,而喪失某些內在價值的行為規范則不能被稱為法律。分析實證法學派的主張則完全不同。這個術語其實挺有迷惑性的。因為「分析的」方法和法律實證主義其實是兩碼事。法律實證主義的觀念要比分析哲學的方法早一百年。而法理學領域一般說到分析實證法學派,其實側重的是「實證」的部分,而不是「分析」的部分。所謂「實證主義」的核心是認為法律與抽象內在價值無關,需要關注的是現實世界中的法律到底是什麼。所以一些大陸法傳統的法理學家會認為某一部特定法律的效力來自於憲法以及整個立法體系,而一些判例法傳統的法理學家會認為法律體現在司法審判的結果之中。當然,以上列舉的是最簡化的說法,法理學家的理論遠比此復雜。但籠統地說,法律實證主義認為法律體現公平正義是一種「應然」層面的理想和喜好,但這種理想不能和「實然」層面某國的法律到底是什麼混為一談。或者更加直白的表述是,我們並不能因為不喜歡某一條法律,就宣布這條法律不存在、不生效。粗糙點說,自然法學派和實證法學派的分歧體現的是法理學領域最為深刻和無法彌合的理念差異,也即法律的理想和法律的現實的關系。如果不在意時代錯置,我甚至可以誇大其詞的說蘇格拉底和智者學派的爭議就隱含著自然法學派和實證法學派的差異。這並不是說自然法學派是理想主義者,實證法學派是現實主義者,而是說在理想和現實發生沖突時,不同的人選擇了不同的理解、闡述和解決沖突的路徑。至於社會法學派,其共同點大概可以概括為用某種社會機制、社會制度來理解和解釋法律。但我個人並不認為存在某個統一的學派,因為被掛名在社會法學派之下的人相互之間的理論差異甚遠,並沒有很多共同點;反過來沒有社會法學派名頭的法理學家也並不排斥社會機制和社會制度的視角。所以與其歸納總結社會法學派的主張(來源於知乎)
❻ 非實證主義可能承認法律和道德之間存在內容上的必然聯系嗎
非實證主義
不承認法律和道德之間
存在內容上的必然聯系
❼ 實證分析法學是什麼意思
實證分析學是以19世紀A.孔德的實證主義為思想基礎的各派資產階級法學的泛稱。又稱實證法學或法律實證主義。這個學派認為各種自然法學派都是「形而上學」的,只有它才是以實證材料為根據的法律科學。
從狹義上講,實證主義法學就是指各種分析法學派,因此又稱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它強調的是實在法,即國家制定的法。這派法學的特徵是:區別「實際上是這樣的法」和「應當是這樣的法」,即區別實在法與正義法或理想法;它申明自己只研究實在法,著重分析實在法的結構和概念;根據邏輯推理來確定可適用的法;認為法與道德無關或至少二者沒有必然的聯系。
分析法學派或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的創始人是19世紀英國的J.奧斯丁。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純粹法學派的創始人H.凱爾森和新分析法學派的創始人H.L.A.哈特。他們的學說都是在奧斯丁的法學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主要的區別是:
凱爾森的學說又以康德的不可知論作為思想基礎,是比較極端的一派,在形式上與自然法學截然對立;
哈特的學說則以現代西方哲學中邏輯實證主義的概念和語言分析法作為特徵,比較接近自然法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凱爾森的學說已趨動搖,哈特的學說較為流行,從而使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有重振旗鼓之勢。從廣義上講,實證主義法學也包括各種形式的社會學法學派以及歷史法學派在內,因此社會學法學又稱社會實證主義法學。它強調法與社會的關系、法在社會中的作用以及社會對法的影響等事實。就哲學上講,所有資產階級法學派別可歸為兩大類:一類是廣義的實證主義法學,另一類是與此對立的自然法學。
❽ 自然法學派和分析法學派關於惡法是如何規定的
惡法亦法資產階級分析法學的一個論點。最先提出這一論點的是英國法學家專、分析法學派屬的創始人約翰·奧斯汀(1790—1859),他認為法(實在法)是主權者以制裁作為後盾或威脅的強制命令。法與道德無關,或至少兩者不存在必然的聯系,法律即使是不道德的或不正義的,但只要是合法地制定的,仍應具有法律效力。
「惡法亦法」論反映了已取得並鞏固了政權的資產階級要求充分運用資產階級的國家和法鎮壓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反抗斗爭,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政治要求和願望,它為資產階級推行司法專橫,實行對勞動人民的專政提供了理論依據。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法西斯政權的崩潰,「惡法亦法」論遭到許多資產階級法學家特別是新自然法學家的抨擊,這些法學家強調法與道德的緊密聯系,認為法應從屬正義之類的價值准則,不道德的、違背正義的法律不是法,不應當具有法律效力。
❾ 簡述實證主義和非實證主義的區別
1、基本主張不同。
實證主義在定義法的概念的時候,沒有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內,即法和道德是分離的,實證主義認為,在法與道德之間,在法律命令什麼與正義要求什麼之間,即實然法和應然法之間,不存在概念上的必然聯系。
非實證主義的在定義法的概念時,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內,即法與道德是相互聯接的。
2、概念包含內容不同。
法律實證主義定義法的要素包括權威性制定與社會實效。其中以社會實效為首要定義要素的法的概念,如法社會學和法現實主義;以權威性制定為首要定義因素的法的概念,如分析主義法學,代表人物如奧斯丁、哈特、凱爾森。
非實證主義者定義法的要素:內容的正確性,社會實效性,權威性制定。以內容的正確性作為法的概念的唯一定義要素,以傳統的自然法理論為代表;以三要素同時作為法的定義的要素的,超越自然法學與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第三條道路,如阿列克西。
(9)非實證法學擴展閱讀
實證主義基本特徵
實證主義的基本特徵:將哲學的任務歸結為現象研究,以現象論觀點為出發點,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它把處理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並力圖將哲學溶解於科學之中。
實證主義的影響:實證主義不僅對哲學而且對整個社會科學均發生了深刻影響,孔德所創立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在其後的一個半世紀是社會學的主流。
實證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想。廣義而言,任何種類的哲學體系,只要囿於經驗材料、拒絕先驗或形而上學的思辨,都為實證主義。
狹義而言,實證主義則指法國哲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的哲學。這條目內主要介紹狹義的實證主義。
孔德生長的時代,正是一個宣揚理性主義及科學思想發端的時代,在「科學萬能」思想的沖擊下,人們對形而上學產生懷疑,逐漸以注重經驗的科學方法觀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實的本原和變化的現象。
❿ 關於實證主義法學和非實證主義法學,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正確答案為C選項。答案解析:C項:非實證主義法學派除了自然法學派,還包括綜合法學、法社會學等等。所以,C項表述錯誤。<br
/>A項:實證主義法學在定義法的概念的時候,沒有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內,即法和道德是分離的,法與道德之間,不存在概念上的必然聯系。法學研究應該關注法律實際上是什麼,而不是關注法律應該是什麼。所以,A項表述正確。<br
/>B項:非實證主義法學以內容的正確性作為定義法的概念的一個必要因素,同時也包括社會實效性要素和權威性制定要素。所以,B項表述正確。<br
/>D項:法律社會學和法律現實主義以社會實效為首要定義要素。在該派學者看來,權威性機關制定頒行的命令並不必然會對社會產生實效,法律的應然效力和法律的實效是兩回事。非實證主義法學以內容的正確性作為定義法的概念的一個必要因素,同時也包括社會實效性要素和權威性制定要素。因而不能僅靠社會實效性因素把各學派在法定義上的觀點區別開來。所以,D項表述正確。<br
/>本題為選非題,綜上所述,本題答案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