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釋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釋義

發布時間: 2022-02-05 05:39:23

立法解釋的立法解釋

我國立法解釋的方式:事前解釋與事後解釋。
立法解釋由於人們對立法機關和法律的界定不同,有狹義、中義、廣義等多種不同的看法,狹義如立法解釋是專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對其制定的法律進行的解釋;中義如立法解釋是指有權制定法律和地方性法規的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關的常設機關對法律、法規所作的解釋;廣義如立法解釋是指有關國家機關對其所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進行的解釋,或者授權其他國家機關進行的解釋。
在我國立法解釋有三種情況:一是有關國家機關對其本身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所作的解釋。如《立法法》第31條規定:「行政法規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者作出補充規定的,由國務院解釋」;2001年《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第33條規定:「規章解釋權屬於規章制定機關。二是有關國家機關根據憲法和法律所作的解釋」。如《憲法》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解釋憲法和法律;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下稱《決議》)中規定:「凡屬地方性法規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由制定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進行解釋或作出規定」。三是有關國家機關授權其他機關進行解釋。如國務院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實施辦法》第30條規定:「本辦法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負責解釋。」也就是說,立法解釋不僅包含全國人大常委會,而且也包括所有立法主體。因此,我們認為廣義的立法解釋較全面的表達和反映了我國現有的立法解釋體制,本文亦主要采廣義之說進行分析介紹。

❷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釋義 具有法律效力

一般而已不會有法律效力。
可以參看《立法法》
第二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第四十五條 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
(一)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二)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第四十六條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解釋要求。
第一百零四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主要針對具體的法律條文,並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則和原意。遇有本法第四十五條第二款規定情況的,應當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或者提出制定、修改有關法律的議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內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外的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不得作出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

❸ 立法解釋到底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還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解釋的這書上答案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可是教材

《立法法》
(2000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根據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決定》修正)

第四十五條 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
(一)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二)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立法解釋權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

❹ 立法法 93條怎樣解讀

1. 法律的針對性和可執行性

法律要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要適應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而且既然制定了法律,該等法律應當具有可執行性。因此,新《立法法》第六條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 「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的規定,並增加了第二款「法律規范應當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的規定。

2. 稅收必須法定

多少年來,盡管我國有所得稅法、稅收征管法,但是稅收稅種的設立、稅率等確定一直處於政府及部門的規定及其稅收征管活動之中,社會上不時會出現某些不確定的說法和預期。為此,許多學者、專家呼籲,全國人大代表提出議案,要求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必須法定。雖說經過一些曲折,但是最終這樣的呼籲、議案獲得了全國人大的通過。於是,在修改後的《立法法》「稅收」第八條中專門增設一項作為第六項,明確「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規定。這樣,今後政府收什麼稅,向誰收,收多少,怎麼收等問題,都得通過人大立法決定。

3. 為授權立法設限制

早在1985年,全國人大對國務院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制定暫行規定和條例有過一攬子授權。應當看到,國務院憑借這一授權制定了大量行政法規,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以及全國人大及常委會立法工作的不斷細化與深入, 這樣的授權出現了一些弊端,於是不少代表近些年來提出議案,建議對授權立法加以具體限定,明確授權形式、授權時限、監督方式、立法責任,避免「一攬子授權」和「無限期授權」,並對被授權機關不當的授權立法行為可以責成其及時糾正。討論通過後的新《立法法》在第十條順應了這樣的要求,在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范圍之外,強調還需要明確決定授權的「事項」以及「期限以及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應當遵循的原則等。」同時,增加了第二、三款加以限制:

「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五年,但是授權決定另有規定的除外。

「被授權機關應當在授權期限屆滿的六個月以前,向授權機關報告授權決定實施的情況,並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關法律的意見;需要繼續授權的,可以提出相關意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定。」

4. 特定調整或暫停部分法的適用

隨著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設立及其運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對在上海自貿區范圍內的一些法律及其部分規定作出調整及在試驗期內的暫停適用。實踐證明,這是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需要。但是,以往的立法沒有這樣的規定及其授權,有時候也會引來一些人的詬病。而且近期國務院又相繼批准設立新的自由貿易區。在這些區域,同樣需要部分法律法規的調整以及部分規定的暫停適用。為此,新《立法法》在第十三條新增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決定就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特定事項授權在一定期限內在部分地方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適用法律的部分規定」。這樣,類似開放、改革的區域及措施,在法律上得以有法可依。

5. 聽取意見促進民主立法

修改後的《立法法》將提高立法質量明確為立法的一項基本要求,同時要求建立開展立法協商,完善立法論證、聽證、法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等制度,並健全審議和表決機制。新《立法法》在第三十六條新增了第二、三款,以確保在立法之前可以公開聽取各方面意見、促進科學立法和民主立法:

「法律案有關問題專業性較強,需要進行可行性評價的,應當召開論證會,聽取有關專家、部門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方面的意見。論證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法律案有關問題存在重大意見分歧或者涉及利益關系重大調整,需要進行聽證的,應當召開聽證會,聽取有關基層和群體代表、部門、人民團體、專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有關方面的意見。聽證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6. 建立立法評估機制

為了充分保障立法質量,修改後的《立法法》還為國家立法建立了立法評估機制,包括立法前的評估和立法後的評估。前者體現在新增的第三十九條之中:「擬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的法律案,在法律委員會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前,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可以對法律草案中主要制度規范的可行性、法律出台時機、法律實施的社會效果和可能出現的問題等進行評估。評估情況由法律委員會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

後者則在新增的第六十三條作了體現: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可以組織對有關法律或者法律中有關規定進行立法後評估。評估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7. 地方立法權擴圍的同時劃定了邊界

修改後的《立法法》為地方立法權做了擴圍,依據第七十二條的規定,覆蓋到所有設區的市賦予了地方立法權,但同時新《立法法》明確了地方立法權的邊界,規定設區的市只是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這一修改的例外,是「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新立法法在相應條文中明確了具有地方立法權的市實現擴圍並同時劃定邊界這一點。

8. 制定規章不得限制公民權利

在允許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的同時,修改後的《立法法》強調了不得限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力或增加其義務,以保障公眾利益不受損害。其第八十條規定:「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以及第八十二條規定:「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

9. 司法解釋僅限於最高法、最高檢

修改後的《立法法》增設了關於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解釋權的條款,其第一百零四條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主要針對具體的法律條文,並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則和原意。遇有本法第四十五條第二款規定情況的,應當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或者提出制定、修改有關法律的議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內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同時,新《立法法》明確限制該司法解釋的權力只能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行使,「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外的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不得作出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

❺ 立法法第86條第2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八十六條 部門規章簽署公布後,及時在國務院公報或者部門公報和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以及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載。

地方政府規章簽署公布後,及時在本級人民政府公報和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以及在本行政區域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載。

在國務院公報或者部門公報和地方人民政府公報上刊登的規章文本為標准文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釋義第86條:
第八十六條 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

(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釋義】本條是關於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裁決機關的規定。

雖然本法確立了規范性文件之間的效力等級以及決定規范性文件沖突的適用規則,但僅此還不足以解決所有的規范性文件之間的沖突。如本法規定,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沒有規定誰高誰低,發生沖突,該適用哪個規章,還是難以判斷的。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種解決規范性文件之間沖突的機制。本條規定了幾種規范性文件沖突時的裁決機關:

一、由制定機關裁決

同一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具有同等效力,從理論上說,它們會協調一致,不會出現沖突。但是,由於不同的規范性文件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和角度不一樣,制定規范性文件的時間有先有後,以及立法技術的缺陷等原因,同一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不一致的現象還是存在的。因此,本項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制定機關可以根據立法的目的、原意作出裁決。

需要指出的是,省、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與其所轄的省會市、較大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的效力等級是一樣的,它們之間發生沖突,應當由省人大常委會裁決。

二、由國務院決定或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地方性法規是由地方權力機關制定的,在其所轄行政區域內有效,部門規章是由國務院部門制定的,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從適用的地域范圍上,部門規章大於地方性法規。但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不是一個效力層次,地方性法規可以作為人民法院的審判依據,規章在法院審判時只作為參照。因此,不好明確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誰高誰低,發生沖突時,誰該優先適用。這就需要有個解決沖突的機制。本法規定由國務院先提出意見,是因為國務院有權對規章是否合法或合理作出判斷,如果是規章的問題,國務院可以行使改變或撤銷權,但國務院無權改變或撤銷地方性法規,因此,如果國務院認為地方性法規有問題,應當適用部門規章,應當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裁決。

三、由國務院裁決

部門規章是國務院部門在其許可權范圍內制定的,由於管理許可權劃分不清或交叉,部門規章的規定會有沖突。同時,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之間調整的社會關系有時是重合的,部門規章在全國范圍內施行,地方政府規章在其所轄區域內有效,因此,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也會發生沖突,由於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不好明確規定發生沖突時誰該優先適用。因此,本法規定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四、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可以對法律作變通規定;根據授權制定的行政法規也享有較大的立法許可權,以至於有觀點認為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的效力相當於法律。因此,當它們與法律不一致時,需要判斷其對法律所作的變通是否合理?是不是違反授權規定?是不是違背法律的基本原則?如果沒有違背法律的基本原則,沒有違反授權規定,對法律所作的變通是合理的,就應當適用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如果不能確定,就應當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裁決。

❻ 立法解釋與司法解釋

立法解釋,是立法機關根據立法原意,對法律規范具體條文的含義以及所使用的概念、術語、定義所作的說明。
凡屬法律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或者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是為立法解釋。
在我國立法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大各部門委員會以及省級人大常委會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我國立法解釋的方式:事前解釋與事後解釋。

司法解釋就是依法有權做出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釋。廣義上是指,每一個法官審理每一起案件,都要對法律做出理解,然後才能夠具體適用。因此,必須對法律做出解釋,才能做出裁判。每一個案件都要這樣做。由最高法院對具體適用法律的問題,作出的解釋就是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有時特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根據法律賦予的職權,對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釋。
司法解釋只能由有權機關做出。司法解釋,具有普遍的司法效力,有關司法機關在辦案中應當遵照執行。應該嚴格依法進行。沒有法律具體明確規定的,也要嚴格依照法律的精神和法律的原則作出解釋,供審判工作中具體適用。這就是我們對司法解釋的一般理解。

❼ 《立法法》與《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

《立法法》對立法許可權劃分、立法程序、法律解釋、適用與備案審查等重要制度作了規定,被社會各界稱為「立法的法」、「管法的法」。2015年3月修改後的《立法法》主要內容包括:完善立法體制,發揮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制定行政法規的程序,加強備案審查,對司法解釋的規范和監督等。
在1981年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作出解釋,對於指導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正確適用法律以及統一執法尺度有重要意義。但在實踐中仍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第一,有的司法解釋名為「解釋」,但實際上是一部全面、系統的配套規定,其中有的內容在法律中沒有相應條文,不存在解釋的對象,使得這類「司法解釋」不再是於具體案件適用法律時對法律文本的闡釋說明,而變成了創設規則的「准立法」活動,從而超越了許可權范圍。第二,有的司法解釋明顯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使本應屬於「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變成了對法律的修改,損害了法律的權威。第三,有的司法解釋不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則和原意,對法律規定作失當的擴大或者限縮性解釋,影響了法律的正確適用。第四,有的地方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也制定和發布抽象的「司法解釋」,不利於執法尺度的統一。
針對上述問題,在《立法法》修改過程中,一些常委會組成人員、人大代表和專家學者提出,應當進一步對司法解釋予以規范和監督。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針對目前實踐中司法解釋存在的問題和各方面的意見,《修改決定》增加第一百零四條規定,這反映了對立法規律的新認識,對依法治國的新認識。

❽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釋義及指南》是一部參考書還是法律書,它上面的釋義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在中國的法律解釋分類中,存在有權解釋和無權解釋的分類,有權解釋分幾種:
1、立法回解釋,指的是如全國答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解釋,該解釋通常是對相關法律立法的解釋;當然地方人大及常委會對地方法規的解釋也可以認為是這種。
2、司法解釋,即在法律適用過程中,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對法律所做的解釋,通常是以司法解釋或者批復的形式出現;
3、行政解釋,主要是針對行政法規在適用過程中的問題,由國務院進行的解釋。
以上幾種情況被稱為有權解釋,也是由法律效率的解釋。
你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釋義及指南》,如果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作的解釋,則為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如不是,則僅僅可以作為一種參考。

❾ 中國法律由誰負責解釋

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等。一般制定者都可對其制定的法律法規進行解釋。

熱點內容
邊緣性人格障礙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7 02:17:09 瀏覽:585
兒童道德發展包括兒童的發展 發布:2025-02-07 02:09:47 瀏覽:631
道德信念有 發布:2025-02-07 01:37:14 瀏覽:863
端正執法司法理念大討論活動 發布:2025-02-07 01:31:25 瀏覽:312
勞動法不能上夜班 發布:2025-02-07 01:24:16 瀏覽:565
李佳行政法精粹 發布:2025-02-07 01:14:10 瀏覽:532
婚姻法中關於性的認識 發布:2025-02-07 01:02:16 瀏覽:543
婚姻法解釋一不得已不知情 發布:2025-02-07 00:28:46 瀏覽:336
勞動合同法講座ppt 發布:2025-02-07 00:00:01 瀏覽:806
2017婚姻法婚前買房 發布:2025-02-06 23:41:18 瀏覽:868